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病梅館記

清代龔自珍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嗚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閒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寧的龍蟠里,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西溪,都出產梅。有人說:"梅憑著彎曲的姿態被認為是美麗的,筆直了就沒有風姿;憑著枝幹傾斜被認為是美麗的,端正了就沒有景致;憑著枝葉稀疏被認為是美麗的,茂密了就沒有姿態。”本來就如此。(對於)這,文人畫家在心裡明白它的意思,卻不便公開宣告,大聲疾呼,用(這種標準)來約束天下的梅。又不能夠來讓天下種梅人砍掉筆直的枝幹、除去繁密的枝條、鋤掉端正的枝條,把枝幹摧折、使梅花呈病態作為職業來謀求錢財。梅的枝幹的傾斜、枝葉的疏朗、枝幹的彎曲,又不是那些忙於賺錢的人能夠憑藉他們的智慧、力量做得到的。有的人把文人畫士這隱藏在心中的特別嗜好明白地告訴賣梅的人,(使他們)砍掉端正的(枝幹),培養傾斜的側枝,除去繁密的(枝幹),摧折它的嫩枝,鋤掉筆直的(枝幹),阻礙它的生機,用這樣的方法來謀求大價錢,於是江蘇、浙江的梅都成病態了。文人畫家造成的禍害嚴重到這個地步啊!

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梅,沒有一盆完好的。我已經為它們流了好幾天淚之後,於是發誓要治療它們:我放開它們,使它們順其自然生長,毀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種在地里,解開捆綁它們棕繩的束縛;把五年作為期限,一定使它們恢復和使它們完好。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心甘情願受到辱罵,開設一個病梅館來貯存它們。

唉!怎么能讓我有多一些空閒時間,又有多一些空閒的田地,來廣泛貯存南京、杭州、蘇州的病態的梅樹,竭盡我畢生的時間來治療病梅呢!

注釋
江寧:舊江寧府所在地,在今江蘇南京。
龍蟠:龍蟠里,在今南京清涼山下。
鄧尉:山名。在今江蘇蘇州西南。
西溪:地名。
欹(qī):傾斜 。
固也:本來如此。固,本來。
明詔大號:公開宣告,大聲疾呼。明,公開。詔,告訴,一般指上告下。號,疾呼,喊叫。
繩:名作動,約束 。
斫:砍削。
直:筆直的枝幹。
夭梅病梅:摧折梅,把它弄成病態。夭:使……摧折(使……彎曲)。病,使……成為病態。
蠢蠢:無知的樣子。
智力:智慧和力量。
孤癖:特殊的嗜好。
隱:隱衷,隱藏心中特別的嗜好 。
鬻(yù):賣。
旁條:旁逸斜出的枝條。
稚枝:嫩枝。
重價:高價。
遏(è):遏制。
泣:為……哭泣。
縱:放縱。
順:使……順其自然。
悉:全。
棕縛:棕繩的束縛。
以……為:把……當做。
復:使……恢復 。
全:使……得以保全。
詬厲:譏評,辱罵。厲,病。
安得:怎么能夠。
暇:空閒。
窮:窮盡。

文言現象

1. 古今異義: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智力: 古,智慧 力:力量;今, 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像、思考、判斷等。

2.詞類活用:
⑴使動用法: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夭:使……彎曲。病:使……成為病態。)
夭其稚枝。 (夭:使……彎曲。)
必復之全之。 (復:使……恢復、使……復原。) (全:使……健全。)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窮:使……盡。}
(2 )為動用法
既泣之三日。 (為……哭泣)
(3)名詞作狀語:
心知其意。 (心:在心上)
(4)名詞作動詞: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繩,約束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禍,造成罪過
而江浙之梅皆病 (呈病態、成為病態)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 (呈病態、成為病態)
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 (呈病態、成為病態)
(5)形容詞作動詞: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明,公開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窮,竭盡、用盡
(6) 形容詞作名詞
有以文人畫士孤僻之隱明告鬻梅者。隱,隱衷

直則無姿(筆直的枝幹)
斫直(筆直的枝幹)
鋤其直(筆直的枝幹)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挺直的枝幹)

密則無態(茂密的、繁密的枝葉)
刪密(茂密的、繁密的枝葉)
刪其密(茂密的、繁密的枝葉)
③正
正則無景(端正的枝條)
鋤正(端正的枝條)
斫其正(端正的枝條)

以曲為美(彎曲的枝條)

以欹為美(傾斜的枝幹)

以疏為美(稀疏的枝葉)

3.常用虛詞:
⑴以
梅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 把、拿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來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可以、能夠
(另一說法是:以,按,“以”後省略“之”,代病態的審梅標準。)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把
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 來、用來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憑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 把
以求重價。 來、用來
以五年為期。 用、拿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來、用來
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 來、用來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來、用來
⑵之
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 的
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 的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 的
梅之欹之疏之曲。 取消句子獨立性
(語法上失取獨,翻譯時仍可寫“的”,如汪鈺明《文言文三行編排本》就是這樣。)
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的
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 的
而江浙之梅皆病。 的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的
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取消句子獨立性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 它:代指病梅
縱之順之。 它:代指病梅
必復之全之。 它:代指病梅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的
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它:代指病梅
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 的
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的

1.判斷句: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 (……,非……也)
予本非文人畫士。 (……非……也)
江浙之梅皆病。 (……皆……)
予購三百盆,皆病者。 (……皆……)

2.被動句:
甘受詬厲。 (受:被)

3.省略句:
予購三百盆, (“盆”後省“病梅”)縱之順之 (前面省主語“予”)
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 (前面省主語“予”)
(予)縱之順之,(予)毀其盆,(予)悉埋(之)於地

4.介詞結構後置:
悉埋於地。 (悉於地埋,全在地里種植)

5.固定結構:
梅以曲為美。 (“以……為……”:把……當作……)

賞析

作者通過譴責人們對梅花的摧殘,形象地揭露和抨擊了清王朝統治階級束縛人民思想,壓制、摧殘人才,表達了要求改革政治、追求個性解放的強烈願望。

本文篇幅短小,結構嚴謹,寓意深刻。全文一共三段。

第一段,揭示產生病梅的根源。文章起筆先簡要敘述梅的產地:“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然後筆鋒一轉,引出一段有些人評價梅的美醜,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作者開始詳細分析病梅產生的緣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雖然“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一“未可明詔大號”;二不能讓人“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三,從客觀上說又不能“以其智力為也”。所以,他們只好通過第四個途徑了。於是,他們暗通關節,讓第三者來轉告“鬻梅者”,斫正,刪密,鋤直,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在這樣的情況下,“江南之梅皆病”也就無可避免了。“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一句感嘆,道出了作者的無盡憤慨,也為下文“誓療之”蓄足了情勢。

第二段,寫作者療梅的行動和決心。“予購三百盆”而“誓療之”,可見其行動的果斷;“以五年為期,必復之全之”,可見其成功的誓言;“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可見其堅持到底的決心。療梅的舉動和決心,寫盡了作者對封建統治階級壓制人才、束縛思想的不滿和憤慨,表達了對解放思想、個性自由的強烈渴望。

第三段,寫作者辟館療梅的苦心。這一段,作者慨嘆自己暇日不多,閒田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也就是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受扼殺的黑暗的政局。事實上,作者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只做過小京官,而且受到權貴的歧視和排擠,自己的才能都無法施展,更不要說解除全國人才所遭受的扼制了。因此,他只能以感嘆作結。但是,雖為感嘆,他渴望“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充分表現了他堅持戰鬥的意志。

本文表面上句句說梅,實際上卻是以梅喻人,字字句句抨擊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而以病梅為美,以至使梅花受到摧殘,影射統治階級禁錮思想、摧殘人才的醜惡行徑。“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暗示的正是那些封建統治者的幫凶,他們根據主子的意圖,奔走效勞,以壓制人才為業。斫正、刪密、鋤直,這夭梅、病梅的手段,也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的惡劣手段;他們攻擊、陷害那些正直不阿、有才能、有骨氣、具有蓬勃生氣的人才,要造就的只是“旁條”和生機窒息的枯乾殘枝,亦即屈曲、邪佞和死氣沉沉的奴才、庸才。作者“購三百盆”,“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被扼殺而痛哭,無限悲憤之中顯示了對被扼殺的人才的深厚同情。“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就是說要破除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才的束縛、扼制,讓人們的才能獲得自由發展。“必復之全之”,一定要恢復梅的本性,保全梅的自然、健康的形態。這正反映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見,本文表面寫梅,實際是借梅議政,通過寫梅來曲折地抨擊社會的黑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

創作背景

清朝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一方面以八股文作為科舉考試選用人才的法定文體,以束縛人們的思想,另一方面大興文字獄,鎮壓知識分子.在長期嚴酷的思想統治下,人才遭受嚴重的壓抑和摧殘。此文寫於1839年,正是鴉片戰爭前夕。

賞析四

這是一篇精彩的小品文。作於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作者被迫辭職南歸時。

作品以梅喻人,托物議政,曲折地表達了作者對封建專制主義的壓制和束縛的不滿,反映了作者要求思想自由、個性解放的進步思想和渴望發掘人材,治療病態社會的願望。

全文在結構上,分前後兩部分。前一部分通過梅的病狀和病因的闡述,含蓄地揭露了封建專制統治和傳統思想對人們才能的摧殘和精神的束縛。後一部分通過治療病梅的經過和方法的記敘,隱晦地表達了作者治療病態社會改革政治的決心和願望。

文章採用的是借喻的方法,以梅比人,以物喻政,“病梅”象徵著病態的社會和被摧殘禁錮的人材,“文人畫士”暗指封建統治集團的頑固派和專制主義者。

作者認為,世上的事物(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都有它自身發生髮展的必然趨勢。梅,作為一種植物,有它自己發育、生長的規律,或曲或直,或欹或正,或疏或密,都是由於它的屬性和生長的環境決定的,應該讓它按照自身的規律自然地成長,如果違背它的發展趨勢去人為地製造曲直、欹正、疏密,就是對梅的本性的摧殘和扼殺。社會上的事物,人們的思想、精神和才能,同自然界的梅一樣,也有它自己發生、發展的必然趨勢,應該讓他們健康地無拘無束地發展,而不應加以壓抑和束縛。

然而,“文人畫士”卻在傳統思想的支配下,矯揉造作,從少數人奇特的嗜好和偏見出發,以一種病態的被歪曲了的美學標準衡量天下之梅,違背梅的自然生長規律“夭梅、病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因而使“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是造成梅病的罪魁禍首。社會上的情景與此相似,由於封建專制主義和傳統思想觀念的壓制和束縛,人們的思想被禁錮,人材被扼殺,就像梅樹一樣,端正筆直的枝條被砍掉,橫斜的旁枝卻得到保養,新生的嫩芽被毀掉,發展的生機被遏制,造成一種病態畸形的社會,形成一種“萬馬齊喑”的死氣沉沉的政治局面和鬱悶窒息的時代氣氛。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合理現象表現了強烈的憤懣,對扼殺人材、禁錮思想的封建專制主義者和地主階級的頑固派,進行了尖銳的批判。

作者在對“文人畫士”所造成的嚴重禍害進行強烈譴責之後,進而闡述了自己治療梅病的主張和願望。他對梅“皆病者,無一完者”的狀況,極為痛心,甘願忍受輿論的辱罵和攻擊,立志開闢病梅館,採取“療之,縱之,順之”的方法,打破一切妨礙梅生長的桎梏,解除一切束縛它發展的繩索,讓它按自身的規律自由自在地生長,決心把梅病治好。不言而喻,作者記述的是治療梅病的方法,實質上是治療病態社會的政治主張。他要求去掉對人們精神上的束縛和阻礙人材發展的枷鎖,讓人們的個性得到解放,思想和才能得到自由發展,充分體現了作者改革社會的決心和強烈的願望。

龔自珍處在清王朝表面上是一潭死水,而實際上危機四伏的時期,面臨封建制度解體,暴風雨即將來臨的前夕,能夠對時代的脈搏有敏銳的感觸,指斥社會的弊病,強烈要求改革現實,反映了先進知識分子的思想願望,是難能可貴的。作為一位著名的啟蒙思想家,龔自珍的這種思想,給中國近代史上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以較大的影響,具有歷史的進步性。

但是,龔自珍所主張的改革,只不過是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某些改良,而這種改良又是企圖憑藉個人的力量或呼籲統治者來完成的,這種辦法終究是無濟於事的。因此,他不能不感到力量的不足,不免流露出孤獨和憂鬱的情緒。

龔自珍在作品中把自然界的生物和社會上的人相比,把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相比,是他處在文網密布、言論不自由的時代,議論時政的一種手法,作者的用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應該指出,這種類比並不完全貼切恰當。即使植物也不能完全任其自生自滅,人們可以根據它的生長規律和人類的需要加以改造,使其造福於人類。至於人,則應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改造自己,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完全放縱自如,取消一切約束,任其本能地發展,在任何社會條件下都是不可能的。作者反對封建專制主義的束縛,主張“個性解放”,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是進步的。但是,如果不問歷史條件,不管社會制度如何,反對一切約束,就會陷入資產階級人性論的泥坑。

本文句式整齊,富有感情色彩,增強了語言的節奏感和抒情色彩。比如“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以疏為美,密則無態”。這幾句形成排比,一氣呵成,寫出了某些人的評梅標準,讀來琅琅動聽。

本文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色是通篇運用比喻的手法,借題發揮,以梅喻人,借物議政。既有“梅”的形象,也有人的影子,表面上是對梅的品評,實際上是對時政的議論,通過對病梅的批評,批判社會政治,狀物和議政溶為一體,從而使這篇以生活瑣事為題材的小品,寓托著深刻的政治內容。

其次,結構謹嚴,層次分明。文章以“梅”為中心,先寫梅病,後寫對梅病的治療,自然地分為前後兩部分。開頭介紹盛產梅的地點,從梅的著名品種,引出梅的病狀、病因和病情的嚴重性。繼而寫作者對病梅的痛感,治療梅病的經過、方法以及決心和願望。全文文從字順,順理成章,條理清晰,一氣呵成。

最後,作品短小精悍,語言簡潔精練,文字不拘一格。作者善於譴詞鍊句,如以“曲”、“直”、“正”、“欹”、“疏”、“密”描寫梅的形狀,以“斫”、“刪”、“夭”、“鋤”記述殘害梅的動作,以“姿”、“景”、“態”表示梅的美感,準確生動,豐富多彩。作品熔敘述、議論、抒情於一爐,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

但是,作者為了逃避當時的文網,採取比較隱晦曲折的手法抨擊時政,表述政治見解,使得作品的寓意仍不免有些晦澀。

賞析二

龔自珍生活在滿清帝國腐朽沒落、行將崩潰的時代。他敏銳地預感到封建王朝的新危機,也看到了人民的痛苦和災難,因此切望革除弊政,復興國家。對內,他主張改革農田占有、海疆通商、科舉考試、幣制等方面的陋規;對外,他主張堅決抵禦帝國主義的侵略,甚至打算親自去前線籌劃抗英鬥爭。對我國西北地區的安全,他也十分重視,提出過鞏固西北邊防的有遠見的重要建議。他殷切地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力量的“風雷”,以掃蕩“萬馬齊喑”的局面。當然,龔自珍的改革主張,還是想維護滿清政府的封建秩序,而不是對封建統治提出根本性的革除。況且,他的改良構想,也因保守派的反對和他自己所處的無權地位而難於實施。但是,他的愛國主義精神,他的批判舊制度的勇氣,還是應該肯定的。他的改良主義思想,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步意義的,對以後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維新運動有著重要的影響。

龔自珍的創作成就以為最高,語言瑰麗、奇巧、多彩,內容大都表現他的政治主張和社會理想。他的散文,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縱論古今,側重於批判現實,倡言改革。由於當時思想統治的嚴酷和他所受的時代、階級的局限,某些作品帶有晦澀艱深的缺點。《病梅館記》就是一篇針砭時弊而又寓意隱晦的小品散文。作者以托物取喻的手法,隱晦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感情。全文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寫“病梅”,後一部分寫“療梅”。文章開頭,在簡要敘述了梅的產地以後,筆鋒一轉,引出一段關於評梅的美醜標準的議論,用“固也”一語輕輕收住。接著,用犀利的文筆詳寫病梅的原由。原來在“文人畫士”的心目中,梅花“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但又“未可明昭大號”,也不便號召種梅的人“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於是暗通關節,讓第三者來轉告花農,讓花農們“斫其正,養其旁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投“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正因為這樣,弄得“江浙之梅皆病”了。作者面對所購置的三百盆病梅,足足哭了三天,決心要“療之:縱之順之”。他下定決心要“療梅”了。他準備花五年時間使這些病梅“復之全之”,並且“甘受詬厲”,專辟一個病梅館來調理療養病梅。作者還表示,要是“多暇日”,“多閒田”,願盡畢生的精力來療治江浙一帶大量的病梅。

這篇文章,表面上是句句說梅,沒有一句題外的話,而實際上卻是以寫梅為名,以喻人為實,字字句句譏切時政,寓意十分深刻。作者借文人畫士不愛自然健康的梅,偏愛病態的梅,致使梅花受到嚴重摧殘為例,影射滿清王朝施行嚴酷的思想禁錮,摧殘人才的罪惡行徑。那“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正暗指封建統治者這種見不得人的私心;他斫直,刪密,鋤正,暗示出這些封建統治者是怎樣殘酷地迫害有才能、想作為、有骨氣的人才的。他們所企求的是一些頑鈍無恥、冥頑不靈、唯唯諾諾的奴才,以維持那黑暗腐朽、搖搖欲墜的反動統治,這就是他們認為梅花以曲、欹、疏為美的真實意思。關於這一些,龔自珍在他的《乙丙之際著議第九》一文里明確地作過正面說明,他指出到了“衰世”,“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於戮之”,“戮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不管是士子還是一般老百姓,只要你有才能,想作為,就要受到迫害。他在另一篇文章,《古史鉤沉論一》中進一步指出,封建統治者為了維護他們的黑暗統治,是決不讓有才能的人有所作為的,他們“去人之廉以快號令,去人之恥以崇高其身,一人為剛,萬夫為柔”,竭力摧毀人們的廉恥,讓天下人服服帖帖地做他們的奴才。所以說,這篇《病梅館記》,作者只不過是托物喻人,借梅議政,用藝術形象來隱晦曲折地表達自己的見解罷了。

作者決心療梅、救梅,使梅花得以自然發展,這就表示了他對於被侮辱被損害者的深切同情,和他那種正視現實,渴望衝破黑暗時代的戰鬥情緒。然而,龔自珍是清醒地估計到自己的力量是十分有限的,要療治“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的宏願是難以實現的。所以,文章以感嘆作結,發出深沉的感慨。

賞析三

《病梅館記》作於1839年(據吳昌綬《定庵年譜》,為道光十九年)。這是一篇作者返回故里杭州為自己新辟梅園命名“病梅館”而作的散文。題目又名《療梅說》。

從題目字面上看,寫作對象是“梅”,落筆重點在“病”字上,十分醒目,引起讀者深思。文章這樣定題說明作者“歌泣無端字字真”,是有的放矢、有感而發的。“記”是記事文體的一種,更見本文所寫內容的真實。從文章內涵來看,托物言志,以梅議政,對封建統治的腐朽、黑暗以及庸俗現象作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對追求個性解放和要求變革的進步思想作了真切的反映,是一篇語含“酸辣”的十分精彩的小品文。

全文共三段。第一段,剖析產生病梅的根由。第二段,表明自己療梅的行動和決心。第三段,抒寫自己辟館療梅的苦心。

開頭從梅的產地入題,列舉出江寧的龍蟠,蘇州的鄧尉、杭州的西溪,都盛產著稱於世的梅花,引出敘議的對象。在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中,古代歷來以青松、翠竹、白梅、黃菊等具有自然天性的事物來比喻志士仁人,以它們的蒼勁、堅韌、俊俏、雅潔的特性來比喻人的堅貞、高潔的品格。這裡自然是以梅喻人,托物言志,喻意深刻,富有韻味和情致。“皆產梅”,一字“皆”,既說梅分布之廣,又說梅產地之多,暗喻天下人才不可勝數,江浙一帶尤為人才濟濟,為下文“江浙之梅皆病”先墊一筆。這裡,作者調動讀者的藝術知覺去回味這點石成金之筆。魯樞元在《作家的藝術知覺與心理定勢》一文中這樣說過:“優秀的作品,字裡行間似乎包含著訴之不盡的意蘊和情致,一個詞就是一個表象,一句話就是一個意象,一段話就是一種意境,作家仿佛把生活中的有關經驗、意緒、思維、情趣全部濃縮在作品之中了,這樣的作品令人陶醉,令人回味無窮。”本文起手就把讀者置入一片梅林之中,包含“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意蘊。先寫梅的產地,也為全文的敘議打下了基礎。下文接著從三個方面層次清楚地分析了病梅產生的緣由。一是有些人以陳腐的審美情趣和賞梅觀點去品梅。這些人認為梅“以曲為美”“以欹為美”“以疏為美”,而“直則無姿”“正則無景”“密則無態”,以他們的好惡作為品梅的標準。這裡用“曲”和“真”、“欹”和“正”、“疏”和“密”六個意義相反的形容詞,準確簡練、對比鮮明地擺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審美觀:曲、欹、疏為美,直、正、密為醜。這裡顯然是托梅寫人,影射封建統治階級選用人才的標準。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其封建專制,實行嚴酷的思維統治,戕害剛正、忠貞、富有朝氣的人才,鉗制人們成為屈曲、奸邪、蠅營狗苟、唯唯諾諾的庸才和奴才。作者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產生病梅的黑暗社會現實。二是文人畫士正是以上述品梅觀點來夭梅、病梅的。文中寫道,這些封建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說明他們有見不得人的意圖,有不可告人的目的。“以繩天下之梅”,才是他們的本意。他們就是要把“曲”“欹”“疏”作為標準,而將“天下之梅”“斫直”“刪密”“鋤正”,以達到他們“夭梅”“病梅”的罪惡目的。寥寥數語,嚴正地揭露和批判了文人畫士的居心不善、用意邪惡。這裡的文人畫士正是代表了清朝封建統治者,他們大興文字獄,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的句也會引來禍殃;他們以八股文取士,天下出現了“萬馬齊喑”、令人窒息的沉寂局面。“斫”“刪”“鋤”,一字一箭,連連戳穿了產生病梅的社會原因,也惟妙惟肖地刻畫出封建統治階級摧殘人才的猙獰面目。對於封建統治階級扼殺人才的罪惡,作者還這樣寫道:“才士與才民出,則百不才督之縛之,以至於僇(lù同“戮”)之,”“徒僇其心,僇其能憂心,能憤心,能思慮心,能作為心,能有廉恥心,能無渣滓心”(《乙丙之際著議策九》)。只要出現了有才能的士或人,封建統治階級的幫凶就群起而督責、束縛,以至於摧殘、扼殺他們。這就是斫正刪密鋤直,“以夭梅病梅”的具體內容。在這一層的字裡行間隱含著作者極大的悲憤。三是有些人助紂為虐的卑劣行徑。這是幫凶者所為。要養出橫斜、疏朗、彎曲的梅花,不是那些一般愚蠢的只知道賺錢的人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夠辦到的,於是“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強行地“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這裡一連用六個動賓短語,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幫凶們,趨炎附勢,投合其主子的意圖,極盡扼殺人才之能事,他們採取各種摧殘人才的卑劣手段,排斥剛正不阿之士,剪除大量有用之才,扼制新生力量,清洗正直忠良,阻遏蓬勃生氣,豢養奸佞邪惡的小人。六個動詞用得十分精當:“斫”字揭露他們對剛正廉潔人才的粗暴排斥,“刪”字暗喻大批有用人才遭到嚴重抑制,“夭”字象徵新生力量慘遭扼殺,“鋤”字比喻大量耿直忠良之士遭到清洗,“遏”字指蠻橫地遏制、壓抑人才蓬勃的朝氣;而“養”字栩栩如生地勾畫出封建統治階級豢養、扶植奸佞小人的邪惡用心。從而強烈地譴責、抨擊了封建統治者摧殘、戕賊人才的罪惡。“江浙之梅皆病”正是“斫”“刪”“夭”“鋤”“遏”等罪惡行徑所造成的後果。這句照應開頭,“江浙之梅”是總括“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的文意;“皆病”點明受害面極廣,病梅之多──這是“文人畫士”戕害的惡果。於是筆鋒直指文人畫士:“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禍”“烈”總結了人才受害之慘。“江浙之梅皆病”,且“烈至此”,正是《己亥雜詩》中作者所寫的“萬馬齊喑究可哀”,清王朝扼殺人才,到處是死氣沉沉的局面。段末一嘆,作者無限同情,滿懷憤慨,無情地痛斥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罪惡行徑。

前面第一段揭示出了病梅的社會根源之後,第二段就寫自己療梅的經過和期望。“予購三百盆,皆病者”,緊扣上文“江浙之梅皆病”;“無一完者”,緊扣上文“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哀憐、義憤之情洋溢、迸發,迴腸盪氣,自然引出“泣之三日”。為病梅而泣,正是為人才慘遭扼殺而痛心疾首。如泣如訴的語言,同情、憤激的情調,令讀者“心有靈犀一點通”,激起了共鳴。作者俯視了病梅產生的社會現實,又洞察到產生病梅的社會根由,並不消極、低沉,而是“予購三百盆”,“誓療之”,行動何等果敢,態度何等積極,語言何等深沉。“療”梅的方法是“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縱之順之”,就是要破除封建統治對人才的束縛,讓人才獲得自由發展,個性得到解放。“毀其盆”,“解其棕縛”,就是要摧毀封建統治禁錮人才的精神枷鎖。“必復之全之”,就是一定要讓人才發揮聰明才智,各種人才都能人盡其才。這裡吐露了作者要求個性解放,“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心聲。作者“療梅”的描寫,曲折地反映了他對於殘酷統治的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以及對個性解放的強烈渴望。從遣詞造句看,句式簡短,節奏急促,筆力遒勁,讓讀者感受到“療梅”急不可待,決心不可動搖。“購”“療”“縱”“順”“毀”“解”“復”“全”等動詞寫出了一系列療梅的行動及其決心,充分表現了作者對專制主義壓抑、束縛的滿腔義憤和對抗現實社會中專制淫威的鬥爭激情。“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旗幟鮮明地表現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鬥爭決心。“予本非文人畫士”,表明與他們不是同流人物,也不同流合污。“甘受詬厲”,表現了敢於面對社會現實,針砭時弊,毫不畏懼,不怕打擊,不怕迫害,決心與封建統治階級鬥爭的思想。“辟病梅之館”,點明題旨,收束前文。

文章前兩段,由寫病梅到寫病梅之館。最後一段,寫療梅的心志。用“嗚呼”這一嘆詞引出議論。“多暇日,又多閒田,以廣貯江寧、杭州、蘇州之病梅”,照應前文江浙病梅之多,期望有很多空暇的時間,空閒的田地。實際是慨嘆自己暇日不多,療梅的力量有限,慨嘆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挽回人才遭受扼殺的局面,所以用反問句式“安得使予……也哉”來抒寫“窮予生之光陰以療梅”的心志。末尾這一嘆,以議論方式充分表現出作者堅持鬥爭的志向。

龔自珍是我國19世紀上半期一個傑出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生活的年代(清朝嘉慶、道光)是中國封建社會日趨解體、沒落,面臨崩潰,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過渡時代的開始階段。在這一歷史新階段,資產階級剛從封建主義的土壤中露出一點嫩芽。他對封建國家的新危機,具有一種特殊的敏感性,思想帶有極大的叛逆性。他以一種特有的敏銳的眼光觀察現實,把文學創作與“當今之務”聯繫起來,在他的文學創作中表現了對清王朝腐敗政治的不滿,對於官僚的庸碌而不思振作的厭惡,對腐朽、黑暗的現實政治、社會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並發出改革的呼聲,提出改良的主張。他首開近代文學史上的一種“譏切時政,詆誹專制”的風氣;追求個性解放成了他詩文中的特有情調。《病梅館記》是在這方面寫得最動人而出色的散文精品。這篇議論小品文,以小見大,通過植梅的生活瑣事,反映了作者在專制主義的壓制和束縛之下,渴望人格的自由、求得精神解放的思想。文章中“療之:縱之順之,毀其盆,悉埋於地,解其棕縛”,就是要讓梅樹獲得自由的舒展,勃發而健康地生長,反映了他對殘酷統治的憤慨和要求改革的迫切。作者身處統一的封建國家面臨沒落、崩潰的時代,封建統治階級以文字獄、八股文扼殺一切聰明才智,加強思想統治,奴役人民,“萬馬齊喑”的陰雲籠罩著全國大地。作者眼見到清王朝現實統治為“日之將夕”,在《病梅館記》中,他借梅喻人議政,強烈要求改革政治,擺脫摧殘人性的專制淫威,打破嚴酷的思想統治,追求個性解放。病梅之所以病,原因是斫傷了它的天性,梅樹應該以它蓬勃的生機,以它的自然形態健康生長,這樣才符合於自然物理的個性。作者的這個思想認識正是他與束縛個性的現實社會對抗的表現。

對腐朽的現實政治、社會進行無情的揭露和尖銳的批判是龔自珍中年以後作品的重要部分。他的散文,無論寫什麼題材,總是帶著批判的眼光,從全局著眼,從政治、社會的高度看問題,作客觀的、公正的對於現實政治、社會的批判,因而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內容。寫於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作者48歲)的《病梅館記》,篇幅不到三百字,其思想內容深刻的原因就在於此。

適應其思想內容表達上的需要,文章的表現形式和手法也非常特殊。《病梅館記》採用小品文樣式,運用以梅喻人,借題發揮、托梅議政的曲筆,透過植梅、養梅、品梅、療梅的生活瑣事,由小見大,表現了破除封建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鮮明政治觀點和主張。文章段段寫梅,處處寫梅,通篇寫梅,產梅之地、夭梅之由、嘆梅之病、療梅之志、療梅之法,層層寫來,有敘有議,每一段,每一層,都影射腐朽的現實政治,矛頭指向專制主義嚴酷的思想統治,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對人才的壓制、摧殘的罪行,表達了作者要求改革政治,砸掉禁錮人才的精神桎梏和追求個性解放的迫切願望,反映了在封建統治下覺醒了的知識分子的反抗情緒和改革時政的要求。

龔自珍

龔自珍

龔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學家及改良主義的先驅者。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曾任內閣中書、宗人府主事和禮部主事等官職。主張革除弊政,抵制外國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則徐禁除鴉片。48歲辭官南歸,次年暴卒於江蘇丹陽雲陽書院。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溢著愛國熱情,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餘篇,詩詞近800首,今人輯為《龔自珍全集》。著名詩作《己亥雜詩》共315首。► 357篇詩文

猜您喜歡

勸學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

勾踐滅吳

先秦佚名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

山中與裴秀才迪書

唐代王維

近臘月下,景氣和暢,故山殊可過。足下方溫經,猥不敢相煩,輒便往山中,憩感配寺,與山僧飯訖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華子岡,輞水淪漣,與月上下。寒山遠火,明滅林外。深巷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此時獨坐,僮僕靜默,多思曩昔,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