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聲坐使舊聲闌,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
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唐天寶時的樂師賀老演奏雄風現在還在嗎?當今的現實是一次又一次地把新聲改了又改。令人發怨的新聲自然迫使傳統的樂曲衰落了,凡俗的聽眾們只認識手亂胡撥,不值得什麼彈奏。
斷了弦,聲音變了哪個懂得?只有七歲的蔡文姬知道斷了哪根弦。假使有人彈出高級的輥雷的聲調,當會激起開元遺老這輩音樂高師們的熱淚縱橫。
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
定場:指賀老琴藝出眾,鎮得住場子。賀老:賀懷智,唐開元時期著名樂工,擅彈琵琶。
新聲改:改了的新聲成為“俗耳”者樂聲,較為低級。
怨聲:令人煩怨的新聲。坐:自然,無故,漸漸。舊聲:傳統而高雅的樂調。闌:殘,消失,衰落。
俗耳:聽慣塵世之聲的耳朵,這裡代指凡俗聽眾。
繁手:手指繁捻而累舉如梳齒也,極言彈奏手很雜亂。
文姬:即蔡文姬,名琰(yǎn),陳留(令河南杞縣)人,蔡邕之女,漢末女詩人。博學多才,通曉音律。琴曲歌辭《胡笳十八拍》名傳後世。
試教:假使人。
輥(gǔn)雷聲:如炸雷般的聲調。
應有:應當會激起。開元:唐玄宗的年號(公元713 -741年)。遺老:經歷過舊時而留戀舊時的人。
創作背景
蘇軾家中藏有唐開元時雷琴一類的珍貴樂器。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六月,陳季常從岐亭來訪蘇軾,蘇軾拿出珍貴樂器讓會客中善琴者彈之,引起蘇軾的舊思後作該詞。賞析
上片,懷古傷今,嘲諷“俗耳”者們對傳統樂曲的低級欣賞水平。“定場賀老今何在。”以發問的句式,感嘆為民眾喜聞樂聽的圈場樂聲到哪裡去了?高級的琵琶演奏師賀老而今安在哉?“幾度新聲改,怨聲坐使舊聲闌”,進一步寫傳統的高雅“舊聲”被改得面目全非了。這些所謂的“新聲”而今成為“怨聲”了。“今何在”寫今非昔比,“幾度”寫改“新聲”沒有限度,“舊聲闌”寫傳統樂曲衰落的命運。“俗耳只知繁手,不須彈”,“俗耳”者們占領了當時的樂壇,“繁手”亂撥,談不上用什麼演奏場了。“只知”、“不須”,無情地嘲笑了傳統樂風日下,到了“無知”和“低微”的程度。
下片,棄怨轉贊,以古論今,優秀傳統的樂曲是會永存的。“斷弦試問誰能曉,七歲文姬小”,從辨聲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幼如文姬。“試教彈作輥雷聲,應有開元遺老,淚縱橫”,進深一層,從欣賞者的角度說,真正知音者還有老如開元遺老。“試問”,實是不須問,知音者們誰都能曉,“試教”,實是不須教,高手一彈必然發出“輥雷”之聲。“開元遺老”是傳統樂曲的繼承者和傳授者,是民族極為寶貴的社會財富。“舊聲”竟能使他們感動得“熱淚縱橫”,會為民族的傳世經典樂曲而自豪。
全詞,名寫琵琶,實有寓意。批判了“俗耳”、“繁手”的“新聲”,肯定了“賀老”、“文姬”、“開元遺老”的“舊聲”,是藉以對變法重新作出自己的評判。“幾度”“繁手”的新法改革,導致一些合理的政治策略和治國方略也一併“闌”敗衰落,“賀老”、“文姬”、“開元遺老”式的蘇軾們“怨聲”載道?如若有此寓意,對弘揚傳統治國之策不無借鑑意義,但一味反對變法則是不可取的,這也反映了蘇軾思想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