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澈的湖水在秋夜的月亮下發著亮光,我到洞庭湖采白蘋。
荷花姿態嬌媚好像有話要對我說,卻愁壞了我這個搖船人。
注釋
淥(lù)水曲:古樂府曲名。淥水:即綠水,清澈的水。
明秋月:在秋夜的月亮下發光。“明”字是形容詞用如動詞。月:一作“日”。
南湖:即洞庭湖。白蘋:一種水生植物,又稱“四葉菜”“田字草”,是多年生淺水草本,根莖在泥中,葉子浮在水面之上。
欲語:好像要說話。
愁殺:即“愁煞”,愁得不堪忍受的意思。殺:用在動詞後,表示極度。蕩舟人:這裡指思念丈夫的女子。《史記·齊太公世家》:“桓公與夫人蔡姬戲舟中。蔡姬習水,盪公,公懼,止之,不止,出船,怒,歸蔡姬,弗絕。”
鑑賞
此詩描寫的是一幅迷人的勝似春光的秋景。首句寫景,詩人就其所見先寫淥水,南湖的水碧綠澄徹,一至映襯得秋月更明。一個“明”字,寫出南湖秋月之光潔可愛。次句敘事,言女子采白苹。三、四兩句構思別致精巧,“荷花”不僅“嬌”而且“欲語”,不特“欲語”而且十分媚人,一至使蕩舟采苹的姑娘對她產生妒意。這兩句詩,選詞甚妙,設境奇絕,把荷花寫活了,把境界寫活了。末兩句詩寫出典型的南方秋景,不僅無肅殺之氣,無蕭條之感,而且生氣勃勃,勝似春日;從景色的描寫,表現出詩人愉悅的情緒。
對此詩的理解,也有人認為是寫一位男子在勞作中對愛人的思念。按這樣理解,這首詩就與《詩經》開篇《國風·周南·關雎》極為相似,它們都選擇了淥水蕩舟的背景。不過《關雎》中或愁或思,或得或喜,都溢於言表;而這首《淥水曲》雖也直言“愁殺”,但語氣隱忍克制,如霧裡看花,熱淚欲零還住。《關雎》中由思而愁,由得而喜,情節十分完整,意態高雅,從容而頗具富貴氣象;而《淥水曲》則似唯有無邊愁怨,不著際涯,正是抉擇其寂寞淒涼之狀。《關雎》中,哀止於“反側”;《淥水曲》中,心含悲悽仍不忘勞作,都可謂哀而不傷。
賞析
《淥水曲》本古曲名,李白借其名而寫淥水之景。王琦認為此詩為樂府古曲。這首小詩確屬樂府,並深得南朝樂府詩的神韻,語言清新自然,內容含蓄深婉。
詩的前兩句寫實,點明時間、地點與勞動內容。“淥水明秋月”中的“月”字有的版本作“日”,今從《全唐詩》,而且從全詩的意境來看,“月”字也比“日”字更好一些,故擇善而從之。這句詩的大意是說,碧波蕩漾的水面在皎潔月光的映照下更加明亮。這句詩寫在南邊的湖面上,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月光下採擷著白蘋。那寬闊無垠的湖面晶瑩閃爍,水波不興;那柔和銀白的月光,揮灑若洗,朦朦朧朧,天地間極為靜謐空曠。那位架著一葉小舟的女主人公顯得尤為孤獨寂寥,這就為後面兩句詩提供了典型環境。
三四句轉折,寫這位采蘋女子的孤獨寂寞之感。這兩句詩的大意是:含苞待放的荷花簡直就象一位嬌媚多情的少女就要開口說話一樣,半開半含,欲言猶止,羞羞答答,十分嫵媚動人。這美麗的奇景觸發了這位蕩舟女子的情思,她不免神魂搖盪,無限哀婉惆悵起來。詩至此戛然而止,但其深層的意蘊卻在不斷地延續,撞擊著讀者的心扉,引起其遙思遐想。
這位女子看到嬌艷的荷花就要“愁煞”,不言而喻,這是觸景生情的緣故。良辰美景最容易引發人的情思,更容易惹起對戀人的嚮往和思念。這位少女獨自在空蕩蕩的湖面上,披著明月的素輝,這情景已經夠令人寂寞難耐的了,當她再看到那美妍的荷花含苞待放的情景時,不能不引起她的懷春之心。她或許是在痴情地憧憬著,如果將來有那么一天,自己能和情人在一起共同享受領略這旖旎迷人的風光時,該是何等的幸福啊!她或許是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之中,在腦際中又呈現出昔日裡與情郎在同樣的景色中共同渡過的甜蜜而溫馨的終生難忘的美好時光。這一切詩人都未明說,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廣闊空間,既可能是這樣又可能是那樣,所以顯得更加含蓄委婉,餘味盎然。
此詩中最精彩的是“荷花嬌欲語”一句,其間運用了非常巧妙而又隱微的比喻手法,須仔細體味方可悟出。荷花是極其嬌柔純淨的花卉,清秀嫵媚,出於污泥而不染,這正像白璧無瑕的少女。“欲語”二字尤其傳神深蘊,人之“欲語”則顯現出剛要張口的樣子,花之“欲語”也正是花苞正欲綻開,花瓣將要張口時的景象。說其巧妙,不僅是因為此時的花朵最為美麗誘人,還因為她最形象而又恰如其分地象徵著詩中主人公那青春的活力與少女情竇乍開的年齡特徵。大概正是因為客體與主體如此相像契合,才能深深地撥動主體的心弦,觸動了那位蕩舟人的春心。可見這兩句詩所蘊涵的情感內容極為豐富雋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