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於易水送人 / 於易水送別

唐代駱賓王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在這個地方荊軻告別燕太子丹,壯士悲歌壯氣,怒髮衝冠。
那時的人已經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還是那樣的寒冷。

注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於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內,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別荊軻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這裡指易水岸邊。
別燕丹:指的是荊軻作別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裡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
發衝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髮直立,把帽子都衝起來了。冠:帽子。《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沖冠。”
昔時:往日;從前。《東觀漢記·東平王蒼傳》:“骨肉天性,誠不以遠近親疏,然數見顏色,情重昔時。”
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軻,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
沒:死,即“歿”字。
水:指易水之水。
猶:仍然。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儀鳳四年(679)六月,改元調露(即調露元年),秋天,駱賓王遇赦出獄。是年冬,他即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易水送別》一,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詩人在送別友人之際,發思古之幽情,表達了對古代英雄的無限仰慕,從而寄託他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這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此地指易水,易水源自河北易縣,是戰國時燕國的南界。壯士指荊軻,戰國衛人,刺客。《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為燕太子丹復仇,奉命入秦刺殺秦王,太子丹和眾賓客送他到易水岸邊。臨別時,荊軻怒髮衝冠,慷慨激昂地唱《易水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然後義無反顧,勇敢地啟程.這位輕生重義、不畏強暴的社會下層英雄人物,千百年來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受到普遍的尊敬和愛戴。詩人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侘傺失志,親身遭受武氏政權的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因而在易水送友之際,自然地聯想起古代君臣際會的悲壯故事,借詠史以喻今,為下面抒寫懷抱創造了環境和氣氛。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昔時人即指荊軻。沒,死亡。荊軻至秦庭,以匕首擊秦王未中,被殺。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陶淵明曾有《詠荊軻》詩說:“惜哉劍術疏,奇功遂不成。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表達了對荊軻的崇敬與惋惜之情。賓王此詩,同陶詩交相輝映,但在意境的創造上更為含蓄有味。“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觀的寫景。此詩作於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對歷史的反思。荊軻這樣的古代英雄,雖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肅然起敬,詩人是懷著深切緬懷之情的。荊軻其人雖然早就不復存在了。可這位英雄疾惡如仇、視死如歸的英風義概還在,作為歷史見證的易水河還在。詩人面對著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涼激越的告別歌聲還縈繞在耳邊,使人凜然而產生一種奮發之情。複次,“寒”也是對現實的概括。詩人於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寶劍思存楚,金椎許報韓”(詠懷)的駱賓王,有著遠大志向,他願灑滿腔熱血,乾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然而現實是“天子不見知,群公詎相識”(《夏曰游德州贈高四》),生不逢時,沉淪寂寞,詩人心中充滿孤憤不平之氣,如易水河一樣,悠悠不盡。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寒”字,寓情於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正如古人所說:“象者,出意者也。”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今日水猶寒”中的“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全詩純為詠史抒懷之作。但吟誦全詩,那種“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目前。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全詩融為一體。一古一今,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這首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鑑賞二

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別友人時的感受,並借詠史以喻今。整首詩寓意深遠,筆調蒼涼。

第一聯“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道出詩人送別友人的地點。“壯士發衝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別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軻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別友人,想起了荊軻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捨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別情依依、別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別詩的常見的內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著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別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歷史和現實的感受。“寒”字,寓情於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號,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詩人於易水岸邊送別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懣。詩人感懷荊軻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將別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這首詩題為送別,可又沒有交待所別之人和所別之事,但“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別場景如在眼前。所詠的歷史本身就是壯別,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別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全詩融為一體。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軻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別詩,從詩的內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這首詩題目雖為“送人”,但它並沒有敘述一點朋友別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只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別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別的常言套語。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別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託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全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標誌著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創作背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御史職多次上疏諷諫,觸忤武后,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於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大約寫於這一時期。
駱賓王

駱賓王

駱賓王(約619—約687年)字觀光,漢族,婺州義烏人(今浙江義烏)。唐初詩人,與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初唐四傑”。又與富嘉謨並稱“富駱”。高宗永徽中為道王李元慶府屬,歷武功、長安主簿,儀鳳三年,入為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調露二年除臨海丞,不得志,辭官。有集。駱賓王於武則天光宅元年,為起兵揚州反武則天的徐敬業作《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敗,亡命不知所之,或雲被殺,或云為僧。► 145篇詩文

猜您喜歡

詠史二首

唐代劉禹錫

驃騎非無勢,少卿終不去。
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

賈生明王道,衛綰工車戲。
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

酹江月·驛中言別友人

宋代鄧剡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鬥牛空認奇傑。
那信江海餘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雲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衝冠發。伴人無寐。秦淮應是孤月。

籌筆驛

唐代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