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六·綠竹青青

作者:洪邁

毛公解《衛詩•淇奧》,分綠竹為二物,曰:“綠,王芻也。竹,萹竹也。”《韓詩》:竹字作,音徒沃反,亦以為萹築。郭璞云:“王芻,今呼白腳莎,即泬蓐豆也。萹竹似小藜,赤莖節,好生道旁,可食。”又云:“有草似竹,高五六尺,淇水側人謂之菉竹。”案此諸說,皆北人不見竹之語耳。《漢書》:“下淇園之竹以為楗。”寇恂為河內太守,伐淇園竹為矢百餘萬。《衛詩》又有“藋藋竹竿,以釣於淇”之句,所謂綠竹,豈不明甚,若白腳莎、泬豆,安得雲猗猗青青哉?

譯文

西漢時魯郡人毛公(名亨)解釋《 經》 衛風的《 淇奧》 時,把詩中的‘綠竹’一詞分為兩種東西,他說:“‘綠’就是王芻,‘竹’就是篇竹。”《 韓詩》(漢初燕人韓嬰解釋的《 詩經》 )中也說:“竹”字作“薄”,音徒沃反,也以為是篇竹。東晉的文學家、訓話學家郭璞解釋說:“王芻現在叫‘白腳莎’,就是綠壽豆。篇竹樣子象小藜,紅莖有節,喜歡生長在路邊,可以食用。” 又說:“有一種草象竹子,高五六尺,淇水兩岸的人稱它為‘綠竹’。”認真研究上邊約幾種說法,都是北方沒有見過竹的人的臆測。《 漢書》 上說:“砍下淇園的竹子作欄(堵塞河提決口使用的材料)用。”東漢初年的寇恂作河內(今河南黃河以北地區)太守時,曾砍伐淇園的竹子作了一百餘萬支箭。《 詩經》 衛風的《 竹竿》 一詩有“長而尖的竹竿喲,可作魚竿釣於淇水之上”的詩句,由此可見,所謂“綠竹”是一種生長在淇水邊上的竹子是十分清楚的。如果是白腳莎、綠豆之類的小草,怎么能說是美而且茂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