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五
作者:酈道元
泗水出魯卞縣北山,《地理志》曰,出濟陰乘氏縣。又云:出卞縣北。《經》言北山,皆為非矣。《山海經》曰:泗水出魯東北。余昔因公事,沿歷徐沇,路徑洙、泗,因令尋其源流。水出卞縣故城東南,桃墟西北。《春秋》昭公七年,謝息納季孫之言,以孟氏成邑與晉而遷於桃。杜預曰:魯國卞縣東南有桃墟。世謂之曰陶墟,舜所陶處也,井曰舜井,皆為非也。墟有漏澤,方十五里,淥水澂渟,三丈如減。澤西際阜,俗謂之媯亭山,蓋有陶墟、舜井之言,因復有媯亭之名矣。阜側有三石穴,廣圓三四尺。穴有通否,水有盈漏,漏則數夕之中,傾陂竭澤矣。左右民居,識其將漏,預以木為曲洑,約障穴口,魚鱉暴鱗,不可勝載矣。自此連岡通阜,西北四十許里,岡之西際,使得泗水之源也。《博物志》曰:泗出陪尾。蓋斯阜者矣。石穴吐水,五泉俱導,泉穴各徑尺余。水源南側有一廟,栝柏成林,時人謂之原泉祠,非所究也。泗水西徑其縣故城南。《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季武子取卞曰:聞守卞者將叛,臣率徒以討之是也。南有姑蔑城。《春秋》隱公元年,公及邾儀父盟於蔑者也。水出二邑之間,西徑郚城北。《春秋》文公七年,《經》書: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須句,遂城郚。杜預曰:魯邑也,卞縣南有郚城備邾難也。泗水自卞而會於洙水也。
西南過魯縣北,泗水又西南流,徑魯縣,分為二流,水側有一城,為二水之分會也。北為洙瀆。《春秋》莊公九年,《經》書:冬,浚洙。京相璠、服虔、杜預並言:洙水在魯城北,浚深之,為齊備也。南則泗水。夫子教於洙、泗之間,今於城北二水之中,即夫子領徒之所也。《從征記》曰:洙、泗二水,交於魯城東北十七里。闕里背洙面泗,南北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門各有石閫。北門去洙水百步余。後漢初,闕里荊棘,自辟,從講堂至九里。鮑永為相,因修饗祠,以誅魯賊彭豐等。郭緣生育泗水在城南。非也。余按《國語》:宣公夏濫於泗淵,里革斷罟棄之。韋昭云:泗在魯城北。《史記》、《冢記》、王隱《地道記》鹹言,葬孔子於魯城北泗水上。今泗水南有夫子冢。《春秋孔演圖》曰:鳥化為書,孔子奉以告天,赤爵銜書上,化為黃玉,刻曰:孔提命,作應法,為赤制。《說題辭》曰:孔子卒,以所受黃玉葬魯城北,即子貢廬墓處也。譙周云:孔子死後,魯人就冢次而居者百有餘家,命曰孔里。《孔叢》曰:夫子墓塋方一里,在魯城北六里泗水上。諸孔氏封五十餘所,人名昭穆,不可復識。有銘碑三所,獸碣具存。《皇覽》曰: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諸異樹,不生棘木刺草,今則無復遺條矣。泗水自城北,南徑魯城西南,合沂水。沂水出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山即顏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東十里有顏母廟。山南數里,孔子父葬處,《禮》所謂防墓崩者也。平地發泉,流徑魯縣故城南。水北東門外,即愛居所止處也。《國語》曰:海鳥曰愛居,止於魯城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祭之,展禽譏焉。故《莊子》曰:海鳥止郊,魯侯觴之,奏以廣樂,具以太牢,三日而死,此養非所養矣。門郭之外,亦戎夷死處。《呂氏春秋》曰:昔戎夷違齊如魯,天大寒而後門,與弟子宿於郭門外,寒愈甚,謂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我與子衣,子活。我國士也,為天下惜。子不肖人,不足愛。弟子曰:不肖人,惡能與國士並衣哉?戎嘆曰:不濟夫!解衣與弟子,半夜而死。沂水北對稷門。昔圉人犖有力,能投蓋於此門,服虔曰:能投千鉤之重過門之上也。杜預謂走接屋之桷,反覆門上也。《春秋》僖公二十年,《經》書:春,新作南門。《左傳》曰:書不時也。杜預曰:本名稷門,僖公更高大之,今猶不與諸門同,改名高門也。其遺基猶在,地八丈余矣。亦曰零門。《春秋左傳》莊公十年,公子偃請擊宋師,竊從雩門蒙皋比而出者也。門南隔水有雩壇,壇高三丈,曾點所欲風舞處也。高門一里余道西,有《道兒君碑》,是魯相陳君立。昔曾參居此,梟不入郭。縣即曲阜之地,少昊之墟。有大庭氏之庫,《春秋》豎牛之所攻也。故劉公於《魯都賦》曰:戢武器於有炎之庫,放戎馬於巨野之坰。周成王封姬旦於曲阜,曰魯。秦始皇二十三年以為薛郡,漢高后元年為魯國。阜上有季氏宅,宅有武子台,今雖崩夷,猶高數丈。台西百步,有大井,廣三丈,深十餘丈,以石壘之,石似磬制。《春秋》定公十二年,公山不狃帥費入攻魯,公入季氏之宮,登武子之台也,台之西北二里,有周公台,高五丈,周五十步。台南四里許,則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宅大一頃,所居之堂,後世以為廟。漢高祖十三年,過魯,以太牢祀孔子。自秦燒《詩》、《書》,經典淪缺。漢武帝時,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時人已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秘之,希有見者。於時聞堂上有金石絲竹之音,乃不壞。廟屋三間,夫子在西間東向,顏母在中間南向,夫人隔東一間東向。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作甚朴,雲平生時物也。魯人藏孔子所乘車於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獻帝時,廟遇火,燒之。水平中,鍾高意為魯相,到官,出私錢萬三千文,付戶曹孔治夫子車,身入廟,拭幾席劍履。男子張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壁七枚。伯懷其一,以六枚白意。意令主簿安置幾前。孔子寢堂床首,有懸瓮。意召孔,問:何等瓮也?對曰:夫子瓮也,背有丹書,人勿敢發也。意曰:夫子聖人,所以遺瓮,欲以懸示後賢耳。發之,中得素書,文曰:後世修吾書,董仲舒。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鍾離意。璧有七,張伯藏其一。意即召問伯,果服焉。魏黃初元年,文帝令郡國修起孔子舊廟,置百石吏卒。廟有夫子像,列二弟子執卷立侍,穆穆有詢仰之容。漢、魏以來,廟列七碑,二碑無字。栝柏猶茂。廟之西北二里,有顏母廟,廟像猶嚴,有修栝五株。孔廟東南五百步,有雙石闕,即靈光之南閉。北百餘步,即靈光殿基,東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丈余。東西廊廡別舍,中間方七百餘步。闕之東北有浴池,方四十許步。池中有釣台,方十步,台之基岸悉石也。遺基尚整,故王延壽賦曰:周行數里,仰不見日者也。是漢景帝程姬子魯恭王之所造也。殿之東南,即泮宮也,在高門直北道西。宮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東西百步,南北六十步,台西水南北四百步,東西六十步,台池鹹結石為之,《詩》所謂思樂泮水也。沂水又西徑圜丘北,丘高四丈余。沂水又西流,昔韓雉射龍於斯水之上。《尸子》曰;韓雉見申羊於魯,有龍飲於沂。韓雉曰:吾聞之,出見虎,搏之,見龍,射之,今弗射,是不得行吾聞也。遂射之。沂水又西,右注泗水也。
又西過瑕丘縣東,屈從縣東南流,漷水從東來注之。
瑕丘,魯邑,《春秋》之負瑕矣。哀公七年,季康子伐邾,囚諸負瑕是也。應劭曰:瑕丘在縣西南。昔衛大夫公叔文子升於瑕丘,遽伯玉從。文子曰:樂哉斯丘!死則我欲葬焉。伯玉曰:吾子樂之,則璦請前。刺其欲害民良田也。瑕丘之名,蓋因斯以表稱矣。曾子吊諸負夏,鄭玄、皇甫謐並言衛地,魯、衛雖殊,土則一也。漷水出東海合鄉縣。漢安帝永初七年,封馬光子朗為侯國。其水西南流入邾。《春秋》哀公二年,季孫斯伐邾,取漷東田及沂西田是也。漷水又徑魯國鄒山東南,而西南流,《春秋左傳》所謂嶧山也,邾文公之所遷。今城在鄒山之陽,依岩阻以墉固,故邾婁之國,曹姓也。叔梁紇之邑也,孔子生於此。後乃縣之,因鄒山之名以氏縣也。王莽之鄒亭矣。京相璠曰:《地理志》,嶧山在鄒縣北,繹邑之所依以為名也。山東西二十里,高秀獨出,積石相臨,殆無土壤,石間多孔穴,洞達相通,往往有如數間屋處,其俗謂之嶧孔。遭亂,輒將家入嶧,外寇雖眾,無所施害。晉永嘉中,太尉郗鑒將鄉曲保此山,胡賊攻守不能得。今山南有大嶧,名曰郗公嶧。山北有絕岩,秦始皇觀禮於魯,登於嶧山之上,命丞相李斯,以大篆勒銘山嶺,名曰晝門,《詩》所謂保有鳧嶧者也。漷水又西南徑蕃縣故城南。又西徑薛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夏車正奚仲之國也。《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邳遷於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冢。《晉太康地記》曰:奚仲冢在城南二十五里山上,百姓謂之神靈也。齊封田文於此,號孟嘗君,有惠喻。今郭側猶有文冢,結石為郭,作制嚴固,瑩麗可尋,行人往還,莫不徑觀,以為異見矣。漷水又西,徑仲虺城北。《晉太康地記》曰:奚仲遷於邳,仲虺居之,以為湯左相。其後當周,爵稱侯,後見侵削,霸者所繼為伯,任姓也。應欲曰:邳在薛。徐廣《史記音義》曰:楚元王子郢客,以呂后二年,封上邳侯也。有下故此為上矣。《晉書地道記》曰:仲虺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漷水又西至湖陸縣,入於泗,故京相璠曰:薛縣漷水,首受蕃縣,西注山陽湖陸是也。《經》言瑕丘東,誤耳。
又南過平陽縣西,縣,即山陽郡之南平陽縣也。《竹書紀年》曰:梁惠成王二十九年,齊田肸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者也。王莽改之曰黽平矣。泗水又南徑故城西,世謂之漆鄉;應劭《十三州記》曰:漆鄉,邾邑也。杜預曰:平陽東北有漆鄉。今見有故城,西南方二里,所未詳也。
又南過高平縣西,洸水從西北來流注之。
泗水南徑高平山,山東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與眾山相連,其山最高,頂上方平,故謂之高平山,縣亦取名焉。泗水又南徑高平縣故城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封丞相魏相為侯國。高帝七年,封將軍陳鍇為橐侯。《地理志》:山陽之屬縣也。王莽改曰高平。應劭曰:章帝改。按本《志》曰王莽改名,章帝因之矣。所謂洸水者,洙水也,蓋洸、洙相入,互受通稱矣。又南過方與縣東,漢哀帝建平四年,縣女子田無嗇生子。先未生二月,兒啼腹中,及生不舉,葬之陌上。三日,人過聞啼聲,母掘養之。
菏水從西來往之。
菏水,即濟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澤也。而東與泗水合於湖陵縣西六十里谷庭城下,俗謂之黃水口。黃水西北通巨野澤,蓋以黃水沿注於菏,故因以名焉。
又屈東南過湖陸縣南,涓涓水從東北來流注之。
《地理志》:故湖陵縣也,菏水在南,王莽改曰湖陸。應劭曰:一名湖陵,章帝封東平王蒼子為湖陸侯,更名湖陸也。泗水又東,徑郗鑒所築城北,又東,徑湖陵城東南。昔桓溫之北入也,范懽擒慕容忠於此,城東有《度尚碑》。泗水又左會南梁水。《地理志》曰:水出著縣。今縣之東北,平澤出泉若輪焉,發源成川,西南流,分為二水。北水枝出西徑蕃縣北,西徑膝城北。《春秋左傳》隱公十一年,滕侯、薛侯來朝,爭長。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後之。公使羽父請薛侯曰:君辱在寡人,周諺有之曰:山有木,工則度之:賓有禮,主則擇之。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寡人若朝於薛,不敢與諸任齒。君若辱貺寡人,則願以滕君為請。薛侯許之,乃長滕侯者也。漢高祖封夏侯嬰為侯國,號曰滕公。鄧展曰:今沛郡公丘也。其水又溉於丘焉。縣故城在滕西北,城周二十里,內有子城。按《地理志》即滕也。周懿王子錯叔繡文公所封也。齊滅之,秦以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恭王子劉順為侯國。世以此水溉我良田,遂及百秭,故有兩溝之名焉。南梁水自枝渠西南,徑魯國蕃縣故城東,俗以南鄰於漷,亦謂之西漷水。南梁水又屈徑城南,應劭曰:縣,古小邾邑也。《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於濟渠,濟在湖陸西,而左注泗,泗、濟合流,故《地記》或言濟入泗,泗亦言入濟,互受通稱,故有人濟之文。闞駰《十三州志》曰:西至湖陸入泗是也。《經》無南梁之名,而有涓涓之稱,疑即是水也。戴延之《西征記》亦言湖陸縣之東南,有涓涓水,亦無記子南梁,謂是吳王所道之瀆也。余按湖陸西南,止有是水。延之蓋以《國語》雲,吳王夫差起師,將北會黃池,掘溝於商、魯之間,北屬之沂,西屬於濟。以是言之,故謂是水為吳王所掘,非也。余以水路求之。止有泗川耳。蓋北達沂西,北徑於商魯而接於濟矣,吳所浚廣耳。非謂起自東北受沂西南注濟也。假之有通,非吳所趣,年載誠眇,人情則近,以今忖古,益知延之之不通情理矣。泗水又南,漷水注之,又徑薛之上邳城西,而南注者也。
又東過沛縣東,昔許由隱於沛澤,即是縣也。縣蓋取澤為名,宋滅屬楚,在泗水之濱,於秦為泗水郡治。黃水注之。黃水出小黃縣黃鄉黃溝。《國語》曰:吳子會諸侯於黃池者也。黃水東流,徑外黃縣故城南。張晏曰:魏郡有內黃縣,故加外也。薛瓚曰:縣有黃溝,故縣氏焉。圈稱《陳留風俗傳》曰:縣南有渠水,於《春秋》為宋之曲棘里。故宋之別都矣。《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宋元公卒於曲棘是也。宋華元居於稷里。宣公十五年,楚鄭圍宋,晉解揚違楚,致命於此。宋人懼,使華元乘闉夜入楚師,登子反之床,曰:寡君使元以病合,弊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城下之盟,所不能也。子反退一舍,宋楚乃平。今城東闉上猶有華元祠,祠之不輟。城北有華元冢。黃溝自城南,東徑葵丘下。《春秋》僖公九年,齊桓公會諸侯於葵丘,宰孔曰:齊侯不務德而勤遠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為此會,東略之不知,西則否矣,其在亂乎?君務靖亂,無勤於行,晉侯乃還,即此地也。黃溝又東注大澤,蒹葭萑葦生焉,即世所謂大薺陂也。陂水東北流,徑定陶縣南,又東徑山陽郡成武縣之楚丘亭北,黃溝又東徑成武縣故城南,王莽更之曰成安也。黃溝又東北徑郜城北。《春秋》桓公二年,《經》書取郜大鼎於宋,戊申納於太廟。《左傳》曰:宋督攻孔父而取其妻,殺殤公而立公子馮,以郜大鼎賂公,臧哀伯諫為非禮。《十三州志》曰:今成武縣東南有郜城,俗謂之北郜者也。黃溝又東徑平樂縣故城南,又東右合泡水,即豐水之上源也。水上承大莽陂,東徑貰城北,又東徑已氏縣故城北,王莽之已善也。縣有伊尹冢。崔駰曰,殷帝沃丁之時,伊尹卒,葬於薄。《皇覽》曰:伊尹冢在濟陰已氏平利鄉。皇甫謐曰:伊尹年百餘歲而卒,大霧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禮,親自臨喪,以報大德焉。又東徑孟諸澤。杜預曰:澤在梁國睢陽縣東北。又東徑郜城縣故城南。《地理志》:山陽縣也,王莽更名之曰告成矣,故世有南郜、北郜之論也。又東徑單父縣故城南。昔宓子賤之治也,孔子使巫馬期觀政,入其境,見夜漁者,問曰,子得魚輒放,何也?曰:小者,吾大夫欲長育之故也。子聞之曰:誠彼形此,子賤得之善矣。惜哉!不齊所治者小也。王莽更名斯縣為利父矣。世祖建武十三年,封劉茂為侯國。又東徑平樂縣,右合泡水。水上承睢水於下邑縣界,東北注一水。上承睢水於杼秋縣界,北流,世又謂之瓠盧溝,水積為渚。渚水東北流,二渠雙引,左合灃水,俗謂之二泡也。自下灃泡,並得通稱矣。故《地理志》曰:平樂,侯國也。泡水所出,又徑豐西澤,謂之豐水。《漢書》稱高祖送徒麗山,徒多亡。到豐西澤,有大蛇當徑,放劍斬之,此即漢高祖斬蛇處也。又東徑大堰,水分為二。又東徑豐縣故城南,王莽之吾豐也。水側城東北流,右合枝水,上承豐西大堰,派流東北,徑豐城北,東注灃水。灃水又東合黃水,時人謂之狂水,蓋狂、黃聲相近,俗傳失實也。自下黃水又兼通稱矣。水上舊有梁,謂之泡橋。王智深《宋史》云:宋太尉劉義恭於彭城,遣軍主稽玄敬北至城覘候魏軍,魏軍於清西望見玄敬士眾,魏南康侯社道俊引趣泡橋,沛縣民逆燒泡橋,又於林中打鼓,俊謂宋軍大至,爭渡泡水,水深酷寒,凍溺死者殆半。清水,即泡水之別名也。沈約《宋書》稱魏軍欲渡清西,非也。泡水又東徑沛縣故城南。秦末兵起,蕭何、曹參迎漢祖於此城。高帝十一年,封合陽侯劉仲子為侯國。城內有漢高祖廟,廟前有三碑,後漢立廟基,以青石為之,階陛尚存。劉備之為徐州也,治此,袁術遣紀靈攻備,備求救呂布,布救之。屯小沛,招靈請備共飲,布謂靈曰:玄德,布弟也,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乃植戟於門,布彎弓曰:觀布射戟,小枝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鬥。一發中之,遂解。此即布射朝枝處也。《述征記》曰:城極大,四周塹通豐水。豐水於城南東注泗,即泡水也。《地理志》曰:泡水自平樂縣東北至沛入泗者也。泗水南徑小沛縣東。縣治故城南垞上,東岸有泗水亭,漢祖為泗水亭長,即此亭也。故亭今有高祖廟,廟前有碑,延熹十年立。廟闕崩褫,略無全者。水中有故石樑處,遺石尚存。高租之破黥布也,過之,置酒沛宮,酒酣歌舞,慷慨傷懷曰:遊子思故鄉也。泗水又東南流,徑廣戚縣故城南。漢武帝元朔元年,封劉擇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力聚也。泗水又徑留縣,而南徑垞城東。城西南有崇侯虎廟,道淪遺愛,不知何因而遠有此圖。泗水又南徑床大夫桓冢西。山枕泗水、西上盡石,鑿而為冢,今人謂之石郭者也。郭有二重,石作工巧。夫子以為不如死之速朽也。
又東南過彭城縣東北,泗水西有龍華寺,是沙門釋法顯遠出西域,浮海東還,持龍華圖,首創此制。法流中夏,自法顯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陸東基堪中,其石尚光潔可愛。泗水又南,獲水入焉,而南徑彭城縣故城東。周顯王四十二年,九鼎淪沒泗淵。秦始皇時,而鼎見於斯水。始皇自以德合三代,大喜,使數千人沒水求之,不得,所謂鼎伏也。亦云系而行之未出,龍齒齧斷其系,故語曰:稱樂大早絕鼎系。當是孟浪之傳耳。泗水又徑龔勝墓南,墓碣尚存。又經亞父冢東。《皇覽》曰:亞父家在廬江縣郭東居巢亭中。有亞父井,吏民親事,皆祭亞父於居巢廳上。後更造祠於郭東,至今祠之。按《漢書。項羽傳》,歷陽人范增,未至彭城而發疽死,不言之居巢。今彭城南,有項羽涼馬台,台之西南山麓上,即其冢也。增爾慕范蠡之舉,而自絕於斯,可謂褊矣。推考書事,墓近於此也。
又東南過呂縣南。
呂,宋邑也。《春秋》襄公元年,晉師伐鄭及陳,楚子辛救鄭,侵宋呂留是也。縣對泗水,漢景帝三年,有白頸烏與黑烏群斗於縣,白頸烏不勝,墮泗水中,死者數千。京房《易傳》曰:逆親親厥妖,白黑鳥斗時,有吳楚之反。泗水之上,有石樑焉,故曰呂梁也。昔宋景公以弓工之弓,彎弧東射,矢集彭城之東,飲羽於石樑,即斯梁也。懸濤崩渀,實為泗險,孔子所謂魚鱉不能游。又雲懸水三十仞,流沫九十里、今則不能也。蓋惟岳之喻,未便極天明矣。《晉太康地記》曰:水出磬石。《書》所謂泗濱浮磬者也。泗水又東南流,丁溪水注之。溪水上承泗水於呂縣,東南流,北帶廣隰,山高而注於泗川。泗水冬春淺澀,常排沙通道,是以行者多從此溪,即陸機《行思賦》所云:乘丁水之捷岸,排泗川之積沙者也。晉太元九年,左將軍謝玄,於呂梁遣督護聞人奭,用工丸萬,擁水立七拖,以利運漕者。
又東南過下邳縣西,泗水歷縣,徑葛嶧山東,即奚仲所遷邳嶧者也。泗水又東南徑下邳縣故城西。東南流,沂水流注焉。故東海屬縣也。應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漢徙齊王韓信為楚王,都之,後乃縣焉,王莽之閏儉矣。東陽郡治。文穎曰:秦嘉,東陽郡人。今下邳是也。晉灼曰:東陽縣本屬臨淮郡。明帝分屬下邳,後分屬廣陵。故張晏曰:東陽郡,今廣陵郡也,漢明帝置下邳郡矣。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馬石苞、鎮東將軍胡質、司徒王渾、監軍石崇四碑。南門謂之白門,魏武擒陳宮於此處矣。中城,呂布所守也。小城,晉中興北中郎將荀羨郗曇所治也。昔泰山吳伯武少孤,與弟文章相失二十餘年,遇於縣市,文章欲歐伯武,心神悲慟,因相尋問,乃兄弟也。縣為沂、泗之會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縣西北.會注陂南,徑其城西,王莽之和樂亭也,縣東有徐廟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廟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謂之泇水。南徑剛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謂之武原水口也。又有桐水,出西北東海容丘縣東南,至下邳入泗。泗水東南徑下相縣故城東,王莽之從德也。城之西北,有漢太尉陳球墓,墓前有三碑,是弟子管寧、華歆等所造。初平四年,曹操攻徐州,破之,拔取慮、睢陵、夏丘等縣,以其父避難,被害於此,屠其男女十萬,泗水為之不流,自是數縣人無行跡,亦為暴矣。泗水又東南,得睢水口。泗水又徑宿預城之西,又徑其城南。故下邳之宿留縣也,王莽更名之曰康義矣。晉元皇之為安東也,督運軍儲而為邸閣也。魏太和中,南徐州治,後省為戍。梁將張惠紹北入,水軍所次,憑固斯城,更增修郭塹,其四面引水環之,今城在泗水之中也。又東南入於淮。
泗水又東徑陵柵南。《西征記》曰:舊陵縣之治也。泗水又東南徑淮陽城北。城臨泗水,昔訢丘斬飲馬斬蛟,眇目於此處也。泗水又東南徑魏陽城北。城枕泗川,陸機《行思賦》曰:行魏陽之在渚。故無魏陽,疑即泗陽縣故城也,王莽之所謂淮平亭矣。蓋魏文帝幸廣陵,所由或因變之,未詳也。泗水又東徑角城北,而東南流注於淮。考諸《他說》,或言泗水於睢陵入淮,亦云於下相入淮,皆非實錄也。
沂水出泰山蓋縣艾山,鄭玄云:出沂山,亦或雲臨樂山。水有二源,南源所導,世謂之柞泉;北水所發,俗謂之魚窮泉。俱東南流,合成一川。右會洛預水,水出洛預山,東北流注之。沂水東南流,左合桑預水,水北出桑預山,東注於沂水。沂水又東南,螳蜋水入焉。水出魯山,東南流,右注沂水。沂水又東徑蓋縣故城南,東會連綿之水。水發連綿山,南流,徑蓋城東而南入沂。沂水又東徑浮來之山,《春秋經》書,公及莒人盟於浮來者也,即公來山也。在邳鄉西。故號曰邳來之間也。浮來之水注之。其水左控三川,右會甘水而注於沂。沂水又南徑爆山西,山有二峰,相去一里,雙巒齊秀,圓峙若一。沂水又東南徑東莞縣故城西,與小沂水合。孟康曰:縣,故鄆邑,今鄆亭是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吉為東莞侯。魏文帝黃國中,立為東莞郡,《東燕錄》謂之團城,劉武帝北伐廣固,登之以望王難。魏南青州治。《左氏憐》曰:莒魯爭鄆,為日久矣。今城北鄆亭是也。京相璠曰:琅邪姑幕縣南四十里員亭,故魯鄆邑,世變其字,非也。《郡國志》:東莞有鄆亭,今在團城東北四十里,猶謂之故東莞城矣。小沂水出黃孤山西,南流徑其城北,西南注於沂。沂水又南與間山水合,水出閭山,東南流,右佩二水,總歸於沂。沂水南徑東安縣故城東,而南合時密水,水出時密山。春秋時莒地。《左傳》,莒人歸井仲於魯,及密而死是也。時密水東流,徑東安城南。漢封魯孝王子強為東安侯。時密水又東南流入沂。沂水又南,桑泉水北出五女山,東南流,巨圍水注之。水出巨圍之山,東南注於桑泉水。桑泉水又東南,堂阜水入焉,其水導源堂阜。《春秋》莊公九年,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稅之。杜頂曰: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者是也。堂阜水又東南注桑泉水。桑泉水又東南徑蒙陰縣故城北,王莽之蒙恩也。又東南與崮水合,水有二源雙會,東導一川,俗謂之汶水也。東徑蒙陰縣,注桑泉水。又東南,盧川水注之。水出鹿嶺山,東南流,左則二川臻湊,右則諸葛泉源,斯奔亂流徑城陽之盧縣,故蓋縣之盧上里也。漢武帝元朔二年,封城陽共王子劉豨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著善矣。又東南注於桑泉水。桑泉水又東南,右合蒙陰水。水出蒙山之陰,東北流。昔琅邪承宮避亂此山,立性好仁,不與物竟,人有認其黍者,舍之而去。其水東北流,人於沂。沂水又南徑陽都縣故城東。縣,故陽國也。齊同盟,齊利其地而遷之者也。漢高帝六年,封將軍丁復為侯國。沂水又南與蒙山水合,水出蒙山之陰,東流,徑陽都縣南,東注沂水。沂水又左合溫水,水上承溫泉陂,而西南入於沂水者也。
南過琅邪臨沂縣東,又南過開陽縣東。
沂水南徑中丘城西。《春秋》隱公七年。夏,城中丘。《左傳》曰:書不時也。沂水又南徑臨沂縣故城東。《郡國志》曰:琅邪有臨沂縣,故屬東海郡。有治水注之。水出泰山南武陽縣之冠石山。《地理志》曰:冠石山,治水所出。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武水出焉,蓋水異名也。東流,徑蒙山下,有祠。治水又東南徑顓臾城北。《郡國志》曰:縣有顓臾城,季氏將伐之,孔子曰: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社稷之臣,何以伐之為?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便近於費者也。治水又東南流,徑費縣故城南。《地理志》:東海之屬縣也。為魯季孫之邑,子路將墮之,公山弗擾師襲魯,弗克。後季氏為陽虎所執,弗擾以費畔,即是邑也。漢高帝六年,封陳賀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順從也。許慎《說文》雲,沂水出東海費縣東,西入泗,從水,斤聲。呂忱《字林》,亦言是矣。斯水東南所注者,沂水在西,不得言東南趣也,皆為謬矣。故世俗謂此水為小沂水。治水又東南徑訪城南。《春秋》隱公八年:鄭伯請釋泰山之把而祀周公,使宛歸泰山之祊,而易許田。杜預《釋地》曰:祊,鄭祀泰山之邑也。在琅邪費縣東南。治水又東南流,注於沂。沂水又南徑開陽縣故城東。縣,故鄅國也。《春秋左傳》昭公十八年,邾人襲鄅,盡俘以歸,各鄅子曰,余無歸矣,從帑於邾是也。後更名開陽矣。《春秋》哀公三年,《經》書季孫斯、叔孫州仇帥師城啟陽者是矣,縣故琅邪郡治也。又東過襄賁縣東,屈從縣南,西流,又屈南過郯縣西。
《魯連子》稱陸子謂齊滑王曰:魯費之眾臣,甲舍於囊賁者也。王莽更名章信也。郯,故國也,少昊之後。《春秋》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魯,公與之宴,昭子叔孫湣問曰:少吳鳥名官,何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矣。黃帝、炎帝以雲火紀官,太皞以龍紀,少皞瑞鳳鳥,統歷鳥官之司,議政斯在,孔子從而學焉。既而告人曰,天子失官,學在四夷者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四年,越子末句滅郯,以郯子鴣歸。縣,故舊魯也。東海郡治。秦始皇以為郯郡。漢高帝二年,更從今名,即王莽之沂平者也。
又南過良城縣西,又南過下邳縣西,南入於泗。《春秋左傳》曰:昭公十三年秋,晉侯會吳子於良,吳子辭水道不可以行,晉乃還。是也。《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於下邳縣北,西流分為二水,一水於城北西南入泗,一水徑城東屈從縣南,亦注泗,謂之小沂水。水上有橋,徐、泗間以為妃。昔張子房遇黃石公於圮上,即此處也。建元二年,曹操圍呂布於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洙水出泰山蓋縣臨樂山,《地理志》曰:臨樂山、洙水所出,西北至蓋,入泗水。或作池字,蓋字誤也。洙水自山西北徑蓋縣。漢景帝中五年,封后兄王信為侯國。又西徑泰山東平陽縣。《春秋》宣公八年冬,城平陽。杜預曰:今泰山平陽縣是也。河東有平陽,故此加東矣。晉武帝元康九年,改為新泰縣也。西南至卞縣入於泗。
洙水西南流,盜泉水注之。泉出卞城東北卞山之陰。《尸子》曰:孔子至於暮矣而不宿,於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故《論語比考讖》曰:水名盜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西北流,注於洙水。洙水又西南流於卞城西,西南入泗水。亂流西南,至魯縣東北,又分為二水。水側有故城,兩水之分會也。洙水西北流,徑孔里北,是謂洙泗之間矣。春秋之浚洙,非謂始導矣,蓋深廣之耳。洙水又西南,枝津出焉。又南徑瑕丘城東,而南入石門,古結石為389水門,跨於水上也。西南流,世謂之杜武溝。洙水又西南徑南平陽縣之顯間亭西,邾邑也。《春秋》襄公二十一年,《經》書邾庶其以漆、閭丘來奔者也。杜預曰:平陽北有顯閭亭。《十三州記》曰:山陽南平陽縣,又有閭丘鄉。《從征記》曰:杜謂顯閭,閭丘也。今按漆鄉在縣東北,漆鄉東北十里,見有閭丘鄉,顯間非也。然則顯間自是別亭,未知孰是。又南,洸水注之。呂忱曰:洗水出東平陽,上承汶水於剛縣西、闡亭東。《爾雅》曰:汶別為闡,其猶洛之有波矣。洸水西南流,徑盛鄉城西。京相璠曰:剛縣西南,有盛鄉城者也。又南徑泰山寧陽縣故城西。漢武帝元朔三年,封魯共王子劉恬為侯國,王莽改之曰寧順也。又南,洙水枝津注之。水首受洙,西南流,徑瑕丘城北,又西徑寧陽城南,又西南入於洸水。洸水又西南,徑泰山郡乘丘縣故城東。趙肅侯二十年,韓將舉與齊魏戰於乘丘,即此縣也。漢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劉將夜為侯國也。洸水又東南流,注於洙。洙水又南至高平縣,南入於泗水。西有茅鄉城,東去高平三十里。京相璠曰:今高平縣西三十里,有故茅鄉城者也。
譯文
泗水發源於奮郡卞縣的北山,
《 地理志》 說:泗水發源於濟陰乘氏縣,又說:發源於卞縣北面,《 水經》 則說發源於北山,這些說法都不對。《 山海經》 說:泗水發源於魯東北。我過去因公事,曾沿徐水、瀋水走過,又曾路經沫水、泗水,當時我派人去探尋過泗水的源頭。查明泗水發源於卞縣老城東南,桃墟的西北。《 春秋》 :昭公七年 ,謝息採納了季孫的建議,把孟氏的成邑給晉,把居民遷移到桃。杜預說:魯國卞縣東南有個桃墟,世人稱為陶墟,說是舜制陶的地方;那裡有個井叫舜井,其實都不是。桃墟有個漏澤,方圓十五里,澤水清澈澄碧,平靜如鏡,水深近三丈,澤西緊靠一座小土山,俗稱妨亭山,大概是因為有了陶墟、舜井,因而又有了妨亭的名稱的。小山旁有三個石洞,洞口大小約三四尺,石洞有通有塞,澤水有時積得滿滿的,有時又漏掉,一漏水幾天之間就會澤底朝天。附近民眾看出將要漏水了,就預先用木料做成魚鼠,擋在洞口,水涸之‘後,澤底魚鱉全都暴露出來,運也運不完了。從此處的小丘向西北方走,山岡綿延四十餘里,山岡的西邊便是泗水的源頭。《 博物志》 說:泗水發源於陪尾,就指這座小丘。這裡有五個石洞向外湧水,各洞口直徑大約都有一尺余,五股泉水湧出後就匯契約流。水源南側有一座廟,那裡有成片的檜樹和柏樹林,當時人們稱它為原泉祠,但我沒有考證過。泗水往西流經卞縣舊城南面,《 春秋》 :襄公二十九年(前544 ) ,季武子攻取了卞,說:聽說據守卞的軍隊要反叛,我率兵前去討伐。卞縣南有姑蔑城,《 春秋》 :隱公元年(前722 ) ,隱公和鄰儀父在蔑會盟。泗水發源於卞縣舊城和姑蔑城之間,往西流經邵城北面。《 春秋》 :文公七年(前620 ) 《 經》 記載,文公討伐邦,三月甲戌日攻取須句,於是就在部築城。杜預說:這是魯國的城邑。卞縣南有邵城,這是為防備鄰有外患時而修築的。泗水在卞縣與鄰水匯合。
往西南流過魯縣北面,
泗水又往西南流,經過魯縣分為兩條,水旁有一座城,是兩水分流之處。北面的一條就是沫讀。《 春秋》 :莊公九年(前685 ) 《 經》 記載,那年冬天,疏浚河道。京相潘、服虔、杜預都說沫水在魯城北面,疏浚河道是為防備齊國,南支叫泗水。孔夫子在沫水和泗水之間執教,今天城北兩水中間,就是當年孔夫子帶領學生的地方。《 從征記》 說:沫水和泗水在魯城東北十七里處相匯,胭里背靠沫水,面臨泗水,南北一百二十步,東西六十步,四面城門都有石門檻,北門.離沫水百餘步。後漢初期,網裡的荊棘開始被清除,從孔夫子的講堂到九里。當時鮑永任宰相,於是在網裡修建了饗祠,將魯賊彭豐等人處死。郭緣生說泗水在城南,這是錯誤的。我查考過《 國語》 ,夏天宣公在泅淵撒網捕魚,里革割斷魚網,把它丟了。韋昭說:泗水在魯城北面。《 史記》 、《 家記》 、王隱《 地道記》 都說孔子安葬在魯城北面的泗水上。今天泗水南面有孔子墓。《 春秋孔演圖》 說:鳥變成了書,孔子捧著書向上天禱告,有一隻紅雀飛到書上,變成一塊黃玉,上面刻著:孔子受命於天,編制法規,確定製度。《 說題辭》 說:孔子死後,人們把他得到的那塊黃玉一起陪葬在魯城北面,就是子貢守墓的小屋所在的地方。誰周說:孔子死後,魯國人在孔子墓邊居住的有百餘家,以後這裡就稱為孔里。《 孔叢》 說:孔夫子的墓地方圓一里,在魯城北面六里的泗水畔。孔氏宗族的墳墓共五十餘座,人名輩份已辨別不清,有墓碑三塊,各種石獸石褐還在。《 皇覽》 說:孔子的弟子們從各地把珍奇的樹苗帶來種植,因而墓地上有許多異樹,不生荊棘和刺草,但今天,那些樹木一棵也沒有了。泗水從城北往南流經魯城西南,與沂水會合.沂水發源於魯城東南,尼丘山西北,顏母曾在此山祈禱,於是生了孔子。山的東面十里,有顏母廟,山的南面數里,是孔子父親安葬處,《 禮》 所說的防山之墓已崩塌,就指這地方。這裡平地冒出泉水,流經魯縣舊城南面。溪水北岸、舊城東門外,就是愛居所停息過的地方。《 國語》 說:海鳥叫愛居,停息在魯城東門外三天,減文仲去祭它,被展禽所譏諷。所以莊子說:海鳥停息在郊外,魯侯拿酒給它喝,準備了三牲,奏起廣樂,三日後海鳥死了,這是因為奉養的方式不適合所奉養的對象。城門外是戎夷死的地方,《 呂氏春秋》 說:昔日戎夷離開齊國投奔魯國,當時天氣十分寒冷,到魯時,城門已經關閉了,就與弟子宿在城門外。說里越來越冷了,戎夷對弟子說:你把衣服給我穿,我活;我把衣服給你穿,你活。我是國家的人才,受到天下人的珍惜;你是沒有用的人,不值得憐愛。弟子說:沒用的人怎能與國家的人才共穿衣服呢?戎夷嘆道:哎,不成了!就解下衣服給弟子穿,自己在半夜裡凍死了。沂水北對翟門。從前有個養馬人名葷,力氣很大,能把車蓋投過此門。服虔說:能把千斤重物從門上投過。杜預說:能把架屋頂的木椽反覆從城門上擲過。《 春秋》 :僖公二十年,《 經》 記載,春,新建了南門。《 左傳》 說:記載這件事,是因為興工不合時宜。杜預說:原名叫櫻門,僖公把門改造得更高大,今天此門還是與各門都不相同,改名叫高門。城門的遺址還在,占地八丈余。也稱零門。《 壽秋左傳》 :莊公十年(前684 ) ,公子堰要求攻擊宋軍,蒙著虎皮偷偷從零門出城。零門的南面,隔水有個祭壇 ,壇高三丈,就是曾點想唱歌乘涼的地方。距高門一里余的大路西邊,有道兒君碑,是魯國宰相陳君所立。從前曾參住在這裡,壞人都不入城了。魯縣就在曲阜一帶,是少昊都城所在之處,有大庭氏的倉庫,是《 春秋》 豎牛進攻的地方。所以劉公斡《 魯都賦》 說:收起武器藏在炎帝之庫,放牧戰馬在巨野之郊。周成王把曲阜封給姬旦,稱為魯。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 ) ,立為薛郡。漢高后元年(前187 ) ,這裡是魯國。小丘上有季氏的住宅,宅里有一個武子台,今天雖已崩塌,但還高數丈。台的西面一百步有一口大井,寬三丈,深十餘丈,用石塊壘砌,石塊都好像馨的形狀。《 春秋》 :定公十二年(前498 ) ,公山不狙率領費人進攻魯國,定公進入季氏之宮,登上武子之台。台的西北面二里處有周公台,高五丈,周圍五十步,台的南面約四里就是孔廟,就是孔夫子的故居。故居範圍約一頃,他住過的廳堂後世改建成廟。漢高祖十三年(前194 )經過魯,用三牲祭祀孔子。自從秦始皇焚燒《 詩經》 、《 尚書》 後,經典散失殘缺,漢武帝時,魯恭王拆毀孔子舊宅,獲得《 尚書》 、《 春秋》 、《 論語》 、《 孝經》 等書。當時人們已不知道還有古文,稱為蟒鮮書。漢時把它秘藏起來,很少有人見過這種文字。當時從堂上傳來鍾磐管弦之音,於是就停止拆屋。廟屋有三間:孔夫子住在西間,朝東;顏母在中間,朝南;夫人在東面隔一間,朝東。孔夫子床前有石硯一枚,製作很簡樸‘據說是他生時常用之物。魯人把孔子乘過的車藏在廟中,就是顏路請求給顏回做棺材的車。漢獻帝時,廟遭火災燒毀了。永平年間( 291 ) ,鍾離意當魯國宰相,上任時,拿出自己的錢一萬三千文,付給戶曹孔訴,要他整修孔子的車,他親自入廟,擦拭孔夫子的舊物:幾、席、佩劍和鞋子。有個漢子叫張伯在堂下割草時,在土中發現玉璧七枚,把一枚藏在懷裡,拿了六枚去察告鍾離意。鍾離意叫主簿把玉璧放在幾前。孔子臥室床頭掛著一隻瓮。鍾離意叫來孔訴問:這瓮是乾么的?孔訴回答:這是夫子的瓮,背後有硃砂寫的紅字,人們都不敢打開。鍾離意說:夫子是聖人,他之所以留下這個瓮,是想啟示後世的賢人。開瓮後,裡面有一塊白絹,上面寫著:後世編纂我的書的,是董仲舒;保護我的車,擦我的鞋、開我的箱的,是會稽鍾離意;玉璧有七枚,張伯藏了一枚。鍾離意立即叫來張伯詢問,張伯果然供認了。魏黃初元年(220 ) ,文帝令郡國修建孔子舊廟,設定年傣百石的吏卒,專門負責管理。廟裡有孔夫子像,旁邊有兩個弟子,手執書卷,站著侍侯他,神色肅穆恭敬,似乎在向他請教的樣子。漢、魏以來,廟裡立有七塊碑,兩塊碑無字,廟旁檜樹柏樹至今還很茂盛。廟的西北二里處,有顏母廟,廟像還很嚴整,廟裡有五株長長的檜樹。孔子廟東南面五百步,有一對石閥,就是靈光殿的南閥,北面百餘步就是靈光殿舊址,東西二十四丈,南北十二丈,高一丈余;東西兩邊是廊屋,中間方七百餘步;石網東北面有一個浴池,方約四十步;池中有個釣台,方十步,台基和岸邊都是用石頭砌成,遺基還較完整。所以王延壽作賦說:繞行數里,仰頭不見天日。這是漢景帝程姬的兒子魯恭王修築的。殿的東南面,就是伴宮,在高門正北的大路西邊。宮中有台,高八十尺,台南水池東西一百步,南北五十步,台西水池南北四百步,東西六十步,台池都用石塊結砌,這就是《 詩經》 所謂的:在洋水之畔多么快樂!沂水又往西流經圓丘北面,丘高四丈余。沂水又往西流,從前韓難在這條水上射過龍。《 尸子》 說:韓難在魯與申羊見面,有一條龍在沂水上飲水。韓堆說:我聽人們說過,出外見到虎,就打死它;見到龍,就用箭射,今天如果不射,就是沒有照我聽到的做了。說著就用箭射龍。沂水又往西流,從右面注入泗水。
又往西流過瑕丘縣東邊,轉彎從縣城往東南流,都水從東方流來注人。
瑕丘是魯國的城邑,也就是《 春秋》 的負瑕。哀公七年(前488 ) ,季康子攻打鄰國,把鄰的國君囚禁在負瑕。應劭說:瑕丘在縣西南,從前衛國大夫公叔文子登上瑕丘,蓬伯玉跟從著他。文子說:在這裡多么快樂呀!我死後真想葬在這裡。伯玉說:你喜歡葬在這裡,那還是讓我先葬吧!伯玉是諷刺他想糟蹋百姓的良田。瑕丘的名稱,就是因這件事而來的。曾子到負夏弔慰,鄭玄、皇甫謐都說那是衛國的地域,魯、衛雖然是不同的國家,但土地卻還是同一塊土地。榔水發源於東海合鄉縣,漢安帝永初七年( 113 ) ,把這裡封給馬光的兒子馬朗,立為侯國。都水往西南流,注入沫水。《 春秋》 :哀公二年(前493 ) ,季孫斯攻打鄰國,奪取了榔水東岸的田和沂水西岸的田。榔水又流經魯國鄒山東南,然後轉向西南流。鄒山就是《 春秋左傳》 所說的峰山。鄰文公遷到這裡,今天城建在鄒山的南面,依山傍岩築城,非常堅固。從前是鄰婁之國,姓曹,也是叔梁繪的封邑。孔子就出生在這裡。後來在這裡立縣,用鄒山的山名來作縣名,也就是王莽時的鄒亭。京相多說:據《 地理志》 ,峰山在鄒縣北面,繹邑就是根據這座山而命名的。峰山東西二十里,山很高峻,孤峰獨起,全由岩石堆積而成,幾乎沒有土壤;岩石間有許多洞穴,互相連通,有的洞穴有數間房屋那么大,民間稱為峰孔,遇上亂世兵禍,就帶全家進入山屍洞,敵寇雖然眾多,也無法加害了。晉朝永嘉年間(307 一313 )太尉都鑒率領鄉民保衛這座山,胡賊進攻未能得手。今天山南有大峰,稱為都公峰,山北有絕壁。秦始皇到魯國觀禮,登上峰山,命垂相李斯用大篆字型在山嶺上刻寫銘文,名叫晝門。《 詩經》 所說的保有亮峰,就指這裡。榔水又往西南流經蕃縣舊城南面,又往西流經薛縣舊城北面。《 地理志》 說:這是夏朝車正奚仲約封國《 竹書紀年》 載,梁惠成王三十一年(前339 ) ,邵人遷徙勤薛,改名徐州。城南山上有奚仲墓。晉《 太康地記》 說:奚仲墓在城南二十五里的山上,百姓認為很神靈。齊國把這地方封給田文。田文號孟嘗君,以仁愛聞名,今天城旁還有田文墓,四面用石塊砌成,製作嚴密堅固,光潔美麗,過往行人沒有不來此觀看的,認為這是世上罕見的建築。榔水又往西流經仲迪城北,晉《 太康地記》 說:奚仲遷徙到邱,仲雞居住在這裡,做了商湯的左皿相,到了周朝,他的後裔所封的爵位是侯。後來封地被侵占縮小,稱霸的諸侯將他貶降為伯,姓任。應劭說:鄭就在薛。徐廣《 史記音義》 說:楚元王的兒子鄭客,在呂后二年(前186 )時被封為上邱侯。因為有下那,所以這裡稱上鄭。《 晉書• 地道記》 說:仲迪城在薛城西三十里,榔水又往西流到湖陸縣注入泗水。所以京相播說:薛縣的榔水,上口在蕃縣接納了水流,向西流注于山陽湖陸。《 水經》 說流經瑕丘東,是弄錯了。
又往南流過平陽縣西面,
平陽縣就是山陽郡的南平陽縣。《 竹書紀年》 說:梁惠成王二十九年(前341 ) ,齊國田肝和宋國軍隊進攻我國東部邊境,包圍平陽。王莽時改稱龜平。泗水又往南流經舊城西,世人稱為漆鄉。應肋《 十三州記》 說:漆鄉是鄰的城邑。杜預說:平陽東北有漆鄉。今天在平陽西南,也有舊城,方圓二里。到底是否漆鄉故城,不很清楚。
又往南流過高平縣西面,洗水從西北流過來注人。
泗水往南流經高平山,此山東西十里,南北五里,高四里,與眾山相連,而以這座山為最高,山頂呈方形而平坦,所以稱為高平山。縣也取名為高平縣。泗水又往南流經高平縣舊城西面。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 )。把這地方封給垂相魏相,立為侯國。高帝七年(前200 )封將軍陳錯為真侯。據《 地理志》 ,高平縣是山陽郡的屬縣。王莽時改稱高平郡。應劭說:是章帝改的。據《 地理志》 :王莽先改名,章帝予以沿用。所謂洗水,其實就是侏水,因為洗水、沫水互相匯合,也就互可通稱了。
又往南流過方與縣東面,
漢哀帝建平四年(前4 ) ,縣裡有個女子名叫田無音要臨產,兒子出生前兩個月,就已在腹中啼哭了,等到生下來後卻不中用了。她把孩子葬在陌上,過了三天,有人經過,聽見哭聲,母親又把他掘出來撫養。
菏水從西方流過來注入。
菏水就是由濟水流注、積聚成的湖澤。往東流,在湖陵縣西六十里的毀庭城下與泗水匯合,俗稱黃水口。黃水西北通巨野澤,因為黃水注入菏水,可相通稱。所以水口也叫黃水口。又轉彎往東南流過湖陸縣南面,涓涓水從東北方流過來注人。按《 地理志》 ,湖陸縣就是從前的湖陵縣。菏水在南面,王莽改名為湖陸。應肋說:又名湖陵,章帝封東平王蒼的兒子為湖陸侯,改名叫湖陸。泗水又往東流,經過都鑒所築城的北面,又往東流經湖陵城東南。從前桓溫北上,范灌在這裡俘獲了慕容忠。城東有度尚碑。泗水又在左邊匯合了南梁水。《 地理志》 說:南梁水發源於蕃縣。今天該縣的東北面平澤冒出泉水,有車輪那么大小,發源後成為川流,向西南流分為二條,北支往西流經蕃縣北、面;又往西流經滕城北面。《 春秋左傳》 ,隱公十一年(前712 ) ,滕侯、薛侯來朝見,兩人互爭尊長。薛侯說:我先受封應當為長。滕侯說:我是周天子的卜正官,薛與周天子異姓,我的位置不能居他之後。隱公命羽父把薛侯請來,對他說:承你前來問侯我,周有一句諺語說,山上有樹木,須工匠去量;客人有禮物,讓主人去挑。周天子與諸侯會盟時異姓居後。如果我到薛來朝見您,是不敢與任姓諸侯爭排行的。如果承蒙您照顧,那么我想為滕君請求您這次讓他一下。薛侯伺意了,於是滕侯居長。漢高祖把此地封給夏侯嬰,立為侯國,夏侯嬰就稱滕公。鄧晨說:滕城就是今天沛郡的公丘。此水灌溉這一帶的土地。該縣舊城在滕的西北,城周圍.二十里,城內有子城,據《 地理志》 ,這座舊城就是滕,是周巍王兒子錯叔繡文公的封邑。後來被齊滅掉,秦時立為縣,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 ,把這地方封給魯恭王兒子劉順,立為侯國。世人因為此水灌溉良田,到達百株,所以有兩溝的名稱。南梁水從支渠向西南流,經過魯國蕃縣舊城東,因為它南面與廓水相鄰,民間也稱為西榔水。南梁水又拐彎流經城南,應劭說:蕃縣就是古時的小鄰邑。《 地理志》 說:這條水往西流注入濟渠。濟水在湖陸西面,在左邊注入泗水,泗水和濟水合流,所以記述地理一類書中,有的地方說濟水注入泗水,也有說泗水注入濟水,因為相互可以通稱,所以有入濟的說法。闡胭《 十三州志》 說:西流到湖陸注入泗水。《 水經》 里沒有南梁水,卻有涓涓水,大概就是這條水。戴延之《 西征記》 也說,湖陸縣的東南有涓涓水,也沒有記載南梁水,說涓涓水是吳王所開的渠道。我查考過,湖陸西南只有這條水,戴延之大概是根據《 國語》 所說,吳王夫差起兵,將北上黃池,在商魯之間開掘渠道,北面與沂水連線,西面通濟水。憑這點記載,所以說這條水是吳王開掘的,其實不是如此。我根據水路探察,此處只有泗水。北通沂水,西北流經商、魯,而與濟水相接的就是泗水。吳王只是疏浚過,並拓寬了原水道,不是說從東北起開掘,引入沂水,往西南注入濟水。涓涓水只是利用原有水道開成,並不是吳一氣鑿通的。此事年代確實已很久遠了,但人情物理卻還是相近的。以今天來推想古代,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戴延之實在不通情理了。泗水又往南流,榔水注入,又流經薛的上邱城西,然後向南流去。
又往東流過沛縣東邊,
從前許由隱居在沛澤,那就在沛縣,沛縣是按沛澤命名的,宋國被滅後屬楚,秦時是泗水郡的治所。沛縣在泗水之濱,黃水注入。黃水出自小黃縣黃鄉的黃溝。《 國語》 說:吳子與諸侯在黃池會盟,就是這地方。黃水往東流經外黃縣舊城南。張晏說:魏郡有內黃縣,所以這裡加上外字。薛攢說:縣有黃溝,所以縣稱黃縣。圈稱《 陳留風俗傳》 說:縣南有渠水,春秋時,這裡是宋國的曲棘里,是從前宋國的別都。《 春秋》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 ) ,宋元公死於曲棘。宋華元住在翟里,宣公十五年(前594 ) ,楚、鄭圍攻宋國,晉國解揚違背楚國之約,在此向宋人傳達了國君的信息。宋人十分懼怕,就派華元連夜登越城門外的曲城,潛入楚軍營地,坐在子反床上說:君王派我來向你說明我們的困難,我方城內已到了交換子女來吃,拆開人骨來燒的地步,但要逼我們結城下之盟,這是辦不到的。子反退兵三十里,宋、楚就講和了。現在城東外曲城上,還有華元祠,祭祀從沒間斷;城北有華元墓。黃溝從城南往東流經葵丘下。《 春秋》 :僖公九年(前651 ) ,齊桓公在葵丘與諸侯會盟,宰孔說:齊侯不致力於改良內政,卻熱衷於侵略遠鄰,北方攻打山戎,南方攻楚,西方舉行了此次盟會,東方要入侵哪個國家呢,現在還不得而知,西方看來不會去打了,恐怕國內就要亂了吧?你要以平亂為己任,不要匆匆前去了。於是晉侯就回去了。這裡提到的葵丘就是這地方。黃海又往東流注入大澤,澤里長滿蘆葦,即人們所說的大莽破。破水往東北流經定陶縣南面,又往東流經山陽郡成武縣的楚丘亭北面。黃溝又往東流經成武縣舊城南面,王莽改名為成安。黃溝又往東北流經部城北面。《 春秋》 :桓公二年(前710 ) ( (經》 載,從宋拿來部城的大鼎,戊申日送進大廟。《 左傳》 說:宋督進攻孔父,奪了他的妻子,又殺了盪公,而立了公子馮,用部的大鼎賄賂桓公,減哀伯譴責這種違反禮法的行為。《 十三州志》 說:現在成武縣東南有部城,俗稱北部。黃溝又往東流經平樂縣舊城南面,又往東流,在右面匯合了泡水,泡水即豐水的上源。此水上口承接大莽破,往東流經貫城北,又往東流經巳氏縣舊城北面,王莽叫巳善。該縣有伊尹墓。崔胭說:殷帝沃丁的時候,伊尹死了,葬在薄。《 皇覽》 說:伊尹墓在濟陰巳氏縣平利鄉。皇甫謐說:伊尹活到百餘歲而死,死後發了三天大霧,沃丁以天子的禮儀安葬他,親自治喪,來報答他的大恩大德。此水又往東流經孟諸澤。杜預說:孟諸澤在梁國唯陽縣東北。又往東流經部城縣舊城南面。按《 地理志》 ,部城就是山陽縣,王莽改名為告城縣,所以世間有南部、北部的說法。又往東流經單父縣舊城南面,從前這裡是毖子賤管轄的。孔子派巫馬期到各地視察政事,巫馬期進入鑫子賤的轄區,看見一個漁夫夜裡還在捕魚,間道:你捕得魚為什麼又馬上放了?漁夫回答道:因為那是小魚,我們大夫要使它們長大後再捕。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以至誠施治於近,則教化推行於遠,子賤已經掌握這竅門了。可惜呵,不齊(子賤名)所管轄的地方太小了!王莽把該縣改名為利父。世祖建武十三年(37 ) ,把這裡封給劉茂,立為侯國。水又往東流經平樂縣,在右邊與泡水匯合。泡水上流在下邑縣邊界承接睢水,往東北流;一條水上流在抒秋縣邊界承接睢水,向北流,世人稱作瓤盧溝,積水成湖沼。沼水往東北流,二渠同流,左面與沫水匯合,俗稱二泡,自此往下,洋水、泡水互相通稱了,所以《 地理志》 說:平樂是個侯國,泡水發源於這裡。又流經豐西澤,稱為豐水。《 漢書》 說:高祖送囚徒去麗山,囚徒很多逃跑了,到了豐西澤,有一條大蛇擋住去路,高祖拔劍斬了它。這裡就是漢高祖斬蛇的地方。豐水又往東流經大堰,分為二條,又往東流經豐縣老城南面,王莽改名為吾豐。水經過城旁東北流,右面與支水匯合,支水上口承接豐西大堰,分流向東北流經豐城北面,往東流注入洋水。津水又往東流與黃水匯合,當時人們稱黃水為狂水。那是因為狂、黃讀音相近,以致民間流傳失實的緣故。自此以下.,這條水又有黃水的通稱了。水上過去有橋,稱為泡橋。王智深《 宋史》 說:宋太尉劉義恭在彭城派遣主將秘玄敬北上到了豐城,偵察魏軍,魏軍在清水西望見玄敬的軍隊眾多,魏南康侯杜道俊引軍直奔泡橋,沛縣百姓縱火焚燒泡橋,又在樹林裡擊鼓助威,杜道俊以為宋軍大隊人馬到了,就爭先恐後地搶渡泡水,水又深,天氣又極冷,杜道俊的兵幾乎半數凍死溺死。清水就是泡水的別名。沈約《 宋書》 說,魏軍想渡到清水西岸去,其實並非如此。泡水又往東流經沛縣舊城南面,秦末四方起兵,蕭何、曹參在此城迎接漢高祖。高帝十一年(前1 96 )把這地方封給合陽侯劉仲子,立為侯國。城內有漢高祖廟,廟前有三座碑,後漢時立。廟基用青石壘砌,台階還在。劉備占據徐州時,此城是治所。袁術派遣紀靈進攻劉備,劉備向呂布求救,呂布趕來援助,駐紮在小沛,邀了紀靈,又請劉備一起飲酒。呂布對紀靈說:玄德是我的義弟,我生性不喜歡相鬥,只喜歡解斗。說完就把戟插在門口,然後拉弓搭箭,說道:看我射戟的小枝。射中,你們就收兵;射不中,你們可留下來決鬥。說完一箭射中,於是雙方收兵。這裡就是呂布當年射戟的地方。《 述征記》 說:城很大,四周城壕通豐水,豐水從城南往東流,注入泗水,也就是泡水。《 地理志》 說:泡水從平樂縣往東北流,到沛縣注入泗水。泗水往南流經小沛縣東,縣治舊城在南丘上。東岸有泗水亭,漢高祖當泗水亭長時,就是這個亭。所以今天這裡有高祖廟。廟前有碑,延熹十年(167 )立。廟宇門閥現在都已崩塌,沒有完整的東西了。水中有舊石橋的遺蹟,只留下些石塊還在。高祖打敗默布後,經過這裡,在沛宮擺酒設宴,歌舞暢飲,慷慨傷懷,嘆道:遊子思念故鄉呵!泗水又往東南流經廣戚縣舊城南。漢武帝元朔元年(前128 )把這地方封給劉擇,立為侯國。王莽時改名為力聚。泗水又流經留縣,而後往南流經咤城東面,城西南有崇侯虎廟。不知此人的廟,為何會遠遠立到這裡。泗水又往南流經宋大夫桓魅墓西面。山緊臨泗水,西面上去都是岩石,鑿成墳墓,今天人們稱為石榔。榔有兩重,石匠的製作十分細緻精巧。孔夫子認為,人死了還是迅速腐朽為好。
又往東南流過彭城縣東北,
泗水西岸有龍華寺。僧人法顯遠赴西域,渡海東歸,手持《 龍華圖》 ,首創了佛寺的形制,以後傳遍中國,就是從法顯開始的。當時他帶來的兩塊天竺石,今天還在南面路東那片高地東邊的基砌中,這兩塊石還十分光潔可愛。泗水又往南流,獲水注入,往南流經彭城縣舊城東面。周顯王四十二年(前327 ) ,九鼎沉沒於泗水的深潭中,秦始皇時鼎在此水出現,他以為自己的賢德已可與三代媲美了,非常高興,就派了數千人去水下打撈,結果沒有撈到,這就是所謂鼎伏― 沉沒隱藏起來了。也有人說是用繩索系住鼎往上拉,但沒有拉上來,繩索就被龍齒咬斷了。所以諺語說,高興得太早,拉鼎斷了繩。’這是荒唐的傳說。泗水又流經龔勝墓南面,墓碑今天還在;又流經亞父墓東面。《 皇覽》 說:亞父墓在廬江縣城東居巢亭中,那裡有亞父井。官吏任職辦公事,都在居巢廳上蔡祀亞父。後來又在城東建祠,人們至今還在祭祀他。據《 漢書• 項羽傳》 載:歷陽人范增,還沒有到彭城,就患毒瘡而死,沒有說他到居巢。今天彭城南有項羽的涼馬台,台西南的山麓上,就是他的墓地。范增不仰慕范彝的行為,卻離開項羽來到這裡,可說胸懷太偏狹了。根據記載推想起來,他的墓以在這裡較為近情。
又往東南流過呂縣南面,
呂縣原是宋國的城邑。《 春秋》 :襄公元年(前572 ) ,晉軍進攻鄭及陳,楚子辛去援救鄭,侵入宋國的呂、留。呂縣正對泗水。漢景帝三年(前154 ) ,有白頸烏鴉及黑烏鴉在該縣相鬥,白頸烏鴉鬥敗,墜入泗水而死達數千隻。京房《 易傳》 說:違反了親屬相親之理,於是出現了黑白相鬥的妖異,那時即有吳、楚謀反。泗水上有橋樑,所以稱呂梁,從前宋景公拉開弓匠製作的弓,搭箭向東射去,箭都聚集在彭城之東,深深射進石橋里,說的就是這座橋。這裡狂濤急流奔騰澎湃,是泗水上的險地,正像孔子所說的,連魚鱉也不能游。又說,飛瀑三十丈,浪花飛進九十里。今天已看不見古時的情景了。但這些說法也有點誇張,正像以插天描寫山高,並不是真的就高到天上了。《 晉太康地記》 說:泗水出產馨石,就是《 尚書》 所說的泗水岸邊有浮磐。泗水又往東南流,丁溪水注入。溪水上口在呂縣承接泗水,水往東南流,從一片遼闊的低地北面繞過,又流經高山腳下而注入泗水。泗水冬春兩季經常水淺流滯,常常須排去積沙以保持水道暢通,旅人大多從此溪過往。正如陸機《 行思賦》 所說的,利用丁水近捷的水岸,來排除泗水的積沙。晉太元九年(384 ) ,左將軍謝玄派遣督護聞人爽,在呂梁動用民工九萬,在水上築了七條壩,以利子運糧船隻的通航。又往東南流過下鄭縣西面,
泗水流經卞那縣,經過葛峰山東面,就是奚仲遷居的鄭峰。泗水又往東南流經下邱縣舊城西面,往東南流,近水流來注入。下邪是過去東海郡的屬縣。應韻說:奚仲從薛遷居到這裡,所以稱為下邪。漢時把齊王韓信遷到這裡為楚王,建都在這裡,後來設立為縣。王莽時改名為閏儉,是東陽郡的治所。文穎說:秦嘉,東陽郡人。指的就是今天的下邱,晉灼說:東陽縣本屬臨淮郡,明帝時把它劃歸下邱,後來又劃歸廣陵。因此張晏說:東陽郡是今天的廣陵郡,漢明帝時設定了下那郡。城有三重,大城中有大司馬石苞、鎮東將軍胡質、司徒王渾、監軍石崇的四座碑。南門稱為白門,魏武帝就在這裡俘獲了陳宮。中城是呂布守衛的。小城是晉中興時,北中郎將荀羨、都曇駐管的地方。從前泰山的吳伯武,少年時成了孤兒,與弟弟文章失散二十多年,後來在該縣市上相遇。文章想打伯武,但心情悲痛,因此互相詢間才知道原是兄弟。該縣是沂水和泗水的匯流處。又有武原水注入。武原水發源於彭城武原縣西北,注入破南,流經城西,此城就是王莽時的和樂亭。縣東有徐廟山,是因為徐人遷徙到這裡而得名。山上有個石室,就是徐廟。武原水又南流與武水匯合,稱為伽水,往南流經剛亭城,又往南流到下那注入泗水,匯流處稱為武原水口。又有一條水叫桐水,發源於西北方東海容丘縣東南,到下邢匯入泗水。泗水往東南流經下相縣舊城東面,王莽時改名為從德。城的西北面有漢朝太尉陳球墓,墓前有三塊碑,是他的弟子管寧、華欲等人修造的。初平四年(193 ) ,曹操進攻徐州,破城後又連克取慮、唯陵、夏丘等縣。因曹操父親曾在此避難被害,他就屠殺了男女十萬餘人泄憤,泗水因此堵塞不流,從此以後,這幾縣行人絕跡,這也太殘暴了!泗水又往東南流到睢水口。泗水又流經宿預城西面,又流經城南。宿預原是下邱的宿留縣,王莽時改名為康義。晉元帝任安東將軍的時候,在此督運軍用物資,這裡是倉庫。魏太和年間,這裡是南徐州的治所,後來撤消州治改設邊防營壘。梁將張惠紹北侵,利用此城的險固,就把水軍駐紮在這裡,又增修外城,挖掘城壕,引水環繞城的四面,今天城已在泗水之中了。又往東南流,注人淮水。
泗水又往東流經陵柵南面,《 西征記》 說:這裡是舊陵縣的治所。泗水又往東南流經淮陽城北面,城臨泗水,昔日苗丘訴在泗水放馬飲水,入水斬蛟瞎了眼,就在此處。泗水又往東南流經魏陽城北面,城緊靠泗水,陸機《 行思賦》 說:到了魏陽的水彎邊。過去沒有魏陽,可能就是泅陽縣的舊城,王莽時叫淮平亭。也許因為魏文帝臨幸廣陵時經過這裡,因此改變了地名,這就不清楚了。泗水又往東流經角城北面,然後往東南流,注入淮水。查閱各種地理書,有的說泗水在唯陵注入淮水,也有說在下相注入淮水,都不是確實可靠的說法。
沂水發諫於泰山郡蓋縣的艾山,
鄭玄說:沂水發源於沂山,也有說發源於臨樂山。沂水有兩個源頭,南源民間稱為柞泉,北源民間稱為魚窮泉。兩條水都往東南流,匯合成一條,在右邊與洛預水匯合。洛預水發源於洛預山,往東北流,注入沂水。沂水往東南流,左邊匯合了桑預水。此水發源於北面的桑預山,東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往東南流,蝗娘水注入。此水發源於魯山,往東南流,在右邊注入沂水。沂水又往東流經蓋縣舊城南面,往東流與連綿之水匯合。此水發源於連綿山,往南流經蓋城東南,而後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往東流經浮來山。《 春秋經》 載,公和營人在浮來會盟。浮來山就是公來山,在那鄉西,所以稱鄭來之間。浮來水又注入沂水,浮來水左面接納了三條水,右面與甘水匯合,而後注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經爆山西面,爆山有兩座山峰,相距一里,雙峰都很秀美,渾圓的山形看來一模一樣。沂水又往東南流經東莞縣l 日城西面,與小沂水匯合。孟康說:東莞縣是從前的鄲邑,就是今天的哪亭。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封城陽共王的兒子吉為東莞侯。魏文帝黃初年間(220 - 226 ) ,立為東莞郡。《 東燕錄》 稱為團城。劉武帝北伐廣固時,登上城關遙望王龍,魏時,這裡是南青州的治所。《 左氏傳》 說:營、魯爭奪鄲,由來已久。今天城北的邪亭就是當時的鄲。京相瑤說:琅邪姑幕縣南四十里有員亭,就是過去魯國的鄲邑。世人把字改了,是寫錯的。據《 郡國志》 東莞有娜亭,今天在團城東北四十里,還把它稱為舊東莞城。小沂水發源於黃孤山,往西南流經城北,往西南注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與間山水匯合,間山水發源於間山,往東南流,右面引入兩條水,一起匯合入沂水。沂水往南流經東安縣!日城東面,又南流與時密水匯合。時密水發源於時密山,春秋時屬營地。《 左傳》 :營人把共仲送回魯國,到密時卻死了。時密水往東流經東安城南,漢封魯孝王的兒子強為東安侯。時密水又往東南流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桑泉水發源於北方的五女山,往東南流,巨圍水注入。巨圍水發源於巨圍之山,往東南流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東南流,堂阜水注入,此水發源於堂阜。《 春秋》 :莊公九年(前685 ) ,管仲請求鮑叔把他關起來,鮑叔就把他囚禁了,但到堂阜就把他釋放了。杜預說:東莞蒙陰縣西北有夷吾亭。就是這地方。堂阜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桑泉山,桑泉水又往東南流經蒙陰縣舊城北面,王莽時稱為蒙恩。桑泉水又往東南流與望尚水匯合,此水有兩條源流,東流合為一條,俗稱漢水。往東流經蒙陰後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東南流,盧川水注入。盧川水發源於鹿嶺山,往東南流,左邊有二條水匯入,右邊有諸葛泉流來,亂流經過城陽的盧縣,這裡是從前蓋縣的盧上里。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 ) ,把這裡封給城陽共王的兒子劉稀,立為侯國。王莽時改名為著善。盧川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桑泉水;桑泉水又往東南流,右邊與蒙陰水匯合。蒙陰水發源於蒙山北麓,往東北流。從前琅邪承宮在此避亂,他生性仁厚,不和人爭,有人冒認他所種的黍,他也就丟掉離開了。蒙陰水往東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經陽都縣舊城東面,陽都縣就是從前的陽國。陽國是齊國的盟國,齊國貪圖那片土地肥美,就把陽人遷走。漢高帝六年(前201 ) ,把這裡封給將軍丁復,立為侯國。沂水又往南流與蒙山水匯合。蒙山水發源於蒙山的北面,往東流經陽都縣南面,又往東注入沂水。沂水又在左面與溫水匯合。溫水上口承接溫泉破,往西南注入沂水。
往南流過琅邪郡臨沂縣東面,又往南流過開陽縣東面,
沂水往南流經中丘城西面,《 春秋》 :隱公七年(前716 )夏天,修築中丘城。《 左傳》 說:記錄這件事是因為這項工程不合時宜。沂水又往南流經臨沂縣舊城東面,《 郡國志》 說:琅邪有臨沂縣,從前屬於東海郡,有治水在此注入沂水。治水發源於泰山南武陽縣的冠石山。《 地理志》 說:冠石山是治水的發源地。應肋《 地理風俗記》 說:武水發源於冠石山,那大概是治水的異名吧。治水往東流經蒙山下,那裡有一個祠廟。治水又往東南流經擷臾城北面,《 郡國志》 說:臨沂縣有擷臾城。季氏打算征伐擷臾,孔子說:昔日先王封他為東蒙主,是國家的重臣,為什麼要征伐他呢?冉有說:因為擷臾城堅兵利,而且又與費相鄰近,不攻下它,恐有後患。治水又往東南流經費縣舊城南面。據《 地理志》 ,費縣是東海郡的屬縣,是魯國季孫氏的封邑,子路要毀掉它。公山弗擾的軍隊襲魯,沒有攻克,後來季氏被陽虎拘捕,公山弗擾在費反叛,說的就是這城邑。漢高帝六年(前201 ) ,把這裡封給陳賀,立為侯國,王莽改為順從。許慎《 說文》 說:沂水發源於東海費縣,往東南流,注入泗水。沂字偏旁從水,音斤。呂忱《 字林》 也這樣說。治水往東南注入的是沂水,泗水在西邊,不能說向東南流注入泗水,兩人都說得不對。所以民間稱這條水為小沂水。治水又往東南流經訪城南面。《 春秋》 :隱公八年(前715 ) ,鄭伯要求廢棄對泰山的祭祀而祭祀周公,讓宛交還泰山的訪城,而以近許的田作為交換。杜預《 釋地》 說:訪是鄭國祭祀泰山的城邑,在琅邪費縣東南。治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沂水。沂水又往南流經開陽縣舊城東面,開陽縣是從前的邵國。《 春秋左傳》 :昭公十八年(前524 ) , 鄭人襲擊部,把部人全都抓起來帶回,禹卜子說:我已無處可歸了。於是就隨著妻子兒女去邦。後來部改名力開陽。《 春秋》 :哀公三年(前492 ) ( (經》 載,季孫斯、叔孫州仇率軍修築啟陽城,就是這座城。開陽縣是過去琅邪郡的治所。
又往東流過襄資縣東面,轉彎從縣南往西流,又轉彎向南流過鄭縣西面,
《 魯連子》 說:陸子對齊滑王說:魯國費的家臣們,在襄責建造宅第。襄貴,王莽時改名章信,是從前郊的封國,少吳的後代住在這裡。《 春秋》 獷昭公十七年(前525 ) ,炎體子朝拜魯國,魯公宴請他。昭公的兒子叔孫蠟問他:少昊以鳥為官名,那是什麼緣故?鄭子答道:少昊是我的祖先,我知道這件事。黃帝、炎帝以雲、火為官名,太睞以龍為官名。少睜立時有鳳鳥出現的祥瑞,就以鳳鳥掌管曆法,並規定了各種鳥官的職司,商議政事都靠他們。孔子也在這裡向郊子學習。不久他對人說:天子把典章制度都丟了,關於職官的學問現在反而向四夷學習。《 竹書紀年》 :晉烈公四年(前412 ) ,越子末句滅掉郊國,俘虜了郊子鴿回來。襄責縣是從前魯國地方,是東海郡的治所,秦始皇立為鄭郡,漢高帝二年(前205 ) ,改為今名,就是王莽時的沂平。
又往南流過良城縣西面,又往南流過下鄭縣西面,往南注人泗水。《 春秋左傳》 說:昭公十三年(前529 )秋,晉侯在良與吳子會晤,吳子以水路不通為藉口推辭了,晉侯就回去了。《 地理志》 說:良城,王莽時改名為承翰。沂水在下邵縣北面向西流,分為兩條水,一條在城北向西南注入泗水,另代條流經城東再拐彎流過縣南,也注入泗水,稱為小沂水。水上有一座橋,徐、泅一帶稱橋為坦,從前張子房在紀上遇黃石公,就是這地方。建安二年(197 ) , 曹操在這裡圍困呂布,引沂、灑之水灌城,而擒了他。
洙水發源於泰山郡蓋縣的臨樂山,《 地理志》 說:臨樂山是洙水的發源地,洙水往西北流到蓋,注入泗水,有人把灑字寫作池字,把字寫錯了。洙水從山間往西北流經蓋縣,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45 ) ,把這裡封給皇后之兄王信,立為侯國。洙水又往西流經泰山東平陽縣。《 春秋》 :宣公八年(前601 )冬,修築平陽城。杜預說:平陽就是今天泰山郡的平陽縣。河東也有平陽縣,所以此處加了東字。晉武帝元康九年( 299 )改名為新泰縣。
往西南流到卞縣,注人泗水。
洙水往西南流,盜泉水注入。泉水發源於卞城東北、卞山的北面。《 尸子》 說:孔子走到勝母縣,天晚了,卻不願住宿;經過盜泉,口渴了,卻不肯飲水,那是因為他討厭這兩個名字的緣故。所以《 論語比考俄》 說:水名盜泉,仲尼不漱,指的就是這泉水。盜泉水往西北流,注入洙水。洙水又往西南流到卞城西面,往西南注入泗水,往西南亂流到魯縣東北,又分為兩條水。水旁有舊城,是兩條水的分水處。洙水往西北流經孔里北面,這就是所謂沫、灑之間。《 春秋》 說的浚沫,不是說那時開始開鑿,而是進行了加深拓寬的疏浚工程。洙水又往西南流,分出了支流,又往南流經瑕丘城東面,而後南流進入石門,古時候用石塊結成水門,橫跨在水上。洙水往西南流,世人稱為杜武溝。洙水又往西南流,經過南平陽縣的顯間亭西面,那就是鄭邑。《 春秋》 :襄公二十一年(前552 ) ( (經》 載,鄭庶其帶了漆和間丘二邑前來投奔。杜預說:平陽以北有顯間亭。《 十三州志》 說:山陽南平陽縣又有間丘鄉。《 從征記》 說:杜預所說的顯間,就是間丘。按漆鄉在該縣東北,漆鄉東北十里,有一個間丘鄉,顯間不是間丘,那么顯間自然該是另外的亭了。但不知哪個說法正確。洙水又往南流,洗水注入。呂忱說:洗水發源於東平陽,上流在剛縣西面、闡亭東面承接汶水。
《 爾雅》 說:汶水的分支稱闡水,正如洛水有波水之稱一樣。洗水往西南流經盛鄉城西面。京相蟠說:剛縣西南有盛鄉城。洗水又往南流經泰山寧陽縣舊城西面,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 )把這裡封給魯共王的兒子劉恬,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寧順。洗水又往南流,侏水的支流注入,此水上口承接洙水,往西南流經瑕丘城北面,又往西流經寧陽城南面,又往西南流,注入洗水。洗水又往西南流,經過泰山郡乘丘縣舊城東面,趙肅侯二十年(前330 ) ,韓國大將與齊國、魏國在乘丘大戰,就是此縣。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把這裡封給中山靖王的兒子劉將夜,立為侯國。洗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洙水。洙水又往南流到高平縣,往南注入泗水。這裡西有茅鄉城,東距高平三十里。京相播說:今高平縣西三十里有舊茅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