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早晨的江岸邊紅紅的太陽當空朗照;傍晚時分,江面上空風起雲湧,驟雨襲來。
幸虧碰上了已經相識的鄰家女子,兩隻蓮舟並在一起,這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
注釋
⑴採蓮詞:六朝樂府已有《採蓮曲》《江南可採蓮》等。唐代《採蓮子》七言四句帶和聲,從內容到形式都可以看出受民歌的影響。
⑵沙頭:即江岸,因為江岸常有河沙淤積,故稱。
⑶賴:虧得,幸好。
⑷蓮舟:採蓮的船。南朝梁蕭子范《東亭極望》詩:“水鳥銜魚上,蓮舟拂芰歸。”
賞析
這首詩在《文苑英華》中列於卷二〇八樂府詩中。該卷還收有梁簡文帝、李白、儲光羲等共十五位作家的同題作品。考六朝樂府,已有《採蓮曲》、《江南可採蓮》等題名,唐代《採蓮子》七言四句帶和聲。可見採蓮是詩家們常用的題材。蓮者,芙渠也,江南人稱芙蓉或荷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淺水中,地下莖稱作藕,種子稱為蓮子,葉呈圓形;花大,淡紅色或白色,有香味。李時珍《本草綱目》稱:“蓮產於淤泥,而不為泥染;居於水中,而不為水沒;根莖花頭,凡品難同;清淨濟用,群美兼得。”丹陽地處江南水鄉,東瀕長江,境內溝塘密布,邑人喜植荷花。“練湖二十四景”中就有一景為“紅蓮映日”。盛夏時荷花盛開,滿湖生輝,陽光映照,分外嬌媚。詩人張潮生於斯,長於斯,必然對蓮有特殊的親切感。
自六朝到唐代,描寫採蓮女的詩歌往往寫得活潑清新,並多以男女之間的愛慕艷情為主。張潮的這首《採蓮詞》獨闢蹊徑,生動刻劃了一群採蓮女與風浪搏擊的形象,展現了她們朝出暮歸,遇到險情互相依靠,比肩拼搏而戰勝困難的風姿。
“朝出沙頭日正紅”,一開篇便寫採蓮女晨起採蓮,太陽剛露頭就已來到灘頭上船出塘。至於一天中怎樣採蓮,如何經受風吹日曬,詩人沒有寫,但從這句的早起和下句的晚歸中完全能夠想像得到其中的艱苦。“晚來雲起半江中”,寫船歸至半路,風雲突起,一場戰勝狂風惡浪的戰鬥擺在採蓮女的面前,或許有人會為這群女子擔起心來。“賴逢鄰女曾相識,並著船頭不畏風”兩句回答了這種擔心。風浪雖起,但這群女子並不畏縮、慌張,她們鄰里夥伴之間迅速地靠攏船頭,並肩前進。一個“賴”字,寫出了她們之間的精誠團結、相互信任;一個“並”字又極盡她們的機智;“不畏風”三字更充分地表現了她們的堅定、沉著,對戰勝風浪充滿了信心。可以想像,這場突如其來的狂風惡浪,對一群採蓮女來說是何等兇險,她們戰鬥的場面是非常緊張激烈的。儘管詩人沒有詳加描繪,但通過“賴”“並”“不畏風”等字詞,這群採蓮女在這場搏鬥中的音容姿態,以及她們所顯露出來的堅強勇敢性格都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來,感覺到個個都英氣勃勃,鮮活俏麗,可敬可佩,使詩歌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效果。這末兩句語言精練,內涵豐富,給人們留下了咀嚼不盡的餘味。
張潮這首《採蓮詞》語言精煉,構思新穎,匠心獨運,寄興遙深,突出了採蓮女的美好品質,不愧為一首傳世佳作。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
同居長乾里,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澦堆。
五月不可觸,
閨里佳人年十餘,嚬蛾對影恨離居。
忽逢江上春歸燕,銜得雲中尺素書。
玉手開緘長嘆息,狂夫猶戍交河北。
萬里交河水北流,願為雙燕泛中洲。
君邊雲擁青絲騎,妾處苔生紅粉樓。
樓上春風日將歇,誰能攬鏡看愁發?
曉吹員管隨落花,夜搗戎衣向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