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四首·其四
唐代:杜甫
藥條藥甲潤青青,色過棕亭入草亭。
苗滿空山慚取譽,根居隙地怯成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藥草的枝葉長得郁郁青青,青青的顏色越過棕亭漫入草亭。
“苗滿空山”的美譽我愧不敢當,只怕它們的根在乾裂的土中成不了形。
注釋
藥條藥甲:指種植的藥材。王嗣奭《杜臆》說:“公常多病,所至必種藥,故有‘種藥扶衰病’之句。”(仇兆鰲《杜詩詳註》卷十三引)。今影印本《杜臆》無此語,仇兆鰲當另有所據。
“色過”句:言藥圃之大。杜甫患多種疾病,故所到之處需種藥以療疾。
隙地:乾裂的土地。成形:指藥材之根所成的形狀,如人參成人形,茯苓成禽獸形等。
賞析
這首
詩賦藥圃。前兩句寫藥圃景色,種藥在兩亭之間,青色疊映,臨窗望去,油然而喜。後兩句雖也是寫藥物的生長情狀,與前兩句寫藥物出土、發苗及枝柯的生長過程相連,對一藥物生長於隙地的根部的形狀作了描繪。這足見詩人對藥用植物形態學的認識。此章就藥寄慨,與首章淡泊之意略同,卻不是一般的詠物詩,更絕非某些賞花玩月的作品可比。仇兆鰲註:“彼苗長荒山者,不能遍識其名,此隙地所栽者,又恐日淺術及成形身。”浦起龍亦說:“空山隙地,蕭間寂寞之濱也,亦無取於見知矣。”可以參看,以見
杜甫雖因嚴武再鎮而重返草堂,但仍擔心著“不測風雲”,總是把自己同國家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他畢竟不是那種忘乎一切的趨炎附勢之人。
創作背景
唐代宗廣德二年(公元764年)春,
杜甫因嚴武再次鎮蜀而重返成都草堂,其時,安史之亂已平定,杜甫得知這位故 人的訊息,也跟著回到成都草堂。這時
詩人的心情特別好,面對這生氣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寫下了這一組即景小詩。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1539篇詩文
天香·詠龍涎香
宋代:王沂孫
孤嶠蟠煙,層濤蛻月,驪宮夜采鉛水。訊遠槎風,夢深薇露,化作斷魂心字。紅瓷候火,還乍識、冰環玉指。一縷縈簾翠影,依稀海天雲氣。
幾回殢嬌半醉。翦春燈、夜寒花碎。更好故溪飛雪,小窗深閉。荀令如今頓老,總忘卻、樽前舊風味。謾惜余熏,空篝素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