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季同
陳季同(1851~1905),字敬如,福建侯官人。同治八年(1869)肄業於福建船政學堂,習法語。十二年(1873)朝議擬派使駐西洋各國,船政大臣沈葆楨保以都司,偕洋員日爾格遊歷歐州。十三年(1874)歸,升參將,並加副將銜。十四年(1875)起,隨李鳳苞使各國,為翻譯,後朝廷交涉多委之。三十一年(1905)卒於金陵,時主官報、翻譯兩局。著有《三乘槎客詩文集》十卷、《廬溝吟》一卷、《黔游集》一卷及法文書數種►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陳季同早年入福州船政局,後去法國學習法學、政治學,歷任中國駐法、德、意公使館參贊,劉銘傳赴台灣幕僚、副將,曾建議組織“台灣民主國”,任“外務大臣”,失敗後內渡大陸。弟弟陳壽彭是法語翻譯家。
1866年,15歲的陳季同考入福州船政局附設的求是堂藝局前學堂讀書。學堂的教員多為法國人,用法語講課,所用的教材也是法文書,所以陳季同打下了紮實的法文基礎。1875年陳季同畢業,因“西學最優”而受船政局錄用。同年,他隨法國人日意格到英、法各國參觀學習,1876年底回國,任教師。
翌年,他以翻譯身份隨官派留歐生入法國政治學堂學“公法律例”。後任駐德、法參贊,代理駐法公使併兼比利時、奧地利、丹麥和荷蘭四國參贊,在巴黎居住16年之久。
由於長期在歐洲工作和生活,陳季同通曉法文、英文、德文和拉丁文,特別是法文造詣在晚清中國可謂獨步一時,於西方文化也有較深入的了解,同時又有深厚的國學修養。為了讓西方人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人、中國文化及其價值,他著、譯了7種法文書,在當時的西方很有影響。他也譯介了一些法國的文學作品和律法文獻。
陳季同,字敬如,福建侯官人,家世不顯,“少孤露,讀書目數行下”。1867年2月,福州船政局創辦附設學堂求是堂藝局, 陳是首批進入製造學堂即前學堂的學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法國語言文字和一般西學課程,“歷經甄別,皆冠其曹”。1873年畢業,“拔充辦公所翻譯。時舉人王葆辰為所中文案,一日論《漢書》某事,忘其文,季同曰出某傳,能背誦之。”(註:《福建通志·列傳》卷39,清列傳八。)可見此時陳於中西學都已奠定較好的基礎。兩年後,當他和幾位同學出現在“科學文藝之淵藪”巴黎和“世界文明之導師”的法國人面前時,“他們的知識,特別是數學知識,使遇見他們的外國官員都感到大吃一驚”。(註:巴斯蒂前揭文,《辛亥革命史叢刊》第8輯;《通信》, 《新青年》第2卷第3號,1916年11月1日。)
陳季同載入史冊,是由清末首批派學生赴歐洲留學開始的。但此事中外史家頗有誤會處。1872年中國派遣留美幼童時,主持福州船政局的斯萊塞格(Louis Dunoyer de Segonzac)提出應照例派人留學法國。儘管1867年法國外交大臣曾致函駐華公使,指示鼓勵中國派留學生,這時卻對斯氏的建議不感興趣。1873年,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楨奏請派遣學生赴法國留學,計畫派40—50人。清廷飭李鴻章議復,遲遲未決。不久發生台灣事件,沈葆楨赴台籌劃防衛,該計畫擱置。1875年3月, 因福州船政局前船政監督日意格(Prosper Giguel)歸國,沈葆楨“於前學堂內派出魏瀚、陳兆翱、陳季同等三人,後學堂內派出劉步蟾、林泰曾等二人,隨同日意格前往遊歷英吉利、法蘭西等處,俟機船鐵脅新機採購既便,仍隨日意格同歸”。據此, 陳季同一行5人赴歐,目的並非留學,而是遊歷。 二者的身份使命在清末截然兩分,一為學生學習,一為官紳考察,不宜混淆。他們於3月17 日從福州啟程,5月初抵達法國的馬賽,即分別前往英法兩國參觀考察, 直到1876年初,魏瀚、陳兆翱才入土倫市郊的船廠學習製造,劉步蟾、林泰曾則進英國的海軍學校。這也說明他們此行本來不是留學。而既不學製造也未學駕駛的陳季同,更負有特殊使命。“癸酉朝議擬派使駐西洋各國,然不知崖略,須先遣人往探,令船政大臣沈葆楨舉其人。眾皆憚風濤,季同獨請行,遂保以都司,偕洋員日爾格遊歷英法德奧四國,與彼都人士周鏇晉接,悉合kuǎn@②竅。赴法前,陳季同曾隨沈葆楨到台灣籌防,參與機要,早已不是一介書生。其餘4人也均已畢業。1876年4月23日,結束考察的陳季同和劉步蟾、林泰曾隨日意格離法歸國,6月初抵福州。 如果是留學, 這樣乍入還出未免反常。清方有關檔案對5人身份含糊其辭, 或有意掩飾其實際使命。後人失察,徑呼為學生,以訛傳訛至今。
1876年10月,陳季同隨日意格、李鳳苞等人到北京會見即將出任駐英國公使的郭嵩燾,此行當為向清廷報告歐洲考察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