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篇·清鑒
作者:葛洪
抱朴子曰;鹹謂勇力絕倫者, 則上將之器;洽聞治亂者, 則三九之才也。 然張飛關羽萬人之敵, 而皆喪元辱主, 授首非所;孔融邊讓文學邈俗, 而並不達治務, 所在敗績。 鄧禹馬援田間諸生, 而善於用兵;蕭何曹叄不涉經誥, 而優於宰輔。 爾則知人果未易也。 欲試可乃已, 則恐成折足覆食束;欲聽言察貌, 則或似是而非, 真偽混錯。 然而世人甚以為易, 經耳過目, 謂可精盡。 余甚猜焉, 未敢許也。
區別臧否, 瞻形得神, 存乎其人, 不可力為。 自非明並日月, 聽聞無音者, 願加清澄, 以漸進用, 不可頓任。 輕假利器, 收還之既甚難, 所損者亦已多矣。 無以一事暗保其餘, 同乎己者, 未必可用;異於我者, 未必可忽也。
或難曰:“夫在天者垂象, 在地者有形, 故望山度水, 則高深可推;風起雲飛, 則吉凶可步。 智者睹木不瘁, 則悟美玉之在山;覿岸不枯, 則覺明珠之沈淵。 彗星出, 則知鱣魚之方死;日月蝕, 則識騏驎之共斗。 華霍不須稱, 而無限之重可知矣;江河不待量, 而不測之數已定矣。 鴻鵠之翼, 騄騏之足, 雖未飛走, 輕迅可必也。 豪曹之劍, 徐氏匕首, 雖未奮擊, 其立斷無疑也。
駮子有吞牛之容, 鶚鷧有凌鷙之貌。 卉茂者土必沃, 魚大者水必廣。 虎尾不附狸身, 象牙不出鼠口。 叔魚無饜之心, 見於初生之狀;食我滅宗之徵, 著乎開胞之始。 申童覺竊妻之巫臣, 張負知將貴之陳平。 范子所以絕跡於五湖者, 以句踐蜂目而鳥喙也。 趙人所以息意於爭鋒者, 以白起首銳而視直也。 文王之接呂尚, 桑陰未移, 而知其足師矣。 玄德之見孔明, 晷景未改, 而腹心已委矣。
郭泰中才, 猶能知人, 故入潁川則友李元禮, 到陳留則結符偉明, 入外黃則親韓子助, 至蒲亨則師仇季知, 止學舍則收魏德公, 觀耕者則拔茅季偉, 奇孟敏於擔負, 戒元艾之必敗。 終如其言, 一無差錯。 必能簡精鈍於符表, 詳舒急乎聲氣, 料明暗於舉厝, 察清濁於財色, 觀取與於宜適, 謂虛實於言行, 考操業於閨閫, 校始終於信效, 善否之驗, 不其易乎? ”
抱朴子答曰:“余非謂人物了不可知, 知人挺無形理也。 徒以斯術存乎大明, 非夫當人自許。 然而世士各謂能之, 是以有雲, 以警付任耳。 夫貌望豐偉者不必賢, 而形器尪瘁者不必愚, 咆哮者不必勇, 淳淡者不必怯。 或外候同而用意異, 或氣性殊而所務合。 非若天地有常候, 山川有定止也。
物亦故有遠而易知, 近而難料, 譬猶眼能察天衢, 而不能周項領之間;耳能聞雷霆, 而不能識蟲豈虱之音也。 唐呂樊許善於相人狀, 唯知壽夭貧富官秩尊卑, 而不能審情性之寬克, 志行之洿隆。 惟帝難之, 況庸人乎! 而吾子舉論形之例, 詰精神之談, 未修其本, 殆失指矣。
“夫亡射之箭, 皆破秋毫。 然準的恆不得為工。 叔向之母, 申氏之子, 非不一得, 然不能常也。 陶唐稽古而失任, 姬公欽明而謬授。 尼父遠得崇替於未兆, 近失澹臺於形骸。 延州審清濁於千載之外, 而蔽奇士於咫尺之內。 知人之難, 如此其甚。 郭泰所論, 皆為此人過上聖乎? 但其所得者, 顯而易識;其所失者, 人不能紀。
“且夫所貴, 貴乎見俊才於無名之中, 料逸足乎吳坂之間, 掇懷珠之蚌於九淵之底, 指含光之珍於積石之中。 若伯喈識絕音之器於煙燼之餘, 平子剔逸響之竹於未用之前。 六軍之聚, 市人之會, 暫觀一睹, 無所眩惑, 探其潛生之心計, 定其始終之事行, 乃為獨見不傳之妙耳。 若如未論(原文有脫文), 必俟考其操蹈之全毀, 觀其云為之好醜, 此為絲線既銓衡, 布帛已歷於丈尺, 徐乃說其斤兩之輕重, 端匹之修短, 人皆能之, 何煩於明哲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