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漾水出隴西氏道縣.冢山,東至武都沮縣為漢水。常璩《華陽國志》曰:漢水有二源,東源出武都氐道縣漾山,為漾水。《禹貢》導漾東流為漢是也。西源出隴西西縣.冢山,會白水,徑葭萌入漢。始源曰沔。按沔水出東狼谷,徑沮縣入漢。《漢中記》曰:.冢以東,水皆東流,.冢以西,水皆西流。即其地勢源流所歸,故俗以.冢為分水嶺。即此推沔水無西入之理。劉澄之云:有水從阿陽縣,南至梓潼、漢壽,入大穴,暗通岡山。郭景純亦言是矣。岡山穴小,本不容水,水成大澤而流,與漢合。庾仲雍又言,漢水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徑至關城合西漢水。故諸言漢者,多言西漢水至葭萌人漢。又曰:始源曰沔,是以《經》雲漾水出氐道縣東至沮縣為漢水,東南至廣魏白水。診其沿注,似與三說相符,而未極西漢之源矣。然東西兩川,俱受沔、漢之名者,義或在茲矣。班固《地理志》、司馬彪、袁山松《郡國志》,並言漢有二源,東出氐道,西出西縣之.冢山。闞駰云:漢或為漾。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至氐道,重源顯發,而為漾水。又言,隴西西縣.冢山,在西,西漢水所出,南入廣魏白水。又云:漾水出豲道,東至武都入漢。許慎、呂忱並言,漾水出隴西豲道,東至武都為漢水,不言氐道。然豲道在冀之西北,又隔諸川,無水南入,疑出豲道之為謬矣。又云:漢,漾也,東為滄浪水。《山海經》曰:.冢之山,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江。然東西兩川,俱出.冢而同為漢水者也。孔安國曰:泉始出為漾,其猶蒙耳。而常璩專為漾山漾水,當是作者附而為山水之殊目矣。余按《山海經》,漾水出崑崙西北隅,而南流注於醜塗之水。《穆天子傳》曰:天子自春山西征,至於赤烏氏。己卯,北征,庚辰,濟于洋水,辛巳,入於曹奴。曹奴人戲,觴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獻良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賜之黃金之鹿,戲乃膜拜而受。余以太和中,從高祖北巡,狄人猶有此獻。雖古今世殊,而所貢不異。然川流隱伏,卒難詳照,地理潛悶,變通無方,復不可全言闞氏之非也。雖津流派別,枝渠勢懸,原始要終,潛流或一,故俱受漢、漾之名,納方土之稱,是其有漢川、漢陽、廣漢、漢壽之號,或因其始,或據其終,縱異名互見,猶為漢漾矣。川共目殊,或亦在斯。今西縣.家山,西漢水所導也,然微涓細注,若通冪歷,津注而已。西流與馬池水合,水出上邦西南六十餘里,謂之龍淵水,言神馬出水,事同餘吾來淵之異,故因名焉。《開山圖》曰:隴西神馬山有淵池,龍馬所生。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謂之馬池川。又西流入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流,左得蘭渠溪水,次西有山黎谷水,次西有鐵谷水,次西有石耽谷水,次西有南谷水,並出南山,揚湍北注;右得高望谷水,次西得西溪水,次西得黃花谷水,鹹出北山,飛波南入西漢水,又西南,資水注之。水北出資川,導源四壑,南至資峽,總為一水,出峽西南流,注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得峽石水口,水出苑亭西草黑谷。三溪西南至峽石口,合為一瀆,東南流,屈而南注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合楊廉川水,水出西谷,眾川瀉流,合成一川。東南流,徑西縣故城北。秦莊公伐西戎,破之。周宣王與其先大駱犬丘之地,為西垂大夫,亦西垂宮也。王莽之西治矣。建武八年,世祖至阿陽,竇融等悉會。天水震動,隗囂將妻子奔西城,從楊廣。廣死,囂愁窮城守,時潁川賊起,車駕東歸,留吳漢、岑彭圍囂。岑等壅西谷水,以縑幔盛土為堤,灌城,城未沒丈余。水穿壅不行,地中數丈湧出,故城不壞。王元請蜀救至,漢等退還上邦。但廣、廉字相狀,後人因以人名名之,故習訛為楊廉也,置楊廉縣焉。又東南流,右會茅川水,水出西南戎溪,東北流,徑戎丘城甫。吳漢之圍西城,王捷登城,向漢軍曰:為隗王城守者,皆必死,無二心,願諸將亟罷,請自殺以明之。遂刎頸而死。又東北流,注西谷水,亂流東南,入於西漢水。西漢水又西南,徑始昌峽,《晉書地道記》曰:天水始昌縣,故西城也。亦曰清崖峽。西漢水又西南,徑宕備戍南,左則宕備水自東南,西北注之。右則鹽官水南入焉。水北有鹽官,在.冢西五十許里,相承營煮不輟,味與海鹽同。故《地理志》雲西縣有鹽官是也。其水東南徑宕備戍西,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合左谷水,水出南山窮溪,北注漢水。又西南,蘭皋水出西北五交谷,東南歷祁山軍,東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南,徑祁山軍南,雞水南出雞谷,北徑水南縣西,北流注於漢。漢水又西,建安川水入焉。其水導源建威西北山,白石戍東南,二源合注。東徑建威城南,又東與蘭坑水會,水出西南近溪,東北徑蘭坑城西,東北流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徑蘭坑城北,建安城甫,其地故西縣之歷城也。楊定自隴右徙治歷城,即此處也,去仇池百二十里,後改為建安城。其水又東合錯水,水出錯水戍東南,而東北入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有雉尾谷水,又東北,有大谷水,又北,有小祁山水,並出東溪,揚波西注。又北,左會胡谷水,水西出胡谷,東徑金盤、歷城二軍北,軍在水南層山上。其水又東注建安水。建安水又東北,徑塞峽。元嘉十九年,宋太祖遣龍驤將軍裴方明伐楊難當,難當將妻子北奔,安西參軍魯尚期追出塞峽,即是峽矣。左山側有石穴洞,人言潛通下辨,所未詳也。其水出峽西北流,注漢水。漢水北連山秀舉,羅峰競峙。祁山在.冢之西七十許里,山上有城,極為嚴固。昔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漢水徑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壘,壘之左右,猶豐茂宿草,蓋亮所植也,在上邦西南二百四十里。《開山圖》曰:漢陽西南有祁山,溪徑逶迤,山高岩險,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今此山於眾阜之中,亦非為傑矣。漢水又西南,與甲谷水合,水出西南甲谷,東北流注漢水。漢水又西徑南蚜北蚜中。上下有二城相對,左右墳壠低昂,亘山被阜。古諺云:南蚜北蚜,萬有餘家。諸葛亮《表》言:祁山去沮縣五百里,有民萬戶,矚其丘墟,信為殷矣。漢水西南徑武植戍南。武植戌水發北山,二源奇發,合於安民戍南,又南徑武植戍西,而西南流,注於漢水。漢水又西南,徑平夷戍南,又西南,夷水注之。水出北山,南徑其戍,西南入漢水。漢水又西徑蘭倉城南,又南,右會兩溪,俱出西山,東流注於漢水。張華《博物志》云:溫水出鳥鼠山,下注漢水。疑是此水,而非所詳也。漢水又南入嘉陵道,而為嘉陵水。世俗名之為階陵水,非也。漢水又東南,得北谷水,又東南得武街水,又東南得倉谷水,右三水並出西溪,東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徑瞿堆西,又屈徑瞿堆南。絕壁峭峙,孤險雲高,望之形若298覆唾壺,高二十餘里,羊腸蟠道三十六回,《開山圖》謂之仇夷,所謂積石嵯峨,嶔岑隱阿者也。上有平田百頃,煮土成鹽,因以百頃為號。山上豐水泉,所謂清泉涌沸,潤氣上流者也。漢武帝元鼎六年開,以為武都郡。天池大澤在西,故以都為目矣。王莽更名樂平郡,縣曰循虜。常璩、范曄云:郡居河池,一名仇池,地方百頃,即指此也。左右悉白馬氐矣。漢獻帝建安中,有天水氐楊騰者,世居隴右,為氐大帥。子駒,勇健多計,徙居仇池。魏拜為百頃氐王。漢水又東合洛谷水,水有二源,同注一壑,徑神蛇戍西。左右山溪多五色蛇,性馴良,不為物毒。洛谷水又南徑虎馗戍東,又南徑仇池郡西,瞿堆東,西南入漢水。漢水又東合洛溪水,水北發洛谷,南徑威武戍南,又西南與龍門水合,水出西北龍門谷,東流與橫水會,東北窮溪,即水源也。又南徑龍門戍東,又東南入洛溪水,又東南徑上祿縣故城西,修源浚導,徑引北溪,南總兩川,單流納漢。漢水又東南徑濁水城南,又東南會平樂水,水出武街東北四十五里,東馳。南溪導源東北流,山側有甘泉,涌波飛清,下注平樂水。又徑甘泉戍甫,又東徑平樂戍南,又東入漢,謂之會口。漢水東南徑修城道南,與修水合。水總二源,東北合漢。漢水又東南於槃頭郡南,與濁水合。水出濁城北,東流與丁令溪水會。其水北出丁令谷,南徑武街城西,東南入濁水。濁水又東徑武街城南,故下辨縣治也。李琀、李稚以氐王楊難敵妻死,葬陰平。襲武街,為氐所殺於此矣,今廣業郡治。濁水又東,宏休水注之。水出北溪,南徑武街城東,而南流注於濁水。濁水又東徑白石縣南。《續漢書》曰:虞詡為武都太守,下辨東三十餘里有峽,峽中白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春夏輒濆溢,敗壞城郭。詡使人燒石,以醢灌之。石皆碎裂,因鐫去焉。遂無泛溢之害。濁水即白水之異名也。濁水又東南,埿陽水北出埿谷,南徑白石縣東,而南入濁水。濁水又東南與仇鳩水合,水發鳩溪,南徑河池縣故城西,王莽之樂平亭也。其水西南流注濁水。濁水又東南與河池水合,水出河池北谷,南徑河池戍東,西南入濁水。濁水又東南,兩當水注之。水出陳倉縣之大散嶺,西南流入故道川,謂之故道水。西南徑故道城東,魏徵仇池,築以置戍。與馬鞍山水合。水東出馬鞍山,歷谷西流,至故道城東,西入故道水。西南流,北川水注之,水出北洛埿山南。南流徑唐倉城下,南至困冢川,入故道水。故道水又西南歷廣香交,合廣香川水,水出南田縣利喬山,南流至廣香川,謂之廣香川水。又南注故道水,謂之廣香交。故道水又西南,入秦岡山,尚婆水注之。山高入雲,遠望增狀,若嶺纖曦軒,峰枉月駕矣。懸崖之側,列壁之上,有神象若圖,指狀婦人之容。其形上赤下白,世名之曰聖女神,至於福應愆違,方俗是祈。水源北出利喬山,南徑尚婆川,謂之尚婆水。歷兩當縣之尚婆城南,魏故道郡治也。西南至秦岡山,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右會黃盧山水,水出西北天水郡黃盧山腹,歷谷南流,交注故道水。故道水南入東益州之廣業郡界,與沮水枝津合,謂之兩當溪,水上承武都沮縣之沮水瀆,西南流,注於兩當溪。虞詡為郡漕谷市在沮,從沮縣至下辨,山道險絕,水中多石,舟車不通,驢馬負運,僦五致一。詡乃於沮受僦直,約自致之。即將吏民按行,皆燒石木,開漕船道。水運通利,歲省萬計,以其僦廩與吏士,年四十餘萬也。又西南,注於濁水,濁水南徑槃頭郡東,而南合鳳溪水,水上承濁水於廣業郡,南徑鳳溪,中有二石雙高,其形若闕,漢世有鳳凰止焉,故謂之風凰台,北去郡三里。水出台下東南流,左注濁水。濁水又南注漢水。漢水又東南歷漢曲,徑挾崖,與挾崖水合。水西出擔潭交,東流入漢水。漢水又東,徑武興城南,又東南與北谷水合,水出武興東北,而西南徑武興城北,謂之北谷水。南轉徑其城東,而南與一水合,水出東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漢水。漢水又西南,徑關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東南流入於漢。漢水又西南,徑通谷,通谷水出東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為西漢水。漢水又西南,寒水注之。水東出寒川,西流入漢。漢水又西,徑石亭戍。廣平水西出百頃川,東南流注漢。又有平阿水,出東山,西流注漢水。漢水又徑晉壽城西,而南合漢壽水。水源出東山,西徑東晉壽故城南,而西南人於漢水也。
又東南至廣魏白水縣西。又東南至葭萌縣東北,與羌水合。白水西北出於臨洮縣西南西傾山,水色白濁,東南流與黑水合,水出羌中,西南徑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白水又東徑洛和城南,洛和水西南出和溪,東北流,徑南黑水城西,而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徑鄧至城南。又東南與大夷祝水合,水出夷祝城西南,窮溪,北注夷水。又東北合羊洪水,水出東南羊溪,西北徑夷祝城東,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於夷水。夷水又東北入白水,白水又東,與安昌水會,水源發衛大西溪,東南徑鄧至安昌郡甫,又東南,合無累水,無累水出東北近溪,西南入安昌水。安昌水又東南人白水,白水又東南,入陰平,得東維水,水出西北維谷,東南徑維城西,東南入白水。白水又東南,徑陰平道故城南。王莽更名摧虜矣,即廣漢之北部也。廣漢屬國都尉治,漢安帝永初三年分廣漢蠻夷置。又有白馬水,出長松縣西南白馬溪,東北徑長松縣北,而東北注白水。白水又東,徑陰平大城北,蓋其渠帥自故城徙居也。白水又東,偃溪水出西南偃溪,東北流徑偃城西,而東北流入白水。白水又東,徑偃城北,又東北,徑橋頭。昔姜維之將還蜀也,雍州刺史諸葛緒邀之於此,後期不及,故維得保劍閣,而鍾會不能入也。白水又與羌水合,自下羌水又得其通稱矣。白水又東,徑郭公城南。昔郭淮之攻廖化於陰平也,築之,故因名焉。白水又東,雍川水出西南雍溪,東北注白水。白水又東,合空冷水,傍溪西南,窮谷,即川源也。白水又東南與南五部水會。水有二源,西源出五部溪,東南流,東源出郎谷,西南合注白水。白水又東南,徑建昌郡東,而北與一水合,二源同注,共成一溪,西南流入於白水。白水又東南,徑白水縣故城東,即白水郡治也。《經》雲漢水出其西,非也。白水又東南,與西谷水相得,水出西溪,東流徑白水城南,東南入白水。白水又南,左會東流水,東入極溪,便即水源也。白水又南徑武興城東,又東南,左得刺稽水口,溪東北出,便水源矣。白水又東南,清水左注之。庾仲雍曰:清水自祁山來,合白水,斯為盂浪也。水出於平武郡東北,矚累亘下,甫徑平武城東,屈徑其城南,又西曆平洛郡東南,屈而南徑南陽僑郡東北,又東南,徑新巴縣東北,又東南徑始平僑郡南,又東南徑小劍戍北。西去大劍三十里,連山絕險,飛閣通衢,故謂之劍閣也。張載銘曰:一人守險,萬夫趦趄。信然。故李特至劍閣而嘆曰:劉氏有如此地,而面縛於人,豈不奴才也?小劍水西南出劍谷,東北流徑其戍下,入清水。清水又東南,注白水。白水又東南,於吐費城南,即西晉壽之東北也。東南流,注漢水。西晉壽,即蜀王弟葭萌所封,為苴侯邑,故遂名城為葭萌矣。劉備改曰漢壽,太康中又曰晉壽。水有津關。段元章善風角,弟子歸,元章封笥藥授之,曰:路有急難,開之。生到葭萌,從者與津吏諍,打傷,開笥得書,言其破頭者,可以此藥裹之。生乃嘆服,還卒業焉。亦廉叔度抱父柩自沉處也。
又東南過巴郡閬中縣。
巴西郡治也,劉璋之分三巴,此其一焉。闞駰曰:強水出陰平西北強山,一曰強川。姜維之還也,鄧艾遣天水太守王頎敗之於強川,即是水也。其水東北,徑武都、陰平、梓潼、南安入漢水。漢水又東南,徑津渠戍東,又南徑閬中縣東。閬水出閬陽縣,而東徑其縣南,又東注漢水。昔劉璋之攻霍峻於葭萌也,自此水上。張達、范強害張飛於此縣。漢水又東南,得東水口,水出巴嶺,南歷獠中,謂之東遊水。李壽之時,獠自牂柯北入,所在諸郡,布滿山谷。其水西南,徑宋熙郡東,又東南徑始平城東,又東南,徑巴西郡東,又東入漢水。漢水又東,與濩溪水合,水出獠中,世亦謂之為清水也。東南流,注漢水。漢水又東南,徑宕渠縣東,又東南,合宕渠水,水西北出南鄭縣巴嶺,與槃余水同源派注,南流,謂之北水,東南流,與難江水合,水出東北小巴山,西南注之。又東南流,徑宕渠縣,謂之宕渠水,又東南,入於漢。
又東南過江州縣東,東南入於江。
涪水注之。庚仲雍所謂涪內水者也。
丹水出京兆上洛縣西北冢嶺山,一名高豬嶺也。丹水東南流,與清池水合,水源東北出清池山,西南流,入于丹水。
東南過其縣南。縣故屬京兆,晉分為郡。《地道記》曰:郡在洛上,故以為名。《竹書紀年》,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楚水注之,水源出上洛縣西南楚山。昔四皓隱於楚山,即此山也。其水兩源,合舍於四皓廟東,又東徑高車嶺南,翼帶眾流,北轉入丹水。嶺上有四皓廟。丹水自倉野,又東歷兔和山,即春秋所謂左師軍於兔和,右師軍於倉野者也。
又東南過商縣南,又東南至於丹水縣,入於均。
契始封商。《魯連子》曰:在太華之陽。皇甫謐、闞駰並以為上洛商縣也。殷商之名,起於此矣。丹水自商縣東南流注,歷少習,出武關。應劭曰:秦之南關也,通南陽郡。《春秋左傳》哀公四年,楚左司馬使謂陰地之命大夫士蔑曰:晉、楚有盟,好惡同之,不然,將通於少習以聽命者也。京相璠曰:楚通上洛阨道也。漢祖下析、酈,攻武關。文穎曰:武關在析縣西百七十里,宏農界也。丹水又東南流入臼口,歷其戍下。又東南,析水出析縣西北,宏農盧氏縣大蒿山。南流徑修陽縣故城北,縣即析之北鄉也。又東入析縣,流結成潭,謂之龍淵,清深神異。耆舊傳云:漢祖入關,徑觀是潭,其下若有府舍焉。事既非恆,難以詳矣。其水又東徑其縣故城北,蓋《春秋》之白羽也。《左傳》昭公十八年,楚使王子勝遷許於析是也。郭仲產云:相承言此城漢高所築,非也。余按《史記》楚襄王元年,秦出武關,斬眾五萬,取析十五城。漢祖入關,亦言下析、酈,非無城之言,修之則可矣。析水又歷其縣東,王莽更名縣為君亭也。而南流入丹水縣,注于丹水,故丹水會均,有析口之稱。丹水又東南,徑一故城南,名曰三戶城。昔漢祖入關,王陵起兵丹水,以歸漢祖,此城疑陵所築也。丹水又徑丹水縣故城西南。縣有密陽鄉,古商密之地,昔楚申息之師所戍也,《春秋》之三戶矣。杜預曰:縣北有三戶亭。《竹書紀年》曰: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戶郛者是也。水出丹魚,先夏至十日夜,伺之,魚浮水側,赤光上照如火,網而取之,割其血以塗足,可以步行水上,長居淵中。丹水東南流,至其縣南。黃水北出芬山黃谷,南徑丹水縣,南注丹水。黃水北有墨山,山石悉黑,績彩奮發,黝焉若墨,故謂之墨山。今河南新安縣有石墨山,斯其類也。丹水南有丹崖山,山悉赬壁霞舉,若紅雲秀天,二岫更為殊觀矣。丹水又南,徑南鄉縣故城東北。漢建安中,割南陽右壤為南鄉郡。逮晉封宣帝孫暢為順陽王,因立為順陽郡。而南鄉為縣,舊治酇城。永嘉中,丹水浸沒,至永和中,徙治南鄉故城。城南門外,舊有郡社柏樹,大三十圍。蕭欣為郡,伐之,言有大蛇從樹腹中墜下,大數圍,長三丈,群小蛇數十,隨入南山,聲如風雨。伐樹之前,見夢于欣,欣不以厝意,及伐之,更少日,果死。丹水又東,徑南鄉縣北。興寧未,太守王靡之改築今城。城北半據在水中,左右夾澗深長。及春夏水漲,望若孤洲矣。城前有晉順陽太守丁穆碑,郡民范寧立之。丹水徑流兩縣之間,歷於中之北,所謂商於者也。故張儀說楚絕齊,許以商於之地六百里,謂以此矣。《呂氏春秋》曰:堯有丹水之戰,以服南蠻。即此水也。又南合均水,謂之析口。
譯文
漾水發源於隴西郡氏道縣的蟠家山,往東流到武都郡沮縣,稱為漢水。
常據《 華陽國志》 說:漢水有兩個源頭,東邊.的源頭出自武都’氏道縣的漾山,稱為漾水。《 禹貢》 說:疏導漾水往東流是漢水,就指此水。西面的源頭出自隴西郡西縣蟠家山,匯合白水{流往霞蔭注入漢水,上源稱為污水。按污水發源於東狼谷,流經沮縣注入漢水。《 漢中記》 說:蟠家山以東,水都往東流;蟠家山以西,水就往西流。水源是循著地勢而流的,因此民間都把蟠家山作為分水嶺。據此推斷,污水是沒有向西流的道理的。劉澄之說:有一條水從阿陽縣南流到梓漁郡的漢壽縣,注入一個大山洞,山洞暗通岡山。郭景純也有這樣的說法。岡山的洞小,本來就容不了多少水,於是水就積成一片汪洋大澤,流出去與漢水匯合。庚仲雍又說:漢水從武遂川往南流入蔓葛谷,穿過野牛,流到關城,匯合西漢水。所以諸家談到漢水時,大都說西漢水流到霞萌注入漢水。又有人說上源叫河水,所以《 水經》 說:漾水發源於氏道縣,東流到沮縣稱為漢水,往東南流到廣魏白水縣。考察水道的流向,似乎與上述三種說法相符,但都沒有窮究到西漢水的源頭,不過東西兩條水,都有污水和漢水的名稱,道理或許就在這裡吧。班固的《 地理志》 ,司馬彪、袁山松的《 郡國志》 都說漢水有兩個源頭,東源出自氏道縣,西源出自西縣的蟠家山。闡馳說:漢水有人稱為漾水,漾水發源於崑崙山西北角,流到氏道,潛流於地下的源頭才重新冒出地面,稱為漾水。又說,隴西郡西縣蟠家山在西邊,西漢水就發源在那裡,往南流入廣魏白水。又有人說漾水發源於飯道縣,往東流到武都注入漢水。許慎、呂忱都說漾水發源於隴西孤道縣,往東流到武都稱為漢水,並沒有提到氏道。扼道縣在冀縣的西北,又隔著幾條河流,沒有南流的水,發源於板道的說法想來是錯誤的。又說:漢水就是漾水,東邊是滄浪水。《 山海經》 說:蟠家之山是漢水的發源地,往東南流注入江水。然而,東西兩條水都發源於蟠家山,也都同樣稱為漢水。孔安國說:泉水開始流出叫漾,意思是說水流很細。而常據卻擅自提出漾山、漾水等名,這一定是作者把山水牽連在一起而造出的異名。我查過《 山海經》 ,漾水發源於崑崙山西北角,南流注入醜塗之水。《 穆天子傳》 說:穆天子從春山出發西行,到達赤烏氏;己卯日北行;庚辰日渡過洋水;辛已日進入曹奴。曹奴有個人名戲,在洋水上宴請天子,獻上良馬九百匹,牛羊七千頭;天子派逢固去接受饋贈,於是回贈他黃金鹿一隻,戲也恭敬地跪拜接受了。我在太和年間(477 - 499 )曾跟從高祖北巡,狄人也有此類貢獻。雖然古今時代不同,但所貢獻的東西卻沒有差別。然而,川流隱伏在地下,很難詳細搞清楚,地形地貌隱蔽幽深,變化莫測,沒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因此也不能完全責怪闡氏的錯誤了。雖然水流有分支,支渠相隔遙遠,但探究它們的源頭和歸宿,隱蔽的地下潛流,有時卻是同屬一條水的。因此,都有了漢水、漾水之名,同時又採用了一些地方名稱,於是就有了漢川、漢陽、廣漢、漢壽等名,有的是根據起點,有的是根據終點。縱然各書中可以看到各種異名,但指的還是漢水和漾水。同一條川流,而名稱各異,原因或許就在這裡吧。今天的西縣蟠家山是西漢水的發源地,然而水流細弱,只是遍布於四面八方的細水縷縷相通,匯集在一起罷了。西漢水往西流,與馬池水匯合。馬池水發源於上卦西南六十多里,叫龍淵水,據說有神馬從淵裡出來,與余吾、來淵出現過的奇蹟相類似,因而得名。《 開山圖》 說:隴西神馬山有個深潭,出生過龍馬,說的就是這條水。水往西流,稱為馬池川,再往西流,注入西漢水。西漢水又往西南流,左邊接納了蘭渠溪水;往西依次有山黎谷水、鐵谷水、石耽谷水和南谷水― 這幾條水都發源於南山,急流奔騰,往北流去。右面接納了高望谷水,往西,有西溪水,再往西,有黃花谷水,都發源於北山,浪花飛濺,南流注入西漢水。西漢水繼續往西南流,資水注入。資水發源於北方的資川、源頭從四面山谷中流出,南流到資峽,合併為一條,出峽後往西南流,最後注入西漢水。西漢水又往西南流,到了峽石水口,峽石水發源於苑亭、西草、黑谷三條小溪,往西南流到峽石口,匯合成一條,然後往東南流,拐彎南流注入西漢水。西漢水又往西南流,匯合了楊廉川水。楊廉川發源於西谷,許多條山澗流瀉下來,匯合成一條,往東南流經西縣舊城北面。秦莊公討伐西戎,把西戎擊潰。周宣王把犬丘賜給莊公祖先大駱作為封地,稱為西垂大夫,西垂宮就在這裡。這也就是王莽時的西治。建武八年(32 年)世祖到阿陽,竇融等人都來會合,因此天水人心動搖。魄囂帶著妻子兒女逃奔西城,去投靠楊廣。楊廣死後,魄囂因守城陷入困境,十分憂愁。當時穎川盜賊蜂起,世祖車駕東歸,留下吳漢、岑彭圍困魄囂,岑彭等人堵住了西谷水,用帳幕裝上泥土,築堤淹城。但城牆還有一丈多沒有淹沒,水卻衝破堤壩,從地下數丈處湧出來,因而城也沒有毀壞。再加上王元請到了蜀地的救兵,吳漢的軍隊只得退回上卦。後人常用人名給地方命名,魔(廣)、廉兩字因字形相似誤作楊廉,以訛傳訛,於是設定了楊廉縣。楊廉川水又往東南流,在右邊匯合了茅川水。茅川水發源於西南的戎溪,往東北流經戎丘城南面,吳漢等人圍困西城的時候,守將王捷登上城頭向漢軍將士們說:我們這些為魄王守城的人都作了必死的準備,決無二心,希望諸位將領馬上退兵。請讓我們用自殺來表明我們的決心。說罷就刻頸而死。茅川水又往東北流,注入西谷水,於是往東南亂流,注入西漢水。西漢水繼續往西南流往始昌峽。《 晉書• 地道記》 說:天水始昌縣,在舊城西面。始昌峽也叫清崖峽。西漢水又往西南流,經宕備戍南面,左邊有宕備水,來自東南,往西北注入;右邊有鹽官水往南流匯合進來。鹽官水的北面有個地方叫鹽官,在蟠家山西面約五十里。人們世世代代在這裡煮鹽,從未停歇過,煮的鹽鹹味與海鹽相同。所以《 地理志》 說:西縣有鹽官。鹽官水往東南流經宕備戍西面,往東南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南流,匯合了左谷水。左谷水發源於南山深處的溪澗,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南流,有蘭皋水發源於西北五交谷,往東南流經祁山軍,往東南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南流經祁山軍南面,有雞水發源於南方的雞谷,往北流經水南縣西,往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流,有建安川水注入。建安川水發源於建威西北山間的白石戍東南,由兩個源頭匯合而成,往東流經建威城南面。又東流與蘭坑水匯合。蘭坑水發源於西南近處的溪澗,往東北流經蘭坑城西,又東北流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往東流經蘭坑城北、建安城南,這裡是舊時西縣的歷城地方。楊定把治所從隴右遷到歷城,就是這個地方。這裡離仇池一百二十里,後來改名為建安城。建安水又東流,匯合了錯水。錯水發源於錯水戍東南面,往東北流,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往東北流,有難尾谷水,又往東北流,有太谷水,又往北流,有小祁山水,這幾條水都發源於東溪,帶著跳躍的水波,往西注入建安水。又往北流,左邊匯合了胡谷水,胡谷水發源於西方的胡谷,往東流經金盤、歷城兩個軍事據點北面,這兩個據點都在水南層沓的山嶺上。胡谷水又往東流,注入建安水。建安水又往東北流經塞峽。元嘉十九年(442 年),宋太祖派遣龍壤將軍裴方明討伐楊難當,楊難當帶著妻子兒女向北逃奔,安西參軍魯尚期追出塞峽,指的就是這個山峽。山峽左邊山側有個石洞,傳說暗通下辨,不知是否真的如此。建安水出峽後往西北流,注入漢水。漢水北面群山重巒疊嶂,險峰高高聳峙,祁山就在蟠家山西約七十里,山上有城,十分堅固險要,從前諸葛亮進攻祁山,就是這座城。漢水就從城南流過。城南三里有諸葛亮軍營的遺址,至今荒草還很茂盛,那是諸葛亮當年種植的。那地方位於上卦西南二百四十里。《 開山圖》 說:漢陽西南有祁山,山徑盤迴曲折,山高岩險,是九州著名的險要之地,天下罕見的高山峻岭。但今夫看來,此山在群丘之中,也看不出特別了不起。漢水又往西南流,與甲谷水匯合。甲谷水發源於西南的甲谷,往東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流經南蚜與北蚜之間,上下兩城相對,左右儘是高低起伏的墳墓,連綿不斷地布滿山陵岡阜。古語說:南蚜北蚜,萬有餘家。諸葛亮《 表》 說:祁山距沮縣五百里,有居民萬餘家。看看那一片墳地,可以看出這地方實在是很殷富的了。漢水往西南流經武植戍南面,武植戍水發源於北山,有兩個源頭一齊湧出,在安民戍南匯合,往南流經武植戍西面,然後往西南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南流經平夷戍南面,又往西南流,夷水注入。夷水發源於北山,往南流經平夷戍西,往南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流經蘭倉城南面,又往南流,在右邊匯合了兩條溪流,溪流都發源於西山,往東流注入漢水。張華《 博物志》 說:溫水發源於鳥鼠山,往下流注入漢水。可能就是這條水,但也不大清楚。漢水又往南流入嘉陵道,稱為嘉陵水,但民間卻叫階陵水,這是搞錯的。漢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北谷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武街水;又往東南流,接納了倉谷水。右面這三條水都發源於西溪,東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南流經瞿堆西面,接著拐彎流經瞿堆南面。這裡斷崖絕壁陡峭聳峙,險峻的孤峰高入雲霄,看上去好像倒置的痰孟。山高二十餘里,羊腸小道盤桓曲折,有三十六彎,《 開山圖》 稱為仇夷,所謂層岩高峻巍峨,高峰遮蔽山彎,就是描寫這地方。頂上有平坦的田地百頃,泥土可以煮鹽,因而就用百頃作為地名。山上水源十分豐富,正像人們所說,清泉噴涌,濕氣升騰。漢武帝元鼎六年,立為武都郡。因為西面是天池大澤,水澤所聚叫都,因而就以都字為名。王莽改名為樂平郡。縣名叫循虜。常球、范嘩說:郡治設在河池,又稱仇池,方圓百頃,指的就是此池。這一帶’住的都是白馬氏族人。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 年)天水氏族,有一個名楊騰的人,世居隴右,做了氏族的首領,他的兒子楊駒,勇健多謀,後來遷居到仇池,魏封他為百頃氏王。漢水往東流,匯合了洛谷水。洛谷水有兩個源頭,一同注入一條山溝,流經神蛇戍西面石這一帶溪旁有許多五色蛇,生性馴良,無毒。洛水又往南流經虎馗戍東面,又往南流經仇池郡西面、瞿堆東面,往西南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匯合了洛溪水。洛溪水發源於北方的洛谷,往南流經威武戍南面,又轉向西南與龍門水匯合。龍門水發源於西北的龍門谷,東流與橫水匯合,東北方僻遠的山溪就是它的源頭。龍門水又往南流經龍門戍東面,又往東南流,注入洛溪水。洛溪水又往東南流經上祿縣舊城西南,洛溪源長水深,引入北溪的水,往南匯合了兩條川流,合為一條,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南流經濁水城南面,又往東南流,匯合了平樂水。平樂水發源於武街東北四十五里,向前滾滾奔流至南溪。南溪發源後往東北流,山邊有一條甘冽的山泉,清波飛流,往下注入平樂水、平樂水又流經甘泉戍南面,又往東流經平樂戍南面,又往東注入漢水。匯流處稱為會口。漢水往東南流經惰城道南,與情水匯合。惰水匯合了兩條源流,往東北流,匯合於漢水。漢水又往東南流,在架頭郡南與濁水匯合。濁水發源於濁城北面,東流與丁令溪水匯合。丁令溪水發源於北方的丁令谷,往南流經武街城西面,往東南注入濁水。濁水又往東流經武街城南,這是舊下辨縣的治所。李珍、李稚因為氏王楊難敵的妻子死後葬在陰平,率兵去偷襲武街,結果在此處被氏人所殺。今天,這裡是廣業郡的治所。濁水又東流,宏休水注入。宏休水發源於北溪,往南流經武街城東面,然後南流注入濁水。濁水又往東流經白石縣南。《 續漢書分說:虞詡任武都太守時,下辨斗東弓十餘里有一條山峽,山峽里的白水中有一塊巨石,阻塞了水流、每年春夏洪水泛濫,沖毀城牆。虞詡派人用火來燒巨石,再用醋澆注,巨石碎裂,然後把它鑿去,從此以後就不再有洪水泛濫之災了。濁水就是白水的別名。濁水又往東南流。堡陽水發源於北方的堅谷,往南流經白石縣東面,往南注入濁水。濁水又往東南流,與仇鴻水匯合。仇雞水發源於雞溪,往南流經河池縣!日城西面― 就是王莽時的樂平亭― 往西南流,注入濁水。濁水又往東南流,與河池水匯合。河池水發源於河池縣北谷,往南流經河池戍東面,然後往西南注入濁水。濁水又往東南流,有兩當水注入。一兩當水發源於陳倉縣的大散嶺,往西南流入故道川,稱為故道水,又往西南流經故道城東面。魏徵討仇池時,修築此城駐防。故道水與馬鞍山水匯合。馬鞍山水發源於東方的馬鞍山,穿過山谷往西流到故道城東面,往西流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往西南流,有北川水注入。北川水發源於北洛檄山南,往南流經唐倉城下,往南流到困家川,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往西南流經廣香交,匯合了廣香川水。廣香川水發源於南田縣利喬山,往南流到廣香川,稱為廣香川水;又往南注入故道水、,匯流處稱為廣香交。故道水又往西南流入秦岡山,尚婆水注入。秦岡山高入雲霄,遠遠望去,峰巒層層疊疊,仿佛日神和月神的車駕都要繞過這些高峰峻岭才能通過似的。懸崖旁邊的石壁上,有個仿佛畫成的神像,形狀像個女人的面容,上身紅色,下身白色,人們稱為聖女神。地方民眾常到此處祭祀祈禱。尚婆水發源於北方的利喬山,往南流經尚婆川,稱為尚婆水,流經兩當縣的尚婆城南面,這是魏故道郡的治所。尚婆水往西南流到秦岡山,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又在右邊匯合了黃盧山水。黃盧山水發源於西北天水郡黃盧山中,穿過山谷南流,注入故道水。故道水往南流入東益州的廣業郡邊界,與沮水支流匯合,稱為兩當溪,溪流上口承接武都沮縣的沮水讀,往西南流,注入兩當溪。虞詡當郡守時,要把沮縣的糧食和布匹轉運到下辨。這條山路險峻難行,水道中礁石很多,車船都不通行。用驢馬馱運,運費高昂,運到時所得只有五分之一。於是虞詡就在沮縣與民佚議定運費,約定由各人自己送到。他就率領屬吏和百姓,巡行督察,點燃柴火,燒裂水中礁石‘,開闢出一條嘈運的水道。於是水運暢通,每年節省運費數以萬計。他就把作為運費的存糧分給下屬官吏和兵丁,年達四十餘萬。兩當溪又往西南流,注入濁水。濁水往南流經梁頭郡東面,然後又往南流與鳳溪水匯合。鳳溪水上流在廣業郡承接濁水,往南流經鳳溪,水中有兩塊並峙的巨石,形狀像城網,漢朝時有鳳凰飛到這裡棲息,所以稱為鳳凰台。此台北距郡治約三里,溪水從台下流出,往東南流,向左邊注入濁水。濁水又往南流,注入漢水。漢水繼續往東南流經漢曲,流過挾崖’、與挾崖水匯合。挾崖水發源於西方的擔潭交,東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流經武興城南面,又往東南,與北谷水匯合。北谷水發源於武興東北,往西南流經武興城北,稱為北谷水。水流轉向南邊,流經武興城東面,往西南流與一條水淪合。這條水發源於東溪,西流注入北谷水,北谷水又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南流經關城北面,除水發源於西北的除溪,往東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南流經通谷,通谷水發源於東北的通溪,上流承接漾水,向西南流,就是西漢水。漢水又往西南流,有寒水注入。寒水發源於東方的寒川,西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西流經石亭戍。廣平水發源於西方的百頃川,往東南流注入漢水;又有一條平阿水,發源於東山,西流注入漢水。漢水叉流經晉壽城西面,南流與漢壽水匯合。漢壽水發源於東山,往西流經東晉壽舊城南面,往西南注入漢水。
又往東南流到廣魏郡白水縣西面,又往東南流到蔑萌縣東北,與羌水匯合。’
白水發源於西北臨挑縣西南的西傾山,水色白濁,往東南流,與黑水匯合。黑水發源於羌中,往西南流經黑水城西面,又往西南流,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流經洛和城南面,洛和水發源於西南的和溪,往東北流經南黑水城西面,然後北流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南流經鄧至城南面,又往東南流,與大夷祝水匯合。大夷祝水發源於夷祝城西南深山裡的溪流,北流注入夷水。又往東北流,匯合了羊洪水。羊洪水發源於東南的羊溪,往西北流經夷祝城東面,又往西北流,然後轉向東北,注入夷水。夷水又往東北流,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流,與安昌水匯合。安昌水發源於衛大西溪,往東南流經鄧至、安昌郡南面,又往東南流,匯合了無累水。無累水發源於東北附近的溪流,往西南注入安昌水。安昌水又往東南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南流入陰平境內,接納了東維水。東維水發源於西北的維谷,往東南流經維城西面,往東南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南流經陰平道舊城南面。陰平道,王莽改名為摧虜,是廣漢郡的北部,也是廣漢屬國都尉治。廣漢屬國都尉是漢安帝永初三年(109 年)從廣漢蠻夷分出來設定的。又有白馬水,發源於長松縣西南的白馬溪,往東北流經長松縣北面,然後往東北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流經陰平大城北面,土人首領從舊城遷居到這裡來。白水又往東流,堰溪水發源於西南的堰溪,往東北流經堰城西面,然後往東北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流經僵城北面,又往東北流經橋頭。從前姜維將要回蜀時,雍州刺史諸葛緒在這裡攔截他,諸葛緒遲來一步沒有追上,因此姜維得以保住劍閣,使鍾會不能攻入。白水又與羌水匯合,從此以下,羌水又有了白水的通稱了。白水又往東流經郭公城南,從前郭淮在陰平進攻廖化時,築了這個城堡,因此得名。白水又往東流,雍川水發源於西南的雍溪,往東北流注入白水。白水繼續東流,匯合了空冷水,沿著溪邊往西南走,到了深谷的盡頭,就是它的源頭了。白水又往東南流,與南五部水匯合。此水有兩個源頭,西源出自五部溪,往東南流;東源出自郎谷,往西南流,兩水匯合後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南流經建昌郡東面,然後北轉,與一條水匯合。此水由兩個源頭合成一溪,往西南流入白水。白水繼續往東南流,經過白水縣舊城東面,這就是白水郡的治所。《 水經》 說,漢水從縣西流出,這是不對的。白水又往東南流,與西谷水相匯合。西谷水發源於西溪,往東流經白水城南,往東南注入白水。白水又往南流,左邊匯合了東流水,往東走,直到溪流的盡頭,便是水源了。白水又往南流經武興城東面,又往東南流,左邊到刺稽水口,刺稽水從東北方流來,小溪就是它的源頭。白水又往東南流,清水向左邊注入,庚仲雍說:清水從祁山流來與白水匯合,這話說得太輕率了。清水發源於平武郡東北的矚累亘下,往南流經平武城東面,拐彎流經城南,又往西流經平洛郡東南;轉彎向南,流經南陽僑郡東北,又往東南流經新巴縣東北;往東南流經始平僑郡南面,又往東南流經小劍戍北面。這裡西距大劍三十里,連綿的山脈極其險峻,凌空架設的棧道四通八達:因而稱為劍閣。張載的《 劍閣銘》 說:一人守住險處,千軍萬馬也上不來。確實如此。怪不得李特到劍閣後嘆道:劉氏有這樣的好地方,卻向人束手求降,豈不是太不中用了!小劍水發源於西南的劍谷,往東北流經邊防營壘下面,注入清水。清水又往東南流,注入白水。白水又往東南流經吐費城南面,就是西晉壽的東北。往東南注入漢水。
蜀王弟蔑萌封為直侯,西晉壽就是他的封邑,所以城也就命名為霞萌了。劉備把它改名為漢壽,太康年間(280 -289 )又稱為晉壽。白水上有個關口。段元章善於看風占卜,他有個弟子要回家去,段元章裝了一盒藥交給他說:路上遇有急難時,可以打開。弟子到了霞萌,隨從與關吏發生爭執,被打傷了。他打開小盒,見一張字條上寫道:打破了頭的人,可用此藥敷上。弟子這才傾心佩服,就回去完成了學業。這裡也是廉叔度抱著父親靈樞自沉的地方。
又往東南流過巴郡間中縣,
間中縣是巴西郡的治所。劉璋分劃三巴,這是其中之一。闡馴說:強水發源於陰平縣西北的強山,又叫強川。姜維回蜀時,鄧艾曾派天水太守王欣在強川擊敗姜維,指的就是這條水。水往東北流經武都、陰平、梓撞、南安,然後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南流經津渠戍東面,又往南流經間中縣東面。間水發源於間陽縣,往東流經縣南,又往東注入漢水。從前劉璋在霞萌進攻霍峻,就是沿這條水上來的。張達、范強殺害張飛也在此縣。漢水又往東南流,到了東水口。東水發源於巴嶺,往南流經撩人地區,叫東遊水。李壽時,撩人曾從群柯北上,所到的幾個郡,撩人布滿山谷。水往西南流經宋熙郡東面,又往東南流經始平城東面,又往東南流經巴西郡東面,又往東流,注入漢水。漢水又東流,與菠溪水匯合。鑊溪水發源於撩中,世人也稱為清水,往東南流,注入漢水。漢水又往東南流經宕渠縣東面,又往東南流,匯合了宕渠水。宕渠水發源於西北方南鄭縣的巴嶺,與梁余水同出一源,分支後南流,稱為北水;往東南流,與難江水匯合。難江水發源於東北的小巴山,往西南注入北水。北水又東南流經宕渠縣,稱為宕渠水,又往東南注入漢水。
又往東南流過江州縣東面,往東南注人江水。
有涪水注入。涪水就是庚仲雍所說的涪內水。
丹水發源於京兆郡上洛縣西北的家嶺山,家嶺山又名高豬嶺。丹水往東南流,與清池水匯合。清池水發源於東北方的清池山,往西南流,注入丹水。
往東南流過上洛縣南,上洛縣,過去隸屬於京兆,晉朝時劃分為郡。《 地道記》 說:郡治在洛上,因此作為郡名。《 竹書紀年》 記載,晉烈公三年(前413 ) ,楚人進攻我國南方的邊境,到了上洛。楚水在這裡注入。楚水發源於上洛縣西南面的楚山,昔日四皓隱居在楚山,就是這座山。楚水有兩條源流,匯合於四皓廟東,又往東流經高車嶺南面,兩邊帶同許多小支流,北轉注入丹水。嶺上有四皓廟。丹水從倉野又往東流經兔和山。《 春秋》 所說的左師駐紮在兔和,右師駐紮在倉野,指的就是這兩個地方。
又往東南流過商縣南面,又往東南流到丹水縣,注人均水。契最初封於商。魯連子說:商在太華山的南面。而皇甫謐、闡馳都認為在上洛商縣。殷商這個名稱,就起源於這裡。丹水從商縣往東南奔流,經過少習,流出武關。應劭說:武關就是秦時的南關,通南陽郡。《 春秋左傳》 :哀公四年(前491 ) ,楚國左司馬派遣使者對陰地的命大夫士蔑說:晉、楚是結盟國家,愛憎都是相同的。如果背信的話,我們就只好往少習山那邊去,聽候秦國的吩咐了。京相潘說:武關是楚國通上洛的險路。漢祖攻下析哪,又去攻打武關。文穎說:武關在析縣西一百七十里,與弘農交界。丹水又往東南流入臼,口,經過邊防營壘下;又往東南流,析水發源於析縣西北弘農盧氏縣的大篙山,往南流經惰陽縣舊城北面。情陽縣就是析縣的北鄉。析水往東流入析縣境內,形成一個大水潭,稱為龍淵,潭水清澈幽深,頗有靈異。《 譽舊傳》 說:漢高祖入關後,經過這裡觀看水潭,見到水下仿佛有房屋。事情不是永久不變的,也就難以弄清楚了。析水又往東流經析縣舊城北面,大概就是《 春秋》 里提到的白羽。《 左傳》 :昭公十八年(前524 )楚派遣王子勝把許遷到析,就指這個地方。郭仲產說:相傳此城是漢高祖修築的,其實不是。我查考過《 史記》 ,楚襄王元年(前298 ) 秦軍出武關,殺了敵兵五萬人,奪取了析十五個城。又提到漢高祖入關後,也曾攻下析哪,並沒有說以前沒有城,但漢高祖修過城卻是可能的。析水又流經縣城東面,王莽改名為君亭。析水往南流入丹水縣,注入丹水,所以丹水與均水匯合處有析口的地名。丹水又往東南流經一個舊城南,叫三戶城。從前漢高祖入關時,王陵在丹水起兵,投奔高祖,這個城可能是王陵修築的。丹水又流經丹水縣舊城西南,該縣有個密陽鄉,是古代商密的地方,從前楚國申息的軍隊就駐守在這裡,也是《 春秋》 說到的三戶。杜預說:縣北面有個三戶亭。《 竹書紀年》 說:壬寅日,孫何侵犯楚國,打進三戶城,說的就是這地方。丹水裡有一種紅色的魚,夏至前十天,夜裡去守候,魚在水岸邊浮上來,紅光四射像火一樣,撒網捕捉,剖魚用血塗在腳上,可以在水裡行走,長期呆在深潭中。丹水又從東南流到縣南,黃水發源於北方芬山的黃谷,往南流經丹水縣,往南注入丹水。黃水北有墨山,山上岩石全都呈黑色,光彩四射,黑如墨染,所以稱為墨山。如今河南新安縣有石墨山,也屬於這一類。丹水南有丹崖山,山上全是淺紅色的崖壁,巍然高聳,好像紅霞映照天際。兩山一黑一紅,相映更為奇觀了。丹水又往南流經南鄉縣舊城東北。漢朝建安年間(196 一219 ) ,把南陽右邊的轄地劃為南鄉郡。到晉朝時,封宣帝的孫子司馬暢為順陽王,就以舊地立為順陽郡。南鄉則是一個縣,舊縣治在郁城。永嘉年間(307 一313 ) ,丹水淹沒邯城,到永和年間(345 一356 ) ,就把縣治遷到南鄉舊城。城南門外,從前在社廟旁原有一棵柏樹,大三十圍,蕭欣當郡守時把它砍掉了。據說當時有一條大蛇從樹洞中墜下,蛇身大數圍,長三丈,一群小蛇約數十條跟著它爬進南山里,聲音有如風雨。砍樹以前,大蛇曾經託夢蕭欣,但蕭欣並不在意;待砍倒樹後,過不了幾天,蕭欣果然死了。丹水又往東流經南鄉縣北面。興寧末年(365 ) ,太守王靡之改築了今天這座城。城的北半部建在水中,左右兩邊夾在深深的溪澗之間,到了春夏水漲時,看上去就像一座孤洲。城的前面有晉朝順陽太守丁穆碑,是郡民范寧所立。丹水流經兩縣之間,流過於中北面,就是所謂商於,昔日張儀勸說楚國與齊國絕交,答應將商於地區六百里割讓給楚國,說的就是這裡。《 呂氏春秋》 說:堯經過丹水之戰,征服了南蠻,說的就是這支水。丹水又往南流,匯合了均水,匯流處稱為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