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潤州聽暮角 / 晚泊潤州聞角

唐代李涉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號角聲在潤州的上空迴蕩,江水茫茫。那號角吹的是邊塞歌曲,慷慨悲涼,行人聽到此曲,仿佛聽到了戍邊將士思鄉而不得歸的長長哀怨聲。
聽到這哀怨的號角聲,沙灘上的那群大雁像受驚似的突然飛起,排列成兩三行沿海門朝遠方飛去。

注釋
⑴潤州:即今江蘇鎮江。角:古代軍中樂器,所吹多為邊塞曲,有銅角、畫角等。
⑵江城:臨江之城,即潤州。《全唐》校:一作“孤城”。
⑶曲引邊聲:《全唐詩》校:一作“風引胡笳”。
⑷海門:地名,在潤州城外。《鎮江府志》:“焦山東北有二島對峙,謂之海門。”

創作背景

唐文宗(公元827年―840年在位)時,李涉曾因事流放康州(治所在今廣東德慶),此很可能是作於貶謫途中。詩題一作《晚泊潤州聞角》,與此題恰成補充,說明此詩是羈旅水途之作。

賞析

這首絕句,是李涉很有名的即景抒情之作,寫得氣勢蒼涼,意境高遠,通俗凝鍊,耐人尋味。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邊聲怨思長。”這裡雖然是寫耳聞目睹景象,但字裡行間,都使人感到一個憂憤滿懷的人影子。

他佇立船頭,眼望著茫茫江面,耳聽著城頭傳來悠揚悲切的邊地樂調。大凡羈途之士,雖非邊地戍卒,總有異地思歸之情。在這一點上,他們的感情是相通的。因而,一聞邊地樂聲,便立刻引起詩人的共鳴,勾起他思鄉歸里的綿綿情思。在這裡,詩人巧妙地藉助於邊聲的幽怨之長和江流的悠長,從形、聲兩個方面著筆,將抽象的心中的思歸之情,作了形象具體的刻畫。

“驚起暮天沙上雁,海門斜去兩三行。”暮角聲起。江邊沙灘上的鴻雁驚起,而飛向了遠方。乍看,像是實景的描寫,但仔細品味,這正是詩人有家不得歸,而且天涯海角、越走越遠的真實寫照。詩人家居洛陽,方向在潤州的西北;而驚雁是向南,越飛越遠。莫說歸里,就是連借飛雁而通家書的指望也沒有。“驚起”二字,不言“己”而言雁,是所謂不犯正位的寫法。寫雁的受驚遠飛,實際上也兼含了詩人當時“不虞”的遭際。

這首詩,寫得意態自然,寓情於景。乍讀,作品好像完全是按照事物的原貌來寫的,細細體味,字字句句都見匠心。詩人選擇了生活中最典型最突出的物象,寥寥數筆,便描繪出給人印象極深的一幅畫卷:江邊的城市、浩渺的江水和驚飛的鴻雁,而畫外則傳來悲涼的畫角聲。在每一物象之中,都使人深深地感受到詩人的哀情和跳動著的脈情,情思含蓄,寄慨深遠。

李涉

李涉(約806年前後在世),唐代詩人。字不詳,自號清溪子,洛(今河南洛陽)人。早歲客梁園,逢兵亂,避地南方,與弟李渤同隱廬山香爐峰下。後出山作幕僚。憲宗時,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貶為峽州(今湖北宜昌)司倉參軍,在峽中蹭蹬十年,遇赦放還,復歸洛陽,隱於少室。文宗大和(827-835)中,任國子博士,世稱“李博士”。著有《李涉詩》一卷。存詞六首。► 122篇詩文

猜您喜歡

題盧處士山居 / 處士盧岵山居

唐代溫庭筠

西溪問樵客,遙識楚人家。
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隨雨暗,一逕入雲斜。
日暮飛鴉集,滿山蕎麥花。

魚遊春水·芳洲生苹芷

宋代張元乾

芳洲生苹芷,宿雨收晴浮暖翠。煙光如洗,幾片段預告飛點淚。清鏡空餘白髮添,新恨誰傳紅綾寄。溪漲岸痕,浪吞沙尾。
老去情懷易醉。十二闌乾慵遍倚。雙鳧人慣風流,功名萬里。夢想濃妝碧雲邊,目斷孤帆夕陽里。何時送客,更臨春水。

長相思·山驛

宋代万俟詠

短長亭,古今情。樓外涼蟾一暈生,雨餘秋更清。
暮雲平,暮山橫。幾葉秋聲和雁聲,行人不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