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播種·收九穀種

作者:佚名

《齊民要術》:凡五穀種子,浥郁則不生;生者亦尋死。種雜者,禾則早晚不均;舂復減而難熟。糶賣以雜糅見疵,炊爨失生熟之節,所以特宜存意,不可徒然。粟、黍、穄、粱、秫,常歲別收:選好穗純色者,劁才雕反。刈高懸之,以擬明年種子。將種前二十許日,開,水洮,浮秕去,則無莠。即曬令燥,種之。

《氾勝之書》曰:牽馬令就谷堆食數口,以馬踐過為種,無好妨等蟲也。又種傷濕鬱熱,則生蟲也。又薄田不能糞者,以原蠶矢雜禾種種之,則禾不蟲。又取馬骨,銼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漬附子五枚。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呼毛反。攪也。令洞洞如稠粥。先種二十日時,以溲疏有反。種,如麥飯狀。常天旱燥時溲之,立乾;薄布,數撓令乾。明日復溲。天陰雨則勿溲。六七溲而止。輒曝,謹藏,勿令復濕。至可種時,以余汁溲而種之,則禾稼不蝗蟲。無馬骨,亦可用雪汁。雪汁者,五穀之精也,使稼耐旱。常以冬藏雪汁,器盛,埋於地中。治種如此,則收常倍。取麥種:候熟可獲,擇穗大強者斬,束立場中之高燥處,曝使極燥。無令有白魚,有輒揚治之。取乾艾雜藏之;麥一石,艾一把。藏以瓦器、竹器,順時種之,則收常倍。取禾種:擇高大者,斬一節下,把懸高燥處,苗則不敗。欲知歲所宜,以布囊盛粟等諸物種,平量之,埋陰地。冬至日窖埋,冬至後五十日,發取量之,息最多者,歲所宜也。

崔寔曰:平量五穀各一升,小罌盛,埋牆陰下。余法同上。

《師曠占術》曰:五木者,五穀之先;欲知五穀,但視五木。擇其木盛者,來年多種之,萬不失一也。

《雜陰陽書》曰:禾生於棗或楊,大麥生於杏,小麥生於桃,稻生於柳或楊,黍生於榆,大豆生於槐,小豆生於李,麻生於楊或荊。又,凡種禾,宜寅、午、申,忌乙、醜、壬、癸;秫忌寅;晚禾忌丙;大麥宜亥、卯、辰,忌子、醜、戊、己;小麥忌,與大麥同;稻宜戊、己、四季日,忌寅、卯、辰、甲、乙;黍宜己、酉、戌,忌寅、卯、丙、午;穄忌未、寅;大豆宜申、子、壬,忌卯、午、丙、丁、甲、乙;小豆忌,與大豆同;麻忌四季日、戊、己。凡五穀大判宜上旬,次中旬。

《史記》曰:“陰陽之家,拘而多忌。”止可知其梗概,不可委曲從之。諺曰“以時其澤,為上策”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齊民要術》:凡是受了浥濕鬱熱的五穀種子,便不會出苗;有的雖可出苗,也會很快死掉。混雜的種子,出苗必有早晚的不同;用以舂米,則出的米常較少,而且很難舂精熟;拿去出賣,則常因品種混雜,因其瑕疵而受到買方的挑剔;用來煮飯,則不易掌握生熟的火候;所以對收種要特別注意,不可輕率。粟谷、黍子、穄子、粱米、秫米等種子,每年要分別收取:選取長得好的純色的穗子,劁才雕反刈下來,懸掛得高高的,作為來年的種子。將要下種前二十日左右,取出,用水淘洗,淘去浮在水面的秕穀草籽,便會不生雜草。隨即曬乾,便可以進行播種。

《氾勝之書》說:牽著馬,讓它就著谷堆吃上幾口,然後用馬踐踏過的穀子作種,可以不生虸蚄等蟲。一說,谷種受了浥濕和鬱熱也會生蟲。一說,田地瘠薄而又不能上糞的,可用原蠶矢和禾種混雜在一塊下種,可使禾稼不生蟲。一說,用銼碎的馬骨頭一石,加水三石,用火煮,煮三沸,將骨滓漉去;然後用附子五枚浸泡在汁中。三四天過後,取出附子,用等量的蠶矢和羊矢加入汁中,進行拌撓(jiǎo)(呼毛反,同攪)。使成為如同稠粥狀的糊糊。下種前二十日,用稠糊溲(shōu)疏有反。種,使種子變成如同麥飯顆一樣大小的顆粒。常趁天旱燥熱時溲種,可以即時晾曬乾;也可以採取攤薄、勤翻的辦法,讓它快乾。第二天再溲。天陰下雨便不要溲。溲至六七遍為止。即行曝曬,妥善收藏,不使受潮。等到可以下種時,用餘下的糊汁,溲過即種,如此,則禾稼不生蝗蟲。無馬骨(煮汁)時,也可以用雪水代替。雪水是五穀的精華,可使禾稼耐旱。每年將冬天收存的雪水,用陶器盛好,埋於地下。採用這樣的方法治理谷種,常使產量成倍地增加。留麥種法:等麥成熟到可以收穫的時候,選擇穗大顆粒飽滿的,斬斷,縛成束,豎立於麥場的高燥處,曝曬到極乾燥。不要讓它留有白魚,發現有白魚,立即簸揚乾淨。同乾艾混雜儲藏,一石麥用一把艾,用瓦器或竹器貯存。按照農時下種,產量可增加一倍。留禾種法:選擇谷棵高大的,截取一節下來,縛成把,懸掛在高燥的地方,這樣的穀苗,一定可茁壯成長。想要知道本年適宜種何谷,可用布袋若干,分別裝入經過用升斗量過的、等量的五穀種子,埋在背陰的地方。冬至日窖埋好,等到冬至過後五十天,開窖取出逐袋平量,其中息最多的,即本年宜於種植的谷種。

崔寔說:用昇平量五穀各一升,用小罌盛裝,埋在牆背陰處……余法悉同《汜書》所言。

《師曠占術》說:五木是五穀的先兆,欲知曉五穀的收成,只需先看五木。當年某種樹木生長最茂盛,來年便多種那種穀,一萬次也不會有一次失誤。

《雜陰陽書》說:禾穀,在棗樹或楊樹出葉時發生;大麥,在杏樹出葉時發生;小麥,在桃出葉時發生;稻,在柳樹或楊樹出葉時發生;黍,在榆樹出葉時發生;大豆,在槐樹出葉時發生;小豆,在李樹出葉時發生;麻,在楊樹或荊木出葉時發生。又凡播種禾穀,宜寅、午、申日,忌乙、醜、壬、癸日;秫忌寅日;晚禾忌丙日;大麥宜亥、卯、辰日,忌子、醜、戊、己日;小麥忌與大麥同;稻宜戊、己、四季日,忌寅、卯、辰、甲、乙日;黍宜己、酉、戌日,忌寅、卯、丙、午日;穄忌未、寅日;大豆宜申、子、壬日,忌卯、午、丙、丁、甲、乙日;小豆忌與大豆同;麻忌四季日和戊、己日。凡播種五穀,大判宜在該月的上旬;其次是宜中旬。

《史記》說:“陰陽家們的說法,既失於拘泥,又有許多忌諱。”只可知道他們說法的大致情況,切不可勉強地一一依照他們說的辦。農諺所說的,“按照農時,趁墒下種,是最正確的好做法”。

注釋
①稗:按:《周禮·天官·太宰》,“九穀”為“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無“稗”。“稗”似應作“秫”,本篇正文有“秫”無“稗”可證。《農桑輯要》的其他版本,石校本皆作“秫”。
②後文引《氾勝之書》說:“種,傷濕鬱熱,則生蟲。”看來浥郁的種子,並不是全部不可出苗,只是苗弱易死、易生病蟲、不易榮盛。鬱熱:即通常所說的“熱蒸”,指種子因受潮而在倉中發熱。
③失生熟之節:“節”字可釋作“標準”和“法度”等義。譯文釋作“火候”為求通俗。因米的品種混雜,有的顆大、有的小;有的質硬難熟,有的軟而易熟:故言火候不易掌握。
④劁:今之字書作“慈焦切”音樵,與“樵”通,刈獲之意。
⑤《氾勝之書》的以下文字,系轉引自《齊民要術·收種第二》和《種穀第三》兩篇,文字經過改寫。
⑥熱:原作“熟”,《齊民要術》、石校本《農桑輯要》作“熱”,據改。
⑦三沸:通常煮物,常採用明火與文火結合運用的辦法。即用明火煮沸後,便用文火煨,然後又用大火煮。如此反覆三次為“三沸”,亦稱“三滾”或“三氣”。
⑧種:溲種,從字義言,“溲種”頗似今日的“拌種”。但“拌種”,通常只進行一次;而“溲種”卻要進行六七次,其最終的結果是為了做成藥肥混合衣的大顆粒種子,這又是兩者極明顯的不同。
⑨常天旱燥時:《齊民要術》同。殿本作“當天旱燥時”。
⑩治種:原文作“治谷”,據《齊民要術》改。
禾:《說文》釋作“嘉穀”。段註:“今俗雲小米是也。”
《汜勝之書》的“欲知歲所宜”和“崔寔說”,皆在《齊民要術·收種第二》,文字緊相連線,崔寔的說法,不過是對《汜書》的補充。今分作兩處,反覺有失原文的完整性。
《師曠占術》:見《齊民要術·收種第二》。師曠是春秋時晉國的樂師,盲目,能預知吉凶。本書是後代人的著作,假託師曠之名以廣流傳。
《雜陰陽書》:據說是漢代陰陽家的著作,原書已失傳,引文是從《齊民要術》各篇中輯錄匯集起來的。
四季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時,每時分孟仲季三個月,季月為每時的第三個月。一年的四個季月為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四季日”,是指這四個季月的“月建日”,如三月建辰、六月建未、九月建戌、十二月建醜等。宜四季日,即辰、未、戌、丑日。
引自《齊民要術·種穀第三》小字注。此段話見《史記·太史公自序》,文字已經過改寫,但未失原意。這段話可以作為對陰陽家“宜”“忌”說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