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孔子欲討齊
作者:洪邁
譯文
春秋時,齊簡公四年,齊國大臣陳成子弒殺齊簡公,擁立齊平公,自任國相。這時,孔子找到魯國的國君魯哀公,請求討伐陳成子。魯哀公:“這件事你去找‘三子’(當時掌握魯國政權的三家貴族,即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跟他們說吧。”孔子把他的想法告訴了“三子”,遭到了拒絕。對此事,《 左傳》 的記載是:“孔子請求討伐齊國,魯哀公說:“魯國比齊國弱已是很久的事實了。你說要討伐他,結果會怎么樣呢?”孔子回答說:“陳成子(即陳常)殺了他的國君,齊國老百姓不擁護的有一半,現在用魯國的全部力量和齊國的一半力量,共同去討伐,是可以勝利的。”對於這件事,有人評論說:孔子怎么會去計較實力的大小呢?他重在講仁義,只要從仁義的角度把道理講清楚就夠了,如能順乎民心而代天討伐,還用擔心不會勝利嗎?假如魯哀公接受了孔子的請求,派孔子出使周朝天子,請求周天子,給陳成子定罪、天下共討,問題就解決了。至於說能否勝齊的實際力量,在孔子看來是十分次要的。
我認為,魯國因弱小不能討伐齊國,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人與陳成子一樣居心不良,因而不想伐齊,周天子失去了權威也不能伐齊,這是全國沒人不知的道理。那么,孔子的這一舉動,難道真的是想以魯國一半去與齊國相拼嗎?不是的。孔子看到,當時魯國的“三子”目無君主與陳成子是一樣的,因此,他的這一作法並不在於去打仗,而在於這樣做,上可以使魯哀公覺悟,下可以警告‘三子”,如果魯哀公明白了孔子的本意,就會認真看待三臣謀權,謀圖不軌的事實,設法加以控制,並且起用孔子執掌國政,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也就不難恢復了;假如“三子”因孔子的舉動而受到震警,一定會說:魯國比齊國小,齊國的大臣殺了君主,大家要去討伐;我們三人如去殺君主,像齊、晉這些大國,怎么會置之不理呢?可惜的是,魯國的君臣都未能明白聖人的這番深意,二年後,孔子死。又過了十一年,魯哀公競在三位大臣的威逼下流亡到越國,與齊簡公相比,只是落個全屍了,被大臣推舞,其結果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