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翱
王翱(1384-1467)明代大臣,字九皋,出生於今河北省滄州市鹽山縣王帽圈村。永樂十三年進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遷行人,宣德初擢御史,英宗即位,升右僉都御史,出鎮江西,懲貪治奸,七年冬督遼東軍務,景泰四年為吏部尚書,天順間續任,為英宗所重,稱先生而不呼其名。王翱一生歷仕七朝,輔佐六帝,剛明廉直,卒謚“忠肅”。► 3篇詩文
軼事典故
王翱請客
古人云:“守身如玉當慎初”。身為朝廷命官,王翱始終不忘這句古訓。
王翱從小家貧,年幼時受到過許多父老鄉親的幫助。做官不忘故鄉情,王翱想請請眾鄉親。鄉親們像過年一樣,換上乾淨衣服來到王翱家作客。都說“王翱小子有良心,當官不忘窮鄉親。今兒個總算借王翱的光,開開眼界,開開胃口了”。終於開席了,先上了一桌子北京西山的“一兜蜜”大紅柿子。這窮鄉僻壤很少吃到柿子,大家都忘了禮讓,只聽見排山倒海、呼嘯龍吟的吃柿子的聲音。 其中有個叫王二噶古的,卻只吃了一個柿子——他等著吃下面的山珍海味呢。可是柿子吃完了,天都快黑了,卻連一個冒著熱氣的菜也沒等來,更別說什麼山珍海味、珍貴名酒了。大家私下裡議論開了:“做了大官還那么小氣,真掃興!”王二噶古只吃了一個柿子,心裡更是不甘:“甭看對大夥這樣,他自己還不知吃什麼山珍海味、燕窩魚翅呢。我倒要你家看到底吃什麼飯”。第二天早飯時候,二噶古裝著串門到王翱家,一進門,“哧”的一聲,衣裳掛在了破損的門板上,扯了一大塊;接著進屋,“梆”的一聲,額頭又碰在了上底矮的門框上,疼出一身汗。再一看王翱吃的,高粱窩頭玉米粥,大蔥抹醬醃鹹菜,這不還是莊稼飯嘛。再看王翱吃得滿腦袋是汗,還不住的盡讓。二噶古覺得胡猜疑對不住王翱,有些不自在,一動彈,“叭嘰”一聲,摔了個腚呱子。原來椅子有兩根腿是叫木橛子頂住的。二嘎古一出王翱家的門,人們就都知道了:王翱是個清官,和咱老百姓一樣窮。
跑馬圈地
王翱出身貧苦,他的“草根情結”使他居廟堂之高也有著心繫天下蒼生的心懷。
黃驊縣 ( 古屬鹽山 ) 羊三木村東有一塊方圓不到二、三百米的鹼疙瘩地,叫“天官地”,這裡是近海灘涂的荒鹼野窪,常年寸草不生,王翱“跑馬圈地”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王翱文韜武略,為大明江山和黎民百姓立下汗馬功勞,被皇上封為“吏部天官”。回到家裡,全家老幼歡天喜地;王翱卻心事重重,愁容滿面。令一家人好生納悶。原來,皇上不光給王翱封官,還封地。賜給他一匹棗紅駿馬,讓他揚鞭打馬,跑到哪裡就歸他占有。封地會給百姓增加負擔;不從,又屬抗旨不遵,忤逆犯上。常言道:“窮人三件寶,醜妻薄地破棉襖”,土地,那可是百姓的命根子啊!王翱本庄稼漢出身,得了高官厚祿,怎能忘了受窮的百姓?左右為難,緊鎖眉頭,倒剪雙手,在廳內踱來踱去,以至徹夜未眠。
第二天,王翱備百丈長繩,騎著御賜高頭大馬,到了不見兔子不見獾的鹽山大鹼窪。鹽山本是苦海沿邊,遍地鹽鹼,羊三木一帶更是不毛之地,到處白茫茫一片。多少年來,這裡流傳著一首歌謠:“野窪數百里,一望盡荒涼。千里鹽鹼地,餓死兔和狼”。
王翱在羊三木下了馬,命人楔一鐵橛,用長繩拴上馬韁,照著馬屁股啪啪兩鞭子,那駿馬揚鬃奮蹄,圍著鐵橛飛跑起來。老百姓見了不知乾什麼,便問差役,差役說:“王天官讓跑馬揀( 鹼 ) 地哩。”從此,黎民百姓更加欽佩王翱了。
後來,王翱隨皇上巡視到鹽山。皇上見遍地鹽鹼,如同霜雪,到處是黃須菜,小狗棵,很少有莊稼。到了王帽圈村,見王翱的房舍簡陋破舊,土房土屋,連磚都沒有,房上還沒梁。皇上很吃驚,指著房頂子說:“老愛卿,你這沒有梁(糧) ? ”王翱聽了,靈機一動,趕緊叩頭道:“謝主隆恩。鹽山苦海沿邊,不生五穀,謝萬歲免徵錢糧。”皇帝見王翱機智,此地又確實貧困,就答應從今免徵此地錢糧。
寸步不讓
《明史》本傳說:"翱在銓部(吏部),謝絕請謁,公餘恆宿直廬,非歲時朔望謁先祠,未嘗歸私第”。為了謝絕請託、秉公辦事,王翱甚至住在了公署,常年不回家。所以在他任職期間,“門無私謁,權勢請託不敢行”。
《記王忠肅公翱三事》中記載了這樣兩件事:
王翱只有一女,許配賈傑為妻。賈傑在京城附近做一小官,王翱夫人十分疼愛女兒,常常打發人去接女兒來家住住。每次去接,賈傑總不讓走,還埋怨說:“如果調我到京城,你們母女就可以天天在一起。岳父身為吏部之長,手裡掌著調派大權,調我易如反掌,連這點小事都不辦,你也就別想回家了。”王翱的女兒也無辦法,於是給老母親捎了信去。
中秋佳節,月明星稀,王翱全家老幼在院中納涼賞月。王夫人殷勤備至,“置酒跪白公”。王翱竟“大怒,取案上器擊傷夫人”而且王翱竟十多天住在公署沒回家。女婿賈傑始終沒有調進京城。
王翱的孫子王輝乖巧伶俐,很得爺爺喜歡。一天,王翱正在書房看書,忽然王輝推門進來,高興地說: “爺爺,我要參加秋試。”說著,拿出官方印的試卷交給王翱。王翱拿著試卷皺起眉頭,心想:阿輝沒念幾天書,仗著自己的聲望入了太學,現在考場弊端很多,想到這裡嚴肅地說:“阿輝,你確有真才實學,我怎么能埋沒你的才學 ? 可的書底兒我還不知道嗎,若遇到糊塗主考官,你考取了,卻誤了另一個窮秀才的前程。你吃得好穿得暖,何必強所不能呢 ? 還是別考了。”說著將試卷給燒了。望著騰起的火焰,當爺爺的還不忘嘮叨幾句:“堂堂正正,誠實正直才是七尺男兒的本色,才能讓人覺得至尊崇高!”
----在原則面前,王翱對家人簡直達到了寸步不讓的地步
沙盈代紙
王翱幼時聰敏過人,有過目不忘之才,書讀一二遍就能記誦。又知勤奮,學習成績很好,爸爸王得林對他更是喜愛,常鼓勵王翱說:“莊稼辛苦到秋有飯吃,秀才勤讀到了有官做。好好念吧,長大考個一官半職,為國出力,也不受這苦日子煎熬。一他對王翱念書很是支持,老兩口子省吃儉用,省下錢供王翱上學。王翱見家裡的日子這么窮,也越加節儉.他把寫了小楷的紙練寫大仿,正面寫了反面寫。儘管這樣,還要經常買紙。這天王翱的練字紙用完了,又向爸媽要錢買紙。爸爸用手扶著腦袋不住地嘆氣,媽媽在炕上縫補著爸爸的破褂子,不斷地打唉聲。青黃不接,鋸底朝天,哪還有錢買紙筆 ? 王翱見大人發愁,後悔自已不懂事,於是跑到門前池塘邊的大柳樹下,蹲在地上,用手指頭在地上劃著名玩。忽然心裡一亮,連跳帶蹦地跑回家去,進門就大聲說:“有紙了,有了寫不完的紙。”爸媽都愣了,問:“哪來的紙 ? ”“就地當紙。”爸媽聽了苦笑了笑,問:“傻孩子,怎么背著地去上學呀 ? ”“用個木框框起來。”“唉,傻孩子,那怎么裝 ? ”“怎么不能裝 ? ”王翱說著跑出去了,不一會端著半簸箕沙土來了。王翱用手將沙土抹平,用手指寫了四個大字:沙盤代紙。王得林鋸了比石板大點的一塊木板,周圍用板條打了小沿,鋪上沙土,讓王翱用來寫字。
梁與糧
相傳,和王翱同朝為官的有一個楊天官,山東人氏。一日君臣詞話,皇帝問起他們家鄉情況,楊天官說:“我們山東沃野千里,斗地石糧。皇帝搖搖頭,微微一笑,說:“斗地豈能打石糧 ? “我們那裡綠樹成蔭,果樹成片,一樹收的果子,可抵一石多糧。”皇帝點頭稱是。又問王翱,王翱說:“我們鹽山,苦海沿邊。”長些什麼 ? ”遍地盤山果 ( 俗名地瓜棵子 ) ,長年不落花 ( 俗名小狗棵子 ) 。”皇帝說: “待天氣轉暖,到鹽山觀光一番。” 萬歲,去不得喲,那裡苦得很,蚊蟲大如麻雀。“寡人從來聽說過,到時捉來一瞧。”後來,王翱令人捉來一隻啄木鳥,藏在袖子裡去見皇上。行過大禮後 , 王翱說: “萬歲,臣捉來一隻蚊子。”王翱說著一揚手,啄木鳥落在金鑾殿的玉柱上擋擋啄鑿起來。皇帝見了,說:“喔,這么兇惡的蚊蟲,鹽山黎民好苦啊。”王翱說:“莊稼收成無幾,百姓刮鹼土,熬小鹽,故名鹽山,常年以糠菜充飢。”
後來,王翱隨皇上巡視到鹽山。皇上見遍地鹽鹼,如同霜雪,到處是黃須菜,小狗棵,很少有莊稼。到了王帽圈村,見王翱的房舍簡陋破舊,土房土屋,連磚韉都沒有,房上還沒梁。皇上很吃驚,指著房頂子說:“老愛卿,你這沒有梁 ? ”'翱聽了,靈機一動,趕緊叩頭道:“謝主隆恩。鹽山苦海沿邊,不生五穀,謝萬歲免徵錢糧。”皇帝見王翱機智,此地又確實貧困,為維護自己的金口玉言,就答應了.老百姓聽說後,無不感激王翱。
皇帝到了山東,見天官楊府雕樑畫棟,蹲門獅子張口獸。土地肥沃,百姓富足,令征雙糧。當地百姓,早已聽到楊天官在皇帝面前吹大話的事;楊家又橫行鄉里,一增錢糧,百姓怨聲載道,大罵楊天官。楊天官認為這是王翱搞的鬼。鬥智鬥不過王翱,王翱為官清正又無辮子可抓,就組織門客編寫了《楊二舍化緣》這齣戲,影射王翱,借楊二舍和王美容的口,罵王翱,以發泄自己的私憤。
麓影退贓官
王翱有個遠房孫子,叫王福,在交河縣財主劉雙山家扛活。 有一年,河間府剪知府攜帶親眷去平原縣走親,家眷僕人四五十個,要在劉雙山家住一宿,名目。“貼公館”。這知府是個貪官,搜刮民財,不擇手段。一月前就來了信,老劉說: “過官如下霜。我得傾家蕩產,咱土門土戶,哪經得糟踏呀 ! ”王福聽後,沉吟片刻說:東家可知道吏部天官王翱 ? ” 那是名臣清官,誰不知道 ? ”我和王天官是本家。鹽山有皇上和天官的畫影,如果咱借來掛在客廳,曹知府就不敢動咱一根毫毛。”“唉,咱能借得來嗎 ? ”“我試試。”你要請來,我給你十畝白花地。”劉雙山象遇見了救星,高興地說。王福回到家,找到本家族長,說明來意,便把畫影請來了。這幅中堂畫的是王翱正和皇上對奕,太子提壺一邊伺候。御筆親書一副對聯,上聯:“天下文官祖;”下聯:“兵部車甲師。”劉雙山將畫影、對聯懸掛好,等著曹知府。這天曹知府到了,劉雙山迎到家裡,說:“知府大入,大客廳懸有萬歲與王尚書畫影,請去參拜。”“啊 ! ”曹知府心想:“王翱哪個不知,哪個不曉,是吏部天官,頂頭上司,象宋朝包文正一樣,執法如山。”腦門子上立時滲出了汗珠子。走到院子就跪下了。……曹知府只吃了頓飯,便滾蛋了。
火燒試卷
一天,王翱正在書房看書,忽然孫子王輝推門進來了,高興地說: “爺爺,今年我要參加秋試。”說著,拿出官方印的試卷交給王翱。王翱拿著試卷皺起眉頭,心想:阿輝沒念幾天書,仗著自己的聲望入了太學,現在考場弊端很多,想到這裡嚴肅地說:“阿輝,如果你確有真才實學,我怎么能埋沒你的才學 ? 象你這樣不識幾個字的書底兒,如果遇到糊塗主考官,考取了,誤了一個窮秀才的前程。你吃得好穿得暖,何必強所不能呢 ? 別考了。”說著將試卷給燒了,王輝見試卷上了西天,立時呆若木雞。
閘官升遷
這年春天,王翱按照皇上的旨意,坐船從運河下江南考察地方官員。船桅桿上掛著錦旗,上寫“吏部”二字。這天路過山東濟寧閘口,這裡是水旱碼頭,等候過閘的船隻象成群的螞蟻。客商私船見了天官的船隻,都自動讓開,大船很快駛到閘前。這時,只見護閘官員,晃著彩旗,大聲喊道: “要按先後順序過閘 ! ”隨從張寶山大喝一聲:“我們是吏部的官船 ! ” ,“這是規矩,皇朝貴官也不能破例。” 張寶山一聽,就向王翱做了回稟。王翱說:“我們是皇帝命官,更應該遵守地方法規。”結果調轉船頭,按序過閘。眾隨從跟王天官走遍天下,到哪裡不是腳面的水平蹬 ? 今兒吃了個窩脖,覺得彆扭,不免在王翱面前抱怨起來。王翱聽了不語,捻著鬍子發笑。
從江南回京後不久,王翱傳話叫濟寧護閘官趙章進京。這一下眾差役可樂了,都說,哼!這回叫你知道是鐵打的了。“趙章弼 ! 一聲高呼,吏部天官王翱端坐在正堂,衙役三班列隊兩旁。趙章心裡象敲鼓,得罪了吏部大人,烏紗難保,就是性命恐怕也保不住。冠冕堂皇的大明律條寫得明明白自:徇私舞弊的斬,明知故犯罪加一等。真正做了,就吃不了兜著走。 “給天官大人叩頭。”趙章叩了頭就專等挨板子了,脊梁骨都出了冷汗。 “你就是濟寧護閘的趙章嗎 ? ”“小人便是。”“請起落座。”“小人有罪,不敢。”趙章的頭幾乎挨到地上。王翱聞聽,哈哈大笑,他站起來走到趙章身邊,將他扶起來,讓他坐下。趙章和眾衙役納悶起來·王翱說:“你身為護閘小官,卻不畏權貴,照章辦事,在當今之世實在了不起。治理江山就要這樣。現調你到吏部掌管官員的考績。”
趙章好象在做夢,象個木頭人一樣地坐著,不知不尹地流下沮來。
金殿求情
吏部主事曹恂調往江西當參議,不久回京了。王翱稟報皇上,皇上很不高興,認為曹恂不願離開京城,責令削職回鄉。曹恂大為不滿。這天清早,太陽還沒出來,王翱坐著轎子去上朝。正走著,吏部主事曹恂怒沖沖地走上來。眾衙役認識曹主事。以為有事,沒有阻攔,把轎停下了。只見曹恂走過去,抓住王翱的胸口,啪就是一巴掌,並大聲罵道:“好你老賊,我叫你胡言亂語,陷害好人!”這一下子把王翱打懵了,摸著火辣辣的臉,如同木雞。打了吏部天官,這還了得 ! 眾衙役蜂擁而上,將曹恂抓了起來。王翱卻厲聲說:“休要無理 ! 順轎 ! ”眾衙役心裡話:還是吏部天官,管官的官,在大庭廣眾面前,叫手下的打了,不哼不哈,真太孬了。打了皇家的一品官,這訊息很快傳進朝里,傳遍京都。皇帝龍顏大怒,下旨將曹恂綁赴金殿審問。這時,王翱走上金殿。曹恂心想完了,這老匹夫一定投井下石。便狠狠地瞪了王翱一跟。皇上說: “有何本奏 ? ”“啟稟萬歲,曹主事確係因病回京,都怪老臣年邁糊塗,訪查不實,請將曹主事赦免。“ 攔路打我皇家命官,這還了得,豈能饒恕 ?”“曹主事為國操勞,勞苦功高。老臣挨打是對訪查不細的教訓,還是赦免了吧。“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曹恂觸犯王法德條,決不饒你下殿去吧。”“如若非判曹主事之罪不可,老臣我願擔干係。”皇帝和眾大臣聽了很受感動,那曹主事已掉下了熱淚。皇上說:“老王寬宏大量,實在難能可貴。看在老王的面上,曹恂下殿去吧,今後不得無理。”
寶歸原主
王翱在遼東監督軍務的時候,和一個監軍太監榮公相好。以後王翱由兩廣總督升任吏部尚書,回京就任,便尋找過去在遼東同事的監軍太監榮公的後代。後來找到了他的兩個侄子,王翱便請到府內,對他們說:“你們叔父榮公為官清廉,恐怕給你們遺留的財產不多,日子不富裕吧。如果有什麼困難可到我府領取。”二人心想:哼,好話好聽吧!你這窮官,還有銀子幫助我們 ? 不過說句客氣話罷了。就隨便說了聲:“好吧。”以後,王翱見了榮公的兩個侄子總是問他們,日子難不難,是否需用銀兩。一連幾次。二人好生奇怪,商量說:“既然王天官經常問,必定真心實意,咱寫一張買房契據,看他怎樣 ? ”於是二人寫了一張假房契,列價五百兩銀子,便帶著去天官府,見面寒暄以後,王翱又問起是否困難,二人見問,雙手呈上房契說:“買了一所房子,準備開座小店,無錢還債。”
王翱看過房契,微微一笑,取來一件皮襖。兩個人心裡納悶,心裡說,怎么樣 ? 到真事上就完了!二人好生不快。這時就聽“哧啦”的一聲,王翱將襖撕開,取出一個紅包來。二人瞠目結舌。這是什麼 ? 只見王翱笑嘻嘻地將紅包遞給他倆。二人接到手裡一看,上寫兩行蠅頭小字,是先人榮公的筆跡。寫的是:贈王都察院惠存,榮頓首拜。封固完好。二人納悶,這是什麼呢 ? 王翱示意拆封。拆開一看,嗬,亮晶晶,光閃閃,耀人眼目。兩人都驚呆了。原來是兩對明晃晃的寶珠。二人心發熱,眼發酸,噗通一聲給王翱跪下了,含著滿眼淚水說:“王大人,這寶珠是先人給您老人家的,小侄萬萬不敢收。”王翱聞聽哈哈大笑,扶起他們,說:“俗話講,物歸原主。在遼東時,我與榮公志同道合,共抗外侮,結成莫逆之交。我調兩廣,離別時,榮公非贈給我先皇所賜寶珠不可。盛情難卻,我便收下了。現在你們困難,就拿去置點產業吧。二人聽罷,感動得熱淚漣漣。心裡話,王天官真是清官,名不虛傳啊 !
墓葬
翱墓建於明成化4年,當時規模宏大,占地面積30頃,建築面積40畝,內磚牆圍護,長寬各240米,略呈正方形。牆四周植松柏,正門座北向南,進門後中央為神道。兩側依次排列著石猴、石羊、石侍俑,然後是兩柱高約兩丈的望天候華表。華表過後為四石馬,兩臥兩立,東西相向,石馬過後即為高大石坊,坊後一字排列蛟龍座碑四幢,正中兩碑略高於兩側兩碑(正中碑尺寸長3.68米×寬0.94米×厚0.24米;兩側碑尺寸長2.27米×寬0.90米×厚0.24米),西側一幢是吏部侍郎葉盛的祭文,東側一幢為成化皇帝朱見琛祭文,正中一幢為禮部尚書姚夔撰寫的王翱生平行狀。另一幢因側倒多年,文字向內而遭雨水盪擊,內容不詳。四幢碑均為白色大理石質料,碑文書法清秀,打破宮闈風格,距碑刻約60米之前方,設石供桌,長丈余,寬5尺,下有石鼓支撐,石桌後有一碑亭,亭內嵌有神道碑一幢,再北10餘米為王翱墓,墓丘直徑約8米,高約6米。王翱陵墓解放後定為河北省級文物古蹟保護單位。
經數百年風化,石雕殘損,華表碑亭石坊均不知所之。據村民說,解放後尚見一小部分物事,石供桌尚存,損毀一角,今已不見,據云埋入地下,或雲被他人車載而去。除石碑石馬外,其餘石雕全部湮埋於地下。1995年春修辛大公路時挖掘出一部分,但大都已破損不全己成廢石。
文革中,王翱陵墓曾被挖掘,墓上層為白堊混合土,下層為米漿土,儲存空木棺,有碑誌一幢,今失。再下層為磚砌墓室,覆蓋幾塊青石板,青石板下為幽深水潭,神秘莫測。“造反派”竟投手雷,然而不爆。見此狀驚懼無措,惶惶未敢動,紛紛自保作鳥獸散。現墓地絕大部分己成農田。修辛大公路時,國家為之鋪通向墓地之神道近200餘米。原陵墓南北西乃陵墓圍牆,為可行進之車馬大道。現在磚牆、松柏均無存。王翱墓如一平常墳丘,寂寂面對殘碑敗石。
人物生平
嚴懲污吏
王翱生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二月十二日(1384年3月4日)酉時。
永樂十年(1412年),為邑庠弟子員。
明成祖永樂十三年(1415年),王翱在北京參加會試,成為貢士。當時成祖朱棣想定都北京,並任用北方的士人。王翱兩試都是上等,朱棣非常高興,特地召見他,賜給飲食,改任庶吉士。永樂十七年(1419年),被任命為大理寺左寺正。永樂十九年(1421年),因父亡故,王翱回鄉守制,三年後回京。
永樂二十三年(1425年),被降為行人。
宣德元年(1426年),因重臣楊士奇的推薦,王翱升任御史。當時官員有罪,不問輕重,都允許贖罪復職。王翱請對犯貪污罪的官員,只許贖罪,不許復職,以懲治貪污。明宣宗採納他的建議。
屢有功勞
宣德五年(1430年),王翱受命巡按四川。松潘(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一帶)地區少數民族作亂,都督陳懷駐紮在成都,兩地相隔八百餘里,無法控制。王翱根據情況上奏五條建議:
1. 請調陳懷到松潘。
2. 松茂的軍糧趁農閒時齊力起運,由官軍護送,不要專累百姓,致使遭到搶劫。
3. 許多貪官如同是百姓的蛀蟲,請令他們自首,不要隱瞞。
4. 州縣和土司地區,遍設社學。
5. 會川銀場每年運米八千餘石供給軍隊,往返煩勞,花費也大,請令有罪的人繳納糧食以贖罪。
宣宗下詔令有關官員詳細討論運糧之事,而把害民的官員遷到北京,其他的都照上奏王翱所請的實行。
宣德七年(1432年),王翱巡按四川。明英宗朱祁鎮即位後,廷臣建議派文武大臣外出鎮守。王翱升任右僉都御史,與都督武興鎮守江西,懲治貪污,抑制奸人,官民都很敬愛他。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王翱被召回都察院。
正統四年(1439年),處州叛賊流劫廣信,王翱受命前往剿捕,將其全部抓獲。同年冬,松潘都指揮趙諒誘擒國師商巴,掠奪他的財物,與同官趙得誣陷他反叛。商巴的弟弟小商巴大怒,聚眾搶掠。英宗命王翱和都督李安率軍二萬前往征討。而巡按御史上報商巴是冤枉的,英宗命王翱視情況決定進退。王翱到達後,把商巴從獄中放出來,派人招他弟弟來,安撫餘黨,上奏彈劾誅殺趙諒,將趙得貶往邊境戍守,恢復商巴國師之職。松潘地區就此平定。
正統六年(1441年),王翱接替陳鎰鎮守陝西,當時軍民借貸糧食有不能償還的,王翱核實後都免去他們的欠糧。
經略遼東
正統七年(1442年)冬,王翱提督遼東軍務。王翱因軍令長期以來廢弛,敵人一來,將士都不力戰,便趁諸將來謁見時,責備他們失律之罪,命左右將他們拉出去斬首。諸將全都惶恐叩頭,願效死贖罪。王翱於是親自巡行邊防,從山海關到開原,沿途修繕城垣,疏浚溝渠。五里設一堡,十里建一屯,使烽煙相接。他還訓練將士,給鰥寡士兵成家,軍民都非常高興。王翱又因邊塞孤懸在外,遠離內地,軍餉缺乏,便依據當地風俗立法,令犯罪的人可以勞作贖罪。十多年間,靠勞作獲得了米糧和牛羊數十萬,邊防用度因此很充足。
正統八年(1443年),王翱因九年任滿,升任右副都御史。
正統十二年(1447年),王翱與總兵曹義等人出塞巡哨,遭遇兀良哈部,將其擊敗,斬首三十二級、生擒七十餘人,繳獲馬牛羊四千六百餘只。英宗論功,進升王翱為右都御史。
正統十四年(1449年),諸將在廣平山擊破敵軍,王翱升為左都御史。脫脫不花大舉侵犯廣寧縣(今河北昌黎縣),王翱當時正在閱兵,敵軍突然來到,致使明軍潰敗,王翱入城自保。有人說城無法守住,王翱提劍說:“敢說棄城者斬。”敵軍退走後,王翱被罰停俸半年。
總督兩廣
景泰三年(1452年),王翱被召回掌管都察院事務。同年,明景帝朱祁鈺改換太子後,王翱被加授太子太保。潯州、梧州瑤人作亂時,總兵董興、武毅互相推委,不負責任。于謙請讓翁信、陳旺接替二人,而特派一名大臣總督軍務,景帝於是任命王翱為首任兩廣總督。王翱到駐鎮之地後,將吏都惶恐敬服,他推誠安撫,瑤人歸順,使轄區之內平安無事。
入主吏部
景泰四年(1453年),王翱被召入京任吏部尚書以協助年邁的吏部尚書王直。之前,何文淵協助王直掌選官之政時,多有營私,被言官彈劾罷免。王翱接替他上任後,完全遵循原來的制度。
英宗寵待
景泰八年(1456年)正月,石亨、徐有貞等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次年,王直致仕回鄉,王翱這才專掌吏部事務。之後,石亨想除掉王翱,王翱便請求退休,本已獲英宗批准,因大學士李賢力爭,才又把他留了下來。後來,李賢被石亨逐出,也因為王翱的意見,英宗把他留了下來。兩人關係非常好。英宗在用人時一定先詢問李賢,李賢又推給王翱,因此王翱得以實現他的想法。
英宗很尊寵王翱,時常把他召到便殿談論,稱他為“先生”、“老王”而不稱其名。而王翱年近八十,記憶力已經很差了。王翱曾令郎官談倫隨他入宮,英宗詢問原因,王翱叩頭說:“臣老了,所聆聽的聖諭,怕有遺誤,所以令這個郎官來記下來,此人誠實謹慎,是可信的。”英宗聽後很高興。
天順五年(1461年)七月初二,太監曹吉祥之侄昭武伯曹欽發動叛亂,曹欽抓獲大學士李賢,與李賢都被迫為其草擬奏疏向英宗謝罪,他還數次進言保護李賢等人。(一說當時曹欽遍尋王翱,王翱躲在一個房間中,毫無辦法,主事朱文范身材高大並有力氣,他背著王翱逃走,才免於被抓)。叛亂平息後,王翱加官太子少保。
病逝都門
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王翱升為太子太保,雨雪天氣可免朝參。王翱屢次上疏請求致仕回鄉,憲宗總是安慰挽留,還多次派御醫來為他看病。
成化三年(1467年),王翱病重時,憲宗才準許他退休。王翱還沒出都城便去世了,享年八十四歲。憲宗追贈王翱為特進、光祿大夫、太保,諡號忠肅。子孫獲準世襲錦衣衛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