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
李格非(約1045~約1105年)北宋文學家。字文叔,山東濟南歷下人,女詞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樞密韓公詩二首》詩序中稱“父祖皆出韓公門下”,可知其父祖輩皆為“蚤有盛名,識量英偉”(《宋史·韓琦傳》)的學士韓琦的門下士。幼時聰敏警俊,刻意於經學,著《禮記說》數十萬言。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中進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縣)司戶參軍、試學官,後為鄆州(今山東東平)教授。宋代有兼職兼薪制度,郡守見他清貧,欲讓他兼任其他官職,他斷然謝絕,表現了廉潔清正的風節。► 12篇詩文
張繼先
張繼先(1092-1127),字嘉聞,又字道正,號翛然子,“翛然子”。 北宋末著名道士,正一天師道第三十代天師。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賜號“虛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僅三十六歲,葬安徽天慶觀。元武宗追封其為“虛靖玄通弘悟真君”。張繼先終生未娶,無子,有《虛靖語錄》七卷。張繼先的思想影響了心學大師陸九淵。北宋末雷法大興,天師派張繼先天師、林靈素真人、王文卿真人、及南宗陳楠真人均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 233篇詩文
淮上女
淮上女,字面意思是指淮水邊良家女子。《續夷堅志》中曾記載南宋寧宗嘉定年間,金人南侵,擄走大批淮上良家婦女之事。另有同名詞《減字木蘭花·淮上女》,表現了被擄女子的屈辱與悲憤交加的沉痛心情。► 1篇詩文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詩詞秀
北宋·張載
張載(1020年—1077年),字子厚,鳳翔郿縣(今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世稱橫渠先生,尊稱張子,封先賢,奉祀孔廟西廡第38位。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名言被當代哲學家馮友蘭稱作“橫渠四句”,因其言簡意宏,歷代傳頌不衰。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於臨潼,年58歲。張載與周敦頤、邵雍、程頤、程顥合稱“北宋五子”,有《正蒙》、《橫渠易說》等著述留世。► 1篇詩文
文同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981篇詩文
李昌齡
李昌齡(937—1008)北宋宋州雍丘(今河南杞縣)人,字天錫。太平興國進士。累官知廣州,不能清廉自守,代還,建議舶貨不宜全部官買官賣,部分劣貨當聽商舶自賣。淳化三年(992),為御史中丞。至道二年(996),進參知政事。坐與王繼恩交結,罷政,貶官。後知梓州、河陽府等。► 1篇詩文

詩詞秀
秀出好詩詞
琴操
琴操(1073年-1098年),姓蔡,名雲英,藝名琴操,原籍華亭(今上海),是北宋錢塘藝名人。琴操原系官宦大家閨秀,從小聰明伶俐,得到良好的教育,琴棋書畫、歌舞詩詞都有一定的造詣。13歲那年父親受宮廷牽誅,母親氣激身亡,家遭藉沒而為杭州歌唱院藝人。不到三年,因其學習刻苦,加上天資陪穎,才華出眾,16歲那年改了北宋詩人秦觀《滿庭芳》詞而在杭紅極一時。後受到大詩人蘇東坡的賞識,引為紅顏知己。據聞後因與蘇對答後,遁入空門。► 3篇詩文
趙師俠
趙師俠(生卒年不詳)一名師使,字介之,號坦庵,太祖子燕王趙德昭七世孫,居於新淦(今江西新乾)。淳熙二年(1175)進士。十五年為江華郡丞。饒宗頤《詞籍考》卷四:“其跋孟元老《夢華錄》云:”余侍先大父,親承謦咳,校之此錄,多有合者,今甲子一周,故老淪沒,因鐫木以廣之。淳熙丁未(1187)十月,浚儀趙師俠介之書於坦庵。‘似師俠生於建炎元年(1127)以前。集中有重明節詞,則當光宗以九月四日為重明節之世。所署最後年乾為乙巳,則寧宗慶元三年(1197)也。有《坦庵長短句》一卷。► 183篇詩文
程大昌
程大昌(公元1123年─公元1195年),字泰之,徽州休寧(今屬安徽)人。南宋政治家、學者。高宗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進士。二十六年,除太平州教授。二十七年,召為大學正。三十年,遷秘書省正字。孝宗即位,擢著作佐郎,歷國子司業兼權禮部侍郎、直學士院。► 73篇詩文
沈瀛
沈瀛[yíng],字子壽,號竹齋,紹興三十年進士。吳興歸安(今浙江湖州市)人。生卒年不詳。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歷官江州守(今江西九江)、江東安撫司參議。有《竹齋詞》1卷,明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本,《□村叢書》本。► 117篇詩文

詩詞秀
關注教你賞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