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關曲·答李公擇
宋代:蘇軾
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春光明媚的濟南城,雪後的天色剛剛放晴。騎行到龍山鎮中,頓覺馬蹄輕盈。李太守千萬不要忘記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時地唱出令人腸斷的《陽關》歌聲。
注釋
①陽關曲:詞牌名。創自王維(依《詞譜》說),由“西出陽關無故人”之句而得名(王維詩作《送元二使安西》,後入樂府,用為送行之歌,反覆誦唱,稱為“陽關三迭”)。單調小令,平韻格。
②李公擇:即李常,時任齊州(今濟南)知州。
③龍山:濟南郡城東七十里的龍山鎮。
④霅(zhá)溪:水名,在今浙江湖州境內。
⑤陽關腸斷聲:引用李商隱《贈歌妓二首》之一:“斷腸聲里唱陽關”。
創作背景
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十二月,
蘇軾罷密州任,赴河中(今山西永濟),任祠部員外郎直史館。途中遇大雪,停留濰州(今山東濰坊市)。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元旦,蘇軾再從濰州出發赴任,到達河中後,蘇軾的朋友李常以
詩相迎,蘇軾以該詞作答。
賞析
一、二句寫雪後初霽,濟南在望時的心情。將到濟南時,見到大雪之後初次放晴,蘇軾心中豁然開朗,不由讚嘆濟南的春光美好。蘇軾剛到濟南城東六十里處的龍山鎮,便感到馬蹄輕快了。這兩句是即景而兼即事,並且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描寫以及旅況的敘述,傳達出輕鬆、歡快的心情,而這同即將與友人李常相見是分不開的。“馬足輕”,應是從王維《觀獵》詩“雪盡馬蹄輕”一句變化而來,既關合自己風雪載途的旅況,與前句“雪初晴”相照應,又是借物寫人,體現出人的輕快的心情,所以顯得自然入妙。
三、四句重提舊事,寫當年湖州歌女送別的深情,並提醒李常不要忘懷。其所以如此著筆,一是因為李常來齊州前,曾任湖州知州,而蘇軾於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年)。由杭州赴密州任時,又曾過訪李常於湖州,往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第二,此處寫歌女(其社會身份是歌妓)送別,與唐、宋時代特殊的文化背景有關。寫歌女臨別時極度傷心(“腸斷聲”),帶有誇張的成分,因而又成為蘇軾、李常二人之間的戲謔之辭。第三,蘇軾借寫湖州歌女傷別,來表達自己的懷友之情。這是一種“請客對主”的寫法,歌女尚且如此,何況蘇軾別後懷思。而且提到湖州歌女,也會勾起李常對舊日會面與交往的聯想,而使友誼的溫馨油然而生。
全詞,以誇張、引用的寫作手法,記錄了蘇軾要與友人李常重逢時的喜悅之情,和對過去蘇軾、李常二人離別時情景的追思。
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3637篇詩文
賀新郎·夏景
宋代:蘇軾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扇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繡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若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游虞山記
清代:沈德潛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雲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
虞山去吳城才百里,屢欲游,未果。辛丑秋,將之江陰,舟行山下,望劍門入雲際,未及登。丙午春,復如江陰,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詭云:“距劍門二十里。”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張子少弋、葉生中理往游,宿陶氏。明晨,天欲雨,客無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自城北沿緣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詠詩處,今潭名空心,取詩中意也。遂從破龍澗而上,山脈怒坼,赭石縱橫,神物爪角痕,時隱時露。相傳龍與神斗,龍不勝,破其山而去。說近荒惑,然有跡象,似可信。行四五里,層折而度,越巒嶺,躋蹬道,遂陟椒極。有土坯磈礧,疑古時冢,然無碑碣志誰某。升望海墩,東向凝睇。是時雲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頃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駐足,得少休憩。雨歇,取徑而南,益露奇境:齦齶摩天,嶄絕中斷,兩崖相嵌,如關斯劈,如刃斯立,是為劍門。以劍州、大劍、小劍擬之,肖其形也。側足延,不忍捨去。遇山僧,更問名勝處。僧指南為太公石室;南而西為招真宮,為讀書台;西北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頹風逆施,倒躍而上,上拂數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門,山後有石洞通海,時潛海物,人莫能名。余識其言,欲問道往游,而雲之飛浮浮,風之來冽冽,時雨飄灑,沾衣濕裘,而余與客難暫留矣。少霽,自山之面下,困憊而歸。自是春陰連旬,不能更游。
噫嘻!虞山近在百里,兩經其下,為踐游屐。今之其地矣,又稍識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歷。心甚怏怏。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輒盡者,始焉欣欣,繼焉索索,欲求餘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艱,且得半而止者,轉使人有無窮之思也。嗚呼!豈獨尋山也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