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雲際寺
唐代:溫庭筠
白蓋微雲一徑深.東峰弟子遠相尋。
蒼苔路熟僧歸寺,紅葉聲乾鹿在林。
高閣清香生靜境,夜堂疏磬發禪心。
自從紫桂岩前別,不見南能直到今。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自雲繞山山路幽深,禪門弟子遠來相尋。
僧熟路踏蒼苔歸寺,鹿在林踩紅葉有聲。
高閣燃清香生靜境,夜堂鳴疏磬發禪心。
自從紫桂岩前告別,不見南能直到如今。
注釋
①東峰弟子:猶言東山弟子,即禪門弟子。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黃梅東山,引接學人,故稱東山法門。
②南能:指禪宗南宗惠能六祖。
賞析
溫飛卿本出身名門,又頗有才氣,但由於他恃才逞氣,喜譏刺權貴又不受羈束,一生坎坷,漂泊潦倒。在他的一生中,喜與禪僧來往,
詩集中有不少這類詩作。
溫庭筠曾任襄陽巡官,並曾在江淮一帶長期游處,使他頗受南宗禪的影響。在廣東羅定縣西南有雲際山,該詩中所寫之雲際寺或坐落於該山之上。雲際寺里有一位僧人,溫庭筠以前曾結識過。分手之後,這位僧人回到了雲際寺。或許是兩人有深契,這次,溫庭筠以一名禪門弟子的身份遠遠地尋他而來。儘管他已走了很遠的路程、儘管他已爬了很高的山峰,但眼前的一幅幅美麗淡雅而又含蘊深遠的圖畫,使他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蒼苔上本沒有路,但寺僧熟悉這裡的一切,他踏著蒼苔歸去。落葉本是無聲,但由於山林靜謐,小鹿嬉鬧踏著落葉發出了“沙沙”響聲。這兩個細節寫出了寺僧、小鹿在這座寂靜的山林里的自在。以一種自然的融洽為背景,作者寫禪僧的參禪生涯:燃起清香、鳴起疏磬,由此而進入清靜的禪境。見到這一切,作者不由將久不見面的這位南方禪師比作
惠能。不過,該詩所寫的是溫庭筠這位才子眼中的禪僧,他與南宗慧能的禪風是有區別的。
溫庭筠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穠艷精緻,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並稱“溫韋”。存詞七十餘首。後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488篇詩文
醒心亭記
宋代:曾鞏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歐陽公作州之二年,構亭曰“豐樂”,自為記,以見其名義。既又直豐樂之東幾百步,得山之高,構亭曰“醒心”,使鞏記之。
凡公與州之賓客者游焉,則必即豐樂以飲。或醉且勞矣,則必即醒心而望,以見夫群山之相環,雲煙之相滋,曠野之無窮,草樹眾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乎其所聞,則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歸也。故即其所以然而為名,取韓子退之《北湖》之詩云。噫!其可謂善取樂于山泉之間,而名之以見其實,又善者矣。
雖然,公之樂,吾能言之。吾君優遊而無為於上,吾民給足而無憾於下。天下之學者,皆為材且良;夷狄鳥獸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樂也。一山之隅,一泉之旁,豈公樂哉?乃公所寄意於此也。
若公之賢,韓子歿數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賓客,尚未知公之難遇也。後百千年,有慕公之為人而覽公之跡,思欲見之,有不可及之嘆,然後知公之難遇也。則凡同游於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歟!而鞏也,又得以文詞託名於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歟!
慶曆七年八月十五日記。▲
野色
宋代:范仲淹
非煙亦非霧,冪冪映樓台。
白鳥忽點破,殘陽還照開。
肯隨芳草歇,疑逐遠帆來。
誰會山公意?登高醉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