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及注釋
譯文
蘇溪亭外野草青青,無邊無際;是誰隨著東風唱著闌乾十二曲呢?
春天來得晚了些,燕子還沒有歸來;迷濛的煙雨籠罩著一片沙洲,杏花在料峭春風中只感淒寒。
注釋
蘇溪亭:在現在的浙江義烏市。
漫漫:無邊無際。
十二闌:樂府古曲中有闌
鑑賞
該詩的首句寫地點和節候,次句寫倚闌人的形象;三四句寫春光將盡,燕子尚未回歸舊巢,煙雨籠罩下的沙洲杏花失去了鮮艷的容光,具體而婉曲地表達了對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詩中所寫的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別之情。
“蘇溪亭上草漫漫”,寫出地點和節候。野草茁長,遍地
創作背景
這首詩大約寫於公元781年(唐德宗建中二年)仲春。當時,詩人由浙江東陽赴湖南曹王李皋幕府,途經義烏的蘇溪時,觀賞江南溫婉秀麗的晚春美景圖,在蘇溪亭中有感而作。戴叔倫(732—789),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為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 298篇詩文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