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余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

唐代李商隱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

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冰雪到時春。
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昨日)蠟燭點點、滴淚成灰,淒淒滿別情的送別宴席上,(您的兒子)十歲的韓偓文思敏捷的就像東晉的袁虎一樣,走馬之間即成文章;
(不久,您將帶您的兒子到果州上任了)在那萬里長的丹山路上,桐花盛開,花叢中傳來那雛鳳的鳴聲,一定會比那老鳳更為清亮動聽(您兒子的才華會比你這隻老鳳凰的聲音還清亮)。

我在靠近劍門棧道的巴蜀之地,你在有風檣的江南,我們倆天各一方。當初分別正值冰天雪地的時候,沒想到,現在又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
如果將韓冬郎的才比作何遜,將我自己比作沈東陽的話,為了休聯句,我就要像沈某人般瘦盡了。

注釋
十歲:公元851年(大中五年),韓偓十歲。
裁詩:作詩。
走馬成:言其作詩文思敏捷,走馬之間即可成章。《世說新語·文學》:“桓宣武北征,袁虎時從,被責免官。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李白《與韓荊州書》:“雖日試萬言,倚馬可待。”
冷灰殘燭:當是當時餞別宴席上的情景。
桐花:《詩·大雅·卷阿》:“鳳皇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現常用後句,泛指後起之秀將更有作為,不可限量。桐,梧桐,傳說鳳凰非梧桐不宿。
丹山:《山海經·南山經》:“丹穴之山,丹水出焉,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凰。”《史記·貨殖傳》:“巴蜀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 現常用後句,泛指後起之秀將更有作為,不可限量。丹山:傳說為鳳凰產地。
雛鳳清於老鳳聲:此戲謔韓瞻,並贊其子韓偓的詩才。《晉書·陸雲傳》:“陸雲幼時,吳尚書廣陵閔鴻見而奇之,曰:‘此兒若非龍駒,當是鳳雛。’”又杜甫有“清新庾開府”“庾信文章老更成”詩句,商隱此言“清”“老”,當即此意。在商隱赴梓幕後不久,韓瞻亦出任果州刺史,韓偓必隨行,所以這裡說丹山路上,有“雛鳳”“老鳳”之聲。"雛鳳"指韓冬郎,“老鳳”指韓瞻,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的意思。
劍棧:劍閣棧道,此指李商隱在梓州柳仲郢幕府中。
風牆:當指赴蜀途中的一段水程,指韓瞻在江南之地。
各苦辛:兼指水陸行程。
別時冰雪到時春:商隱大中五年冬赴梓,故說“別時冰雪”。大中十年春隨柳仲郢還長安,故說“到時春”。
憑:請。此詩“別時冰雪到時春”巧妙聯合何遜與范雲聯句中的“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
姓沈人:沈約曾為東陽太守,其《與徐勉書》中說到自己的老瘦:“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此處以何遜比偓,以沈約自比。

創作背景

唐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隱離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在送別李商隱晚宴上,時年十歲韓偓即席賦,才驚四座。大中十年,李商隱返回長安,重誦韓偓題贈的詩句,回憶往事,寫了兩首七絕酬答。

賞析

其一

酒宴上的蠟燭燒殘了大半,燭芯的灰燼也冷卻了。用“冷灰殘燭”,說明送別的筵宴已近尾聲,闔座的人觸動離情。在這種慘澹的氣氛中,十歲的冬郎觸發了思,飛速地揮寫成送別的詩章。這就是此篇頭兩句對當年情景的追述。別宴的情況交代簡略,重點突出冬郎題詩,是為了主題的需要。

記事已畢,轉入評贊。為了不使詩句淪於一般的套語,詩人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將冬郎父子比作鳳,以“雛鳳清於老鳳聲”表明青出於藍,抽象的道理從而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如此還不夠生動。詩人又聯想到,傳說中鳳凰產在丹山,它喜歡棲息的是梧桐樹。經過想像的馳騁,便構成這樣一幅令人神往的圖景:遙遠的丹山道上,美麗的桐花覆蓋遍野,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聲,附和著老鳳蒼涼的呼叫,顯得更為悅耳動人。這是非常富於詩情畫意的描繪。看了這幅圖畫,冬郎的崢嶸年少和俊拔詩才就都躍然紙上了。

使用鮮活生動的聯想和想像,將實事實情轉化為虛擬的情境、畫面,這可以說是李商隱詩歌婉曲達意的又一種表達形式。一首本來容易寫得平凡的寄酬詩,以“雛鳳聲清”的名句佳句歷來傳誦不衰,除了詩人對後輩的真切情意外,跟這樣的表達形式是分不開的。

其二

李商隱自註:“沈東陽約嘗謂何遜曰:‘吾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終未能到。’余雖無東陽之才,而有東陽之瘦矣。”《南史·何遜 傳》:“沈約嘗謂遜曰:‘吾每讀卿詩,一日三復,猶不能已。’”

李商隱自注在文字上與此語略有出入。憑:請。何遜:南朝梁代著名詩人。《南史·何遜傳》: “遜字仲言,八歲能賦詩,弱冠,州舉秀才。南鄉范雲見其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何遜與范雲曾合作寫《范廣州宅聯句》一詩:“洛陽城東西,卻作經年別。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濛濛夕煙起,奄奄殘暉滅。非君愛滿堂,寧我安車轍。”此詩的前四句為范雲作,後四句為何遜作。東陽:沈約(441—513) 字休文,號東陽,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南朝著名的文學家。沈約自幼孤貧,篤志好學,博覽群書,歷仕宋、齊、梁等三朝,官至尚書令,封建昌縣侯。瘦: 瘦弱。《南史·沈約傳》:“初,約久處端揆,有志台司。論者鹹謂為宜,而帝(梁武帝)終不用。乃求外出,又不見許。與徐勉素善,遂以書陳情於勉。言己老 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意謂自己年老多病,因瘦弱的緣故,身上的腰帶常常要移動孔洞)。”

在寫法上,此詩別開生面。首句中的 “各”字,緊扣詩題“兼呈畏之員外”,寫與韓瞻天各一方的思念之情。二句順勢而下,將這種思念之情從冬季延續到春天,即通過時間上的延長暗寓思念之長久。 三四句回到讚揚韓偓的詩才方面,“瘦盡”二字回應首句中的“苦辛”,以沈約瘦弱之事並寫兩面,一寫才不如韓偓,二寫身世之感,暗寓詩人政治上的失意。

賞析二

這首用一條長題說明作詩的緣由。冬郎,是晚唐詩人韓偓的小名。小字冬郎,是李商隱的姨侄,他少有才華。他的父親韓瞻,字畏之,是李商隱的故交和連襟。大中五年(851)秋末 ,李商隱離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入東川節度使柳仲郢幕府,韓偓才十歲,就能夠在別宴上即席賦詩,才華驚動四座。大中十年,李商隱返回長安,重誦韓偓題贈的詩句,回憶往事,寫了兩首七絕酬答。這是其中的第一篇。

詩中最後兩句名句佳句,將冬郎及其父親畏之比作鳳凰。丹山相傳是產鳳凰的地方,其上多梧桐。桐花盛開,鳳凰偕鳴,其中雛鳳鳴聲清圓,更勝於老鳳。

李商隱

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820篇詩文

猜您喜歡

上林賦

兩漢司馬相如

亡是公聽然而笑曰:“楚則失矣,而齊亦未為得也。夫使諸侯納貢者,非為財幣,所以述職也。封疆畫界者,非為守御,所以禁淫也。今齊列為東藩,而外私肅慎,捐國逾限,越海而田,其於義固未可也。且二君之論,不務明君臣之義,正諸侯之禮,徒事爭於遊戲之樂,苑囿之大,欲以奢侈相勝,荒淫相越,此不可以揚名發譽,

沙堤行·呈裴相公

唐代張籍

長安大道沙為堤,早風無塵雨無泥。
宮中玉漏下三刻,朱衣導騎丞相來。
路傍高樓息歌吹,千車不行行者避。
街官閭吏相傳呼,當前十里惟空衢。
白麻詔下移相印,新堤未成舊堤盡。

哀王孫

唐代杜甫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
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得同馳驅。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
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
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