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靈樞·脈度

黃帝曰:願聞脈度。歧伯答曰:手之六陽,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陰,從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陽,從足上至頭,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陰,從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蹺脈從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五藏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榖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合則留為癰。故邪在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氣盛矣。陽氣太盛,則陰脈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得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黃帝曰:蹺脈安起安止,何氣榮也?歧伯答曰:蹺脈者,少陰之別,起於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於太陽,陽蹺而上行,氣並相還,則為濡,目氣不榮,則目不合。

黃帝曰: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何也?歧伯答曰: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陰脈榮其髒,陽脈榮其腑,如環之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

黃帝曰:蹺脈有陰陽,何脈當其數?歧伯曰:男子數其陽,女子數其陰,當數者為經,其不當數者為絡也。

譯文

黃帝說:我想知道經脈的長度。

岐伯回答說:兩手的六條陽經,從手至頭,每條脈長五尺,五六共三丈。兩手的六條陰經,從手至胸,每條脈長三尺五寸,三六共是一丈八尺,五六得三尺,總計二丈一尺。兩足的六條陽經,從足至頭,每條脈長八尺,六八合四丈八尺。兩足的六條陰經,從足至胸,每條經脈長六尺五寸,六六得三丈六尺,五六得三尺,總計三丈九尺。左右兩蹻脈,從足至目,各長七尺五寸,二七得一丈四尺,二五得一尺,總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得八尺,二五得一尺,總計九尺。以上這些經脈,總長一十六丈二尺,這就是脈氣流行的較大的經隧。

經脈循行在機體的裡面,從經脈分支而橫行的是絡脈,絡脈別出散行的是孫絡。孫絡盛滿而有淤血的,應當趕快治療,邪氣盛的,可用瀉法,正氣虛的,應該飲服湯藥進行調補。五臟的精氣,常從體內經歷於面部而上通於七竅。肺氣通於鼻,肺氣和調,鼻子就能辨別香臭。心氣通於舌,心氣和調,舌頭就能辨別五味。肝氣通於眼,肝氣和調,眼就能辨別五色。脾氣通於口,脾氣和調,口就能辨別五穀之香。腎氣通於耳,腎氣和調,耳朵就能聽清五音。如果五臟不和,七竅就會不通;六腑不和,氣血就會留滯而結為癰腫。所以邪氣在腑,屬陽的經脈就不和;陽脈不和,氣就會留滯;氣滯,陽脈就會偏盛。邪氣在五臟,屬陰的經脈就會不利;陰脈不利,氣就會留滯;氣滯,陰脈就會偏盛。陰氣太盛,使陽氣不能運行,這叫做關。陽氣太盛,使陰氣不能運行,這叫做格。陰陽都盛,不能相互營運,這叫做關格。關格的人活不到應有的年紀就要早死。

黃帝問:蹻脈從哪裡起到哪裡止,是藉助哪條經脈之氣而使它運行的呢?

岐伯回答說:陰蹻脈是足少陰腎經的別脈,起始於然骨後的照海穴處,上行內踝的上方,直向上行,沿著陰股內側入陰器,再上行於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的前方,入顴骨部,連於眼內角,與足太陽膀胱經脈會合而上行。陰蹻和陽蹻二氣相接,並行環繞於目,陰盛則目淚濡濕,陽盛則目不能閉合。

黃帝問:陰脈之氣獨行於五臟,而不運行於六腑,是什麼道理呢?

岐伯回答說:脈氣的運行是沒有停息的,就象水的流動、日月的運行一樣,永不休止。所以陰脈運行於五臟,陽脈運行於六腑,如環無端、終而復始地運行著。其流溢的脈氣,在內灌溉五臟六腑,在外則濡潤肌表皮膚。

黃帝問:蹻脈有陰有陽,究竟哪條蹻脈相當於以前所說的一丈五尺的數值呢?

岐伯回答說:男子的數值,是指陽蹻,女子的數值,是指陰蹻,相當於脈度總數之內的,稱為經,不包括在內的,稱為絡。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