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懷 / 早寒有懷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孤帆 一作:歸帆)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樹葉飄落大雁飛向南方,北風蕭瑟江上分外寒冷。
我家在曲曲彎彎襄水邊,遠隔楚天雲海迷迷茫茫。
思鄉的眼淚在旅途流盡,看歸來的帆在天邊徜徉。
風煙迷離渡口可在何處,茫茫江水在夕陽下蕩漾。

注釋
木落:樹木的葉子落下來。雁南度:大雁南飛。南:一作“初”。
首二句從鮑照《登黃鶴磯》“木落江渡寒,雁還風送秋”句脫化而來。
襄(xiāng)水曲(qū):在漢水的轉彎處。襄水,漢水流經襄陽(今屬湖北)境內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轉彎處,即河灣。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楚雲端:長江中游一帶雲的盡頭。云:一作“山”。
鄉淚客中盡: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無比辛酸。
孤:一作“歸”。天際:天邊。一作“天外”。
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平海:寬廣平靜的江水。漫漫:水廣大貌。

鑑賞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全詩情感是複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木落雁南度,北風江上寒”,這兩句是寫景。作者捕捉了當時帶有典型性的事物,點明季節。木葉漸脫,北雁南飛,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單說秋,還不能表現出“寒”,作者又以“北風”呼嘯來渲染,使人覺得寒冷,這就點出了題目中的“早寒”。

落木蕭蕭,鴻雁南翔,北風呼嘯,天氣寒冷,作者活畫出一幅深秋景象。處身於這種環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緒,所謂“悲落葉於勁秋”(陸機《文賦》),是有一定道理的。遠離故土,思想處於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這是一種“興”起的手法,詩很自然地進入第二聯。作者面對眼前景物,思鄉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漢水在襄陽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遙隔”兩字,不僅表明了遠,而且表明了兩地隔絕,不能歸去。這個“隔”字,已透露出思鄉之情。作者家住襄陽,古屬楚國,故詩中稱“楚雲端”,既能表現出地勢之高(與長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現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鄉的情緒。“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看來句意平淡,但細細咀嚼,是很能體味到作者鍊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說第二聯只是透露一些思鄉的訊息,帶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點明;那么第三聯的“鄉淚客中盡”,不僅點明了鄉思,而且把這種感情一泄無餘了。不僅他自己這樣思鄉,而且家人也在想望著他自己的歸去,遙望著“天際”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託之詞,然而使思鄉的感情,抒發得更為強烈了。“迷津欲有問”,是用《論語·微子》孔子使子路問津的典故。長沮、桀溺是隱者,而孔子則是積極想從政的人。長沮、桀溺不說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諷孔子棲棲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見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嘆。雙方是隱居與從政的衝突。而孟浩然本為襄陽隱士,如今卻奔走於東南各地(最後還到長安應進士舉),卻是把隱居與從政的矛盾集於一身,而這種矛盾又無法解決,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結。滔滔江水,與海相平,漫漫無邊,加以天色陰暗,已至黃昏。這種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這首詩二、三兩聯都是自然成對,毫無斧鑿痕跡。第二聯兩句都是指襄陽的地位,信手拈來,就地成對,極為自然。第三聯“鄉淚”是情,“歸帆”是景,以情對景,扣合自然,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最後又以景作結,把思歸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緒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黃昏江景中了。

創作背景

孟浩然曾於公元727年(唐玄宗開元十五年)到長江下游漫遊過一次,公元729年(開元十七年)至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吳越漫遊。這首當作於漫遊長江下游時期的一個秋天。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595篇詩文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