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夜晚的院落幽深隱蔽,池塘寂清謐靜。我睡不著覺,把窗簾卷掛在簾鉤上,映入眼帘的是滿樹梨花的花影。手指攏住古箏的弦,黑暗中箏面的雁柱也摸不到,音調也調不準。香爐中的盤香耗盡,懶得去添香料,身處屏風旁也徒然感覺到室內的寒涼。
鳳形的頭釵傾側在頭髮的一邊,蟬形的鬢髮發武零亂不整。憔悴面孔的脂粉顏色即刻減退,也懶得去照一下鏡子。月下傳來杜鵑鳥一聲聲催歸的啼叫聲,不經意間,一年中三春的美好時光就這樣輕易終結了。
注釋
踏莎行:詞牌名。亦稱《踏雪行》。雙調五十八字,前後闋各三仄韻,前後闋開始兩句例用對仗。
深沉:深邃隱蔽。北宋梅堯臣《邃隱堂》詩:“華宇何深沉,但聞列圖籍。”
簾鉤:卷掛簾帷的鉤子。唐王昌齡《青樓怨》詩:“腸斷關山不解說,依依殘月下簾鉤。”
寶箏:箏的美稱。拈:原指手指捏取、搓搽東西。這裡指彈箏時的捻、攏、挑等手法。得:助詞,用在動詞謂語後,表示行為的實現。可靈活譯出。雁:雁柱,指箏面承弦的柱,排列如雁行。雁柱的作用是調整音高。兩宋之交的呂渭老《薄悻》詞:“盡無言、閒品秦箏,淚滿參差雁。”
篆(zhuàn)香:是用香末盤繞成盤曲狀的爐香。兩宋之交的李清照《滿庭芳》詞:“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消:同“銷”,耗費。山:指屏風中所畫的山。空:徒然,無效果。
釵鳳:指飾有鳳形的頭釵。釵:古代婦女別在髮髻上的首飾,由兩股簪子合成。唐李洞《贈入內供奉僧》詩:“因逢夏日西明講,不覺宮人拔鳳釵。”欹(qī):斜,傾側。
鬢(bìn)蟬:即蟬鬢,古代婦女的一種髮式,兩鬢薄如蟬翼,故稱。亦借指婦女。南朝梁蕭繹《登顏園故閣》詩:“妝成理蟬鬢,笑罷斂蛾眉。”
殘紅:落花。這裡借指憔悴人臉上殘留的脂粉。立:副詞。立刻,立即。唐周繇《送邊上從事》詩:“提筆男兒事,功名立可夸。”褪:減色,顏色變淡。南宋陳允平《戀繡衾》詞:“緗桃紅淺柳褪黃,燕初來,宮漏漸長。”
杜鵑:鳥名,又叫杜宇、子規,傳為古蜀帝所化,其叫聲若“行不得也哥哥”,人們認為有催歸的意思。
等閒:隨便,輕易。三春:舊指陰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盡:終止。
創作背景
紹興十五年(1145年),洪邁中在臨安參加試詞科三考試,考試結束後,與幾個朋友到妓樓遊玩。妓樓的孫氏,讓賓客各賦一詞,洪邁作此詞,賓客皆說:洪邁必高中,後來果然考上了進士。賞析
開頭兩句用“院落”、“池塘”寫女主人的生活環境,而這環境的特點是“深沉”與“寂靜”,一上來就透露了境中人的孤單與寂寞。第三句由“院落”、“池塘”寫到“簾鉤”,這正如電影鏡頭的推移,且的是讓讀者親自巡視一下主人公的生活天地,從而加深空闊、冷清的感受。一般人喜歡用“簾幕低垂”寫孤寂,這固然不錯,但往往需要上下文的配合,否則,美滿的家庭也能庭院深深、簾幕沉沉。也許洪邁也意識到了這一點,而他又不願意在上下文中點明主人公的哀樂,於是別出心裁,煉出“簾鉤卷上梨花影”一句。如果簾鉤卷上只有“梨花影”前來作伴的生活,那就太空虛和寂寞。以上三句著力渲染了環境。
她在彈箏:“寶箏拈得雁難尋”,她在出神地望著燒盡的篆香:“篆香消盡山空冷”。呂渭老《薄倖》詞:“盡無言、閒品秦箏,淚滿參差雁。”而這裡的女主人公卻是“寶箏拈得”而“雁難尋”,連音調也調試不準,有相思而無法於弦抗訴說,這就加倍的不堪。眼看著“篆香消盡”而懶得去添,以致帷冷屏寒,其難以入睡也可知矣。“山”是畫屏上的山,如牛嶠《菩薩蠻》所說的“畫屏山幾重”。這一句所寫的情境,《花間集》中頗多見,如歐陽炯《鳳樓春》“羅幌香冷粉屏空”,毛熙震《木蘭花》“金帶冷,畫屏幽,寶帳慵熏蘭麝薄”,張泌《河傳》“錦屏香冷無睡,被頭多少淚”,都可作為理解此句的參考。女主人公這一整夜都是在淒涼中度過,那么未來的一天,又將“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過片的“釵鳳”三句寫主人公形貌。在痛苦中熬著日子,“釵鳳斜鼓”、“鬢蟬不整”、“慵看鏡”,便是相思成疾之狀的形象反映。《詩經·伯兮》中的句子:“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以及徐斡《室思》里的話:“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思君如流水,無有窮已時。”這三句正是要表現其無窮的思念。“杜鵑啼月一聲聲”,表面上只寫環境,只是在進一步創造冷清的氣氛,因為“杜鵑啼血猿哀鳴”是自然界最悽厲的聲音,實際上這裡還用催歸的杜鵑聲表現思婦對行人的期待。前面已經說過,上半闋的結句是在暗示一夜將盡,到下半闋的結句則說“等閒又是三春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