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身著短衣,單槍匹馬,走過一座座風景如畫的山巒。樹木不敵秋霜,落葉紛紛飄墜。夕陽下,切莫回首望鄉,這樣只能徒增傷感。
離家之後,與你彼此深深牽掛,只有等回家之後這牽掛才能放下。到那時,我們會燈前相對,有著說不完的情話。
注釋
①一絡索:此調又名《洛陽春》《一落索》《玉連環》等。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本首為其一體,上、下片各四句,共四十六字,上、下片第一、二、四句押仄聲韻。
②短衣匹馬: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尚騎射,故穿窄袖之衣,稱為短衣。這裡是謂穿短衣,乘匹馬,賓士在征途上。
③蕭蕭落木:語出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④縈掛:牽掛。
⑤卻愁二句:意謂待到行人歸來,對燈夜話時,述說著別離之苦反倒使人生愁增恨。李白《江夏行》:‘誰知嫁商賈,令人卻愁苦。”
擁髻,捧持髮髻。蘇軾《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處以詩戲之》:“遙知通德淒涼甚,擁髻無言怨未歸。”
創作背景
詞或是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秋覘梭龍時所作。秋日裡,夕陽下,詞人短衣匹馬,翻山越嶺,風塵僕僕,不勝疲憊。夜晚安頓下米,鄉思涌卜心頭。想佳人,正柔腸縈掛。只希望早日相聚,到那時擁髻燈前,故作此詞來表達滿腔思念之情。賞析
此是一首別有情趣的抒發離愁別恨的小詞。
上片寫的是征途之景, “過盡遙山如畫,短衣匹馬”。詞人身著短衣,乘著駿馬,賓士在征途上,那歷歷如畫的青山,已被自己遠遠地甩在了身後。一“盡”字說明了行程之遠,一“匹”字,彰顯了征途之寂寞。“蕭蕭落木不勝秋”,承“遙山如畫’而來,顯得大氣磅礴。“景物之蕭瑟和意境之深遠,歷歷如繪。“莫回首、斜陽下”,只顧策馬而行吧,千萬不要回頭,那夕陽西下,落木蕭蕭的景象會讓人斷腸的。
下片則是從閨中人一方寫來的,是作者假想中的情景。“別是柔腸縈掛,待歸才罷”。此句字面的意思是:我是特別地牽掛你啊,這種柔腸百轉的思念之心只有等你回來以後才能停止。在下片的開端,納蘭便用如此直白的語氣寫出了思念之情,這種感情如此濃烈,所以在分離之後,更顯得孤寂和落寞。在這首詞的最後,納蘭自己也寫道:“卻愁擁髻向燈前,說不盡、離人話。”閒愁越想越多,只有當兩人重新見面之後,才能化解,離人話說不盡,說得盡的只有彼此之間對對方的牽掛。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這個“我”指的是誰?若是容若自己,怎還會有“待歸才罷”之語呢?顯然,這句話說得並不是詞人自己,而是與自己遙隔千里的妻子。
因此,其高明之處不在於按題中應有之義訴說了柔腸千轉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歸家團聚之日的渴望,而在於最後做了一筆反面文章.強調自己怕發付不了他日兩人相聚,燈前絮話時她的那種“說不盡、離人話”的無限深情,因而又添新愁。這較之唐代詩人李商隱的名句佳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意思更深了一層。所以此篇極有浪漫特色,極見情味。
余甲寅歲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無復存者。乙卯歲,自瑣闥以病得請奉祠,卜居青墩鎮。立秋後三日行。舟之前後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斷也。以長短句記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平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來游,更值滿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長恨拏舟晚,空見殘荷滿。今年何以報君恩,一路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