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詩文/作者/古籍7 / 25頁

論衡·卷二十八·正說篇

燔《詩》、《書》,遺在者二十九篇。夫言秦燔《詩》、《書》,是也;言本百兩篇者,妄也。蓋《尚書》本百篇,孔子以授也。遭秦用李斯之議,燔燒《五經》,濟南伏生抱百篇藏於山中。孝景皇帝時,始存《尚書》。伏生已出山中,景帝遣晁錯往從受《尚書》二十餘篇... 閱讀全文

論衡·卷二十八·書解篇

知極也。鄒陽舉疏,免罪於梁。徐樂上書,身拜郎中。材能以其文為功於人,何嫌不能營衛其身?韓蚤信公子非,國不傾危。及非之死,李斯如奇,非以著作材極,不能復有為也。春物之傷,或死之也,殘物不傷,秋亦不長。假令非不死,秦未可知。故才人能令其行可尊,... 閱讀全文

論衡·卷二十九·案書篇

,文辭斐炳,賦象屈原、賈生,奏象唐林、谷永,並比以觀好,其美一也。當今未顯,使在百世之後,則子政、子云之黨也。韓非著書,李斯采以言事;揚子云作《太玄》,侯鋪子隨而宣之。非斯同門,雲、鋪共朝,睹奇見益,不為古今變心易意;實事貪善,不遠為術並肩... 閱讀全文

水經注·卷二

者,至尊也。郡守專權,君臣之禮彌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於君,謂之郡。《漢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 閱讀全文

水經注·卷四

,坐之宮門之前,謂之金狄。皆銘其胸云: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為郡縣,正法律,同度量,大人來見臨洮,身長五丈,足六尺,李斯書也。故衛恆《敘篆》曰:秦之李斯,號為工篆,諸山碑及銅人銘,皆斯書也。漢自阿房徙之未央宮前,俗謂之翁仲矣。地皇二年,... 閱讀全文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水經注·卷十六

恭王得孔子宅書,不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蓋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耳。言大篆出於周宣之時,史籀創著。平王東遷,文字乖錯,秦之李斯及胡母敬,又改籀書謂之小篆,故有大篆、小篆焉。然許氏《字說》專釋於篆,而不本古文,言古隸之書起於秦代,而篆字文繁,無... 閱讀全文

水經注·卷二十五

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保此山,胡賊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嶧,名曰郗公嶧。山北有絕岩,秦始皇觀禮於魯,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嶺,名曰晝門,《詩》所謂保有鳧嶧者也。漷水又西南徑蕃縣故城南。又西徑薛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車正奚... 閱讀全文

水經注·卷四十

。山東有湮井,去廟七里,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會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孫暢之《述書》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匱山,石形似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言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遠望山的狀若射侯,故謂射的。射... 閱讀全文

晉書·列傳·第六章

著《大篆》十五篇,或與古同,或與古異,世謂之籀書者也。及平王東遷,諸侯力政,家殊國異,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罷不合秦文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 閱讀全文

晉書·列傳·第十八章

欲廢太子,後四皓為師,子房為傅,竟復成就。前事不忘,後 事之戒。孟軻有雲,“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慮患也深”,故多善功。李斯云: “慈母多敗子,嚴家無格虜。”由陛下驕遹使至於此,庶其受罪以來,足自思改。 方今天下多虞,四夷未寧,將伺國隙。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