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贈項斯

唐代楊敬之

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標格過於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多次讀到你的又總是覺得很好,等到看見你的氣度品格更高於詩。
我一生也不願意藏匿人家的長處,無論到哪裡見人就會推薦你項斯

注釋
⑴項斯:《唐詩紀事》載:“斯,字子遷,江東人。始,未為聞人。……謁楊敬之,楊苦愛之,贈詩云雲。未幾,詩達長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詩》收項斯詩一卷。
⑵度:次。
⑶標格:風采,指一個人的言語、行動和氣度等幾方面的綜合表現。猶規範,楷模。晉葛洪《抱朴子·重言》:“吾特收遠名於萬代,求知己於將來,豈能競見知於今日,標格於一時乎?”
⑷不解:不會。善:優點,這裡指品質、言行、文學方面。

鑑賞

楊敬之的,《全唐詩》僅存二首,其中這一首極為後世傳誦,並且因為眾口爭傳,逐漸形成人們常用的“說項”這個典故。

關於項斯,《唐詩紀事》載:“斯,字子遷,江東人。始,未為聞人。……謁楊敬之,楊苦愛之,贈詩云雲。未幾,詩達長安,明年擢上第。”《全唐詩》收項斯詩一卷,此外也未見有何突出成就,只是因為楊敬之的這首詩,他才為後人所知。

楊敬之在當時是一個有地位的人,而這首詩卻真心實意地推薦了一個“未為聞人”的才識之士。他虛懷若谷,善於發掘人才;得知之後,既“不藏人善”,且又“到處”“逢人”為之揄揚,完滿地表現出了一種高尚的品德。

首句“幾度見詩詩總好”,是襯墊之筆,也點出作者之知道項斯,是從得見其詩開始的;賞識項斯,又是從覺得其詩之好開始的。次句進一步寫見到了本人以後,驚嘆他“標格過於詩”,心中更為悅服。對項斯標格之好,詩不直寫,卻先提一句“詩好”,然後說“標格過於詩”,則其標格之好自不待言。“標格”包括外美與內美,即儀容氣度、才能品德的統一。品評人應重在才德,古今皆然。下文便寫到詩人對於項斯的美好標格,由內心的誠意讚賞發展到行動上的樂意揄揚。

“平生不解藏人善”,這句話很占身分。世間自有見人之善而不以為善的,也有見人之善而匿之於心,緘口不言,唯恐己名為其所掩的;詩人於此則都“不解”,即不會那樣做,其胸襟度量之超出常人可見。他不只“不解”,而且是“平生不解”,直以高屋建瓴之勢,震動世間一切持枉道、懷忌心的小人。詩人對於“揚人之善”,只是怎么想便怎么做,不曾絲毫顧慮到因此會被人譏為“互相標榜”;怎么做便又怎么說,也不曾絲毫顧慮到因此會被人譏為“自我標榜”。其古道熱腸,令人欽敬。做了好事,由他自己說出,更見得直率可愛。本來獎掖後進,揄揚人善,一向傳為美談,詩人自為之而自道之,也有自作表率、勸導世人之意。

此詩語言樸實無華,所表現的感情高尚美好。正因為這種難得的、可貴的詩情,它才能廣泛流傳,成為贈友詩中的上品。

創作背景

楊敬之的,《全唐詩》僅存二首,其中這一首極為後世傳誦,並且因為眾口爭傳,逐漸形成人們常用的“逢人說項”這個典故。這是一首詩人之間的贈答詩。

楊敬之

楊敬之(約公元八二o年前後在世),字茂孝,祖籍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安史之亂中移家吳(今蘇州)。唐代文學家楊凌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憲宗元和末前後在世。憲宗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平判入等,遷右衛胄曹參軍。元和十年在吉州司戶任,累遷屯田、戶部郎中。► 3篇詩文

猜您喜歡

自鞏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唐代韋應物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
寒樹依微遠天外,夕陽明滅亂流中。
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

蝶戀花·何物能令公怒喜

宋代辛棄疾

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來,人要山無意。恰似哀箏弦下齒,千情萬意無時已。
自要溪堂韓作記,今代機雲,好語花難比。老眼狂花空處起,銀鉤未見心先醉。

贈郭季鷹

唐代李白

河東郭有道,於世若浮雲。
盛德無我位,清光獨映君。
恥將雞並食,長與鳳為群。
一擊九千仞,相期凌紫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