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二十一

汝水出河南梁縣勉鄉西天息山,《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即猛山也。亦言出南陽魯陽縣之大盂山。又言:出弘農盧氏縣還歸山。《博物志》曰:汝出燕泉山,並異名也。余以水平中,蒙除魯陽太守,會上台下,列山川圖,以方誌參差,遂令尋其源流。此等既非學徒,難以取悉,既在徑見,不容不述。今汝水西出魯陽縣之大盂山蒙柏谷,岩鄣深高,山岫邃密,石徑崎嶇,人跡裁交,西即盧氏界也。其水東北流,徑太和城西,又東流徑其城北。左右深松列植,筠柏交蔭,尹公度之所棲神處也。又東屆堯山西嶺下,水流兩分,一水東徑堯山南,為滍水也,即《經》所言滍水出堯山矣。一水東北出為汝水,歷蒙柏谷,左右岫壑爭深,山阜競高,夾水層松茂柏,傾山蔭渚,故世人以名也。津流不已,北歷長白沙口,狐白溪水注之。夾岸沙漲若雪,因以取名。其水南出狐白川,北流注汝水,汝水又東北趣狼皋山者也。

東南過其縣北,汝水自狼皋山東出峽,謂之汝阨也。東歷麻解城北,故鄤鄉城也,謂之蠻中。《左傳》所謂單浮余圍蠻氏,蠻氏潰者也。杜預曰:城在河南新城縣之東南,伊洛之戎,陸渾蠻氏城也。俗以為麻解城,蓋蠻、麻讀聲近故也。汝水又徑周平城南。京相璠曰:霍陽山在周平城東南者也。汝水又東,與三屯谷水合,水出南山,北流,徑石碣東。柱側刊雲河南界。又有一碣,題言洛陽南界。碑柱相對,既無年月,竟不知何代所表也。其水又北流,注於汝水。汝水又東與廣成澤水合,水出狼皋山北澤中。安帝永初元年,以廣成遊獵地假與貧民。元初二年,鄧大後臨朝,鄧騭兄弟輔政。世士以為文德可興,武功宜廢,寢蒐狩之禮,息戰陣之法。於時,馬融以文武之道,聖賢不墜,五材之用,無或可廢,作《廣成頌》云:大漢之初基也,揆厥靈囿,營於南郊。右三塗,左枕嵩岳,面據衡陰,背箕王屋,浸以波、溠,演以榮、洛。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神泉側出,丹水、涅池。怪石浮磐,耀焜於其陂。桓帝延熹元年,校獵廣成,遂幸函谷關。其水自澤東南流,徑溫泉南,與溫泉水合。溫水數源,揚波於川左,泉上,華宇連蔭,茨甍交拒,方塘石沼,錯落其間。頤道者多歸之。其水東南流,注廣成澤水。澤水又東南入於汝水。汝水又東,得魯公水口。水上承陽人城東魯公陂。城,古梁之陽人聚也,秦滅東周,徙其君於此。陂水東南流,合於澗水,水出北山,南流注之,又亂流,注於汝水。汝水之右,有霍陽聚。汝水徑其北,東合霍陽山水,水出南山。杜頂曰:河南粱縣有霍山者也。其水東北流,徑霍陽聚東。世謂之華浮城,非也。《春秋左傳》哀公四年,楚侵梁及霍。服虔曰,梁、霍,周南鄙也。建武二年,世祖遣征虜將軍祭遵攻蠻中山賊張滿,時厭新、柏華余賊合,攻得霍陽聚,即此。霍陽山水又徑梁城西。按《春秋》,周小邑也,於戰國為南梁矣。故《經》雲,汝水徑其縣北,俗謂之治城,非也,以北有注城故也。今置治城縣,治霍陽山。水又東北流,注於汝水。汝水又左合三里水,水北出梁縣西北,而東南流,徑其縣故城西,故憚狐聚也。《地理志》云:秦滅西周,徙其君於此,因乃縣之。杜預曰:河南縣西南有梁城,即是縣也。水又東南,徑注城南。司馬彪曰:河南梁縣有注城。《史記》魏文侯三十二年,敗秦於注者也。又與一水合,水發注城東坂下,東南流注三里水。三里水又亂流入於汝。汝水又東徑成安縣故城北。按《地理志》,潁川郡有成安縣,侯國也。《史記。建元以來功臣侯者年表》曰:漢武帝元鼎五年,校尉韓千秋擊南越,死,封其子韓延年為成安侯。即此邑矣。世謂之白泉城,非也,俗謬耳。汝水又東,為周公渡,藉承休之徽號,而有周公之嘉稱也。汝水又東,黃水注之。水出梁山,東南徑周承休縣故城東,為承休水。縣,故子南國也。漢武帝元鼎四年,幸洛陽,巡省豫州,觀於周室,邈而無祀。詢問耆老,乃得孽子嘉,封為周子南君,以奉周把。按《汲冢古文》,謂衛將軍文子為子南彌牟,其後有子南勁。《紀年》,勁朝於魏。後惠成王如衛,命子南為侯。秦並六國,衛最後滅。疑嘉是衛後,故氏子南而稱君也。初元五年,為周承休邑。《地理志》曰:侯國也,元帝置。元始二年,更曰鄭公。王莽之嘉美也。故汝渡有周公之名,蓋藉邑以納稱,世謂之黃城,水曰黃水,皆非也。其水又東南,徑白茅台東,又南徑梁瞿鄉西,世謂之期城,非也。按《後漢書》,世祖自潁川往梁瞿鄉,馮魴先詣行所,即是邑也。水積為陂,世謂之黃陂。東轉,徑其城南,東流,右合汝水。

又東南過潁川郟縣南。

汝水又東與張磨泉合,水發北阜,春夏水盛,則甫注汝水。汝水又東,分為西長湖,湖水南北五十餘步,東西三百步。汝水又東,扈澗水北出大劉山,南徑木蓼堆東、郊城西,南流入於汝。汝水又右,迤為湖。湖水南北八九十步,東西四五百步,俗謂之東長湖,湖水下入汝,古養水也。水出魯陽縣北將孤山北長岡下。數泉俱發,東歷永仁三堆南。又東徑沙川,世謂之沙水,歷山符壘北,又東徑沙亭南,故養陰里也。司馬彪《郡國志》曰:襄城有養陰里。京相璠曰:在襄城郟縣西南。養,水名也,俗以是水為沙水,故亦名之為沙城,非也。又城處水之陽,而以陰為稱,更用惑焉。但流雜間居,裂溉互移,致令川渠異容,津途改狀,故物望疑焉。又右會堇溝水,水出沛公壘西六十許步。蓋漢祖入關,往征是由,故地擅斯目矣。其水東北注養水,養水又東北入東長湖,亂流注汝水也。汝水又徑郊縣故城南,《春秋》昭公十九年,楚令尹子瑕之所城也。滶水注之。水出魯陽縣之將孤山,東南流。許慎云:水出南陽魯陽,入父城,從水,敖聲。呂忱《字林》亦言在魯陽。滶水東入父城縣,與桓水會。水出魯陽北山,水有二源,奇導於賈復城,合為一瀆。徑賈復城北,復南,擊郾所築也。俗語訛謬,謂之寡婦城,水曰寡婦水。此瀆水有窮通,故有枯渠之稱焉。其水東北流至父城縣北,右注滶水,亂流又東北至郟,入汝。汝水又東南,左合藍水。水出陽翟縣重嶺山,東南流,徑紀氏城西,有層台,謂之紀氏台。《續漢書》曰:世租車駕西征,盜賊群起。郊令馮魴為賊延哀所攻,力屈。上詣紀氏,群賊自降,即是處,在郟城東北十餘里。其水又東南流,徑黃阜東,而南入汝水。汝水又東南流,與白溝水合,水出夏亭城西,又南徑龍城西。城西北即摩陂也,縱廣可十五里。魏青龍元年,有龍見於郊之摩陂,明帝幸陂觀龍,於是改摩陂曰龍陂,其城曰龍城。其水又南入於汝水。汝水又東南與龍山水會,水出龍山龍溪,北流,際父城縣故城東。昔楚平王大城城父以居太子建,故杜預曰:即襄城之父城縣也。馮異據之,以降世祖,用報巾車之恩也。其水又東北流,與二水合,俱出龍山,北流注之,又東北入於汝水。汝水又東南,徑襄城縣故城南。王隱《晉書地道記》曰:楚靈王築。劉向《說苑》曰:襄城君始封之日,服翠衣,帶玉佩,徙倚於流水之上,即是水也。楚大夫莊辛所說處。後乃縣之。呂后元年,立孝惠后宮子義為侯國,王莽更名相成也。黃帝嘗遇牧童於其野,故嵇叔夜贊曰:奇矣難測,襄城小童,倦遊六合,來憩茲邦也。其城南對汜城,周襄王出鄭居汜,即是此城也。《春秋》襄公二十六年,楚代鄭,涉汜而歸。杜預曰:涉汝水於汜城下也。晉襄城郡治。京相璠曰:周襄王居之,故曰襄城也。今置關於其下。汝水又東南流,徑西不羹城南。《春秋左傳》昭公十二年,楚靈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我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其畏我乎?《東觀漢記》曰:車騎馬防以前參藥,勤勞省闥,增封侯國襄城羹亭千二百五十戶,即此亭也。汝水又東南,徑繁丘城南,而東南出也。

又東南,過定陵縣北。

湛水出犨縣北魚齒山西北,東南流,歷魚齒山下,為湛浦,方五十餘步,《春秋》襄公十六年,晉伐楚,報楊梁之役。楚公子格及晉師戰於湛阪,楚師敗績,遂侵方城之外。今水北悉枕翼山阜,於父城東南,湛水之北,山有長阪,蓋即湛水以名阪,故有湛阪之名也。湛水又東南徑蒲城北。京相璠曰:昆陽縣北有蒲城,蒲城北有湛水者是也。湛水又東,於汝水九曲北,東入汝。杜預亦以是水為湛水矣。《周310禮》:荊州,其浸穎、湛。鄭玄雲未聞,蓋偶有不照也。今考地則不乖其土,言水則有符經文矣。汝水又東南,徑定陵縣故城北。漢成帝元延三年,封侍中、衛尉淳于長為侯國,王莽更之曰定城矣。《東觀漢記》曰:光武擊王莽二公,還到汝水上,於涯,以手飲水,澡頰塵垢,謂傅俊曰:今日疲倦,諸君寧備也?即是水也。水右則滍水左入焉,左則百尺溝出矣。溝水夾岸層崇,亦謂之為百尺堤也。自定陵城北,通潁水於襄城縣,穎盛則南播,汝泆則北注,溝之東有澄潭,號曰龍淵,在汝北四里許,南北百步,東西二百步,水至清深,常不耗竭,佳饒魚筍,湖溢,則東注漷水矣。汝水又東南,昆水注之,水出魯陽縣唐山,東南流,徑昆陽縣故城西。更始元年,王莽征天下能為兵法者,選練武衛,招募猛士,旌旗輜重,千里不絕。又驅諸獷獸,虎豹犀象之屬,以助威武。自秦、漢出師之盛,未嘗有也。世祖以數千兵徼之陽關,諸將見尋、邑兵盛,反走入昆陽。世祖乃使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留守,夜與十三騎出城南門,收兵於郾。尋、邑圍城數十重,雲車十餘丈,瞰臨城中,積弩亂髮,矢下如雨。城中人負戶而汲。王鳳請降,不許。世祖帥營部俱進,頻破之。乘勝,以敢死三千人,徑沖尋、邑兵,敗其中堅於是水之上,遂殺王尋。城中亦鼓譟而出,中外合勢,震呼動天地。會大雷風,屋瓦皆飛,莽兵大潰。昆水又屈徑其城南。世祖建武中,封侍中傅俊為侯國。故《後漢郡國志》有昆陽縣,蓋藉水以氏縣也。昆水又東,徑定陵城南,又東,注汝水。汝水又東南,徑奇頟城西北。今甫潁川郡治也。水出焉,世亦謂之大水。《爾雅》曰:河有雍,汝有濆。然則濆者,汝別也。故其下夾水之色,猶流汝陽之名,是或濆、之聲相近矣,亦或下合、潁,兼統厥稱耳。

又東南,過郾縣北。

汝水徑奇頟城西,東南流。其城衿帶兩水,側背雙流。汝水又東南流,徑郾縣故城北,故魏下邑也。《史記》,楚昭陽伐魏,取郾是也。汝水又東,得醴水口,水出南陽雉縣,亦云導源雉衡山,即《山海經》雲衡山也。郭景純以為南嶽,非也。馬融《廣成頌》曰面據衡陰,指謂是山,在雉縣界,故世謂之雉衡山。依《山海經》,不言有水。然醴水東流,歷唐山下,即高鳳所隱之山也。醴水又東南,與皋水合,水發皋山。郭景純言,或作章山。東流注於醴水。醴水又東南,徑唐城北,南入城,而西流出城。城蓋因山以即稱矣。醴水又屈而東南流,徑葉縣故城北。《春秋》成公十五年,許遷於葉者也。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爭強中國,多築列城於北方,以逼華夏,故號此城為萬城,或作方字。唐勒《奏土論》曰:我是楚也,世霸南土,自越以至葉垂,弘境萬里,故號曰萬城也。余按《春秋》,屈完之在召陵,對齊侯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杜預曰:方城,山名也,在葉南,未詳孰是。楚惠王以封諸梁子高,號曰葉公,城即子高之故邑也。葉公好龍,神龍下之。河東王喬之為葉令也,每月望,常自縣詣台朝,帝怪其來數而不見車騎,顯宗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於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隻舃。乃詔尚方診視,則四年中所賜尚書官屬履也。每當朝時,葉門下鼓不擊自鳴,聞於京師。後天下玉棺於堂前,吏民推排,終不搖動。喬曰:天帝獨欲召我耶?乃沐浴服飾寢其中,蓋便立覆。宿昔,葬於城東,土自成墳。其夕,縣中牛皆流汗喘乏,而人無知者。百姓為立廟,號葉君祠。牧守每班錄,312皆先謁拜之。吏民祈禱,無不如應,若有違犯,亦立能為祟,帝乃迎取其鼓,置都亭下,略無復聲焉。或云:即古仙人王喬也,是以乾氏書之於神化。醴水又徑其城東,與燒車水合,水西出苦菜山,東流側葉城南,而下注醴水。醴水又東,徑葉公廟北。廟前有《沈子高諸梁碑》。舊秦、漢之世,廟道有雙闕、几筵。黃巾之亂,殘毀頹闕。魏太和、景國中,令長修飾舊宇。後長陳晞以正始元年立碑,碑字破落,遺文殆存,事見其碑。醴水又東,與葉西陂水會。縣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謂楚國方城以為城者也。山有湧泉,北流,畜之以為陂,陂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東,徑葉城南,而東北注醴水。醴水又東,注葉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並諸梁之所堨也。陂水又東,徑陽縣故城北。又東徑定陵城東南,與芹溝水合。其水導源葉縣,東徑陽城北,又東徑定陵縣南,又東南流注醴。其水徑流昆、醴之間,纏絡四縣之中,疑即呂比所謂峴水也。今於定陵更無別水,惟是水可當之。醴水東徑郾縣故城南,左入汝。《山海經》曰:醴水東流注於水也。汝水又東南流,徑鄧城西。《春秋左傳》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者也。汝水又東南流,水注之。

又東南,過汝甫上蔡縣西。

汝南郡,楚之別也。漢高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汾。縣故蔡國,周武王克殷,封其弟叔度於蔡。《世本》曰:上蔡也,九江有下蔡,故稱上。《竹書紀年》曰:魏章率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者也。永初元年,安帝封鄧騭為侯國。汝水又東,徑懸瓠城北。王智深云:汝南太守周矜起義於懸瓠者,是矣。今豫州刺史汝南郡治。城之西北,汝水枝別左出,西北流,又屈西東轉,又西南會汝,形若垂瓠。耆彥云:城北名馬灣,中有地數頃,上有栗園,栗小,殊不並固安之實也。然歲貢三百石,以充天府。水渚,即栗州也。樹木高茂,望若屯雲積氣矣。林中有栗堂、射埻,甚間敞,牧宰及英彥,多所游薄。其城上西北隅,高祖以太和中幸懸瓠,平南王肅起高台於小城,建層樓於隅阿,下際水湄,降眺栗渚,左右列謝,四周參差競峙,奇為佳觀也。又東南,過平輿縣南。

溱水出浮石嶺北青衣山,亦謂之青衣水也。東南徑朗陵縣故城西。應劭曰:西南有朗陵山,縣以氏焉。世祖建武中,封城門校尉臧宮為侯國也。湊水又南屈徑其縣南,又東北。徑北宜春縣故城北。王莽更名之為宣孱也。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元初三年,安帝封后父侍中閻暢為侯國。溱水又東北,徑馬香城北,又東北,入汝。汝水又東南,徑平輿縣南,安成縣故城北。王莽更名至成也。漢武帝元光六年,封長沙定王子劉蒼為侯國矣。汝水又東南,陂水注之,水首受慎水於慎陽縣故城南陂。陂水兩分,一水自陂北,繞慎陽城四周城塹。潁川荀淑遇縣人黃叔度於逆旅,與語移日,曰:子,吾師表也。范奕論曰:黃憲言論風旨,無所傳聞。然士君子見之者,靡不服深遠,去疵吝,將以道周性全,無得而稱乎?塹水又自瀆東北流,注北陂。一水自陂東北流,積為鯛陂。陂水又東北,又結而為陂,世謂之窖陂。陂水上承慎陽縣北陂,東北流,積而為土陂。陂水又東為窖陂。陂水又東南流,注壁陂。陂水又東北為太陂。陂水又東,入汝。汝水又東南,徑平陵亭北,又東南,徑陽遂鄉北。汝水又東,徑櫟亭北。《春秋》之棘櫟也。杜預曰:汝陰新蔡縣東北有櫟亭。今城在新蔡故城西北,城北314半淪水。汝水又東南,徑新蔡縣故城南。昔管、蔡間王室,放蔡叔而遷之。其子胡,能率德易行,周公舉之為卿士,以見於王。王命之以蔡,申呂地也。以奉叔度祀,是為蔡仲矣。宋忠曰:故名其地為新蔡。王莽所謂新遷者也。世祖建武二十八年,封吳國為侯國。《汝南先賢傳》曰:新蔡鄭敬字次都,為郡功曹。都尉高懿廳事前,有槐樹,白露類甘露者。懿問掾屬,皆言是甘露。敬獨曰:明府政未能致甘露,但樹汁耳。懿不悅,託疾而去。汝水又東南,左會澺水。水上承汝水別流於奇頷城東,東南流為練溝,徑召陵具西,東南流注,至上蔡西岡北,為黃陵陂。陂水東流,於上蔡岡東為蔡塘。又東徑平輿縣故城南,為澺水。縣,舊沈國也,有沈亭。《春秋》定公四年,蔡滅沈,以沈子嘉歸。後楚以為縣。《史記》曰:秦將李信攻平輿,敗之者也。建武三十年,世祖封銚統為侯國。本妝南郡治,昔費長房為市吏,見王壺公,懸壺郡市,長房從之,因而自遠,同入此壺,隱淪仙路,骨謝懷靈,無會而返。雖能役使鬼神,而終同物化。城南里余有神廟,世謂之張明府祠,水旱之不節,則禱之。廟前有《圭碑》,文字紊碎,不可復尋。碑側有小石函。按《桂陽失賢畫贊》,臨武張熹字季智,為平輿令。時天大旱,熹躬禱雩,未獲嘉應,乃積薪自焚。主薄侯崇,小吏張化,從熹焚焉。火既燎,天靈感應,即澍雨。此熹自焚處也。澺水又東南,左迤為葛陂,陂方數十里。水物含靈,多所苞育。昔費長房投杖於陂而龍變所在也,又劾東海君於是陂矣。陂水東出為鯛水,俗謂之三丈陂,亦曰三嚴水。水徑鯛陽縣故城南。應劭曰:縣在鯛水之陽。漢明帝水平中,封衛尉陰興子慶為侯國也。縣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更封安城侯銚丹為侯國。城之東北,有楚武王冢,民謂之楚王琴,城北祝社裡下,土中得銅鼎,銘曰楚武王,是知武王隧也。鯛陂東注為富水,水積之處,謂之陂塘,津渠交絡,枝布川隰矣。澺水自葛陂東南,徑新蔡縣故城東,而東南流注於汝,汝水又東南徑下桑里,左迤為橫塘陂,又東北為青陂者也。汝水又東南,徑壺丘城北,故陳地。《春秋左傳》文公九年,楚侵陳,克壺丘,以其服於晉,是也。汝水又東,與青陂合,水上承慎水於慎陽縣之上慎陂,左溝北注馬城陂,陂西有黃丘亭。陂水又東,徑新息亭北,又東為綢陂。陂水又東,徑新息縣,結為牆陂。陂水又東,徑遂鄉東南,而為壁陂。又東為青陂,陂東對大呂亭。《春秋外傳》曰:當成周時,南有荊蠻、申、呂,姜姓矣,蔡平侯始封也。西南有小呂亭,故此稱大也。側陂南有青陂廟,廟前有陂,漢靈帝建寧三年,新蔡長河南緱氏李言上請修復青陂。司徒臣訓、尚書臣襲,奏可洛陽宮,於青陂東塘南樹碑。碑稱青陂在縣坤地。源起桐柏淮川,別流入於潺湲。徑新息牆陂,衍入褒信界,灌溉五百餘頃。陂水又東,分為二水,一水南入淮,一水東南徑白亭北,又東徑吳城南。《史記》,楚惠王二年,子西召太子建之子勝於吳。勝入居之,故曰吳城也。又東北屈徑壺丘東,而北流注於汝水,世謂之薄溪水。汝水又東,徑褒信縣故城北,而東注矣。

又東至原鹿縣,汝水又東南徑縣故城西。杜預《釋地》曰:汝陰有原鹿縣也。

南入於淮。

所謂汝口,側水有汝口戍,淮、汝之交會也。

譯文

汝水發源於河南郡梁縣勉鄉西面的天息山,《 地理志》 說:汝水發源於高陵山,就是猛山。也有人說發源於南陽魯陽縣大盂山,又說是發源於弘農盧氏縣的還歸山。《 博物志》 說:汝水發源於燕泉山。這都是一山的異名。我在永平年間(508 - 512 )受命出任魯陽太守,上任時正逢上級長官下來,要求展示各地《 山川圖》 ,因地方志說法各不相同,就命我們探尋諸水的源流。參加工作的如不是專家,就很難獲得詳盡正確的情況;本人既是親眼所見,就不得不作些具體的敘述了。汝水發源於西面魯陽縣大盂山的蒙柏谷,那一帶重巒疊嶂,山高谷深,石徑崎嶇,人跡罕至,西邊靠近盧氏縣邊界。汝水往東北流經太和城西,又往東流經城北,左右兩岸青松成行,綠竹和翠柏枝葉相接,這是尹公度棲息修煉過的地方。汝水又往東流到堯山西嶺下,分為兩條。一條往東流往堯山南,叫滍水。《 水經》 說:滍水發源於堯山,指的就是這條水。另一條往東北流,就是汝水,流經蒙柏谷。兩邊幽谷爭深,山峰競高,溪流兩岸都是密層層的青松,和綠沉沉的翠柏,濃蔭覆蓋著山上和水濱,因而人們稱為蒙柏谷。山上的泉流滔滔不絕,往北流經長白沙口時,狐白溪水注入。溪水兩岸流沙沖積潔白如雪,因而得名。狐白溪水發源於南面的狐白J 叮,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北流向狼皋山。

往東南流過縣北,

汝水從狼皋山東流出峽,山口稱為汝院。又往東流經麻解城北面,這就是舊時的鄖鄉城,叫蠻中。《 左傳》 說:單浮余圍困蠻氏,蠻氏被擊潰,就指這裡。杜預說:城在河南新城縣東南,就是伊洛之戎、陸渾蠻氏所居的城。俗稱麻解城,是因為蠻、麻兩字讀音相近,以致音訛的緣故。汝水又流經周平城南。京相潘說:霍陽山在周平城東南。汝水又往東流,與三屯谷水匯合。三屯谷水發源於南山,往北流經石竭東邊,石柱邊上刻著:河南界。另有一塊石褐題著:洛陽南界。碑柱相對而立,未署年月,也不知是哪個朝代所立。水又北流,注入汝水。汝水繼續東流,與廣成澤水匯合。此水發源於狼皋山北面的沼澤中。安帝永初元年(107 ) ,把廣成這塊遊獵地給予平民。元初二年(115 ) ,鄧太后臨朝,鄧鷺兄弟輔政,天下士人認為文治將會興起,武功應當廢棄,皇家狩獵的禮儀、列陣作戰的方法,都可束之高閣了。那時,馬融卻認為:文武之道,聖賢從未偏廢過,金、木、水、火、土五材各有所用,缺一不可,於是作了《 廣成頌》 說:大漢建國初期,劃定這個秀麗的園林,建設於南郊。園林右望三塗,左依篙岳,前對衡山之陰,背負王屋之麓;有港漢灌溉,有榮、洛長流。金山、石林,在中央高高聳起,神泉在旁邊湧出,形成丹水、涅池,浮馨般的怪石在破塘中熠熠生輝。桓帝延熹元年(158 ) ,駕臨廣成圍獵,後又巡遊函谷關。水從澤中往東南流經溫泉南面,與溫泉水匯合。溫泉水有好幾個源頭、在川流左岸揚波奔流。溫泉上,華麗的屋宇連成一片,屋脊縱橫交錯,其間錯落地散布著一些方整的石砌池塘,很多修道者都喜歡到這裡來。溫水往東南流,注入廣成澤水,澤水又往東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流,在魯公水口接納了一條水,這條水上源承接陽人城東面的魯公破。陽人城,是古代梁國的陽人聚,秦滅東周后,將周王遷到此城。破水往東南流,與澗水匯合。澗水發源於北山,往南流,注入破水,又亂流注入汝水。汝水右岸有霍陽聚,汝水流經這個聚落的北面,往東流匯合了霍陽山水。霍陽山水發源於南山。杜預說:河南縣有霍山。水往東北流經霍陽聚東面,人們把這個聚落稱為華浮城,其實不對。《 春秋左傳》 :哀公四年(前491 ) ,楚國入侵梁和霍。服虔說,梁和霍是周的南部邊境。建武二年(26 ) ,世祖派遣征虜將軍祭遵進攻蠻中山寇張滿,當時厭新、柏華等余寇配合進攻,占領了霍陽聚,指的就是這地方。霍陽山水又流經梁城西面。按《 春秋》 :梁城是周朝的一個小城,到戰國時叫南梁。所以《 水經》 說:汝水流經縣北。民間稱為治城,其實不是,大概是因為北面有個注城的緣故。今天設定了治城縣,治所在霍陽山。水又往東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在左邊匯合了三里水。三里水發源於北方的梁縣西北,往東南流經該縣老城西面,就是舊時的蕙狐聚。《 地理志》 說:秦滅西周后,將周王遷到這裡,因而設立為縣。杜預說:河南縣西南有梁城,就是這個縣。水又往東南流經注城南面。司馬彪說:河南梁縣有注城。《 史記》 :魏文侯三十二年(前414 ) ,在注城打敗了秦。三里水又匯合了一條水,這條水發源於注城東邊的山坡下,往東南流,注入三里水;三里水又亂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東經成安縣老城北面。按《 地理志》 ,穎川郡有成安縣,是個侯國。《 史記• 建元以來功臣侯者年表》 說:漢武帝元朔五年(前124 ) ,校尉韓千秋打南越時戰死,朝廷封他的兒子韓延年為成安侯,就是此城。人們稱為白泉城,其實不對,這是民間訛傳的結果。汝水又東流,就到周公渡。因為這裡過去是承休侯國,憑著這個嘉號,才有周公這個美名。汝水又往東流、黃水注入,黃水發源於梁山,往東南流經周承休縣老城東面,叫承休水。周承休縣是舊時的子南國。漢武帝於元鼎四年(前113 ) ,臨幸洛陽,巡察豫州,他看到周朝王族因年代久遠,無人祭祀祖先。詢間老者,結果查得周后裔庶子嘉,於是封為周子南君,讓他掌管對周室宗廟的祭祀。按《 汲家古文》 ,說衛國將軍文子,叫子南彌牟,他的後代有子南勁。《 紀年》 里提到,子南勁向魏朝覷。後來惠成王到衛,封子南為侯。秦並六國時,衛最後被滅,嘉可能是衛的後代,因此以子南為姓氏,並且稱君的。初元五年(前44 ) ,這裡是周承休邑。《 地理志》 說,這是元帝設定的侯國。元始二年(2 ) ,改名為鄭公,就是王莽時的嘉美。因此,汝水的渡口叫周公渡,大概就是因城而得名的。世人稱城為黃城,水為黃水,都是不對的。承休水又往東南流經白茅台東面,又往南流注梁瞿鄉西面,人們稱為期城,也是不對的。按《 後漢書》 ,世祖從穎川前往梁瞿鄉,馮紡先到行宮,就是此城。水流積聚為破塘,人們稱為黃破;水往東轉,經過城南往東流,在右邊匯合汝水。

又往東南流過穎川郡郊縣南面,

汝水繼續東流,與張磨泉匯合。此水發源於北面的山陵,春夏水漲時,就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東流,分為西長湖,湖水南北五十餘步,東西三百步。汝水又東流,息澗水發源於北方的大劉山,往南流經木寥堆以東、郊城以西,往南注入汝水。汝水又向右岸旁出成為湖泊,湖水南北八九十步,東西四五百步,俗稱東長湖。湖水往下流,注入汝水,就是古時的養水。此水發源於魯陽縣北將孤山北面的長岡下,幾條山泉一起流出,往東流經永仁三堆南面,又往東流經沙川,人們稱為沙水,流經山符壘北面,又往東流經沙亭南面,這就是舊時的養陰里。司馬彪《 郡國志》 說:襄城有養陰里。京相潘說:養陰里在襄城邦縣西南。養是水名。民間把這條水稱為沙水,因而也把養陰里稱為沙城,這是不對的。

此外,此城座落在水北,卻以陰為地名,這更令人困惑不解了。然而,當時許多流民雜戶雜居在這裡,耕種時,開溝引水,位置常有移動,使得這一帶溝渠面貌、河道形狀發生改變,因此後世學者也弄不清楚了。養水又在右邊匯合了繭溝水。荃溝水發源於沛公壘以西約六十步。漢高祖入關時,出征是從這裡經過的,因此取名為沛公壘。董溝水往東北流,注入養水。養水又往東北流,注入東長湖,然後亂流注入汝水。汝水又流經郊縣老城南面。《 春秋》 :昭公十九年(前523 ) ,楚國令尹子瑕所築。傲水在這裡注入。傲水發源於魯陽縣的將孤山,往東南流。許慎說:傲水發源於南陽郡魯陽縣,流入父城。傲字偏旁從水,音敖。呂忱《 字林》 也說傲水在魯陽。傲水往東流進父城縣後,與桓水匯合。桓水發源於魯陽北山,有兩個源頭,在賈復城匯合成一條,流經賈復城北面。此城是賈復南下攻哪時所築。民間音訛,稱為寡婦城,水稱寡婦水。這條水有時會幹涸,因此有枯渠之稱。水往東北流到父城縣北面,向右邊注入傲水,亂流往東北到鄭縣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南流,在左邊匯合了藍水,藍水發源於陽翟縣重嶺山,往東南流經紀氏城西面,有層台,稱為紀氏台。《 續漢書》 說:世且親自西征,當時盜賊群起,郊縣縣令馮妨被盜賊延哀所攻,力竭計窮。這時光武帝駕臨紀氏,群賊自動投降,就是這地方,約在邦城東北十餘里。藍水又往東南流經黃阜東面,然後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南流,與白溝水匯合。百溝水發源於夏亭城西面,又往南流經龍城西面。龍城西北,就是摩破,縱寬約十五里。魏青龍元年(233 ) ,郊縣的摩破有龍出現,明帝去破湖觀龍,於是把摩破改名為龍破,把城稱為龍城。水又往南注入汝水。汝水往東南流,與龍山水匯合。龍山水發源於龍山的龍溪,傍著父城縣老城東面往北流。從前楚平王大興土木修築城父城,打算讓太子建居住。所以杜預說:幾城父城就是襄城的父縣城。馮異據有此城,投降世祖,以報答他在巾車鄉開釋之恩。“龍山水又往東北流,匯合了兩條水,這兩條水都發源於龍山,北流注入龍山水。龍山水又往東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南流經襄城縣老城南面。王隱《 晉書• 地道記》 說:此城是楚靈王所築。劉向《 說苑》 說:襄城君剛受封的那天,穿著翠綠色的衣服,戴著玉佩,徘徊在流水上,就是指此水。楚國大夫莊辛曾在此勸說過他,後來就在這裡設縣。呂后元年(前187 ) ,把孝惠帝後宮所生的兒子義封在這裡,立為侯國,王莽改名為相成。黃帝曾在襄城郊野遇見一個牧童,所以秘叔夜的贊里說:黃帝倦遊四方,奇事往往難測,迷路時遇襄城小童,才到這裡來歇息。襄城南對穿B 城,周襄王離鄭,居於犯,就是此城。《 春秋》 :襄公二十六年(前547 ) ,楚軍伐鄭,在犯涉水而歸。杜預說:楚軍是在犯城下涉過汝水。晉時襄城郡的治所就在這裡。京相蟠說:周襄王留居於此城,因此稱為襄城。現今在城下設關。汝水又往東南流經西不羹城南面,《 春秋左傳》 :昭公十二年(前530 ) ,楚靈王說:昔日諸侯因我地區偏僻遙遠而畏懼晉國,今天我大興土木,修築陳、蔡、不羹等城,這裡都各有兵車千乘,現在,諸侯難道不畏懼我嗎?( (東觀漢記》 說:車騎馬防因為進奉參藥,進宮探病很勤,以襄城羹亭一個二百五十戶增封給他的侯國。說的就是此亭。汝水往東南流經繁丘城南面,然後往東南流去。

又往東南流過定陵縣北面,

湛水發源於擎縣北面的魚齒山西北,往東南流經魚齒山下,就是湛浦,湛浦方圓五十餘步。《 春秋》 :襄公十六年(前557 ) ,晉國伐楚,以報復楊梁之役。楚國公子格的軍隊與晉軍遭遇,在湛阪交戰,楚軍戰敗,晉軍於是就侵入到方城之外。今天看來,湛水以北,全是一片山丘,在父城東南、湛水以北的山地間,有一條漫長的山坡,就是按湛水來命名的,因此有湛阪之稱。湛水又往東南流經蒲城北面。京相播說:昆陽縣北面有蒲城,蒲城北面有湛水。湛水又東流,在汝水九曲北面往東注入汝水。杜預也認為此水是湛水。《 周禮》 說:荊州,大川有穎水、湛水。鄭玄卻說沒有聽到過,偶然也有疏失的地方。今天作實地考察,許多記載與當地情況並無不合之處,所記的川流也是與《 水經》 相一致的。汝水又往東南流經定陵縣老城北面,漢成帝元延三年(前10 ) ,將定陵封給侍中衛尉淳于長,立為侯國,王莽時改名為定城。《 東觀漢記》 說:光武帝攻打王莽的兩個大臣,退回時走到汝水岸邊,用手捧水痛飲,洗滌臉上的塵垢。他對傅俊說:今天確是有點疲倦了,但諸位難道真的累垮了嗎?他這話就是在這條水上說的。汝水右邊,有嗤水向左注入,左邊有百尺溝流出。溝水兩岸有高高的河堤,也叫百尺堤,溝水從定陵城以北在襄城縣與穎水相通,穎水上漲時就向南流,汝水泛濫時就向北流。溝水東面有個清澈的水潭,叫龍淵,在汝水北岸約四里;水潭南北百步,東西二百步,水極清澈幽深,常年不涸。這一帶盛產魚類和竹筍。潭水滿溢時就往東注入榔水。汝水又往東南流,昆水注入。昆水發源於魯陽縣的唐山,往東南流經昆陽縣老城西面。更始元年(23 ) ,王莽徵召天下擅長兵法的軍事人才,選拔創,}練武衛部隊,招募猛士,族旗軸重千里不絕,作戰時又驅使各種猛獸,如虎、豹、犀、象之類以助軍威。從秦漢以來,出兵時的這種盛況是前所未有的。世祖派數千兵馬在陽關攔截敵軍,諸將見王尋、王邑兵多勢盛,就退回昆陽。於是世祖就派遣成國上公王鳳、廷尉大將軍王常留守昆陽,連夜帶領十三名輕騎從南門出城,到哪縣去調集軍隊。王尋、王邑把昆陽城圍了數十重,靠近城邊布置了高達十餘丈的雲車,居高臨下地窺視著城中,並用弓弩向城中亂射,箭如雨下,城中人只得背負著門板去汲水。王鳳請求投降,但王尋等不許。世祖率各部軍隊一同進攻,屢次打敗敵軍,繼而又乘勝組織了敢死隊三千人,直衝王尋、王邑軍隊,在昆水上大敗敵軍主力,殺了王尋。此時城中守軍也擊鼓吶喊,衝出城外,內外夾擊,喊殺聲震天動地。當時正逢大雷雨,狂風大作,颳得屋上瓦片亂飛,王莽軍大敗。昆水又轉彎流經昆陽城南面。世祖建武年間(25 、56 ) ,把昆陽封給侍中傅俊,立為侯國。所以《 後漢書• 郡國志》 有昆陽縣,是因水而取縣名的。昆水又往東流經定陵城南,水往東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南流經奇額城西北,現在這是南穎川郡的治所。漬水就在這裡流出,人們也稱為大滁水。《 爾雅》 說:河水有雍水,汝水有潰水。那么潰水其實就是汝水的分支了,因而下游兩水之間的城邑,今天還留下汝陽的地名。或許是因為漬、滁兩字讀音相近,或許也是因為汝水下游與滁水、穎水匯合,於是也就籠統兼用這個名稱吧。

又往東南流過哪縣北面,

汝水經奇領城西往東南流,城在兩水之間,側面和背後都瀕臨兩水。汝水又往東南流經哪縣老城北面,這是舊時魏的下邑。《 史記》 說到楚國昭陽伐魏取哪,就指此城。汝水又往東流,到了醛水口,醛水發源於南陽難縣,也有人說導源於難衡山,就是《 山海經》 里說的衡山。郭景純以為這就是南嶽,但其實不是。馬融《 廣成煩》 說:前朝衡山之北,指的就是此山。山在堆縣邊界,所以人們叫難衡山。按《 山海經》 ,沒有提到衡山有水,但醛水往東流經唐山下,就是高鳳隱居過的山。醛水又往東南流,與皋水匯合。皋水發源於皋山,東流注入醛水。郭景純說,皋山,有人稱為章山。醛水又往東南流經唐城北面,南流入城,然後西流出城,城就是因山而得名的。酸水又折向東南流,經過葉縣老城北面。《 春秋》 ;昭公十五年(前527 ) ,把許遷到葉,就指葉縣。當時楚國強盛,周室衰弱,楚國稱霸於南方,還想在中國爭強,因此在北方修築了許多城邑,來進逼華夏,因稱此城為萬城― 萬字也有寫作方字的。唐勒《 奏土論》 說:我們楚國世代稱霸南方,從越到葉,國境遼闊萬里,因此號稱萬城。我按《 春秋》 ,屈完在召陵,對齊侯說:楚國以方城為城。杜預說:方城是山名,在葉縣南面。不知誰的說法正確。楚惠王把此城封給諸梁沈子高,號為葉公。葉縣老城就是子高的封邑。葉公好龍,神龍於是下凡。河東王喬當葉縣縣令,每月十五常親自赴京朝見皇帝,皇帝見他常常來,卻沒有看到過車馬,感到十分奇怪,就暗裡叫太史監視他。太史報告說,他每次將到時,就有一對野鴨從東南方飛來。於是他們等候野鴨飛到時,就張開羅網去捉,但被網住的卻是一隻鞋子。於是皇帝叫尚方令仔細查驗,發現這是近四年來賜給尚書屬吏的鞋子。每當朝見皇帝時,葉縣衙門下大鼓不擊自鳴,京城都能聽到。後來,夭上在縣堂前降下一口玉棺,無論人們怎樣用力推都推不動。王喬說:天帝單單想召塞去吧?於是就沐浴更衣,穿戴齊整躺入棺中,棺蓋就馬上自動蓋上了。他立即被安葬在城東,泥土自動堆築成墳。當天晚上,縣裡的牛都大汗淋漓,喘息力乏,人們都不知什麼緣故。後來,百姓們為他立廟,稱為葉君祠,州郡長官每當封爵授官時,都要先來廟裡渴拜,官吏和民眾前來祈禱,有求必應,如有違犯,也立即會有災禍降臨。後來,皇帝來迎取那面鼓,把它放在都亭下,但從此再也不響了。有人說:這就是古代仙人王喬,所以後來乾寶把這件事寫入《 搜神記• 神化篇》 。醛水又流經城東與燒車水匯合。燒車水發源於西方的苦菜山,往東沿葉城南邊流去,注入醛水。醛又往東流經葉公廟北面,廟前有沈子高諸梁碑。從前秦漢時候,廟道上有兩座門網和祭席等物,黃巾之亂後,廟宇遭受破壞損毀了,魏太和(477 一499 )、景初年間,縣令重新修葺了舊廟,後任縣官汝南陳啼於正始元年(504 )立碑,現在碑上的字跡已有幾處破損,但遺文基本上還在,所記事跡可從碑上看到。醛水又往東流,與葉縣的西破水匯合,縣南有座方城山,就是屈完所說楚國以方城為城的那座山。山上有泉水湧出,往北流,積聚成破塘,破塘方圓二里。破水散流,又往東流經葉城南面萬然後往東北注入醛水。醛水又往東流注入葉破。這個破塘東西十里,南北七里。兩個破塘都是葉公諸梁所築。破水又往東流經洗陽縣老城北面,又往東流經定陵城南面,東流與芹溝水匯合。芹溝水導源於葉縣,往東流經撫陽城北面,又往東流經定陵縣南面,然後往東南流,注入醛水。這支水流經昆水、醛水之間,彎彎曲曲地流過四縣,可能就是呂忱所說的崛水。今天看來,在定陵再沒有別的河流了,只有此水才可視為與晚水相當。醛水往東流經哪縣老城南面,向左流注入汝水。《 山海經》 說:醛水往東流,注入觀水。汝水又往東流經鄧城西面。《 春秋左傳》 ,桓公二年(前710 ) ,蔡侯、鄭伯在鄧相會,就是這個鄧城。汝水又往東南流,撫水注入。

又往東南流過汝南郡上蔡縣西面,

汝南郡原屬楚國的領域,漢高祖四年(前203 )設定該郡,王莽時改郡名為汝汾。上蔡縣就是舊時的蔡國,周武王征服殷後,把蔡封給他的弟弟叔度。《 世本》 說:就是上蔡;因為九江有個下蔡,所以稱上蔡。《 竹書紀年》 說:魏章率軍並聯合鄭軍攻楚,奪取上蔡。永初元年(107 ) ,安帝將上蔡封給鄧鷺,立為侯國。汝水又往東流經懸瓤城北面。王智深說:汝南太守周矜在懸瓤起義,就是這地方。今天,上蔡是豫州刺史和汝南郡的治所。城的西北面,汝水的一條支流從左邊分出,往西北流,又西折東轉,又往西南流,與汝水匯合,河道彎曲狀如倒掛的葫蘆。老年人說:城北名叫馬灣,灣中有土地數頃,還有個栗園,栗子很小,與固安的栗子相比差得遠了,但每年上貢三百石,以充實朝廷的府庫。這個水諸就是栗洲,諸上樹木參天,樹蔭茂密,望去好像一片綠雲。樹林中有個栗堂、靶場,十分幽靜寬敞,當地州縣長官和名人常來這裡遊樂。高祖在太和年間,曾巡幸懸瓤城,平南將軍王肅在小城上的西北角修築高台,建造層樓,下臨水濱,俯眺栗諸。左右兩邊是水榭,四周景物參差競峙,堪稱勝景了。

又往東南流過平輿縣南面,

漆水發源於浮石嶺北面的青衣山,又稱為青衣水,往東南流經朗陵縣老城西面。應肋說:西南有朗陵山,朗陵就是因山而得名的。世祖建武年間(25 - 56 ) ,將該縣封給城門校尉減宮,立為侯國。傣水又向南轉彎流往縣南,又往東北流經北宜春縣老城北面,王莽時改名為宣屏。豫章也有個宜春,因此這裡加上北字,叫北宜春。元初三年(116 ) ,安帝將這地方封給皇后之父侍中閻暢,立為侯國。漆水又往東北流經馬香城北面,又往東北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南流經平輿縣南面、安城縣老城北面― 安城,王莽時改名為至成。漢武帝元光六年(前129 ) ,將安成封給長沙定王的兒子劉蒼,立為侯國。汝水又往東南流,破水注入。破水上口在慎陽縣老城旁的南破引入慎水。眸水分為兩條,一條從破北流出,環繞慎陽城四周的城壕。穎川荀淑曾在客舍里遇到本縣同鄉黃叔度,與他交談了很久,對他說:您真是可以做我的表率啊!范奕評論說:黃憲言論中的意旨,沒有流傳下來。但凡見過他的有才德之士,無不佩服他思想的深遠,並藉以克服自身的缺點和錯誤,從而使道更加周全,使性更加完美,這不是值得稱頌的嗎?城壕水又從渠中流向東北,注入北破。另一條水從破塘東北流出,積聚成酮破。破水又往東北流,又積聚成一個破塘,人們稱為窖破。破水上流承接慎陽縣的北破,往東北流,積聚成土破。破水又往東流,就是窖破;破水又往東南流,注入壁破。破水又往東北流,是太破;破水又往東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南流經平陵亭北面,又往東南流經陽遂鄉北面。汝水又往東流經棟亭北面。棟亭,《 春秋今稱為棘棟。杜預說:汝陰郡新蔡縣東北有棟亭。今天此城在新蔡縣老城西北,城北一半已沉入水中。汝水又往東南流經新蔡縣老城南面。從前管、蔡二國離間周王室,蔡叔被放逐,遷到這裡。他的兒子胡,規規矩矩地改變行為,周公推薦他做卿士,帶他朝見成王,成王以原屬申呂的蔡封他,讓他掌管對叔度的祭祀,這就是蔡仲。宋忠說:因為這緣故,所以把這地方稱作新蔡。也就是王莽時的新遷。世祖建武二十八年(52 ) ,將新蔡封給吳國,立為侯國。《 汝南先賢傳》 說:新蔡鄭敬,字次都,當郡功曹。都尉高巍官署廳前有槐樹,樹上的白露看來有點像甘露。高璐同下屬,都說是甘露,只有鄭敬一人卻說:您的政績還不能使天降甘露,這只不過是樹汁罷了。高露很不高興,藉口身體不適離開了。汝水又往東南流,在左邊匯合了潦水。潦水上流在奇額城東承接汝水分支,往東南流,叫練溝;經過召陵縣西面,往東南流到上蔡西岡北面,就是黃陵破;破水往東流,在上蔡岡東積成蔡塘,又往東流經平輿縣老城南面,才叫潦水。平輿縣是昔日的沈國,有沈亭。《 春秋》 :定公四年(前506 ) ,蔡滅沈,把沈子嘉擄去,後來楚國把這一地方設立為縣:《 史記》 說:秦將李信攻平輿,擊敗守軍。建武三十年(54 ) ,世祖把這地方封給挑統,立為侯國。這裡本來是汝南郡的治所。從前,費長房當市吏,看見王壺公把壺掛在郡里的市場上,費長房就跟著他,因而從遠處和他一同進入壺中,從此他就隱遁修仙,脫胎換骨,身懷靈氣,但未學成就返回人間,雖然能遣使鬼神,但最後還是死了。城南一里余有神廟,人們稱為張明府祠,每逢水旱失常,人們就在那裡祈禱。廟前有一塊上尖下方的石碑,碑上文字剝落破損,已看不清楚了,碑旁有一個小石匣。按《 桂陽先賢畫贊》 ,臨武張熹,字季智,當平輿縣令。當時天正大旱,張熹親自設祭祈求降雨,但並無靈驗,於是他就堆了柴垛自焚;主簿侯崇、小吏張化也跟他一起自焚。大火熊熊燒起來時,_ L 天的神靈受了感動,立即降了一場大雨,這裡就是張熹自焚的地方。穩水又往東南流,左邊分支流出,就是葛破,這個破湖方圓數十里,水生的動物都含有靈氣,湖裡所藏所生的東西很多,這裡就是費長房把手杖投到湖裡變成了龍的地方;他又在這裡彈勸東海君。湖水往東流出叫酮水,俗稱三丈破,也叫三嚴水,流經酮陽縣老城南面。應劭說:酮陽縣在酮水北邊。漢明帝永平年間(58 ? 75 ) ,把綱陽封給衛尉陰興的兒子陰慶,立為侯國。酮陽縣有葛陵城,建武十五年(39 ) ,把這地方改封給安成侯姚丹,立為侯國。城的東北有楚武王墓,民間稱為楚王琴。在城北祝社裡下的土中,挖出了一隻銅鼎,上有銘文題著:楚武王。由此可知這是武王墓的隧道。酮破水往東流叫富水,流水積聚之處叫破塘,這裡的溝渠交錯,遍布這一片低洼地。渝水從葛破往東南流經新蔡縣老城東面,往東南流,注入汝水。汝水又往東南流經下桑里,向左分支流出是橫塘破,又往東北流是青阪。汝水又往東南流經壺丘城北面,這裡舊時是陳的地方。《 春秋左傳》 :文公九年(前618 ) ,楚國入侵陳,攻下壺丘,這裡因為陳臣服於晉。汝水又往東流,與青破匯合。青破水上流在慎陽縣的__ L 慎破承接慎水,右溝往北流,注入馬城破。馬城破西有個黃丘亭。破水又往東流經新息亭北面,又往東流是酮破;阪水又往東流經新息縣,積成牆破;破水又往東流經遂鄉東南,形成壁破;又往東流積成青破,青破東對大呂亭。《 春秋外傳》 說:成周的時候,南面有荊蠻、申、呂,都姓姜,最初受封在這裡的是蔡平侯。因西南有小呂亭,所以這裡稱為大呂亭。破塘旁邊,南有青破廟,廟前有池塘。漢靈帝建寧三年(170 ) ,河南喉氏李言當新蔡縣官,向朝廷請求修復青破,司徒許訓、尚書聞人襲在洛陽宮向皇帝上奏獲準,在青破東塘南面立碑,碑文說青破座落在該縣西南,發源於桐柏山的淮川,一條分支匯入潺援水,流經新息縣的牆破,延伸流入褒信邊界,灌溉田地五百餘頃。破水又往東流,分成兩條,一條往南流注入淮水,另一條往東南流經白亭北面,又往東流經吳城南面。《 史記》 說:楚惠王二年(前487 ) ,子西把太子建的兒子勝召到吳國,勝來後就住在這裡,所以稱為吳城。水又向東北轉彎,經過壺丘東面往北流,注入汝水。人們稱為薄溪水。汝水又往東流經褒信縣老城北面,然後又向東流去。

又往東流到原鹿縣,

汝水又往東南流經原鹿縣老城西面。杜預《 釋地》 說:汝陰郡有原鹿縣。

往南注人淮水。

入淮處就是所謂汝口,水邊有汝口戍,位於淮水和汝水的匯流處。

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