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二首·其二
近現代:魯迅
雨花台邊埋斷戟,莫愁湖裡余微波。
所思美人不可見,歸憶江天發浩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雨花台邊埋葬著為革命英勇犧牲的烈士,他們的革命精神像莫愁湖裡的微波不斷流傳給後代。
(我)所思念的革命者已經被殺害再也見不到了,只有在歸來的路上為追憶他們面對祖國的河山慷慨高歌。
注釋
雨花台:在南京聚寶山上,原為名勝,國民政府時在此殺害革命者。據統計,僅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在這裡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者,約達20萬人左右。當地有五色小石,名“雨花石”。現闢為革命烈士墓。埋斷戟(jǐ):唐杜牧《赤壁》詩:“折戟沉沙鐵未消”,這裡比喻戰士雖死而壯志未滅。
莫愁湖:南京水西門外名勝,相傳六朝時有女盧莫愁曾住這裡,因而得名。余微波:象徵革命烈士寧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如莫愁湖裡的微波不絕,流傳後世。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有“餘波流衍”的說法。
美人:在這裡指革命烈士。
浩歌:大聲歌唱,比喻作者思念革命烈士而慷慨悲歌。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詩詞秀
創作背景
據《
魯迅日記》1931年6月14日:“為宮崎龍介君書一幅云:‘大江日夜向東流……。’又為白蓮女士書一幅云:‘雨花台邊埋斷戟……。”’後均收入《集外集拾遺》。1931年春天,國民政府內部派系鬥爭激化,魯迅有感於時政,便作此
詩諷刺國民政府內部的勾心鬥角。
賞析
這首
詩,則主要抒發了作者
魯迅對辛亥革命失敗的感慨。首句“雨花台邊埋斷戟,莫愁湖裡余微波”中,“雨花台”、“莫愁湖”是南京城兩處具有標誌性的地方,莫愁湖還曾有南京“第一名勝”之稱。魯迅通過對此二處的描寫,又進一步描繪了南京城一片荒涼的景象,以對應第一首詩中第二句描寫的景象。同時,詩人又用“埋斷戟”、“余微波”,來象徵地描寫了辛亥革命失敗的狀況。辛亥革命爆發不久,革命黨人率江浙新軍攻打南京,從城外雨花台,經城南中華門攻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又曾在莫愁湖邊,建立一座江浙新軍攻克南京陣亡將士的石碑,上面刻有孫中山的題詞“建國成仁”四字,故此二處為辛亥革命遺蹟。魯迅通過對此二處的描寫,沉痛地感嘆辛亥革命的失敗,以及對國民政府軍閥政客們背叛革命,葬送孫中山事業的憤慨。用“埋斷戟”、“余微波”來表示辛亥革命失敗,反映了作者沉重的心情。第二句“所思美人不可見,歸憶江天發浩歌”中,“所思美人”在詩中喻指孫中山和他的追隨者們。
魯迅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65篇詩文
詩詞秀
秀出好詩詞
風入松·歸鞍尚欲小徘徊
宋代:劉克莊
歸鞍尚欲小徘徊。逆境難排。人言酒是消憂物,奈病餘孤負金罍。蕭瑟搗衣時候,淒涼鼓缶情懷。
遠林搖落晚風哀,野店猶開。多情惟是燈前影,伴此翁同去同來。逆旅主人相問,今回老似前回。
東山吟
唐代:李白
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
我妓今朝如花月,他妓古墳荒草寒。
白雞夢後三百歲,灑酒澆君同所歡。
酣來自作青海舞,秋風吹落紫綺冠。
彼亦一時,此亦一時,浩浩洪流之詠何必奇?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宋代:蘇軾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節葉具焉。自蜩腹蛇蚶以至於劍拔十尋者,生而有之也。今畫者乃節節而為之,葉葉而累之,豈復有竹乎?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與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識其所以然。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故凡有見於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視瞭然,而臨事忽焉喪之,豈獨竹乎?
子由為《墨竹賦》以遺與可曰:“庖丁,解牛者也,而養生者取之;輪扁,斫輪者也,而讀書者與之。今夫夫子之託於斯竹也,而予以為有道者則非邪?“子由未嘗畫也,故得其意而已。若予者,豈獨得其意,並得其法。
與可畫竹,初不自貴重,四方之人持縑素而請者,足相躡於其門。與可厭之,投諸地而罵曰:“吾將以為襪材。“士大夫傳之,以為口實。及與可自洋州還,而余為徐州。與可以書遺余曰:“近語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襪材當萃於子矣。“書尾複寫一詩,其略云:“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予謂與可:“竹長萬尺,當用絹二百五十匹,知公倦於筆硯,願得此絹而已。“與可無以答,則曰:“吾言妄矣。世豈有萬尺竹哉?“余因而實之,答其詩曰:“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曰:“蘇子辯則辯矣,然二百五十匹絹,吾將買田而歸老焉。“因以所畫篔簹谷偃竹遺予曰:“此竹數尺耳,而有萬尺之勢。“篔簹谷在洋州,與可嘗令予作洋州三十詠,《篔簹谷》其一也。予詩云:“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是日與其妻游谷中,燒筍晚食,發函得詩,失笑噴飯滿案。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沒於陳州。是歲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書畫,見此竹,廢卷而哭失聲。昔曹孟德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予亦載與可疇昔戲笑之言者,以見與可於予親厚無間如此也。▲
詩詞秀
關注教你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