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江陵使至汝州

唐代王建

回看巴路在雲間,寒食離家麥熟還。
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

譯文

回望巴路,但見白道如絲,一直向前蜿蜓伸展,最後漸漸隱入雲間天際。
寒食離家,郊原還是一片嫩綠,回家的時候,田間壠上,卻已是一片金黃了。
傍晚時分,前面出現了幾座青得象染過一樣的峰巒。
同行的商人說,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

譯文及注釋二

譯文
回頭看巴山的道路隱沒在白雲裡邊,我寒食離開家鄉麥熟才回來。
傍晚時分,前面出現了幾座青得像是染過一樣的山峰。聽人說這就是汝州的山。

注釋
⑴巴陵:今湖北省江陵縣。汝州:金河南省臨汝縣。
⑵巴路:巴山小路。巴,古國名,在今川東、鄂西一帶。
⑶寒食:寒食節,指三月。麥熟:小麥成熟,指五月。
⑷染:點染,書畫著色用墨。
⑸汝州:今河南省臨汝縣。

賞析

這首是一首紀行。第一句是回望來路。江陵到汝州,行程相當遙遠,回望巴路,只見白道如絲,一直向前蜿蜒伸展,最後漸漸隱入雲間天際。這一句表明離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經很遠,回程已快接近尾聲了。翹首南望,對遠在雲山之外的江陵固然也會產生一些懷念和遙想,但這時充溢在詩人心中的,已經是回程行將結束的喜悅了。所以第二句緊接著瞻望前路,計算歸期。王建家居潁川,離汝州很近,到了汝州,也就差不多到家了。“寒食離家麥熟還”,這句平平道出,看似只是客觀地交待離家和歸家的時間季節,實則此行往返路程的遙遠,路上的辛苦勞頓,盼歸心情的急切以及路途上不同季節景物的變化,都隱然見於詩外。寒食離家,郊原還是一片嫩綠,回家的時候,田間壠上,卻已是一片金黃了。

三、四兩句轉寫前路所見景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傍晚時分,前面出現了幾座青得象染過一樣的峰巒,同行的商人說,那就是汝州附近的山了。兩句淡淡寫出,徐徐收住,只說行途所見所聞,對自己的心情、感受不著一字,卻自有一番韻外之致,一種悠然不盡的遠調。

單從寫景角度說,用洗鍊明快之筆畫出在薄暮朦朧背景上凸現的幾座輪廓分明、青如染出的山峰,確實也富有美感和新鮮感。甚至通過“數峰青似染”就展現出天氣的清朗、天宇的澄清和這幾座山峰引人注目的美麗身姿。但它的妙處似乎主要不在寫景,而在於微妙地傳遞出旅人在當時特定情況下一種難以言傳的心境。

這個特定情況,就是上面所說的歸程即將結束,已經行近離家最近的一個大站頭汝州了。這樣一個站頭,對盼歸心切的旅人來說,無疑是具有很大吸引力的,對它的出現自然特別關注。正在遙望前路之際,忽見數峰似染,引人矚目,不免問及同行的商人,商人則不經意地道出那就是汝州的山巒。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此刻在詩人心中湧起的自是一陣欣慰的喜悅,一種興奮的情緒和親切的感情。而作者沒有費力地去刻畫當時的心境,只淡淡著筆,將所見所聞輕輕托出,而自然構成富於含蘊的意境和令人神遠的風調。

紀行詩自然會寫到山川風物,但它之所以吸引人,往往不單純由於寫出了優美的景色,而是由於在寫景中傳出詩人在特定情況下的一片心緒。這種由景物與心境的契合神會所構成的風調美,常常是紀行詩(特別是小詩)具有藝術魅力的一個奧秘。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五年(810),供職於魏博節度使田氏幕府的王建出使荊南(治所江陵),此便記是記錄詩人當時返程途中的優美景色的作品。
王建

王建

王建(約767年—約830年):字仲初,生於潁川(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其著作,《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皆作10卷,《崇文總目》作2卷。► 516篇詩文

猜您喜歡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宋代陳與義

余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立秋後三日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

秋曉行南谷經荒村

唐代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黃葉覆溪橋,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歷,幽泉微斷續。
機心久已忘,何事驚麋鹿。

天平山中

明代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