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1184篇詩文 ► 5528條名句佳句

蘇軾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3368篇詩文 ► 3449條名句佳句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084篇詩文 ► 1366條名句佳句

古文島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1381篇詩文 ► 2192條名句佳句

李清照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01篇詩文 ► 613條名句佳句

辛棄疾

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於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903篇詩文 ► 1379條名句佳句

古文島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王維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442篇詩文 ► 583條名句佳句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箇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308篇詩文 ► 1117條名句佳句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596篇詩文 ► 583條名句佳句

陸游

陸游

陸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尚書右丞陸佃之孫,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創作詩歌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等。► 10452篇詩文 ► 704條名句佳句

李白(唐代)蘇軾(宋代)白居易(唐代)杜甫(唐代)李清照(宋代)辛棄疾(宋代)王維(唐代)納蘭性德(清代)李商隱(唐代)陸游(宋代)陶淵明(魏晉)劉禹錫(唐代)李煜(五代)杜牧(唐代)歐陽修(宋代)韓愈(唐代)王安石(宋代)柳宗元(唐代)孟浩然(唐代)柳永(宋代)屈原(先秦)曹操(兩漢)元稹(唐代)李賀(唐代)溫庭筠(唐代)王昌齡(唐代)范仲淹(宋代)王勃(唐代)岑參(唐代)曹植(兩漢)左丘明(先秦)晏殊(宋代)司馬遷(兩漢)秦觀(宋代)楊萬里(宋代)諸葛亮(兩漢)韋應物(唐代)賈島(唐代)唐寅(明代)晏幾道(宋代)方乾(唐代)劉長卿(唐代)孟郊(唐代)朱熹(宋代)岳飛(宋代)韋莊(唐代)黃庭堅(宋代)曹雪芹(清代)莊周(先秦)高適(唐代)周邦彥(宋代)文天祥(宋代)羅隱(唐代)張九齡(唐代)張籍(唐代)馬致遠(元代)齊己(唐代)卓文君(兩漢)陳子昂(唐代)荀子(先秦)許渾(唐代)姜夔(宋代)范成大(宋代)司馬相如(兩漢)張若虛(唐代)王建(唐代)李耳(先秦)賈誼(兩漢)王之渙(唐代)魚玄機(唐代)龔自珍(清代)賀鑄(宋代)駱賓王(唐代)皎然(唐代)鄭燮(清代)張祜(唐代)賀知章(唐代)張岱(明代)陸龜蒙(唐代)吳文英(宋代)貫休(唐代)韓非(先秦)盧綸(唐代)杜荀鶴(唐代)元好問(金朝)周敦頤(宋代)謝靈運(南北朝)王羲之(魏晉)于謙(明代)朱敦儒(宋代)倉央嘉措(清代)宋玉(先秦)袁枚(清代)酈道元(南北朝)白樸(元代)韓偓(唐代)馮延巳(五代)蔣捷(宋代)曾國藩(清代)姚合(唐代)錢起(唐代)崔顥(唐代)曹丕(魏晉)李嶠(唐代)楊慎(明代)皮日休(唐代)張先(宋代)張孝祥(宋代)阮籍(魏晉)劉義慶(南北朝)嵇康(魏晉)蘇洵(宋代)戴叔倫(唐代)劉克莊(宋代)司馬光(宋代)蘇轍(宋代)朱淑真(宋代)王守仁(明代)趙嘏(唐代)關漢卿(元代)宋之問(唐代)盧照鄰(唐代)鮑照(南北朝)劉向(兩漢)項羽(先秦)王冕(元代)李益(唐代)李斯(先秦)鄭谷(唐代)張可久(元代)蒲松齡(清代)孫武(先秦)張炎(宋代)劉辰翁(宋代)張養浩(元代)權德輿(唐代)宋濂(明代)韓翃(唐代)皇甫冉(唐代)司空圖(唐代)李世民(唐代)趙長卿(宋代)葉紹翁(宋代)薛濤(唐代)陳與義(宋代)林逋(宋代)歸有光(明代)李紳(唐代)張說(唐代)吳均(南北朝)謝朓(南北朝)顧況(唐代)列子(先秦)吳融(唐代)庾信(南北朝)孔丘(先秦)李端(唐代)王翰(唐代)程垓(宋代)黃景仁(清代)紀昀(清代)徐再思(元代)李之儀(宋代)楊炯(唐代)馬戴(唐代)張繼(唐代)呂岩(唐代)陶弘景(南北朝)司空曙(唐代)吳潛(宋代)王績(唐代)常建(唐代)呂蒙正(宋代)班固(兩漢)唐婉(宋代)張元乾(宋代)劉基(明代)黃巢(唐代)李頎(唐代)周密(宋代)張喬(唐代)王灣(唐代)戎昱(唐代)劉邦(兩漢)晁補之(宋代)崔護(唐代)張衡(兩漢)陳著(宋代)沈佺期(唐代)姜子牙(先秦)陸機(魏晉)顏真卿(唐代)毛滂(宋代)曾鞏(宋代)李漁(清代)左思(魏晉)朱慶餘(唐代)陳壽(魏晉)梅堯臣(宋代)陳亮(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