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
吳梅(1884—1939),字瞿安,一字靈鶴,號霜厓,別署吳某(梅的古體字)、腥庵、臒盞、厓叟、逋飛、呆道人,室名奢摩他室、百嘉室,江蘇長洲(今江蘇吳縣)人。曾任北京大學、南京東南大學、廣州中山大學、上海光華大學、南京中央大學和金陵大學教授。著有《霜厓曲錄》、《霜厓四劇》、《詞學通論》、《南北詞簡譜》、《詞學講義》、《顧曲麈談》、《中國戲曲概論》、《曲學通論》、《元曲研究》、《遼金元文學史》等。► 0篇詩文
人物經歷
吳梅一生致力於戲曲及其他聲律研究和教學。主要著作有《顧曲麈談》、《曲學通論》、《中國戲曲概論》、《元劇研究》、《南北詞譜》等。又作有傳奇、雜劇十二種。培養了大量學有所成的戲曲研究家和教育家。
吳梅對古典詩、文、詞、曲研究精深,作有《霜崖詩錄》、《霜崖曲錄》、《霜崖詞錄》行世。又長於制曲、譜曲、度曲、演曲。作《風洞山》、《霜崖三劇》等傳奇、雜劇十餘種。老先生終生執教,自1905年至1916年,先後在蘇州東吳大學堂、存古學堂、南京第四師範、上海民立中學任教。1917年至1937年間,在北京大學、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中山大學、光華大學、金陵大學任教授。他精通崑曲,他不但整理了唐宋以來的不少優秀劇目,還創作了不少崑曲,並且是第一個把崑曲這一民間藝術帶入大學的教授,在北京大學文學系教崑曲和戲劇。他的弟子既有名教授大作家又有梨園界的大師,如朱自清、田漢、鄭振鐸、齊燕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俞振飛,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東京大學校長也是吳梅的弟子。可謂桃李滿天下,目前台灣的崑曲名家,都是吳梅的第二代弟子。1993年,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等在吳梅故里蘇州召開了吳梅誕生100周年學術討論會,海內外特別是寶島台灣,來了不少專家、學者。
遺憾的是,這位著名的教授、崑曲大師正當壯年客死他鄉。其原因用長孫吳林(父親排行老三,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畢業,從事鐵路橋樑設計、施工)的話說,老爺子才華橫溢但膽子小,一生膽小。抗日戰爭爆發,當時在中央大學任教的吳梅,決定舉家“內遷”,大逃亡。從蘇州經武漢逃到湘潭,從湘潭逃到桂林,從桂林逃到昆明。可是兩條腿加上火車輪子,也沒有日本鬼子的飛機快,日本鬼子的飛機轟炸昆明,老爺子怕挨炸彈,非要躲到飛機找不到的鄉村,1939年1月11日,吳教授率領一家人從昆明出發,坐了兩天汽車,又步行兩天,來到了大姚縣李旗屯。這個在當時雲南地圖上找不到的李旗屯,雖然離昆明不遠,生活條件卻很差。缺醫少藥,衛生條件更差。在大姚縣李旗屯住了兩個月,被譽為“曲學之明辨章得失,明示條例,成一家成言,領後來先路” 的一代戲曲大師的吳梅因喉病復發去世,年僅55歲多一些。辭世前兩日,致友人書云:“避居始入鄂,繼至湘,又至桂,最後至滇,今不再動矣。路日行日遠,病亦日積日深,目下氣急咳嗆,骨瘦如柴,雖有盧扁,亦無能為役,但冀稍延時日,得返故里而已。”遺憾的是,夢想落空,只能魂歸故里。令人不解的是,自幼酷愛古典詩、文、詞、曲的戲曲奇才,在逃難路上仍有詩詞問世的吳梅教授,竟然不讓子孫們學文。用畢生獻於古詩文戲曲事業形容吳梅,一點兒也不過分。離昆明前還在手抄《霜崖詩錄》,去世前數日仍然為弟子的著作校閱,並作《羽調四季花》——“法曲續長平,把賢藩事,嬌兒怨,又譜秋聲。前朝夢影空淚零,如今武昌多血腥。舊山川,新甲兵,亂離夫婦,誰知姓名。安能對此都寫生。苦語春鶯,正是不堪重聽。倒惹得茶醒酒醒,花醒月醒人醒。”花醒月醒人醒,骨瘦如柴卻頭腦清醒的大教授,作詩寫詞的同時,有氣無力地寫遺囑,哆哆嗦嗦,一天僅能寫一、二條。最後,手不能,臨咽氣,特別囑咐孫子們:要學工,不要搞文……吳梅有4個兒子,都學理工。
學術成就
吳梅先生最重要的學術成就,還在戲曲創作與研究。浦江清先生說:“近世對於戲曲一門學問,最有研究者推王靜安與吳梅先生兩人。靜安先生在歷史考證方面,開戲曲史研究之先路;但在戲曲本身之研究,還當推瞿安先生獨步。”龍榆生先生說他“專究南北曲,制譜、填詞、按拍一身兼擅,晚近無第二人也”。編校《吳梅全集》的王衛民先生說,在中國戲曲史上的大家,或以制曲見長,或以曲論見長,或以曲史見長,或以演唱見長,就是在崑劇的全盛時期,“集二三特長於一身的大家已屈指可數,集四五特長於一身的大家更為罕見”,然而生活於崑劇衰落時期的吳梅先生,卻能“集制曲、論曲、曲史、藏曲、校曲、譜曲、唱曲於一身”,且在戲曲教育上也卓有建樹,堪謂奇蹟。
創作方面,先生在十六歲時,就有傳奇《血花飛》之作,以紀念戊戌六君子;三十年間,共創作十四個劇本,現存十二,以先生五十壽誕時自選的《霜崖三劇》為代表,曲律詞采俱工,案頭場上,兩擅其美,人物鮮明而情節曲折,達到了那一時代的最高境界。傳統戲曲本身就是一種綜合藝術,若非具有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多方面的較高修養,是不可能取得較高成就的。
曲律研究方面,先生有《顧曲麈談》、《曲學通論》、《南北詞簡譜》等專著,在前人研究成果和自己藝術實踐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制、譜、唱、演的藝術規律。曲史研究方面,先生的《中國戲曲概論》是放眼全局的第一部中國戲曲通史;《元劇研究》和《曲海目疏證》對劇作家與作品的考證,也有承前啟後之功;《霜崖曲話》、《奢摩他室曲話》和《奢摩他室曲旨》等採取傳統的曲話形式,廣泛評述散曲、劇曲的形式與內容,既為作者的進一步研究打下了基礎,也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可貴的參考材料。 吳梅先生在詞學研究上亦有很高造詣。朱祖謀先生曾四校《夢窗詞》,而吳梅先生重讀《夢窗詞》,還能有新的發現。他的專著《詞學通論》,寓史於論,史論結合,從格律到作法,多所創見。
詩詞曲創作
吳梅先生於詩、詞、曲三體均有創作,詞風豪放易近於詩,婉約則易近於曲,故而在詞作上頗難獨樹一格;但曲學上的造詣,又深化了先生對於詞律的理解,故集中登臨懷古、言志之作,情致清新,辭采振拔,意象鮮明,含蓄雅訓,能嚴守詞律,因難見巧,遠追南宋。論者或以為先生詞作的成就能高於詩作。
吳梅先生的詩,在生前寫定為《霜崖詩錄》四卷,以編年體存詩三百八十一首,不但數量較詞、曲尤為多,而且更能看出先生的一生經歷、過從交往,以及思想、藝術的發展脈絡。詩作始於1898年,終於1938年,對於四十年間的重大社會歷史事件,從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洪憲復辟、軍閥混戰到日寇侵華、抗戰軍興,都有如實的反映,表現出詩人強烈的愛國精神;詠史懷人、評書讀畫之作,也無不寄寓真情實學;其七古風骨遒勁,歌行開闔流轉,絕句輕倩流麗,律詩工於對仗,各有特色。詩人的自我評價是:“不開風氣,不依門戶。獨往獨來,匪今匪古。”“不開風氣”有自知之貴,因為先生清醒地認識到,“詩文詞曲,頗難兼擅”,他在曲學上用力至深,詩作上再想開一時風氣是不現實的;但由於堅持了“不依門戶”,所以能達到“匪今匪古”的境界。
吳梅先生的詞,大部分錄入《霜崖詞錄》。存詞一百三十七首。
吳梅先生的曲,有《霜崖曲錄》二卷,為先生高足盧前在1929年編次,後又有增補,現卷一收小令六十八首,卷二收套數二十篇一百零三首。因為先生認識到“欲明曲理,須先唱曲”,曾從名師學唱,能夠邊唱邊寫,所以才情與格律有機統一,達到格律精嚴而才情橫溢的高境界。在清末以來散曲日見寥落的局面下,先生的散曲異峰突起,並影響後學,釀成風氣,致時人有散曲“中興”之望。 先生還為許多傳奇雜劇打下了聲情並茂、宜唱美聽的曲譜,使一些案頭名劇得以登上舞台,重煥青春。這也因為先生有唱曲的功底。魏良輔曾總結唱曲經驗說:“曲有三絕:字清為一絕,腔純為二絕,板正為三絕。”聽過吳梅先生唱曲的人,都以為他是得到這份真傳的。
人物事跡
家中藏書甚富,主要是有關戲劇、曲譜等方面圖書,計有4萬餘冊、數百種。他十幾歲就注意搜求戲曲典籍,能購買的購買,能借抄的借抄,積三十年之艱辛,收藏曲籍六百餘種,其中不乏精本、善本、孤本,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藏曲大家。他並且利用自己的珍藏,精心校勘,書樓名為“奢摩他室”,家藏明嘉靖善本多種,顏所藏書樓曰“百嘉室”,意在收羅到一百部明嘉靖刊本。鄭振鐸曾到該藏書樓,看到他親手編纂的《百嘉室藏書目》,有元刊3種、明本80餘種、清內府套印本50餘種,元明清本曲目476種。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輾轉於湖南、雲南數省,藏書多有損失。1949年後,其子吳良士將藏書捐獻給北京圖書館,其書列入《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的有170餘部,以曲詞類為最多。藏書印有“長歌當哭”、“未免有情”、“長洲吳梅字癯庵”、“瞿安眼福”、“霜厓居士”、“吳楳”、「瞿安」朱文方印、「霜崖/居士」朱白文方印、「吳梅」朱文圓印、「瞿/安」朱文方印、「瞿安/制譜」白文方印、“長洲/吳氏/藏書”白文扁方印、“霜/厓”朱文方印等。 [1] 編有《瞿安書目》,未刊。編選《奢摩他室曲叢》,交商務印書館出版,以使這份遺產廣為流傳。這項工作,應該說是受到朱祖謀刊行《強村叢書》的影響。後因上海“一·二八”戰事,使出版中斷,傳世僅得其半,仍大受好評,以為其選擇之精,校訂之善,當在《元曲選》與《六十種曲》之上。此後鄭振鐸先生倡導刊行《古本戲曲叢刊》,就是受到吳梅先生的啟發;而劉世珩選輯《暖紅室匯刻傳奇》,盧前選輯《飲虹叢刻》,更是直接得到吳梅先生的指導。
桃李滿園
吳梅先生是第一個在高等學府專授戲曲課的教師,他精通崑曲,他不但整理了唐宋以來的不少優秀劇目,還創作了不少崑曲,並且第一個把崑曲這一民間藝術帶入大學,在北京大學文學系教崑曲和戲劇。他把吹笛、訂譜、唱曲這些被當時學問家視為“小道末技”的內容帶上講堂,言傳身教,開創了研究曲學之風氣,二十餘年間在南北兩京培養了一批有成就的戲曲史家、戲曲理論家。他還熱心扶持崑劇傳習所,每回蘇州,都要前去與老藝人切磋,給學員以指導,被視為他們的知音。在崑曲的保存與提高方面,吳梅先生的功勞不可磨滅。
吳梅先生培養出來的學生,對於老師的學業各有繼承,出現過一大批一流學者。在二十世紀後半葉尚能繼續從事學術研究或教學工作的,就有王玉章、任訥、唐圭璋、王煥鑣、錢紹箕、王起、汪經昌、趙萬里、常任俠、游壽、潘承弼、陸維釗、胡士瑩等;其中約一半沒有再從事曲學研究,但都在各自的領域裡取得了重大成就。從事曲學研究的幾位,為世所重的,則只是他們的古典文學研究或教學工作,他們的創作卻默默無聞。
他的弟子既有名教授大作家又有梨園界的大師,如朱自清、田漢、鄭振鐸、齊燕銘,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俞振飛,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東京大學校長也是吳梅的弟子。可謂桃李滿天下,目前台灣的崑曲名家,都是吳梅的第二代弟子。1993年,中國文聯、中國戲劇家協會等在吳梅故里蘇州召開了吳梅誕生100周年學術討論會,海內外特別是寶島台灣,來了不少專家、學者。
嘆秦淮秋老,杜曲門荒,金粉半塵土。定有驚鴻態,妝成後,薰香初試纖步。
翠鸞漫舞,剩黛痕磨盡今古。更淒感,一樣臨池裡,當如是觀否。
枯樹,蘭成心苦。早澗東人遠,巾帽非故。零落滄桑影,銅仙淚,知他飽經風露。
歲華
江左悲秋,對廢圃瑤華,萬卉無色。斷闋慵歌,古愁難按,暮年慢拋心力。
灌園自息,露叢汲水霜天碧。望舊國,身是,故邱堅臥義熙客。
庭院乍啟,素月流空,歲寒深盟,長伴幽寂。背西風孤芳冷落,南山回眼笑頭白,扶醉探花知未得。
盪晴波日長風靜,煙紗窗外低護。隔簾一角遙山笑,看盡大江東去。
春換主,怕陌上花開,忘卻歸時路。驚霜倦羽。甚草暗西洲,人來南國,和淚聽鶯語。
才華誤,誰料旗亭又賦,黃河遠上殘句。鬢絲禪榻垂垂老,回首少年羈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