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蠶谷行

唐代杜甫

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
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牛盡耕,蠶亦成。
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全天下各地區千萬座城池,沒有一座沒有甲冑兵器!
怎么樣才能把甲冑兵器鑄作農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種呢?
如果能這樣,耕牛盡其用,蠶桑業有成;
就再也不需要讓戰士們灑淚滂沱,那時全社會男耕女織,安居樂業,人們一邊走,一邊唱歌,是多么好啊!

注釋
⑴郡國:郡和國的並稱。漢初,兼采封建及郡縣之制,分天下為郡與國。郡直屬中央,國分封諸王、侯,封王之國稱王國,封侯之國稱侯國。南北朝仍沿郡、國並置之制,至隋始廢國存郡。後亦以“郡國”泛指地方行政區劃。向:差不多的意思。
⑵甲兵:鎧甲和兵械。泛指兵器。《經·秦風·無衣》:“王於興師,脩我甲兵,與子偕行。”
⑶農器:農用器具。《韓詩外傳》卷九:“鑄庫兵以為農器。”
⑷盡:一作“得”。一本“耕”下有“田”字。
⑸烈士:指戰士。滂沱:雨大貌,這裡形容落淚。《詩經·陳風·澤陂》:“寤寐無為,涕泗滂沱。”
⑹男谷女絲:即男耕女織,以名詞作動詞,是杜甫用字變化處。行復歌:一邊走,一邊唱。行復:且又。

創作背景

這首大約作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至大曆四年(769年)之間,確切年代難定,諸家說法不一。這時安史之亂基本上已撲滅,故杜甫希望戰爭早日停止,讓戰士都能解甲歸田,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願望。

賞析

杜甫晚年創作的這首《蠶谷行》匯聚了他一生許多高尚的品格,這首詩可以說是杜甫一千四百多首詩中最光彩奪目的一顆瑰寶。

此詩開頭四句:“天下郡國向萬城,無有一城無甲兵。焉得鑄甲作農器,一寸荒田牛得耕。”這是當時的實際情況,十多年的戰爭,使得鑄作生產工具的鐵都感到缺乏必須用武器來改造了。全國戰亂不息,農田荒蕪。詩人呼籲把甲冑鑄作農具,讓每寸土地都能夠得到耕作,百姓安居樂業。國外有《把劍鑄成犁》的現代雕塑。大詩人杜甫在一千多年以前,就已經用詩的形式把這種反戰思想藝術地體現出來了。銅鐵應當做成犁、鋤,服務於和平生活,現在卻做了殺人的武器、防身的鎧甲。對這種反常現象人們已經習以為常。一經詩人點出:甲冑應鑄作農具。人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物非所用!盔甲回爐鑄而為犁、鋤,使天下寸土皆得牛耕,才是物盡其用的人間正道。詩人沒有直接痛斥戰爭,卻用鎧甲再造為犁鋤的形象語言強化了反戰思想。

“牛盡耕,蠶亦成。不勞烈士淚滂沱,男谷女絲行復歌。”這是杜甫的理想主義。這是杜甫勾畫的理想時代、理想社會中勞動大眾的理想生活。這首詩所顯示的思想、識見,即是對陶淵明《桃花源記》耕作社會理想觀念的巨大超越,同時亦是對他自身“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給予受體者的舍己奉獻天下士子觀念的超越。杜甫在這首詩中,直接給出了一個萬城無甲兵的和平構想,是一幅打著杜甫深刻印痕的理想國及和諧社會詩意安居的畫圖。

此詩雖短,卻是杜甫五十多年生活歷練由無數血淚與傷痛凝成的最後總結,它是一顆照亮歷史時空的一顆詩的鑽石,是杜甫和杜詩一切閃光理念的凝縮。因此,可以說《蠶谷行》一詩標誌著杜甫卓苦艱辛的聖化之路的終結,標誌著杜甫之所以成為詩聖的文學和文化意義的總括。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1539篇詩文

猜您喜歡

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後

宋代陸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
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
端溪石池濃作墨,燭光相射飛縱橫。
須臾收卷復把酒,如見萬里煙塵清。
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虜運盡行當平。
何時夜出五原塞,不聞人語聞鞭聲。

黃家洞

唐代李賀

雀步蹙沙聲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鏃。
黑幡三點銅鼓鳴,高作猿啼搖箭箙。
彩巾纏踍幅半斜,溪頭簇隊映葛花。
山潭晚霧吟白鼉,竹蛇飛蠹射金沙。
閒驅竹馬緩歸家,官軍自殺容州槎。

清人

先秦佚名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駟介麃麃。二矛重喬,河上乎逍遙。
清人在軸,駟介陶陶。左鏇右抽,中軍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