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智部·蘇州堤
【原文】
蘇州至崑山縣凡七十里,皆淺水,無陸途。民頗病涉,久欲為長堤,而澤國艱於取土。嘉祐中,人有獻計,就水中以蘧除芻藁為牆,栽兩行,相去三尺;去牆六尺,又為一牆,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實蘧除中,候乾,則以水車沃去兩牆間之舊水,牆間六尺皆土,留其半以為堤腳,掘其半為渠,取土為堤。每三四里則為一橋,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遂為永利。今婁門塘,是也。
譯文及注釋
譯文
蘇州到崑山縣共七十里遠,都是淺水,沒有陸路可行。人民苦於涉水,早就想築長堤。但是水澤之地很難取土。宋仁宗嘉祐年間,有人獻計,就在水中用蘆荻乾草做牆,栽兩行,相距三尺;離牆六丈,又做一牆,做法和前兩牆相同。把水中的淤泥瀝乾,塞在乾草中,等幹了以後,用水車除去兩牆之間的舊水,牆與牆之間都是泥土,留一半作為長堤的基礎,挖另一半做河渠,把挖出來的土拿來築堤。每三四里築一座橋,以打通南北的水域。不久長堤完成,成為永遠的好事。
注釋
①澤國:水澤遍布的地區。
②婁門塘:蘇州城東門稱婁門,塘在婁門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