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尋芳草·蕭寺記夢

清代納蘭性德

客夜怎生過。夢相伴、綺窗吟和。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淒涼,肯來么。
來去苦匆匆,準擬待、曉鐘敲破。乍偎人一閃燈花墮,卻對著琉璃火。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寄居在外的夜晚要怎么挨過?夢裡有她倚著窗子與我吟作對,她故作嗔怪。強作笑顏道:你如果不是心緒這般淒涼,會來與我相聚嗎?
無奈來去都太過匆匆,本來打算讓你陪我到晨鐘敲響的時候,但你才剛依偎著我,一片燈花墜落,驚醒了我的夢,你已經不見了,眼見只有寺院裡的長明燈在閃爍。

注釋
尋芳草:詞牌名,又名《王孫信》,雙調五十二字,上片四句四仄韻,下片四句三仄韻。
蕭寺:佛寺。相傳梁武帝蕭衍造佛寺,命蕭子云書飛白大字“蕭寺”。後世遂以蕭寺為佛寺之稱謂。
怎生:怎樣,怎么。
吟和:吟詩唱和。
薄嗔(chēn):佯笑:假意嗔怒、故作嗔怪。佯(yáng)笑:假裝笑貌。
恁(nèn):如此。
準擬:準備、打算。
曉鐘敲破:晨鐘敲醒,驚破好夢。
乍:剛。燈花墮(duò):燈花墜落。燈花墜落:燈芯燃燒時結成的花狀物。墮:墜落。
瑠璃火:此指琉璃燈,即用角質透明的燈罩遮罩之燈火。

創作背景

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載:“據‘薄嗔’、‘偎人’語,知所夢為亡妻。盧氏既喪,一年始葬。舊習,其柩應暫厝寺廟。視‘肯來么’三字,副題所云‘蕭寺’,即盧氏厝靈之廟宇。詞作於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之前。”

賞析

上片描寫夢境,刻畫了在夢裡與伊人相會,和她那嬌嗔佯笑的動人形象。首句以“客夜怎生過”提問和起,第二句以後便具體描述征人怎生度過孤眠之夜。客夜無聊,他一早便進入夢鄉。在夢中,他回到家裡,和妻子窗下聯。鸞箋分韻,紅袖添香,閨房之樂,甚於畫眉。他還見到,妻子對他“薄嗔佯笑”,怨他歸來太晚,以為他只一心一意勤於王事,忘記她獨守空房。這上片的幾句,把少年夫妻久別重聚的神態,寫得躍然欲活。

下片說好夢不長,來去匆匆,所望這歡會能到“曉鐘敲破”之時,卻忽而夢斷,令人不勝悵惘。然而,那一晚回家,相聚的時間很短,天亮時又得匆匆離別。於是這一對會少離多的人,儘量俄延,打算等到“曉鐘敲破”,沒法再拖延下去時才肯分手。到最後,分手時間真的到了,夫妻倆緊緊偎依在一起,情意纏綿,難分難捨,誰知道,那時燈花一閃,隨即熄滅,他們也掉進了黑暗的深潭裡。下片這幾句,感情真切,詞人只約略點染了夫妻不肯分離的情景,便表現出他們夫妻之間感情的深厚。詞最後一句, “卻對著琉璃火”寫得最為精彩。就在燈花一閃的剎那間,征人醒了。原來,在詞人眼前的燈,並不是那盞照著夫妻倆在依窗吟和的燈,而是借宿於蕭寺里的“琉璃火”。重聚的歡樂,離別的依戀,這一切,原來都是一場春夢。值得注意的是,琉璃佛火,在寂寞的殿堂里閃爍,分外使入感到虛無空幻。午夜夢回,征人對著它回昧著夢裡的悲歡離合,此中滋味,真不足為外人道。詞中結尾處以空對著孤燈之景戛然而止,撲朔迷離,耐人尋味。

這首詞,從夢中重逢寫到夢中再別。夢裡重逢固然喜出望外,夢中分手,也還摻和著柔情蜜意。然而,作者酣暢地描寫客夜夢境的纏綿,卻在於表現自己在蕭寺的荒涼,表現對妻子的無限思念。夢境與現實的強烈反差,使其悽苦之情具有特殊的感染力。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箇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284篇詩文

猜您喜歡

碧城三首

唐代李商隱

碧城十二曲闌乾,犀辟塵埃玉辟寒。
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

對影聞聲已可憐,玉池荷葉正田田。
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
紫鳳放嬌銜楚佩,赤鱗狂舞

解連環·秋情

宋代吳文英

暮檐涼薄。疑清風動竹,故人來邈。漸夜久、閒引流螢,弄微照素懷,暗呈纖白。夢遠雙成,鳳笙杳、玉繩西落。掩綀帷倦入,又惹舊愁,汗香闌角。
銀瓶恨沉斷索。嘆梧桐未秋,露井先覺。抱素影、明月空閒,早塵損丹青,楚山依約。 翠冷紅衰,怕驚起、西池魚躍。記湘娥、絳綃暗解,褪花墜萼。

贈夫二首 / 題雲泉台客韋璜

唐代韋璜

不得長相守,青春夭蕣華。
舊遊今永已,泉路卻為家。
早知離別切人心,悔作從來恩愛深。
黃泉冥寞雖長逝,白日屏帷還重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