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鵲橋仙·扁舟昨泊

宋代吳潛

扁舟昨泊,危亭孤嘯,目斷閒雲千里。前山急雨過溪來,盡洗卻、人間暑氣。
暮鴉木末,落鳧天際,都是一團秋意。痴兒騃女賀新涼,也不道、西風又起。

賞析

宦海中的沉浮,恰如海的潮漲潮落,永無停息。尤其是在調遷頻繁卻無法擔當大任、壯志難酬時,其落寞的心情更為沉重。此詞抒寫的就是宦海浮沉的落寞心情。

起筆三句敘事。詞人說:扁舟昨天剛停泊,今天就來到高亭上,極目遠望千里閒雲。“閒雲”也顯出一股輕鬆之感。但是,他畢竟是來散心的,以解胸中鬱悶,“孤”字見出他的孤獨感,“目斷閒雲千里”也隱約透出念遠、懷鄉之意。作者的心情並不那么閒適,而較為複雜,有如夏末秋初的黃昏那和著涼意的熱燥,使人並不好受。

“前山急雨過溪來,盡洗卻、人間暑氣”。天順人意,降下一陣好雨!將那熱燥一洗而空,仿佛人世間的一切塵垢連同自己那些莫名的煩悶也一洗而空。此詞的“前山急雨過溪來”又加之“盡洗卻”,這樣的心情表現得更為痛快。此時他的愁悶似乎散去了,他得到了很大的滿足。

過片寫雨後情景。“暮鴉木末,落鳧天際,都是一團秋意。”極目秋景一片高遠,可是,暮色寒鴉卻不無一種惆悵的意味,作者遂以“一團”來形容這秋意。“一團”,即憂絲難理,煩躁中難堪的心境,委婉地表現出來。所以下面說:“痴兒騃女賀新涼,也不道、西風又起。”新秋的涼爽是可喜的,可是在不知不覺間,西風起了,節序便又推移了。這句是從蘇軾《洞仙歌》:“但屈指西風幾時來,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轉化而來。表達出作者此時的情緒底蘊:他是在感嘆似水的流年。以“痴區騃女”作反襯,益發顯得悲涼。

柳宗元貶謫永州,寫了一首叫《南澗中題》,蘇軾謂此詩憂中有樂,樂中有憂。終歸還是憂。詩云:“秋氣集南澗,獨游亭午時。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又云:“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鵲橋仙》中所表現的情緒雖然沒有那么沉重,但節奏是相似的:憂中求樂,樂中有憂,樂盡憂來,心情雖一時得以開解,但終歸抵擋不了憂愁的糾纏。這是一個欲有作為的士大夫在那不安定的調遷頻繁的仕途中,所特有的心態。作者在不少詞中寫這種情況,感嘆著“歲月盡拋塵土裡”(《糖多令》)、“萬事悠悠付寒暑”(《青玉案》)、“江湖自古多流落”(《滿江紅》)。讀了那些詞,回頭再讀這篇作品,對其思想感情能有個較切實的把握。

吳潛

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749篇詩文

猜您喜歡

大酺·越調春雨

宋代周邦彥

對宿煙收,春禽靜,飛雨時鳴高屋。牆頭青玉旆,洗鉛霜都盡,嫩梢相觸。潤逼琴絲,寒侵枕障,蟲網吹黏簾竹。郵亭無人處,聽檐聲不斷,困眠初熟。奈愁極頓驚,夢輕難記,自憐幽獨。
行人歸意速。最先念、流潦妨車轂。怎奈向、蘭成憔悴,衛玠清羸,等閒時、易傷心目。未怪平陽客,雙淚落、笛中哀曲。況蕭索、青蕪

酬裴侍御對雨感時見贈

唐代李白

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孤高繡衣人,瀟灑青霞賞。
平生多感激,忠義非外獎。禍連積怨生,事及徂川往。
楚邦有壯士,鄢郢翻掃蕩。申包哭秦庭,泣血將安仰。
鞭屍辱已及,堂上羅宿莽。頗似今之人,蟊賊陷忠讜。
渺然一水隔,何由稅歸鞅。日夕聽猿怨,懷賢盈夢想。

如夢令·點滴空階疏雨

清代王國維

點滴空階疏雨。迢遞嚴城更鼓。睡淺夢初成,又被東風吹去。無據。無據。斜漢垂垂欲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