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新制布裘

唐代白居易

桂布白似雪,吳綿軟於雲。
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
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
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
中夕忽有念,撫裘起逡巡。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
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
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潔白的桂布好似白雪,柔軟的吳綿賽過輕雲。
桂布多么結實,吳綿多么松厚,做一件袍子穿,身上有餘溫。
早晨披著坐,直至夜晚;夜晚蓋著睡,又到早晨。
誰知道在這最冷的寒冬臘月,全身竟暖得如在陽春。
半夜裡忽然有一些感想,撫摸著棉袍,起身逡巡。
啊,男子漢看重的是救濟天下,怎么能僅僅照顧自身!
哪裡有長達萬里的大袍,把四方全都覆蓋,無邊無垠。
個個都像我一樣安穩溫暖,天下再沒有受寒挨凍的人。

注釋
⑴布裘(qiú):布制的綿衣。
⑵桂布:即唐代“桂管”地區(今廣西一帶)所產木棉織成的布,尚不普遍,十分珍貴。
⑶吳綿:當時吳郡蘇州產的絲綿,非常著名。
⑷餘溫:溫暖不盡的意思。
⑸擁:抱,指披在身上。
⑹眠:睡。達晨:到早晨。
⑺嚴冬:極冷的冬天。
⑻支體:支同“肢”,支體即四肢與身體,意謂全身。
⑼中夕:半夜。
⑽逡(qūn)巡:走來走去,思考忖度的樣子。
⑾兼濟:兼濟天下,做利國利民之事。《孟子·盡心上》:“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⑿獨善:注重個人的思想品德修養。所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⒀安得:如何得到,期望馬上得到。萬里裘:長達萬里的大袍。
⒁周:遍。四垠,四邊,即全國以內,普天之下。
⒂穩暖:安穩和暖。
⒃天下:全國。

創作背景

關於此的創作時間,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此詩約作於唐憲宗元元和元年(806年),是年冬天,作者新制布裘,一時有感,寫了這首詩;另一說此詩約作於元和六年(811年)至八年(813年)之間,當時作者為母守孝居渭河北岸的渭村,經常與勞動人民接近,嚴冬時,由自己過著舒適的生活而想到廣大人民的無衣無食,產生同情而作此詩。

賞析

白居易主張文“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新樂府序》);又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這首詩完全體現了他的這種理論主張,既不為藝術而藝術,又不為自我而藝術。詩中反映出他能跨越自我、“兼濟”天下的博大胸襟,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愛民“如我”的人道主義精神,以及封建社會開明官吏樂施“仁政”、惠及百姓的進步思想,激動人心。

“丈夫貴兼濟,豈獨善一身”是全詩的警句,反映了白居易的思想:大丈夫貴在兼濟天下,做利國利民之事,不能只顧獨善一身。白居易《與元九書》說:“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白居易自謙稱)雖不肖,常師此語……志在兼濟,行在獨善。”這兩句可視為白居易的抱負和志向,也可視為他希望實行“仁政”的政治主張和處世哲學。這是古代正直的、欲有所作為的知識分子的處世哲學。

作品結尾四句“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源於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它表明,兩位偉大詩人的博愛情懷都是一致的。宋代黃澈在《鞏溪詩話》中曾對兩詩的優劣進行了論述。其實這大可不必區分優劣。兩人都是面對自我處境的一種超越,只不過老杜並未愁苦於個人饑寒、白氏並未沉溺於個人飽暖而已,皆為難能可貴。無論自身寒暖,詩人心中念念不忘、重重憂慮的都是天下百姓。

作品藝術的高明之處在於,表面寫的是“穩暖”,實質寫的是“仁政”。或者說,“穩暖”只是其寫實,“仁政”才是其虛擬,即意象創造。白居易在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被任命為河南尹,轄區就是洛陽城。後來,他又寫了一首內容相近的詩《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其中寫道:“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情。心中為念農桑苦,耳里如聞飢凍聲。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同樣表達了他的愛民激情,同時也蘊含著他的“仁政”理想。他在《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詩中說得異常明確:“我有大裘君未見,寬廣和暖如陽春;此裘非繒(古代絲織品總名)亦非纊(細絲綿),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鈍拙制未畢,出亦不獨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唐制:經五次考績才可轉官。意謂任滿),與君展覆杭州人。”顯然,白氏所謂“裘”,實乃“法度”、“仁政”的一種象徵。不管是“蓋裹周四垠”,還是“都蓋洛陽城”,均要實施“法度”、推行“仁政”。作為封建官吏,他要維護的當然是封建統治,但在客觀上也給平民百姓帶來一定益處。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3818篇詩文

猜您喜歡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軍獻上

唐代岑參

胡地苜蓿美,輪台征馬肥。
大夫討匈奴,前月西出師。
甲兵未得戰,降虜來如歸。
橐駝何連連,穹帳亦累累。
陰山烽火滅,劍水羽書稀。
卻笑霍嫖姚,區區徒爾為。
西郊候中軍,平沙懸落暉。
驛馬從西來,雙節夾路馳。
喜鵲捧金印,

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魏晉阮籍

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
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
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
適逢商風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崑崙西,何時復迴翔。
但恨處非位,愴悢使心傷。

臨江仙·未遇行藏誰肯信

宋代侯蒙

未遇行藏誰肯信,如今方表名蹤。無端良匠畫形容。當風輕借力,一舉入高空。
才得吹噓身漸穩,只疑遠赴蟾宮。雨餘時候夕陽紅。幾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