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

作者:張仲景

問曰:病有結胸,有藏結,其狀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脈浮,關脈沉,名曰結胸也。何謂藏結?答曰: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藏結。舌上白胎滑者,難治。

藏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一雲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味苦寒) 葶藶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鹹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溫)

右四味,搗篩二味,內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禁如藥法。

結胸證,其脈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則死。

結胸證悉具,煩躁者,亦死。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一云:頭痛即眩),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

大陷胸湯方

大黃六兩(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鹹寒)甘遂一錢(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內芒硝,煮一兩沸,內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復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一云:日晡所發心胸大煩),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湯主之。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苦寒) 半夏半升(洗,辛溫) 栝蔞實大者一個(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滓,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太陽病二三日,不能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寒實結胸,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白散亦可服。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味鹹寒)

右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錢匕眼,湯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溫) 芭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平溫) 貝母三分(味辛苦平)

右件三味為末,內芭豆,更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半錢,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身熱,皮粟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水以潠之、洗之,益令熱卻不得出,當汗而不汗,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胸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了,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半斤(苦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乾薑三兩(辛熱) 栝蔞根四兩(苦寒) 黃芩三兩(苦寒) 牡蠣二兩(熬,鹹寒)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里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里半在外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辛平) 黃芩(苦寒) 乾薑(辛熱) 人參(以上)各三兩(甘溫) 黃連一兩(苦寒) 大棗十二枚(掰,溫甘) 甘草三兩(炙,甘平)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太陽少陽並病,而反下之,成結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漿不下,其人心煩。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十棗湯方

芫花(熬,味辛苦) 甘遂(苦寒) 大戟(苦寒) 大棗十枚(掰,甘溫)

右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目閏 者,難治;今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味苦寒) 黃連一兩(味苦寒)

右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溫) 禹餘糧一斤(碎,味甘平)

以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沖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鏇復代赭石湯主之。

鏇復代赭石湯方

鏇復花三兩(味鹹溫) 人參二兩(味甘溫)生薑五兩(切,味辛溫) 代赭石一兩(味苦寒) 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右件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 白朮三兩(味甘平) 人參三兩(味甘溫) 乾薑三兩(味辛熱)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黃,味苦寒) 赤小豆一分(味酸溫)

右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傍,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藏結。死。

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太陽少陽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味苦寒)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芍藥二兩(味酸平)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升,生薑三兩。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黃連湯方

黃連(味苦寒) 甘草(炙,味甘平) 乾薑(味辛熱) 桂枝(去皮,味辛熱)各三兩 人參二兩(味甘溫)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臍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朮湯主之·

棱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熱) 生薑三兩(切,辛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溫)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風濕相搏,骨節煩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熱) 白朮二兩(味甘溫)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為妙。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味苦寒) 石膏一斤(碎,味甘寒)甘草二兩(甘溫) 粳米六合(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味甘平)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人參二兩(味甘渴) 生地黃一斤(味甘寒) 阿膠二兩(味溫甘)麥門冬半升(去心,味甘平) 麻子仁半升(味甘平)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右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復脈湯。

脈按之來緩,而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中有還者反動,名曰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名曰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譯文

問:病症有結胸,有髒結,它們的表現怎么樣?答:胸脘部按之疼痛,寸部脈象浮,關部脈象沉,這就叫結胸。

什麼叫髒結?答:症候表現與結胸相似,但飲食如常,經常腹瀉,寸部脈浮,關部脈細小沉緊,苔白滑的,這就叫髒結,是難治之證。

髒結沒有陽熱證症候表現,不發往來寒熱,病人不煩躁而安靜,舌苔滑,不能用瀉下法治療。

疾病在表卻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邪熱內入與水飲相結,因而形成結胸證。之所以形成結胸,是因為攻下太早的緣故。疾病在里,內無實邪,卻反而用攻下法治療,致胃虛氣逆,所以形成痞證。有結胸證的表現,如果出現項部拘急不柔和,與柔痙的症狀相似的,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就可痊癒,適宜用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方

大黃半斤葶藶子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炒黑以上四味藥,先將大黃、葶藶子搗細篩末,再加入杏仁、芒硝,共研如膏脂,用水調和作成約彈子大小藥丸。另外將甘遂搗成細末,用白蜜二合,水二升,加入上藥丸一粒及甘遂末一錢匕共煮,煮至二升,一次溫服下。服藥後,經過一晚上,應該腹瀉,如果不腹瀉,可以繼續服,直至出現腹瀉為度。服藥禁忌同《藥法》。

結胸證,脈象浮大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療,如果攻下,就會導致病人死亡。

結胸證的症狀全部具備,如果出現躁擾不寧的,多屬死候。

太陽病,脈象浮而動數,脈浮主風邪在表,數主有熱,動脈主痛,數又主虛,症見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反而怕冷,這是太陽表證未解。本應從表論治,醫生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治療,由於胃中空虛而無實邪,誤下後邪氣內陷,邪熱與水飲相結於胸膈,所以出現脈動數變遲,胸脅心下疼痛拒按,短氣,煩躁不安,這樣就形成了結胸證,用大陷胸湯主治。如果不形成結胸,只見頭部汗出,到頸部為止,其它部位不出汗,小便不通暢,身體發黃的,則是濕熱鬱蒸發黃證。

大陷胸湯方

大黃一兩,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錢匕以上三味藥,用水六升,先煮大黃至二升,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煮一、二開,然後再加進甘遂末,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很快腹瀉的,停服後藥。

外感病六七天,形成熱實結胸證,脈象沉而緊,胸脘部疼痛,觸按象石頭一樣堅硬的,用大陷胸湯主治。

外感病十多天,邪熱內結在里,又出現發熱畏寒交替往來的,治用大柴胡湯。只有結胸證的表現,體表沒有高熱的,這是水與熱互結在胸脅,如果頭上輕微汗出,而全身無汗的,用大陷胸湯主治。

太陽表證,反覆發汗而又行攻下,出現五六天不解大便,舌上乾燥,口渴,午後微有潮熱,從劍突下一直到少腹部堅硬脹滿疼痛,不能用手觸摸的,用大陷胸湯主治。

小結胸病的症狀,是正當胃脘部位,用手觸按感覺疼痛,脈象浮滑的,用小陷胸湯主治。

小陷胸湯方

黃連一兩半夏半升,用水洗瓜蔞實大的一枚以上三味藥,用水六升,先加入瓜蔞,煮至三升,去掉藥渣,再加入其它藥共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服溫。

太陽病得了二、三天,不能平臥,只想坐起,胃脘部痞結脹硬,脈象微弱的,這是素有寒飲結聚在里的緣故,卻反而用攻下法治療,因而形成腹瀉。如果腹瀉停止的,就會形成結胸;如果腹瀉不停止,到第四天又再攻下,就會引起脅熱利。

二間:間指容,即居處之意。因該穴位於手次指二節與三節之中,因名二間。二間系大腸之滎穴,有清熱消腫作用。

太陽表證,誤用攻下,如果脈象急促,不形成結胸的,是疾病將要解除的徵象;如果脈象浮的,一定形成結胸;如果脈象緊的,一定會咽痛;脈弦的,一定會兩脅拘急;脈象細數的,就會頭痛不停止;脈象沉緊的,一定會作嘔;脈象沉滑的,一定會出現協熱下利;脈象浮滑的,一定會出現大便下血。

病在表,套用發汗法解表祛邪,卻反而用冷水噴灑澆洗來退熱,熱邪被水飲郁遏不能解除,使熱更甚,怕冷,皮膚上起雞皮疙瘩,想喝水,但又不很口渴的,可給予文蛤散治療。如果服藥後仍不好的,可以用五苓散治療。寒實結胸,有結胸主證,沒有熱證症候表現的,可用三物白散治療。

文蛤散方

文蛤五兩上一味藥,研成細末作成散劑,用開水五合沖服,每次服一方寸匕。

三物白散方

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尖,炒黑,研如膏脂貝母一分以上三味藥,先將桔梗、貝母研細成散,再加入巴豆,在藥臼中杵成細末,用米湯沖服,強壯的人每次服半錢匕,瘦弱的人減量服用,服藥後,如果病在胸膈以上的,一定會出現嘔吐,病在胸膈以下的一定腹瀉。如果服藥後未發生腹瀉的,可飲熱粥一杯,以助藥力;如果腹瀉過度而不停止的,可飲冷粥一杯,以抑制藥性。身體發熱、畏寒、皮膚起雞皮疙瘩而不解除,想拿衣服復蓋身上,醫生如果用冷水噴灑、澆洗,更使邪熱鬱閉而不能外散,本應當汗出卻不能汗出,所以出現煩熱更甚。假如已經汗出,而腹中疼痛,可用芍藥三兩,煎服藥方法同上。

太陽與少陽兩經並病,出現頭痛項強,或者眩暈昏冒,時而心下痞塞硬結、如結胸狀的,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千萬不能發汗。誤用發汗就會出現譫語、脈弦,如果經過五天,仍然譫語不停止的,應當針刺期門,以泄其邪。

婦女外感風邪,症見發熱畏寒,適逢月經來潮,經過七八天,發熱退而身體涼,脈象變遲,胸脅下滿悶疼痛,好象結胸一樣,譫語的,這是熱入血室,應當針刺期門穴,以泄其實邪。

婦人外感風邪,經過七八天,出現了發熱怕冷定時發作的見症,月經恰在這時中止,這是熱入血室。因為邪熱內入血室與血相結,所以發熱怕冷定時發作,好象瘧疾一樣,用小柴胡湯主治。

婦人外感寒邪,症見發熱、畏寒等表證,正逢月經到來,病人白天神志清楚,夜晚譫語如見鬼神的,這是熱入血室,不可用汗吐下法損傷胃氣及上二焦,每可熱退身和而自愈。

外感病六七天,發熱,微微怕冷,四肢關節疼痛,微微作嘔,胸脘部滿悶如物支撐結聚,表證還未解除的,用柴胡桂枝湯主治。

柴胡桂枝湯方

桂枝一兩半,去皮黃芩一兩半人參一兩半甘草一兩,炙半夏二合半芍藥一兩半大棗六枚,剖開生薑一兩半,切片柴胡四兩以上九味藥,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用人參湯(疑指桂枝湯加人參--編者注)加半夏、柴胡、黃芩,取人參一半的量,煎服方法同桂枝湯,又同柴胡湯。

外感病五六天,已經發汗又用瀉下,出現胸脅滿悶微有硬結,口渴,不嘔,頭部出汗,發熱畏寒交替而作,心中煩躁不安的,這是病沒有解除,用柴胡桂枝幹薑湯主治。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三兩瓜蔞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炒甘草二兩,炙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藥後可出現輕度心煩,服第二次藥後汗出就會痊癒。

人迎:穴在頷下,頸部兩側,迎前顯見之處,飲食吞咽,如人事之送迎,故名之。系足陽明胃經與足少陽膽經之會穴。有寬胸定喘,散結清熱之功。

外感病五六天,頭部出汗,微感畏寒,手足冷,脘腹部脹滿,口中不想吃東西,大便堅硬,脈象沉緊而細,這是陽微結證,必然既有表證又有里證。脈沉,主病在里,汗出是陽微結的表現。假如是純陰結證,病邪應完全入里,不應該再有表證,而此證是半在里半在表,表證仍然存在。脈雖然沉緊,卻不是少陰病,因為陰證不應該有汗出,現有頭部汗出,所以知道不是少陰病。可以用小柴胡湯治療。假如服小柴胡湯後仍然不爽快的,可微通其大便,大便一通,即可痊癒。

外感病五六天,嘔吐而發熱的,則柴胡湯證已經具備,本套用柴胡湯治療,卻用其它藥攻下,誤下後如果柴胡證仍然存在的,可以再給予柴胡湯治療。這雖然誤用攻下,但尚未形成變證。由於誤下正氣受損,所以服小柴胡湯後,一定會出現先振振畏寒,繼之蒸蒸發熱,隨之汗出而病解的戰汗現象。如果誤下後邪氣內陷,與水飲相結,出現心下堅硬脹滿疼痛的,這是結胸,用大陷胸湯主治。如果誤下損傷胃氣,胃虛氣逆,氣結心下,出現胃脘脹滿而不疼痛的,這是痞證,不能用柴胡湯治療,適宜用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用水洗黃芩乾薑人參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每日服三次。

太陽與少陽並病,反而用攻下治療,形成結胸,出現心下硬結,腹瀉不止,湯水不能下咽,煩躁不安。

脈浮而緊,是太陽傷寒證之脈,應發汗解表,卻反而用攻下法治療,致表邪入里,因而形成痞證。因是無形氣機痞塞所致,所以按之柔軟不痛。

太陽中風,表證未解,又見下利,嘔逆等水飲證,證屬表里同病,治當先解表,表證解後,才能攻逐在里的水飲。如果見微微出汗,定時而發,頭痛,胸脘部痞結脹硬,牽引胸脅疼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怕冷的,這是表證已解,而水飲停聚胸脅,用十棗湯主治。

十棗湯方

芫花炒甘遂大戟以上三味藥,各取等分,分別搗細混合成散,用水一升半,先加入肥大的大棗十個,煎煮至八合,去渣,再加入上藥藥末服用,強壯的人服一錢匕,瘦弱的人服半錢匕,在清晨溫服。服藥後如果瀉下太少,病不解除的,第二天可以增加半錢匕藥量繼續服用。服藥後迅速出現腹瀉的,用稀粥調養。

太陽病,醫生使用發汗法治療,汗後仍然發熱畏寒,於是又用攻下法治療,誤汗傷表,誤下傷里,致表里正氣均虛,陰陽之氣同時虛竭,表證已無而獨有里證,故見心下痞滿。醫者再用燒針法治療,致髒氣大傷,出現心胸煩躁不安,面色青黃,筋肉跳動的,為難治之候;如果面色微黃、手足溫暖的,示胃氣尚存,較容易治癒。

胃脘部痞滿,按之柔軟,關部脈浮的,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主治。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以上二味藥,用沸開水二升,浸泡一會兒,擠壓泌汁,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胃脘部痞滿,而又畏寒汗出的,用附子瀉心湯主治。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開,另煎取汁以上四味藥,將前三味藥切細,用滾沸開水二升浸泡一會兒,擠壓取汁,去掉藥渣,再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本來因為誤下,形成胃脘部痞滿,給予瀉心湯治療,痞滿卻不消除,並見口乾燥、心煩、小便不通暢,這是水飲內蓄所致,用五苓散主治。

傷寒表證,經用發汗,汗出表證已解,而胃氣損傷,胃中不和,水食停滯,出現胃脘部痞滿硬結,噯氣有食物腐臭氣味,腸鳴較甚,腹瀉的,用生薑瀉心湯主治。

生薑瀉心湯方

生薑四兩,切片甘草三兩,炙人參三兩乾薑一兩黃芩三兩半夏半升,用水洗黃連一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八味藥,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舊本說:附子瀉心湯,即用大黃黃連瀉心湯加附子。半夏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藥物組成相同而名稱不同。生薑瀉心湯是用理中人參黃芩湯去桂枝、白朮,加黃連,並用瀉肝之法。

太陽傷寒或中風證,本應發汗解表,醫生反而用攻下法,損傷脾胃,導致病人一日腹瀉數十次,瀉下不消化食物,腸鳴厲害,胃脘部痞滿硬結,乾嘔,心中煩躁不安,醫生見胃部痞硬,認為是邪熱內結,病邪未盡,又行攻下,致痞脹更甚。這種情況不是邪熱內結,而是中氣虛弱,濁氣上逆,氣結心下,所以胃脘部痞硬,用甘草瀉心湯主治。

甘草瀉心湯方

甘草四兩,炙黃芩三兩乾薑三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破開黃連一兩人參三兩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傷寒表證,服了瀉下的湯藥,導致腹瀉不止,胃脘部痞脹硬結。醫生用瀉心湯治療,又用其它藥攻下,導致腹瀉不止,醫生又以理中湯投之,結果腹瀉更甚。究其原因,是因為理中湯是治療中焦虛寒腹瀉證之劑,而此種下利責在下焦不固,應當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主治。如果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仍然腹瀉不止的,則恐怕屬水濕內盛之腹瀉,應當用分利小便法治療。

赤石脂禹餘糧湯方

赤石脂一斤,打碎太一禹餘糧一斤,打碎以上二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太陽傷寒證,誤用吐下發汗,導致心煩不安,脈象十分微弱,病情遷延八九天,更見胃脘部痞結脹硬,脅下疼痛,氣上沖咽喉,眩暈昏冒,全身經脈跳動,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痿證。

太陽傷寒證,經用發汗,或涌吐,或攻下,表證已解,而胃氣損傷,胃虛氣逆,出現胃脘部痞脹而硬,噯氣不止的,用鏇復代赭湯主治。

鏇復代赭湯方

鏇復花三兩人參二兩生薑五兩代赭石一兩甘草二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藥汁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表證攻下後,外邪內入,熱邪壅肺,出現汗出、氣喘,表熱證已無的,不能再用桂枝湯,可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治療。

太陽病,表證未解,反而屢次攻下,致脾氣損傷,出現腹瀉不止,胃脘部痞結脹硬,而發熱畏寒等表證仍在的,用桂枝人參湯主治。

桂枝人參湯方

桂枝四兩,另外切甘草四兩,炙白朮三兩人參三兩乾薑三兩以上五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後四味藥煎煮至五升,再加入桂枝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晚上服一次。

傷寒表證,用峻瀉藥攻下後,再發其汗,導致心下痞塞,如果有發熱畏寒等見證的,是表證還未解除,不能先泄熱消痞,而應先解表,表證解除以後才能泄熱消痞。解表適宜用桂枝湯,泄熱消痞適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外感病,發熱,汗出而熱不退,上腹部痞結脹硬,嘔吐而又腹瀉的,用大柴胡湯主治。

病的表現象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項部不拘急,寸部脈微浮,胸脘痞脹硬結,氣上沖咽喉,呼吸不暢,這是胸中有痰實之邪停滯,應當採用吐法,可用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炒黃赤小豆一分以上二味藥,分別搗碎過篩作散,然後混合在一起研治。另用香豉一合,熱開水七合,共煮成稀粥,去掉藥渣,再取上藥末一錢匕,與稀粥混合,一次溫服。服藥後不嘔吐的,稍稍增加藥量繼續服用;服藥後很快出現嘔吐的,應停止服藥。各種失血、虛弱的病人,不能用瓜蒂散。

病人脅下宿有痞塊,連及到臍旁,疼痛牽引少腹,甚至痛徹陰莖,這就叫髒結,屬於死候。

傷寒表證,誤用涌吐或瀉下法後,病經七八天仍不解除,邪熱內入,結聚在里,熱邪充斥內外,表現為時有畏風,口渴很甚,想喝水數升,舌乾燥,心煩不安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白虎加人參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兩,炙人參二兩粳米六合以上五味藥,加水一斗煎煮,待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本方在立夏後、立秋前才能服用,立秋後不宜服用。正月、二月、三月天氣尚寒冷,也不宜服用。此時服用就會傷中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各種失血,虛弱的人也不能服用,如果服用也會出現腹痛,腹瀉。此時,可用溫里散寒法救治,就會痊癒。

外感病,表無大熱而里熱熾盛,出現口乾燥而渴,心中煩躁不安,背部微感畏冷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外感病,脈象浮,發熱無汗,是表證還未解除,不能用白虎湯,如果里熱盛,津氣傷,出現口渴想喝水,而沒有表證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太陽病未解,又並發少陽病,出現胃脘部痞結脹硬,頸項拘急不舒,頭目昏眩等證的,應當針刺大椎、肺俞、肝俞諸穴,千萬不可用攻下的方法。

太陽與少陽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邪熱下迫腸胃,而出現自下痢的,用黃芩湯,如果嘔吐的,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治。

黃芩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方

黃芩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生薑一兩半,一方為三兩,切片。以上六味藥,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二次,夜晚服一次。

外感病,胸脘部有熱,腹中有寒,腹中疼痛,想嘔吐的,用黃連湯主治。

黃連湯方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煎煮成六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三次,夜間服二次。懷疑不是張仲景的方。

外感病八九天,風濕相互搏結,出現身體疼痛劇烈,不能自行轉側,不作嘔,口不渴,脈象浮虛而澀的,用桂枝附子湯主治,如果病人大便硬結、小便通暢的,用去桂加白朮湯主治。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開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甘草二兩,炙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去桂加白朮湯方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開白朮四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五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服第一次藥後,病人身體感覺麻木,半天左右可再服一次,待三次藥服完,病人頭目昏眩如物蒙蔽,這是藥物的反應,是附子、白朮的藥力行於皮內、攻逐水濕之氣而不能解除所造成的,因此不必奇怪。本方照理應當加桂枝四兩,實際上,本方與桂枝附子湯是一方兩法。因為大便硬結、小便通暢,所以去桂枝;因為大便不硬,小便不通暢,所以應當加桂枝。附子用三枚,用量恐怕過大,所以虛弱的人及產婦,應減少用量服用。

風濕相互搏結,全身關節劇烈疼痛,牽引拘急不能屈伸,觸按則疼痛更甚,汗出,短氣,小便不通暢,畏風不願減衣,或者身體輕度浮腫的,用甘草附子湯主治。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開白朮二兩桂枝四兩,去皮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服第一次藥,如果能得汗出的,就會痊癒。如果汗出停止,而又出現疼痛的,可再給病人服五合,或服六七合也可,服一升恐怕量過大。

外感病,脈象浮滑的,這是表有熱,里也有熱,用白虎湯主治。

白虎湯方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打碎甘草二兩,炙粳米六合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煎煮,待米熟湯成,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外感病,脈象結代,心中悸動不寧的,用炙甘草湯主治。

炙甘草湯方

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切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剖開以上九味藥,用陳米酒七升,水八升,混勻,先加入阿膠外的八味藥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溶解盡,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本方又叫復脈湯。

脈象按之見緩,時而一止而又繼續跳動的,就叫結脈。又有脈象跳動中一止,能夠自還,脈搏停止間歇時間短,復跳的脈稍快的,名叫結,屬於陰脈。脈象跳動中一止,不能自還,良久方再搏動的,名叫代,屬於陰脈。出現這種脈象的,多難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