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

宋代朱敦儒

先生筇杖是生涯,挑月更擔花。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
飄然攜去,旗亭問酒,蕭寺尋茶。恰似黃鸝無定,不知飛到誰家?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每日裡攜杖雲遊四海為家,秋夜賞月,春日品花。逢人見事不再起憎愛之心,把自己的身心都交付大自然的山水雲霞。
飄飄然來去隨心所欲,有時到酒肆里打酒,有時到蕭寺里討茶。我就像一隻黃鸝棲飛不定,不知道明天又落到了誰家。

注釋
①先生:作者的自稱。 筇(qióng)杖:即竹杖。
②把住:控制住。
③放行:出行。
④旗亭:代指酒樓。
⑤蕭寺:佛寺。

創作背景

靖康之難以前,朱敦儒寄情山水,放浪林泉,過著悠閒自得的隱逸生活。他早年樂於遊山玩水、性喜飲酒吟的閒散生活以及傲視王侯,不肯摧眉折腰的疏狂性格,因此作下此詞。

賞析

這首詞是朱敦儒的晚年之作,全詞表現了一種出塵曠達的悠閒境界。

“先生筇杖是生涯”,開頭一語是全詞意蘊的形象的總概括,“筇杖”,乃竹杖;“先生”,乃自謂。詞人把自己的晚年生活以“筇杖生涯”進行涵蓋,就表明他已無心於世事,完全寄情於自然山水之間。“挑月更擔花”寫出了山野風情之美與身在山野的愜意。以竹筇挑月、擔花既能令人想見他在花前月下悠然自得的神態,也可體味出詞人吟風弄月的情趣。“把住都無憎愛,放行總是煙霞”二句仍是承“筇杖”的意象進行生髮,前句以“把住”筇杖作為眼前社會現實的象徵,詞人看透了世事的雲翻雨覆,對它們‘已無所謂愛憎可言,後句把倚杖而行作為他對生活的嚮往,他所行之處煙霞繚繞,不啻是他理想生涯的寄託。詞人在“筇杖”這一意象上該凝聚很多思想情感,寄寓了十分豐富的意蘊。

下闋仍承“竹筇”的意象進行放逸之情的抒發。“飄然攜去”之句就是寫他倚杖而行的處處蹤跡,他攜著它(筇杖)到“旗亭問酒”,到“蕭寺尋茶”,一“尋”一“問”暗示詞人生計的清寒,神情瀟灑落拓。結尾二句尤為妙筆,詞人比喻自己是一隻飛止無定的黃鸝,性之所至不知會飛到誰家,朱教懦晚年猶如此風趣詼諧,以活潑小巧的黃鸝自喻,表現作者有一顆天真的赤子之心。

朱敦儒

朱敦儒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並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岩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472篇詩文

猜您喜歡

歸鳥·其三

魏晉陶淵明

翼翼歸鳥,訓林徘徊。
豈思天路,欣及舊棲。
雖無昔侶,眾聲每諧。
日夕氣清,悠然其懷。

流夜郎至西塞驛寄裴隱

唐代李白

揚帆借天風,水驛苦不緩。
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
回巒引群峰,橫蹙楚山斷。
砯沖萬壑會,震沓百川滿。
龍怪潛溟波,俟時救炎旱。
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
鳥去天路長,人愁春光短。
空將澤畔吟,寄爾江南管。

歸園田居·其六

魏晉陶淵明

種苗在東皋,苗生滿阡陌。
雖有荷鋤倦,濁酒聊自適。
日暮巾柴車,路暗光已夕。
歸人望煙火,稚子候檐隙。
問君亦何為,百年會有役。
但願桑麻成,蠶月得紡績。
素心正如此,開徑望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