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沈尹默

沈尹默

沈尹默(1883年-1971年),原名君默,別號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於陝西興安府漢陰廳(今陝西安康市漢陰縣城關鎮民主街)。早年留學日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和校長、輔仁大學教授。沈尹默1949年後歷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沈尹默以書法聞名,民國初年,書壇就有“南瀋北於(于右任)”之稱。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書壇有“南瀋北吳(吳玉如)”之說。與李志敏合稱“北大書法史上兩巨匠”。►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原名君默(因其在北大擔任教授時少言,被同事調侃說“要口乾嘛”所以建議其君為尹,隨後便改名沈尹默。),字中、秋明,號君墨,別號鬼谷子,祖籍浙江湖州,1883年生在陝西漢陰。著名的學者、人、書法家、教育家。

早年二度遊學日本的沈老,歸國後先後執教於北大、北京女子師範大學,與陳獨秀李大釗魯迅胡適等同辦《新青年》,為新文化運動的得力戰士。陳獨秀曾批評沈尹默“字則其俗在骨”,因此兩人關係不佳。1925年,在“女師大風潮”中,沈老與魯迅、錢玄同等人聯名發表宣言,支持學生的正義鬥爭。後由蔡元培、李石曾推薦,出任河北教育廳廳長,北平大學校長等職。1932年,因不滿政府遏制學生運動、開除學生,毅然辭職,南下上海,任中法文化交換出版委員會主任。抗戰開始,應監察院院長於右任之邀,去重慶任監察院委員,曾彈劾孔祥熙未遂,不滿政府之腐敗,勝利後即辭職,卜居上海,以鬻字為生,自甘清貧,足見沈先生高風亮節。1971年6月1日,備受"文革"迫害的一代書法大師沈尹默,病逝於上海,享年88歲。

曾任職務

沈尹默先生是陳毅先生進城後第一位拜訪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屆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是周恩來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歷屆上海市人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1949年後,他先後參加了市政協、市博物館、市文管會、中國畫院、市文聯、市文史館的工作,親自創建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書法組織——上海市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為祖國文化事業的繁榮,尤其對中國書法藝術和理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毛主席曾接見過他,對他的工作和藝術成就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中南海收藏書畫集》的第一頁乃是沈老寫給主席的書法。總理家中和辦公室都曾掛過沈老的字。著有《二王法書管窺》、《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等。出版主要書法集、字帖有《沈尹默法書集》、《沈尹默手書詞稿四種》、《沈尹默入蜀詞墨跡》等,約二十種。詩詞著作有《秋明室雜詩》、《秋明室長短句》等。

北大歲月及影響

1917年蔡元培先生任北大校長後,成立了北京大學書法研究會,會長是書藝書論雙臻、蜚聲書壇、深孚眾望的沈尹默教授,其影響在北大代代相傳。沈尹默除了在書法創作實踐致力於弘揚帖學以外,還花大心血以北大、上海為中心培養了大量的書法精英人才,漸行漸遠而影響了整箇中國。沈先生是中國現代教育制度中第一位“書法研究會”的領導人。沈先生書法有三大功績:一是沈尹默成為了現代書壇的領袖人物,具有新文化名人、學者、詩人等多重身份,而又全身心地在書法被邊緣劃時代堅持書法大業,努力實現書法的偉大復興,為身體力行推進書法文化發展的第一人。第二,重視書法研究會的研究功能,進而推進國際化書法的發展,促成了多次中日書法展,功不可沒。第三,把書法從晚清文人的館閣體中解放出來,變成了20世紀中國書法的一次較大規模的民眾書法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北大燕園書畫會(北京大學書畫協會前身)應運而生。會長李志敏上承沈尹默遺緒,思有所發揚光大:下啟燕園之新秀、務求其根深葉茂。取精用弘,任重道遠。他德、藝、論俱佳,冠絕燕園,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深刻洞悉書法發展趨向,在汲取前輩書家碑帖結合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率先明確提出“引碑入草”的命題,並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和探索,不愧為沈尹默以後的後繼者。在沈尹默的影響下,李志敏作為引碑入草的開創者所進行的探索,為當代書法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值得書法理論界認真研究和借鑑。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書畫協會會長張辛教授評點:“北大歷史上的名書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羅復堪、沈尹默等寥寥幾人而已,李志敏是改革開放新時代第一人。”

藝術特色

台灣大學教授傅申先生在《民初帖學書家沈尹默》一文中,有“楷書中我認為適合他書寫的,還是細筆的楮楷,真是清雋秀朗,風度翩翩,在趙孟頫後,難得一睹。”已故浙江美院陸維釗教授評沈老書法時,云:“沈書之境界、趣味、筆法,寫到宋代,一般人只能上追清代,寫到明代,已為數不多。”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書法藝術研究所所長王岳川說:“中國歷史上沒有一位學問淺薄者能夠成為書法大家。沈尹默以豐厚的學問涵養了書法。1913年的春天,沈尹默受北京大學代理校長何時之聘,到北大任教。他開始是教《經》和歷史的,北大聘請沈先生教學,教的不是書法,而是《詩經》和中國史。在北京大學能講《五經》中的《詩經》,能講中國歷史的人,其國學水平當然了得。可以說,沈先生首先是個學者,是一個思想者,其次才是一個書法家。”

沈尹默的人生是“書法人生”,他的一生主要精力傾注在書法上。我很少看到中國二十世紀一個著名的學者、詩人、教授、校長,把如此多的心血和精神完全托放於書法。相反,書法在很多文人雅客眼中是壯夫不為的雕蟲小技,但是沈尹默力挽狂瀾,回歸經典,走進“二王”,為中國的書法走正脈、走正路、走正途立下了大功。真可謂把一輩子主要心血都熔鑄在書法創作、書法理論建設和書法人才培養當中,對中國書法文化復興作出了努力。在這個意義上,沈尹默先生以“二王”體系為本體,又具有當代性創新的妍美流暢的經典書風,應該是獲得理論界重新評價的時候了。他強調“妍美”使得筋和骨都內擫在他流暢的用筆當中,不是有意的把字寫得粗發亂服筋骨外露一覽無餘,而是蘊藏在行筆的風神爽朗之中,深蘊中國文化的“綿中藏針”書卷氣審美精神,讓人玩味再三。

沈尹默在筆法、筆勢、筆意等書學理論上同樣有精深的造詣,寫出了不少書論著作,撰寫了一系列的書法論稿,他從微觀的角度對書法藝術及其技法進行探索,建立了獨特的沈尹默書法體系,不斷推出新的著述。沈先生化古開今,在傳承中創新,在闡釋中發展,把筆法問題講解清楚通透,對現代教育體制中的書法研究、書法教育、書法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

人物故居

故居是沈尹默自1946年從重慶東歸即租賃此屋至1971年病故。1987年沈夫人褚保權向虹口區人民政府請求自費籌辦故居,並於1988年7月得到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虹口區人民政府批覆同意,並將故居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在區文化局資助下,1988年10月故居經修繕落成,1990年10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故居屬民辦公助性質,劃歸虹口區文物遺址史料館協助管理。

沈尹默先生是陳毅先生進城後第一位拜訪的民主人士,是第一屆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是周總理任命的中央文史館副館長,歷屆上海市人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虹口區海倫路504號的沈尹默故居,是沈老人生中最後25年的居住地。 虹口區有關部門和企業出資20萬元用於故居修繕,並對故居展覽重新布局。修繕後的沈尹默故居,面積達到190餘平方米。此次對外免費開放的展室主要集中在一樓,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新文化運動先驅”“一代清才書法家”“老樹逢春也著花”。

故居規模

故居是一座北朝南三層樓房,清水外牆,黑色的門旁懸掛著沙孟海題寫的“沈尹默故居”木雕直匾,門廳上方掛著趙朴初先生書寫的橫額“沈尹默先生故居”。占地面積96平方米,建築面積200平方米。

故居陳設

故居一樓原會客室與餐廳分別闢為陳列室,二樓書房與臥室保持原樣,三樓仍為儲藏室。一樓展廳呈橫“8”字型。廳內安放著一尊玻璃鋼的沈尹默半身塑像,通體潔白,上有李力群“一代風騷”行書題詞,展廳共有六大塊版面組成,內容六個部分:我黨早期摯友;五四文化先驅;書壇一代宗師;領袖讚賞自書;伉儷硯邊情深;畢生精通書法。有沈尹默與李大釗陳獨秀魯迅、于右任、郭沫若等交往活動的照片,沈尹默凝神執筆的大幅工作照片,有沈尹默長年臨摹的名碑書帖,各地出版的沈尹默墨跡、手稿和論著,展櫃裡陳列著毛澤東1950年12月26日簽署的任命沈尹默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員的委任狀,周總理簽發的任命沈尹默為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的原件,還有沈尹默生前使用過的一套文房四寶、圖章等珍貴實物。

二樓西側為臥室,東為書房,書房中有沈尹默與夫人的合影照,兩旁懸掛著“艱苦自得力,金石不隨波”的沈尹默手書的對聯,牆上還有多幅沈尹默書法精品和一幅竹畫鑲嵌在玻璃鏡框裡。書房中的書架、沙發、桌椅、筆硯等均保持原樣。至1991年底,故居珍藏文物史料、照片計有200餘件。故居工作作人員利用館藏資料出版了《沈尹默書小草千字文傳》、《尹默二十年祭凝靜》等書刊。

沈尹默的詩文

破曉民國元年

清代沈尹默

破曉聞清角,翻飛葉滿林。風塵千里目,霜露九秋心。

涉世應多故,哀時方自今。臥龍去已久,憂思一何深!

秋日湖上呈蓮士紫封師愚

清代沈尹默

尊酒休辭盡,相逢意興寬。湖山隨地美,歌舞嘆才難。

臨水秋生眼,餐英露在肝。只應將此意,珍重歲時寒。

久雨

清代沈尹默

平生飛動意,何事在蒿萊?欲盡深尊酒,終慚賢聖才。

浮雲猶蔽日,久雨不聞雷。日夜長江水,遙從萬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