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

唐代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台。
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
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離痛飲後大醉而別還有幾日,我們登臨遍附近的山池樓台。
什麼時候在石門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們在那裡暢飲開懷?
漾漾的秋波搖盪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徠。
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

注釋
⑴石門:山名,在今山東曲阜縣東北。山不甚高大,石峽對峙如門,故名。杜二甫:即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稱他為杜二甫。
⑵池台:池苑樓台。
⑶金樽開:指開樽飲酒。
⑷泗水:水名,在山東省東部,源出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向西流經流經曲阜、兗州,由濟寧入運河。
⑸徂(cú)徠(ái):山名。徂徠山在今山東泰安市東南。
⑹飛蓬:一種植物,莖高尺余,葉如柳,花如球,常隨風飛揚鏇轉,故名飛蓬,又稱轉蓬。

賞析

“醉別復幾日”,沒有幾天便要離別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別吧!兩位大人在即將分手的日子裡捨不得離開。“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魯郡一帶的名勝古蹟,亭台樓閣幾乎都登臨遊覽遍了,“登臨遍池台”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李白多么盼望這次分別後還能再次重會,同游痛飲:“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石門,山名,在山東曲阜東北,是一座風景秀麗的山巒,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經常在這幽雅隱逸的勝地遊覽。這兩句詩也就是杜甫所說的“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的意思。“重有金樽開”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讀來令人感到親切。

李杜同嗜酒,同愛遊山玩水。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別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這裡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徠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徠山,和王安石的詩句“兩山排闥送青來”(《書湖陰先生壁》)所採用的擬人化手法相似,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明”字是這句詩的“詩眼”,寫得傳神而生動。在這山清水秀、風景如畫的背景中,兩個知心朋友在難捨難分,依依惜別:“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語言不易表達情懷,言有盡而意無窮,那么,就傾盡手中杯,以酒抒懷,來一個醉別吧!感情是多么豪邁而爽朗。結句乾脆有力,李白對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傾吐無遺。

這首送別詩以“醉別”開始,乾杯結束,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感情,給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無纏綿哀傷的情調。詩中的山水形象,雋美秀麗,明媚動人,自然美與人情美——真摯的友情,互相襯托;純潔無邪、胸懷坦蕩的友誼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淨的徂徠山色交相輝映,景中寓情,情隨景現,給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這首詩以情動人,以美感人,充滿詩情畫意,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創作背景

寫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秋天。李白於天寶三載(744年)被“賜金還山”,離開了長安,到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遊歷,其時杜甫也因料理祖母喪事奔走於鄭州、梁園(今開封)之間。深秋,杜甫西去長安,李白再游江東,兩人在魯郡東石門分手。臨行時李白寫了這首送別詩。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1310篇詩文

猜您喜歡

送柴侍御

唐代王昌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滿江紅·翠幕深庭

宋代吳文英

翠幕深庭,露紅晚、閒花自發。春不斷、亭台成趣,翠陰蒙密。紫燕雛飛簾額靜,金鱗影轉池心闊。有花香、竹色賦閒情,供吟筆。
閒問字,評風月。時載酒,調冰雪。似初秋入夜,淺涼欺葛。人境不教車馬近,醉鄉莫放笙歌歇。倩雙成、一曲紫雲回,紅蓮折。

夏日南亭懷辛大

唐代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宵 一作: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