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日初升,飛檐斗翹,早晨起來,還覺春寒,很不愜意,也懶得梳洗、畫眉。
閒來無事,把繡絲尋找,做做女紅,可是金針倒拈,心不在焉。遠遊的愛人到底回不回來呢?思念愛人幾乎都病了。時已暮春,楊花滿院,也不願捲簾去看。
注釋
①南鄉子:詞牌名。因用此詞調者多詠江南風物,故名。此調為雙調,上下片各五句,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其餘句句押韻,均用平聲韻。
②曉日:早晨的太陽。
③斗帳,形如覆斗的帳子。
④忺(xiān):適意。
⑤春山:指女人眉毛。
⑥撏(xián):取。
⑦拈:用兩三個手指頭夾。
⑧陌上:田問小路上。
⑨懨懨(yān yān):精神不振的樣子。
賞析
升起的紅日,壓著一層層的屋檐。陣陣料峭的春寒而至,這是一個困人的天氣。她感到渾身慵懶無力,起床的時候,還伸了一個長長的懶腰。她簡單地梳洗完畢,走到了妝檯前。對著鏡子,她只是草草地畫了一下眉毛。
陳廷焯曾言:“所謂沉鬱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起句“曉日壓重檐”中的一個“壓”字,就首先給讀者營造了一種沉鬱的氛圍。“天氣困人梳洗懶”,作者把無精打采的神情和不滿的情緒,全都責怪在周身的環境和天氣了。李清照曾寫:“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宋朝四川的歌妓僧兒也寫過:“愁煩,梳洗懶,尋思陪宴,把月湖邊”。還有溫庭鈞筆下所描寫的女子:“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這些女子在心思不定的時候,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懶於梳洗,不願化妝。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閒把繡絲撏,認得金針又倒拈”。這一句,就寫得特別的有意思。那是她打開小巧精緻的針線盒,拿出針線原本想刺繡出一幅鴛鴦圖的。可她居然把繡花針給拿反了。作者這樣寫,也並非誇張,正說明了她當時該是多么的心不在焉的。王世貞在《藝苑卮言。論詞》書中說:“詞號稱詩余,然而詩人不為也。孫夫人「閒把繡絲撏,認得金針又還有倒拈」,可謂看朱成碧矣。”看朱成碧是指一個人在對另一個人極度思念之時,把紅色看成了綠色。紅和綠,本是兩種反差很大的顏色,一個人能產生這樣視覺上巨大的偏差,不是魂不守舍,那是什麼?不是心不在焉,又會是什麼?武則天曾寫過一首《如意娘》的詩:“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結句的“滿院楊花不捲簾”,道出了女子細膩而敏感的心思。楊花就是柳絮。春寒之際,柳絮飄飛。她心裡特別清楚,外面院子裡的柳絮,此時是怎樣一副漫天亂飛的景象的。
在古人眼裡,柳絮是溫柔多情的。晏殊《踏莎行》:“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同時,古人還認為柳絮一旦落入水中,在經過一夜後就會化作浮萍。如蘇軾《再和曾仲錫荔支》:“柳花著水萬浮萍,荔實周天兩歲星。”而這種浮蹤不定的柳絮,更像是那些出門在外四處飄泊的遊子。陳子龍《浣溪沙》:“百尺章台撩亂飛,重重簾幕弄春暉。憐他飄泊奈他飛。”
“陌上遊人歸也未?”原來,這一句才是真正解開謎團的答案。她之所以心情不好,狀態不佳,那是由於她心有所盼,心有所系而造成的,與天氣其實是毫不相干。
絮一直飛,氣氛不算融洽。寂寞的屋檐下,她漸漸感到心在變化。她的丈夫始終都沒有歸來,她顯得非常的惶恐不安。她怕簾外的飛絮,再次撩撥起自己的情思,故遲遲不敢捲起珠簾去看。這個過程,是一種煎熬,更是矛盾而痛苦的。宋代詩人盛世忠《倦妝圖》一詩中寫有:“料應春事關心曲,怕見楊花不捲簾”。朱淑真也怕捲簾,她在《謁金門》中寫:“滿院落花簾不捲,斷腸芳草遠”。還有《生查子》中的:“不忍捲簾看,寂寞梨花落。”這些詩詞中寫的“不捲簾”,都屬於同一個意思。
這首《南鄉子》以景開篇,又以景結情,首尾呼應,手法嫻熟。故一直以來,深受人們的喜歡。
明朝作家沈鯨的崑劇劇本《雙珠記》和清朝手抄話本小說《錦繡衣》中,都曾引用過這一首詞。不過,小說《錦繡衣》一書里卻把這首詞誤寫為唐朝孫夫人所作。另在清朝詩詞家舒夢蘭編寫的《白香詞譜》中,對此詞亦有記載。
明初雜劇作家賈仲明,在他寫的劇本《蕭淑蘭情寄菩薩蠻》中,更是將這首詞詮釋得細膩動人,深情而纏綿:
“傷春病染,鬱悶沉沉,鬼病懨懨。相思即漸,碧窗唾漬稠粘。幾縷柔絲空系情,滿院楊花不捲簾。鬢軃楚雲松,懶對妝奩。。。。。。”
創作背景
宋徽宗大觀年間,女詞人孫道絢的丈夫外出未歸,孫道絢獨自一人在家。春日早起,孫道絢因內心孤寂思念丈夫而作該詞。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