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中
作者:張仲景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二兩(去皮)芍藥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掰)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稱)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大棗十二枚(掰) 半夏半斤(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復取微似汗。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連黃芩湯主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黃芩二兩(味苦寒) 黃連三兩(味苦寒)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 桂技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杏仁七十個(湯去皮尖,味辛溫)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復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目閏 ,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味甘溫)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杏仁四十個(去皮尖,味苦,甘溫)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石膏如雞子大(碎,味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味甘溫)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五味子半升(味酸溫) 乾薑三兩(味辛熱)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半夏半升(湯洗,味辛,微溫) 細辛三兩(味辛溫)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里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之。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當鬚髮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味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味甘溫)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石膏半斤(碎,綿裹,味甘寒)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黃耳槓。
發汗過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大棗十五枚(掰,味甘平) 桂枝四兩(去皮)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
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溫) 生薑半斤(切,味辛溫) 半夏半斤(洗,味辛平) 人參一兩(味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味甘平)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白朮二兩(昧苦甘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以上三味,以水伍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服。(疑非仲景意)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六兩(味甘平) 人參一兩(味甘溫) 甘草二兩(炙,味甘平) 乾薑一兩半(味辛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熱)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與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味甘平) 澤瀉一兩六銖半(味酸鹹) 茯苓十八銖(味甘平) 桂半兩(去皮,味辛熱) 白朮十八銖(味甘平)
右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甘草一兩(炙,味甘平)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未持脈時,病人手叉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
發汗後,飲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枚(掰,味甘寒) 香豉四合(綿裹,味苦寒)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下後,心煩、腹滿、臥起不安者,梔子厚朴湯主之。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厚朴四兩(姜炙,苦溫) 枳實四枚(水浸,去穰,炒,昧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
梔子乾薑湯方
梔子十四枚(掰,味苦寒) 乾薑二兩(味辛熱)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目閏 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發汗則痓。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目旬,不得眠。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宜四逆湯。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復下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 黃芩三兩(味苦寒)人參三兩(味甘溫) 甘草三兩(味甘平)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大棗十三枚(掰,味甘溫)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後加減法: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
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復取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味辛熱) 甘草三兩(炙,味甘平) 大棗十二枚(掰,味甘溫) 芍藥六兩(味酸微寒) 生薑三兩(切,味辛溫) 膠飴一升(味甘溫)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 黃芩三兩(味苦寒) 芍藥三兩(味酸,微寒) 半夏半升(洗,味辛溫) 生薑五兩(切,味辛溫) 枳實四枚(炙,味苦寒) 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大黃二兩(味苦寒)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用大黃二兩。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湯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味甘平) 桂枝二兩(去皮,味辛熱) 大黃四兩 芒硝二兩 甘草二兩(炙)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半夏二合(洗) 大棗六枚 柴胡四兩 生薑一兩半 人參一兩半 龍骨一兩半 鉛丹一兩 桂枝一兩半(去皮) 茯苓一兩半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煅)
右十一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溫服一升。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已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牡蠣五兩(熬,味酸鹹) 龍骨四兩(味甘平) 大棗十二枚(掰) 蜀漆三兩(洗去腥,味辛平)
右為末,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譫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唾血。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欲自解者,必當先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也。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
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隔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
抵當湯方
水蛭三十個(熬,味鹹,苦寒) 虻蟲三十個(熬,去翅足,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味苦甘,平) 大黃三兩(酒浸,味苦寒)
右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
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個(味苦寒) 虻蟲二十五個(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右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日卒 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譯文
太陽病,項背部拘緊不柔和,俯仰不能自如,無汗畏風的,用葛根湯主治。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蜜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煮去水分二升,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助發汗,使之微微汗出。調養護理方法及禁忌同桂枝湯,其它湯劑煎服法都可以依照此方。
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症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腹瀉的,用葛根湯主治。
太陽與陽明兩經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症見發熱、畏寒、頭痛、無汗等表證,又見嘔吐而不腹瀉,用葛根加半夏湯主治。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二兩,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黃、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太陽病,證屬桂枝湯證,本當用汗法,醫生卻反而用下法,導致腹瀉不止,脈象急促、短促的,是表證尚未解除的表現,如果出現氣喘、汗出等內熱證的,用葛根黃芩黃連湯主治。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以上四味藥,用水八升,先加入葛根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二次溫服。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無汗而氣喘,脈浮緊的,屬太陽傷寒證,用麻黃湯主治。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掉皮尖以上四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八合。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藥後不須喝熱稀粥,其它調養護理方法均同桂枝湯。
太陽與陽明同時感受外邪而發病,出現氣喘而胸部脹悶的,表明表邪鬱閉較甚,病情偏重於表,不可攻下,宜用麻黃湯發汗解表。
太陽表證,已經過了十天,如果脈象由浮緊轉浮細,總想睡眠的,是表證已經解除的徵象;如果出現胸脅滿悶疼痛的,是病轉少陽,可用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僅見脈浮等表證的,是病仍在太陽,可用麻黃湯治療。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取藥液再煎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太陽病感受風邪,脈象浮緊,發熱,怕冷,身體疼痛,周身無汗,心中煩躁不安的,是太陽傷寒兼有鬱熱證,用大青龍湯主治。如果脈象微弱、汗出怕風的,屬於表里俱虛證,不能服大青龍湯。如果誤服,就會大汗亡陽,出現四肢冰冷,全身筋肉跳動,這就是誤治的變證。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掉皮尖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枚,剖開石膏雞蛋大一塊,打碎以上七味藥,用水九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以獲得微微汗出。如果服藥後汗出過多的,用米粉炒溫外撲以止汗。如果服一遍藥汗出的,可以停服第二、第三遍藥,倘若繼續服用,就會出汗太多,陽氣外亡,導致陽虛,出現怕風、煩躁不安、不能睡眠等證。
外感風寒之邪,症見脈象浮緩,身體不疼痛,僅感沉重,偶有減輕,如果有發熱、畏寒、無汗、煩躁等主證,而又無少陰陽衰陰盛徵象的,可以用大青龍湯發汗解表兼以清里。
外感病,太陽表證未解,而又水飲停聚,出現發熱,怕冷,咳嗽,乾嘔,或見口渴,或見腹瀉,或見咽喉梗塞不暢,或見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或見氣喘的,用小青龍湯主治。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各三兩,去皮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用水洗以上八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如果口渴的,去半夏,加括蔞根三兩;如果輕微腹瀉的,去麻黃,加蕘花如雞蛋大一團,炒成紅色;如果咽喉有梗塞不暢感覺的,去麻黃,加炮附子一枚;如果小便不通暢,小腹部脹滿的,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如果氣喘的,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掉其皮尖。但是蕘花不能治腹瀉,麻黃主治氣喘,而以上加減法正好與此相反,因此,懷疑不是仲景的原意。
外感病,表證未解,水飲停聚,症見咳嗽、氣喘、發熱、畏寒、口不渴的,可用小青龍湯主治。如果服小青龍湯後口渴的,是外寒得去,內飲得化,病情將要解除的徵象。
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發熱、畏寒、頭痛等症仍在,而見脈浮弱的,應當用解肌發汗法治療,適宜用桂枝湯。
太陽表證,誤用攻下法,表證未除,而又出現輕度氣喘的,這是由於表邪鬱閉、內迫於肺的緣故,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治。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切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以上七味藥,加水七升,用小火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以獲得微微汗出。
太陽病,表證沒有解除的,不可使用攻下法。如果使用攻下法,就違背了治療規律,屬於誤治。如果要解除表邪,適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先使用發汗法而表證不解,卻反而用瀉下的治法,如果下後脈象仍浮的,是疾病還沒有痊癒。這是因為,脈浮主病在表,套用汗法以解表散邪,卻反而用瀉下法治療,所以不能治癒。現在雖經誤下,但脈象仍浮,所以可以推斷邪未內陷,其病仍在表,應當解表才能治癒,適宜用桂枝湯治療。
太陽病,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病情遷延八九天而不除,表證症候仍然存在的,仍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麻黃湯主治。服了麻黃湯以後,病人病情已稍微減輕,出現心中煩躁、閉目懶睜的症狀,嚴重的會出現鼻衄,衄血後,邪氣得以外泄,其病才能解除。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邪氣鬱滯太甚的緣故。
太陽表證,脈象浮緊,發熱,不出汗,如果自行出現衄血的,邪氣因衄血而外泄,疾病就可痊癒。
太陽與陽明並病,是在太陽病初起的時候,因發汗太輕,汗出不透徹,邪未盡解,內迫於里,邪氣由太陽轉屬陽明,於是出現微微汗出,不怕冷的症狀。如果二陽並病而太陽表證未解的,不能同發汗法治療,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變證,這種情況可以用輕微發汗法治療。如果病人出現滿面通紅的,這是邪氣鬱滯在肌表,應當用發汗法及熏蒸法治療。如果太陽病發汗太輕,汗出不透,本應當汗出卻不能汗出,邪熱郁滯而不能外泄,病人就會出現煩躁不安,短氣,全身難受,不可名狀,不知痛處,一時腹中疼痛,一時四肢疼痛,觸按不到確切疼痛的部位,這都是汗出不透徹、邪氣鬱滯所致,應當再行發汗,汗解邪散,就可以治癒。怎么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呢?是因為病人脈象澀,為邪氣鬱滯在表之象,所以知道是汗出不透徹導致的。
脈象浮數,為病在表,照理應當用發汗法治療,汗解邪散,則疾病自可痊癒。如果反而用瀉下法治療,誤下損傷在里的陽氣,出現身體沉重、心慌的,不能再用發汗法治療。此時,應扶正補虛,使正氣充實,津液自和,就能自然汗出而病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病人尺部脈象微細,這是里虛的徵象,所以必須通過治療,待表里正氣充盛,津液自和,便能自然汗出而病癒。
脈象浮緊的,是太陽傷寒證的脈象,照理應當出現身體疼痛等太陽傷寒見證,宜用發汗法來解表祛邪。如果尺部脈遲的,則不能發汗。為什麼呢?因為遲脈主營氣不足、陰血虛少,發汗會更傷營血,引起變證。
脈象浮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適宜用麻黃湯。
脈象浮而數的,主病在表,可用發汗法治療,如見發熱、畏寒、頭身疼痛、無汗等太陽傷寒見證的,適宜用麻黃湯。
病人經常自汗出,這是衛氣不能外固,營陰不能內守,以致營衛失調的緣故。因為營行於脈中,衛行於脈外,衛主衛外,營主營養內守,營衛相互協調方能健康無病。因此,必須使用發汗的方法,使不相協調的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痊癒,適宜用桂枝湯。
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的疾病,時而發熱,自汗出而不能痊癒的,這是衛氣不和,不能衛外為固的緣故。可在病人發熱汗出之前,用桂枝湯發汗,使營衛重趨調和,則病可愈。
太陽傷寒證,脈象浮緊,未使用發汗法治療,而出現衄血,衄血後表證仍未解的,可以用麻黃湯主治。
外感病,不解大便六七天,頭痛發熱,如果小便黃赤的,是陽明里熱結實,可用承氣湯泄其在里的實熱;如果小便清白的,是內無邪熱,病不在里,仍然在表,應當用發汗法治療,可用桂枝湯。如果頭痛發熱等症持續不解,表示表邪郁滯較甚,可能會出現衄血症。
太陽傷寒證,使用了發汗法後,病症已經解除。過了半天,病人又出現發熱,脈象浮數等表證的,可以再發汗,適合用桂枝湯。
凡是疾病,用發汗法,或涌吐法,或瀉下法治療,而致耗血、傷津液的,如果陰陽能夠自趨調和的,就一定能夠痊癒。
用峻瀉藥攻下後,又再發汗,出現小便短少的,這是誤汗下後損傷津液的緣故,不能用通利小便的方法治療。待其津液恢復而小便通暢,就一定會自然痊癒。
瀉下之後,又行發汗,出現畏寒戰慄、脈象微細的,這是誤下復汗,導致陰陽俱虛的緣故。
誤用瀉下之後,又誤發其汗,致腎陽虛弱,病人出現白天煩躁、不能安靜睡眠,夜晚精神萎靡昏昏欲睡而不煩躁,不作嘔,無口渴,沒有表證,脈象沉微,身有微熱的,用乾薑附子湯主治。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切成八片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發汗以後,出現身體疼痛、脈象沉遲的,是發汗太過,營氣損傷,用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治。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生薑四兩以上六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加芍藥、生薑、人參。
發汗以後,出現汗出、氣喘,而畏寒,頭痛等表症已無的,為熱邪壅肺所致,不能再用桂枝湯,可以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治療。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打碎,用布包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麻黃煎煮,煮去二升水分,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它各藥,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服一黃耳杯(古代飲具,容量一升)。
發汗太甚,汗出太多,致心陽虛弱,病人出現雙手交叉復蓋心胸部位,心慌不寧,須用手按捺方感舒適的,用桂枝甘草湯主治。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以上二味藥,用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一次服下。
發了汗以後,病人出現臍下跳動不寧,好象奔豚將要發作的徵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甘瀾水一斗,先加入茯苓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次,一日服三次。製作甘瀾水的方法:用水二斗,倒入大盆內,用灼揚盆內的水,直至水面上出現無數水珠,即可取來使用。
發了汗以後,致脾虛氣滯,出現腹部脹滿的,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治。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片半夏半升,用水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以上五味藥,用水一斗,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外感病,經過涌吐,或瀉下以後,出現胃脘部脹滿不適,氣逆上沖胸膈,起立時就感頭昏目眩,脈象沉緊的,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治。如果誤用發汗法治療,就會耗傷經脈之氣,出現身體振顫搖晃、站立不穩的變證。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各二兩,炙以上四味藥,用水六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使用發汗法,病還沒有解除,反而出現畏寒、脈沉微細等症狀,這是正氣不足、陰陽兩虛的緣故,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主治。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三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一升五合,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經用發汗,或瀉下以後,病仍然不解除,出現煩躁不安、惡寒、肢冷、腹瀉、脈沉微細等見症的,用茯苓四逆湯主治。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用生的,去皮,破成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以上五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每日服二次。
發汗以後,怕冷的,這是正氣虛弱的緣故;不怕冷,只有發熱等症狀的,是邪氣盛實的表現,應當瀉實和胃,可給予調胃承氣湯治療。
調胃承氣湯方
芒硝半升甘草二兩,炙大黃四兩,去皮,用陳米酒洗以上三味藥,用水三升,先加入大黃、甘草煮成一升,去掉藥渣,然後加入芒硝,再煮一二滾即成,一次服下。
太陽表證,使用發汗法,汗出很多,損傷津液,致胃中津液不足,出現煩躁不安、不能安靜睡眠,口乾想要喝水的,可以給予少量的水,使胃津恢復,胃氣調和,就可痊癒。如果出現脈象浮、輕微發熱、怕冷、小便不通暢、口乾飲水而不止,是太陽蓄水症,用五苓散主治。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以上五味藥,搗成極細末,作成散劑,每次用米湯沖服一方寸匕(古代量具,為邊長一寸的方形藥匙),一天服三次。並要多喝溫開水,讓病人出汗,就可痊癒。調養護理方法同常。
發過汗以後,出現脈象浮數、發熱、心煩、口渴、小便不通暢的,用五苓散主治。
外感病,發熱汗出而又口渴的,用五苓散主治;口不渴,並見四肢冷、心悸等症的,用茯苓甘草湯主治。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片以上四味藥,用水四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分成三次溫服。
太陽中風證,經過六七天而不解除,既有發熱、畏寒、頭痛等表證,又有心煩、小便不利等里證,如果出現口渴想喝水,一喝水即嘔吐,這就叫水逆,用五苓散主治。
在診脈前,看到病人雙手交叉復蓋於心胸部位,假如醫生叫病人咳嗽,而病人卻無反應的,這一定是病人耳聾的緣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重複發汗,損傷心腎陽氣所致。發過汗以後,飲冷水太多,冷飲傷肺,勢必會引起氣喘;用冷水洗浴,寒邪內迫,也會出現氣喘。
發汗以後,出現服藥即吐,水藥不能下咽的,這是誤治的變證。如果再進行發汗,一定會出現嘔吐,腹瀉不止的見症。發汗、或涌吐,或瀉下以後,無形邪熱內擾,出現心煩不能安眠,嚴重的,就會出現心中煩悶尤甚,反來復去,不可名狀,用梔子豉湯主治。如果出現氣少不足以息的,用梔子甘草豉湯主治;如果出現嘔吐的,用梔子生薑豉湯主治。
梔子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剖開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二味藥,用水四升,先加入梔子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服剩餘之藥。
梔子甘草豉湯方
梔子十四個,剖開甘草二兩,炙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三味藥,先加入梔子、甘草煎煮,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止服剩餘的藥。
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十四個,剖開生薑五兩,切片香豉四合,用布包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先加入梔子、生薑煎煮至二升半,再加入豆豉共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止服剩餘的藥。
經過發汗,或瀉下以後,出現心胸煩熱不適,胸中板悶窒塞不舒的,是熱郁胸膈、氣機阻滯,用梔子豉湯主治。
外感病,得了五六天,用峻瀉藥攻下後,身熱不去,胃脘部支結疼痛的,是熱郁胸膈,氣機鬱結不暢,其病尚未解除,用梔子豉湯主治。外感病,使用瀉下藥以後,出現心煩不寧、腹部脹悶、坐臥不安的,是熱郁胸膈、氣滯於腹,用梔子厚朴湯主治。
梔子厚朴湯方
梔子十四個,剖開厚朴四兩,炙,去皮枳實四枚,用水浸泡,炙成黃色以上三味藥,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出現嘔吐的,停服剩下的藥。
太陽傷寒證,醫生誤用瀉下丸藥峻猛攻下,出現身熱不退,輕度心煩不安,並見腹滿痛便溏等中寒證的,用梔子乾薑湯主治。
梔子乾薑湯
梔子十四個乾薑二兩以上二味藥,加水三升半,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服。如果溫服一次後,出現嘔吐的,停服剩下的藥。
凡是使用梔子豉湯,如果病人平素有大便稀溏的,應禁止使用。
太陽病,經用發汗,汗出而病不解除,病人仍然發熱,心慌,頭目昏眩,全身肌肉跳動,身體振顫搖晃,站立不穩,象要跌倒,這是腎陽虛弱,水飲泛濫所致,用真武湯主治。
真武湯方
茯苓芍藥生薑各三兩,切片白朮二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成八片以上五味藥,加水八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一天服三次。
咽喉乾燥的病人,多陰液不足,不能用發汗法治療。
久患淋病的病人,多陰虛下焦有熱,不能用發汗法。如果誤用發汗,就會引起尿血的變證。
久患瘡瘍的病人,多氣血兩虧,雖有身疼痛等表證,也不能用發汗法。如果誤用發汗,使氣血更傷,就會出現頸項強急,角弓反張的痙病。
久患衄血的病人,多陰虛火旺,不能用發汗法。如果誤發其汗,就會出現額部兩旁凹陷處的動脈拘急、兩眼直視、眼球不能轉動、不能睡眠的變證。
患出血疾患經常出血的病人,多氣血虧虛,不能用發汗法治療。如果誤用發汗,就會出現畏寒戰慄的變證。
平素愛出汗的病人,多屬陽虛不固,不能用發汗法。汗本出而又再發其汗,就會形成心神恍惚、心中煩亂不安、小便後尿道疼痛的變證,用禹餘糧丸治療。
病人素有內寒,不能用發汗法。如果反發其汗,就會使胃中虛寒更甚,出現吐蛔的症狀。
本應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然後再用瀉下法治療里證,卻反先用瀉下法治療里證,這是錯誤的治療原則;如果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就是正確的治療原則。本應先用攻下法治療里證,然後用發汗法治療表證,卻反先用發汗法治療表證,這是錯誤的治療原則;如果先用瀉下法治療里證,就是正確的治療原則。
太陽傷寒證,本套用發汗法治療,醫生卻反而使用瀉下法,致脾腎陽衰,出現腹瀉完谷不化,瀉下不止,雖有身體疼痛等表證存在,也應當急以治療里證。經治療後,里證解除,大便轉正常,身體疼痛仍未去的,再治療表證。治療里證用四逆湯,治療表證用桂枝湯。
病人有發熱、頭痛等表證,脈象反而見沉的,如果使用溫經解表法治療而不痊癒,反而增加身體疼痛的見證,就應當從里證論治,用四逆湯方。
太陽表證,先使用瀉下法治療而沒有痊癒,再用發汗法治療,因而導致內外俱虛,出現昏冒的症狀。昏冒的病人如果正能勝邪,得到汗出,汗解邪散,就可以自行痊癒。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汗出邪散表氣得以調和的緣故。如果里氣尚未調和,然後再用瀉下法治其里。
太陽表證沒有解除,如果出現畏寒戰慄,並見尺部寸部的脈象皆沉伏不顯,繼之高熱汗出而病解的,這就是戰汗證。此時,如果先觸摸到寸部脈微微搏動的,主病在表,應當先發汗解表,則病可解。如果先觸摸到尺部脈微微搏動的,主病在里,用瀉下法則病可愈。如果要用瀉下法,適宜用調胃承氣湯。
太陽表證,發熱汗出的,這是衛氣浮盛於外與邪相爭,衛外失固,營陰不能內守所致,治療宜驅風散邪,適宜用桂枝湯。
外感風寒之邪,經過五六天,出現發熱怕冷交替出現,胸脅滿悶不舒,表情沉默,不思飲食,心中煩躁,總想嘔吐,或者出現胸中煩悶而不作嘔,或者口渴,或者腹中疼痛,或者脅下痞脹硬結,或者心慌、小便不通暢,或者口不渴,身體稍有發熱,或者咳嗽的,為邪入少陽,用小柴胡湯主治。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斤,用水洗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加水一斗二升,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如果出現胸中煩悶而不作嘔的,方中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實一枚;如果出現口渴的,加人參一兩半,與以上用量相合為四兩半,並加瓜蔞根四兩;如果出現腹中疼痛的,去黃芩,加芍藥三兩;如果出現脅下痞脹硬結的,去大棗,加牡蠣四兩;如果出現心慌、小便不通暢的,去黃芩,加茯苓四兩;如果出現口不渴、體表稍有發熱的,去人參,加桂枝四兩,服藥後復蓋衣被,取暖保溫讓病人微微汗出,就可痊癒;如果出現咳嗽的,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氣血虛弱,腠理開豁,邪氣得以乘虛而入,與正氣相搏結,留居在少陽經,正氣與邪氣相爭,所以出現發熱畏寒交替而作,發作與停止均有其時;由於膽氣內郁,影響脾胃,所以表情沉默、不思飲食;髒與腑相互關聯,肝木乘脾土,所以出現腹痛。邪氣在膽在上,疼痛在腹在下,這就叫邪高痛下。膽熱犯胃,所以出現嘔吐,當用小柴胡湯主治。服了小柴胡湯後,出現口渴欲飲等陽明見證的,表示病已轉屬陽明,必須按陽明的治法進行治療。
得病六七天,脈象遲而浮弱,畏風寒,手足溫暖,是太陰虛寒兼表證未解,醫生卻屢次攻下,致脾陽虛弱,寒濕內郁,出現不能進食,脅下滿悶疼痛,目睛、面部及全身發黃,頸項拘急不舒,小便解出困難。如果誤予柴胡湯治療,一定會重傷脾胃而出現泄利後重的症狀。如果本來有口渴,飲水即作嘔的,是脾虛水飲內停所致,柴胡湯也不能使用。如果誤投柴胡湯,就會導致中氣衰敗,出現進食後就呃逆的變證。
外感病,經過四五天,身體發熱,怕風,頸項拘急不舒,脅下脹滿,手足溫暖而又口渴的,屬三陽合病之證,用小柴胡湯主治。
外感病,脈象浮取見澀、沉取見弦的,為中虛而少陽邪乘,應當出現腹中拘急疼痛,治療應先給予小建中湯以溫中健脾、調補氣血,用藥後少陽證仍不解的,再用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以上六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五味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再加入飴糖,然後放在小火上將飴糖溶化,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平素經常嘔吐的人,不適宜用小建中湯,因為小建中湯味甜的緣故。
外感寒邪或風邪,有柴胡湯證的徵候,只要見到一二個主證的,就可以確診為柴胡湯證,不需要所有的徵候都具備。凡是柴胡湯證而用攻下的,如果柴胡湯證仍然存在的,可以仍給予柴胡湯進行治療。服藥後,正氣藉助藥力與邪相爭,一定會出現畏寒戰慄,然後高熱汗出而病解的的戰汗現象。
患外感病二三天,心中悸動不寧、煩躁不安的,用小建中湯主治。
太陽病,邪傳少陽十多天,醫生反而多次攻下,又經過四五天,如果柴胡證仍然存在的,可先給予小柴胡湯治療。如果出現嘔吐不止,上腹部拘急疼痛,心中鬱悶煩躁的,是少陽兼陽明里實,病情未能解除,用大柴胡湯攻下里實,就可痊癒。
大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用水洗生薑五兩,切片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煎煮至六升,去掉藥渣,再煎煮成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日服三次。另一方加大黃二兩,如果不加,恐怕不是大柴胡湯。
外感病,經過十三天不解除,胸脅滿悶而嘔吐,午後發潮熱,接著出現輕微腹瀉。這本來是大柴胡湯證,應當用大柴胡湯攻下,醫生卻反而用峻下的丸藥攻下,這是錯誤的治法。結果導致實邪未去而正氣損傷,出現潮熱,腹瀉等症。潮熱,是內有實邪的見證,治療應當先服小柴胡湯以解除少陽之邪,然後用柴胡加芒硝湯主治。
柴胡加芒硝湯方
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一兩人參一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一兩,切片半夏二十銖,舊本為五枚,用水洗大棗四枚,剖開芒硝二兩以上八味藥,以水四升,先加入前七味藥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煮至稍開,分兩次溫服。服藥後大便不解的,可繼續服。
外感病,經過十三天,邪傳陽明而見譫語的,是胃腸有實熱的緣故,應當用湯藥攻下。如果小便通利的,大便應當堅硬,現卻反而出現腹瀉、脈象實大,可以斷定這是醫生誤用丸藥攻下所致,屬錯誤的治法。假如不是誤治而是邪傳三陰的腹瀉,脈象應當微細,四肢應冷,現脈象反而實大,是內有實邪的標誌,說明是醫生誤用丸藥攻下,其大便雖通而實邪未去,應當用調胃承氣湯主治。
太陽表證沒有解除,邪熱內入與瘀血互結於下焦膀胱部位,出現有似發狂、少腹拘急硬痛等症狀,如果病人能自行下血的,就可痊癒。如果表證還沒有解除的,尚不能攻里,應當先解表,待表證解除後,只有小腹拘急硬痛等里證的,才能攻里,適宜用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方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大黃四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芒硝二兩以上五味藥,用水七升,先加入前三味藥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然後放在火上,微微煮開後離火,每次飯前溫服五合,一日服三次。服藥後應當出現輕度腹瀉。
外感病八九天,誤用攻下,出現胸部滿悶、煩躁驚惕不安、小便不通暢,譫語、全身沉重、不能轉側的,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治。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柴胡四兩龍骨、黃芩、生薑切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用水洗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炒大棗六枚,剖開以上十二味藥,將大黃切成圍棋子大小,余藥用水八升,煎煮成四升,然後加入大黃,再煮一二開,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柴胡湯加入龍骨等藥。
外感病,腹部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這是肝木克伐脾土的徵象,名叫縱,用針刺期門的方法進行治療。
外感病,發熱,畏縮怕冷,口渴很甚,想要喝水,腹部脹滿,這是肝木反克肺金的表現,名叫橫,當用針刺期門法治療。治療後如果出現自汗出,小便通暢的,為肝氣得泄,病將痊癒。
太陽病第二天,病人出現煩躁不安,醫生反而用熱熨療法來熨病人的背部,導致汗出很多,火熱之邪乘虛內入於胃,胃中津液枯竭,於是出現躁擾不寧、譫語,病經十多天,如果病人出現全身顫抖、腹瀉的,這是正能勝邪,疾病將要解除。如果火攻後病人腰以下部位不出汗,反見嘔吐,足底下感覺冰涼,大便乾硬,小便本應當頻數,但反而不頻數而量少,想解又解不出,解大便後,頭猛然疼痛,並感覺腳心發熱,這是水谷之氣向下流動的緣故。
太陽中風證,用火法強迫發汗,風邪被火熱所迫,血氣運行失去正常規律,風與火相互熏灼,影響肝膽疏泄失常,病人身體就會發黃,陽熱亢盛,迫血上出就會出現衄血,熱邪灼津,陰液虧虛就會出現小便短少。氣血虧乏,不能滋潤周身,就會出現身體枯燥、僅頭部出汗、到頸部為止。陽盛而陰虧,則腹部脹滿,微微氣喘,口乾咽喉潰爛,或者大便不通,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譫語,嚴重的會出現呃逆、手足躁擾不寧、捻衣摸床等徵象,如果小便尚通暢,示津液猶存,病人還可救治。
太陽傷寒證,脈象浮,本應當發汗解表,醫生卻用火治法強迫發汗,導致心陽外亡、神氣浮越,出現驚恐狂亂、坐臥不安的,用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治。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牡蠣五兩,炒蜀漆三兩,用水洗去腥味龍骨四兩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先加入蜀漆煎煮,煮去二升水分,再加入其它藥物,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病的表現象太陽傷寒證,但脈搏不弦緊反而弱,並且出現口渴,這是溫病而不是太陽傷寒證。如果誤用火攻,火邪內迫,就一定會出現譫語等變證。溫病初起脈弱,一般並見發熱脈浮,用辛涼發汗解表法治療,汗出邪散,則疾病可愈。
太陽表證,用火熏法強使發汗而汗不出,火邪內攻,邪熱內擾,病人必煩躁不安,如果病至第七天,邪氣在太陽經當行盡,病當痊癒而仍不痊癒的,就一定會出現大便下血的變證。由於這是誤火所致,所以叫做火邪。
脈象浮,發熱甚,這是太陽表實證,當用發汗解表法治療,卻反用溫灸法治療,這是把實證當作虛證來治療,火邪內攻,耗血傷陰,一定會出現咽喉乾燥、吐血的變證。
病人脈象微數,屬陰虛內熱,千萬不可用灸法治療,如果誤用溫灸,就成為火邪,火邪內迫,邪熱內擾,就會出現煩亂不安的變證。陰血本虛反用灸法,使陰更傷;熱本屬實,用火法更增里熱,血液流散於脈中,運行失其常度,灸火雖然微弱,但內攻非常有力,耗傷津液,損傷筋骨,血液難以恢復。脈象浮,主病在表,當用發汗解表法治療,如果用灸法治療,表邪不能從汗解,邪熱反而因火治法而更加熾盛,出現從腰以下沉重而麻痹,這就叫火逆。如果病將自行痊癒的,一定會先出現心煩不安,而後汗出病解。根據什麼知道的呢?因為脈浮,浮主正氣浮盛於外,所以知道汗出而病解。
用燒針的方法強使病人出汗,致心陽損傷、下寒上逆,一定會發作奔豚,出現氣從少腹上衝心胸、時作時止的症狀。同時,由於針刺的部位被寒邪侵襲,腫起紅包塊。在治療上,可內服湯藥,用桂枝加桂湯;外用灸法,在腫起的包塊上各灸一艾柱。
桂枝加桂湯方
桂枝五兩,去皮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五味藥,加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舊本說:現用桂枝湯加桂枝達到五兩,加桂枝的原因,是因為桂枝能降奔豚氣。
誤用火攻而又行攻下,因火攻發汗致心陽損傷,出現煩躁不安的,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治。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牡蠣二兩,炒龍骨二兩以上四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二升半,去掉藥渣,每次溫服八合,每日服三次。
太陽傷寒證,如果用溫針進行治療,往往會導致驚惕不安的變證。
太陽表證,應當有畏寒發熱的症狀,現病人出現自汗,反而不見畏寒發熱,關脈細數,這是醫生誤用吐法所引起的變證。在得病一、二天誤用吐法的,就會出現腹中飢餓,卻不能食;得病三、四天誤吐的,就會出現不喜歡吃稀弱,想吃冷的食物,早晨吃進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這是醫生誤用吐法所致的變證,其病變尚輕,所以叫做“小逆”。
太陽表證,應當有畏寒的見症,治療當用汗法以解表,現卻使用吐法,吐後病人反而出現不怕冷、不想穿衣服的,這是誤用吐法所致的內熱的變證。
病人脈象數,脈數一般為邪熱所致,熱能消化水谷,應當出現能食的症狀,卻反而出現不能食而嘔吐的,這是發汗不當,導致陽氣衰微,胃陽虛躁,因而出現脈數。這種脈數是假熱的表現,不能消化水谷,所以不能食;因為胃中本虛冷、虛氣上逆,所以出現嘔吐。
太陽病,病傳陽明已經十餘天,病人胃脘部煩悶不適,泛泛欲嘔,胸部疼痛,大便反而稀溏,腹部微有脹滿,心中鬱悶煩躁,如果是誤用峻猛涌吐或瀉下藥所致的,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如果不是吐下所致的,就不能用調胃承氣湯。此證雖有隻想嘔吐,胸部疼痛,大便稍溏泄的症狀,但不是柴胡湯證。因為病人泛泛想吐,所以可以推知是峻吐峻下所致的。
太陽病,經六七天,表證仍然存在,脈象沉滯不起,沒有結胸的見症,神志發狂的,這是邪熱與瘀血互結於下焦的緣故,當有小腹部堅硬脹滿、小便通暢等症,攻下瘀血就可痊癒。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太陽之邪隨經入里,邪熱與瘀血互結於下焦的緣故。用抵當湯主治。
抵當湯方
水蛭炒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炒桃仁二十個,去皮尖大黃三兩,用酒洗以上四味藥,用水五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不下血的,可以繼續服。
太陽病,症見皮膚發黃,脈象沉結,小腹堅硬,如果小便不通暢的,則不是蓄血證,而是濕熱發黃證;如果小便通暢,並有狂亂徵兆的,則是蓄血發黃證無疑,用抵當湯主治。
外感病,發熱,小腹部脹滿,如果水飲內蓄的,應當小便不通暢,現小便反而通暢的,是下焦蓄血證,應當攻下瘀血,不可用其它藥物,適宜用抵當丸。
抵當丸方
水蛭二十個,炒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炒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大黃三兩以上四味藥,共搗成細末,分作成四個藥丸,用水一升,取一個丸藥煎煮,煮至七合,連藥渣一起服下。服後24小時應當下血,如果不下血的,可以再服。
太陽病,因為飲水過多,致水飲內停,如果小便通利的,是水停中焦,一定會出現心悸不寧的見症;如果小便短少不通暢的,是水停下焦,一定會出現小腹部脹滿急迫不舒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