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陳三立

陳三立

陳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修水)人,近代同光體詩派重要代表人物。陳三立出身名門世家,為晚清維新派名臣陳寶箴長子,國學大師、歷史學家陳寅恪、著名畫家陳衡恪之父。與譚延闓、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維新四公子”,有“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之譽。1937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陳三立為表明立場絕食五日,不幸憂憤而死,享年85歲。陳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詩》及其《續集》、《別集》,死後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陳三立生於1853年10月23日,年少博學,才識通敏,灑脫而不受世俗禮法約束。

1880年(光緒六年)隨父往河北分巡道今河南武陟縣。

1882年(光緒八年)入鄉試,因惡時文,自以散文體作答,主考陳寶琛賞識其才,破例錄為舉人。1886年(光緒十二年)會試中式。返長沙,與王闓運等人結碧湖社。1889年(光緒十五年)參加殿試,中三甲四十五名進士,授吏部主事,鏇棄職。侍父在湖北布政使任所,曾應張之洞邀,為兩湖書院校閱試卷。其間應易順鼎邀,兩游廬山南北。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甲午戰爭後,李鴻章赴日簽訂《馬關條約》,陳三立聞訊激憤異常,曾電張之洞:“籲請誅合肥以謝天下。”當時其父寶箴任湖南巡撫,推行新政,他往侍父側,襄與擘劃。在羅致人才、革新教育方面效力尤多。1898年戊戌政變時,因“招引奸邪”之罪被革職不用。後隨父返江西,居西山“青廬”。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陳三立移居南京,未幾喪父。家國之痛,陳三立更無心於仕途,於金陵青溪畔構屋十楹,號“散原精舍”。常與友人以詩、古文辭相遣,自謂“憑欄一片風雲氣,來做神州袖手人。”陳三立早年雖有“吏部詩名滿海內”之譽,但《散原精舍詩集》所收乃自此始。 此後雖不問政,為社會興利仍極熱忱。

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辦家學一所,又贊助柳詒徵創辦思益國小堂。讓出住宅作課堂,延聘外國教師,開設英語及數、理、化新課目;注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還廢除“八股文”和跪拜禮節,禁止死背課文及體罰學生,創新式學校的先例。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初,曾與李有芬創辦江西鐵路公司,並擬倡修南潯鐵路,惜因事未果。

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湖南工商界追念陳寶箴父子推行新政,振興實業,奏請為寶箴塑銅像,為陳三立授宮職,被其斷然拒絕。同年夏,義寧州大荒,銅鼓雙坑饑民往宜豐天寶買糧,富商何大毛誣稱“匪徒搶劫”,並說“寧州遍地是匪”,挑起鬥毆,殺死雙坑饑民57人,雙坑人控訴不得上達,求助陳三立,陳主持正義,具陳上疏,終獲刑部詳察,嚴懲主犯及當地知縣,冤案大白。

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袁世凱行君主立憲,委陳三立任參政議員,未肯就。

1926年(民國十五年),陳三立由杭州到上海寄寓三載。

1930年(民國十九年),陳三立倡議重修《廬山志》 ,委託吳宗慈專主。為了使志書更為完善一些,他還特別約請了著名學者李四光、胡先引等撰寫有關條目。另外,在具體的編修過程中,陳三立特彆強調了修撰體例的問題,強調志例應尊重科學,志文因時代不同,允許文體有別,做到“舊從其舊,新從其新”。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一二八事變”中日軍侵占上海閘北,陳三立居牯嶺,日夕不寧,於郵局訂閱航空滬報,每日閱讀。據說,當時的他曾於一晚做夢時喊出“殺日本人”之類的話語。憂國之心可見一斑。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曾經的好友鄭孝胥投靠日本,輔佐溥儀建立偽滿政權,陳三立痛罵鄭“背叛中華,自圖功利”。在再版《散原精舍詩》時,忿然刪去鄭序,與之斷交。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陳三立離開廬山寓居北平,目睹西山八大處遭八國聯軍破壞,連嘆“國恥”!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他表示:“我決不逃難!”聞有人議論中國必敗,他怒斥:“呸!中國人豈狗彘耶?豈貼耳俯首,任人宰割?”北平、天津相繼淪陷。日軍欲招致陳三立,百般遊說,皆不應許。偵探日伺其門,陳三立怒,呼傭拿掃帚將其逐出。從此五日不食,憂憤而死,享年85歲。

1945年江西省政府1713次省務會議決定:將設在修水境內的贛西北臨時中學改為省立散原中學,1948年遷葬杭州牌坊山。

人物成就

陳三立不但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諸多重要事件的參與者。

湖南維新

早年襄助其父陳寶箴在湖南維新變法,提倡新學。在湖南輔佐父親推行新政,在整頓吏治、革新文化教育,羅致維新人才等方面,陳三立多所贊劃,贏得了極高的社會聲譽。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等四人一起被稱為“維新四公子”。

同光體

“同光體”是近代閩派、贛派等各種詩派的總稱。“戊戌變法”後一心致力於詩,寫出《渡湖至吳城》、《城北道上》、《園居看微雪》等多部優秀作品,是近代“同光體”詩派的領袖人物,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傳統詩人。

軼事典故

泰戈爾來訪

民國十三年(1924年)4月印度著名人泰戈爾來華,慕其名,由徐志摩陪同至西湖相訪,泰戈爾以印度詩壇代表的身分,贈給陳三立一部自己的詩集,並希望陳三立也同樣以中國詩壇的身分,回贈他一部詩集。陳三立接受書贈後,表示謝意,謙遜地說:“您是世界聞名的大詩人,是足以代表貴國詩壇。而我呢,不敢以中國詩人代表自居。”後兩人比肩合影,傳為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佳話。

松林趣事

民國十八年(1929年)11月,由次子陳隆恪夫婦陪同,乘輪溯江而上,終於登上廬山,卜居於牯嶺新宅“松門別墅”一說“松林別墅”,賦詩傾訴:“鄉夢醒鳴鞭,始覺身如鳥”,打算“息影松林徑,洗夢澗瀑流”。年近八十的他,遍覽山南山北的風景名勝,寫下了許多寄情詠物的詩篇,名為《匡廬山居詩》,石印成冊,以贈親友。山居期間,蔣介石曾到牯嶺避暑,很想見見他,特派專人登門聯繫。他不願與當政者交往,對來人說:“我已經是一個不聞世事的世外之人,即使我們會晤了,也沒有什麼可談的,我看還是不必來見吧。”

銅元與銀元

一天,陳三立出門回家,雇了一輛人力車代步,事先也沒有講論價錢,等到家門口付車費時,他從口袋中摸索到兩個銅子兒,便拿出來給了人家。這不合常價,車夫自然嫌少,便“齗齗以爭”。

老陳便又各衣袋裡去翻,結果找出一枚銀元,加付給了車夫。可車夫還是“喧呶不已”。這下老陳生氣了,說:“給銅元你爭,給你銀元還是爭,怎么這樣討厭!”說罷便昂然走進家門,不再搭理人家。這時聽見他們爭吵聲的家人趕快出來,問車夫怎么回事。車夫說:“開始你家主人給我區區兩個銅子兒,怎能償我的勞力?後又付給一塊銀元,可我那能找得開?所以和他理論。”家人明白,主人是根本不知道大致的車腳之價,加付一銀元也不要人家找的;而這個車夫又是憨厚耿直之人,以為收一塊銀元太多了,也是常例所未有的事情,所以為找不開錢同樣著急。家人於是問車夫:“你想要多少錢?”車夫回答:“至少四毛錢。”家人便如數付了,取回了那塊大銀幣。車夫離去,一家人相與大笑,惟獨老陳不知笑的什麼,自己“執卷咿唔”,埋頭讀起書來。

仗義執言

有個同樣以清朝遺老自居的李瑞清(字梅庵,或以“梅翁”稱之),他在患瘡疾僵臥不能行動的困境下,仍是連民國政府的間接資助也堅卻不受,只靠賣字鬻畫的收入維持殘生。因為他一貫持節自好,故有“清道人”之稱。當時在他所居的上海,以“遺老”自命的人還有不少,但他們中有些是口是心非的主兒,標榜“持節不染”,而“臨財則又往往變易面目”,竟還以“不拘小節”自解。此輩對李瑞清的做法頗為嫉恨,意思當然是:你老兒真真這么清高,豈不反襯得吾儕鄙污失節?於是乎,就想法變招地報復於他。正好當時李瑞清的寡嫂想攘奪其出賣字畫之資而未能如願,便對小叔子污言穢語。這下想報復梅翁的遺老們更有了造謠的素材,乃廣為宣傳,並相互慶幸地說:“這下可以叫這個‘清道人’無地自容矣!”可以想見,他們大肆傳揚的,無非是梅翁因對寡嫂有非分之圖而被斥罵之類帶緋聞色彩的東西。

在中傷梅翁這件事情上,有一個人(所據材料中隱其名)顯得尤其卑劣,惹得陳三立大為不忿,說:“若輩心術如此,尚可自鳴高潔耶?若不斂跡,我必當大庭廣眾,痛揭其勾心鬥角之詭術!”機會果然來了。這天,“遺老”一班人聚合宴會,陳三立當著眾人的面突然對那人大聲呵斥:“我要代清道人打你的耳光!”有個叫沈曾植(字子培)的同道也起而助威。這下使得參與傳謠誣人者驚羞交加,相與逃席而去。經此一場,無聊之輩們不得不有所“斂跡”,謠諑平息下來,陳三立算是幫了“清道人”的一個大忙。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詩詞秀

陳三立的詩文

春盡日偶成

近現代陳三立

殘英枝上一痕春,翠鳥依依惜別晨。
聞道花源無歷志,為余銜贈避秦人。

初秋夕詠懷次和宗武

近現代陳三立

蒼天已死立黃天,送老蛙聲又十年。
九逝騷魂當月落,萬方兵氣動秋先。
星河寫壁生圖畫,風葉喧階自管弦。
莫睨針樓妒兒女,賣痴木榻亦將穿。

中秋雨霽宴集劍丞宅夜泛湖還蔣莊舟中看月

近現代陳三立

佳辰歇淫霖,渡湖訪城闕。
濟濟君子堂,半為夢中客。
新舊洽談諧,聯詠淹玉夕。
微醉寄孤艇,巨浸浮涼月。
峰氣吐氤氳,水怪眩出沒。
大千琉璃盆,浩浩風露積。
余情閱生死,對此洗肝膈。
塔影倒樓居,回顧三潭白。

詩詞秀
關注教你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