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陽明病脈證並治法
作者:張仲景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一雲絡)是也。
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別故也。
陽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溫,炙,去皮) 枳實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鹹寒)
右四咪,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炙,去皮) 枳實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止後服。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復服。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矢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矢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濈然汗出則愈。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里,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梔子豉湯主之。
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阿膠(甘平) 滑石(碎,甘寒) 澤瀉(甘鹹寒)各一兩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下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脈浮而遲,表熱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胎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蜜煎導方
蜜七合一味,內銅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飴狀,攪之勿令焦著,欲可丸,並手捻作挺,令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內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豬膽汁方
大豬膽一枚,瀉汁,和醋少許,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里,自必發黃,茵陳湯主之。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苦微寒) 梔子十四枚(掰,苦寒) 大黃二兩(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辛熱) 人參三兩(甘溫)生薑六兩(切,辛溫) 大棗十二枚(掰,甘溫)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
陽脈實,因發其汗出多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搏,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難,其脾為約,麻人丸主之。
麻人丸方
麻子人二升(甘平) 芍藥半斤(酸平) 枳實半斤(炙,苦寒) 大黃一斤(去皮,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溫)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別作脂,甘溫)
右六味,為末,煉蜜為丸,桐子大,飲服十丸,日二服,漸加,以知為度。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熱,陽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病人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喜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若脈數不解,而下不止,必脅熱而便膿血也。
傷寒,發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以為不可下也,於寒濕中求之。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身黃髮熱者,梔子櫱皮湯主之。
梔子櫱皮湯方
梔子一十五個(苦寒) 甘草一兩(甘平) 黃櫱二兩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甘溫,去節) 赤小豆一升(甘平)連軺二兩(連翅房也,苦寒) 杏仁四十個(甘溫,去皮尖) 大棗十二枚(甘溫) 生梓白皮一升(苦寒) 生薑二兩(辛溫,切) 甘草二兩(炙,甘平)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黃,再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半日服盡。
譯文
問: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三種不同的病症,各是指的什麼?答:太陽陽明證,就是指脾約證,即胃燥津傷而引起的便秘證。正陽陽明,就是指胃家實證,即腸胃燥熱積滯成實證。少陽陽明,是指誤用發汗、利小便之法,損傷津液,導致津枯腸燥而成實,形成大便難以解出的病症。
陽明病的主要病變特徵,是胃腸燥熱實。
問:陽明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呢?答:患太陽表證,如果發汗太過,或誤用攻下,或誤用利小便之法,導致津液損傷,腸胃乾燥,病邪因而傳入陽明,出現不解大便、腸胃燥結成實、大便困難的,這就叫陽明病。
問:陽明病外在症候表現怎么樣?答:是身體發熱,自汗,不怕冷,反而怕熱。
問:有這種情況,在剛患陽明病的第一天,出現不發熱而怕冷的,是為什麼呢?答:雖然是陽明病開始的第一天,這種怕冷也會自行停止,鏇繼出現自汗而怕熱的症候表現。
問:怕冷為什麼會自行停止呢?答:這是因為,陽明在方位上居於中央而隸屬於土,就象萬物歸土一樣,六經之邪,均可傳入陽明,而很少再傳入其他經,同時,陽明主燥土,邪傳陽明,多從燥熱而化。由於邪從燥化,燥熱勢必會很快顯露於外,所以在陽明病剛開始的時候雖然會出現短暫怕冷的症狀,第二天就會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特徵。
本來屬太陽病,在剛起病的時候,使用了發汗的方法,由於汗出不透徹,因而導致邪氣內傳陽明。患外感病,症見發熱無汗、嘔吐、不能進食,是傷寒邪熱亢盛的表現,如果反而出現不斷汗出的,是邪傳陽明的標誌。186、外感病的第三天,陽明病的脈象為大。
外感病,脈象浮而緩,手足溫暖的,這是病屬太陰。太陰寒濕內郁,病人身體應當發黃,如果小便通暢的,則濕有出路,就不會發黃;到了第七、八天,如果大便硬結的,則是濕邪化燥,已轉成為陽明病。
患外感病,邪由其它經轉屬陽明的,病人就會出現不斷汗出的症狀。
陽明感受風邪,症見口苦,咽喉乾燥,腹部脹滿,微微氣喘,發熱怕冷,脈象浮緊的,不能攻下。如果誤行攻下,就會使腹部脹滿更加厲害,小便難以解出。
陽明病,如果能夠飲食的,示胃中有熱,能夠消化水谷,這就叫中風;如果不能飲食的,示胃中虛寒,不能消化水谷,這就叫中寒。
陽明中寒證,不能飲食,小便不通暢,手足不斷汗出的,這是將要形成固瘕的徵兆,大便一定初出乾硬,後見稀溏。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寒冷,不能泌別水谷的緣故。
陽明病,初起病時想進食,小便反而不通暢,大便正常,病人骨關節疼痛,身上好象皮毛復蓋一樣有發熱的感覺,忽然發狂的,這是水濕郁滯肌表的表現,如果全身暢汗而病解的,這是正與邪爭,正能勝邪,邪隨汗解的緣故,此時若見脈緊的,疾病就會痊癒。
陽明病將要解除的時間,多在下午3時到9時之間。
陽明中寒證,不能進食,如果誤用苦寒藥瀉熱,就會產生呃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胃中虛寒的緣故。由於病人胃氣本虛,又再用苦寒瀉熱,必使胃氣更虛而產生呃逆的變證。
陽明病,脈象遲,飲食不能吃飽,如果飽食就會微感心煩、頭目昏眩,小便必不通暢,腹部脹滿,這是將要形成谷疸。用了瀉下法治療,而腹部脹滿絲毫不減輕。究其原因,是因為病人脈遲,遲脈主寒,其證屬寒濕內郁,所以攻下無效。
陽明病,本應當汗出多,卻反而無汗,病人身癢好象蟲在皮內爬行一樣的,這是長期正氣虛弱的緣故。
陽明病,若屬實熱證,應當汗多,現卻反而無汗,並見小便通暢,是屬陽明中寒證。病至二三日,出現嘔吐、咳嗽、手足冷的,為寒邪上逆,一定會發頭痛;如果不咳嗽,不嘔吐,手足不冷的,為寒邪不上逆,就不會發頭痛。
陽明病,頭目昏眩,不怕冷,是屬陽明中風證,所以能夠飲食。如果出現咳嗽的,為熱邪上攻,病人咽喉一定疼痛;如果不咳嗽的,則熱邪不上攻,咽喉就不會疼痛。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通暢,心中煩悶至極的,是陽明濕熱內郁,一定會出現肌膚發黃。
陽明病,誤用火法治療,火邪內迫,出現微微汗出,小便不通暢的,一定會出現肌膚發黃。
陽明病,脈象浮而緊的,主胃燥成實,所以一定會出現潮熱定時發作;只見脈浮的,主邪熱內盛、實邪未成,所以一定會出現盜汗。
陽明病,口中乾燥,但只想用水漱口,卻不想吞咽下去的,這是熱在血分的表現,一定會出現衄血。
陽明病,本來就有自汗出,醫生又重複發汗,疾病雖然得以解除,但還微感心煩不舒適的,這一定是大便乾結堅硬的緣故。大便之所以乾燥,是因為汗出過多,損傷津液,津液虧乏,腸中乾燥所致。此時,應當詢問病人一天解幾次小便,如果原來為一天三四次,現在只有二次,就可以推知大便不久將要解出。究其原因,是因小便次數較原來減少,津液應當還於腸中,腸中津液勢必增加,硬便得以濡潤,則大便一定會很快解出。
傷寒病,嘔吐劇烈的,雖然有陽明府實證,也不能用攻下法治療。
陽明病,胃脘部痞滿硬結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療。如果誤用攻下,就會損傷脾胃而致腹瀉。假如腹瀉不停的,就有生命危險,假如腹瀉停止的,疾病就會痊癒。
陽明病,滿面通紅的,不能用攻下法治療。誤用攻下就會產生髮熱、肌膚發黃、小便不通暢的變證。
陽明病,沒有使用涌吐或瀉下法治療,外邪內入,化熱化燥成實,而見心中煩躁不安的,可用調胃承氣湯治療。
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大黃四兩,用陳米酒洗以上三味藥,將大黃、甘草切細,加水三升,煎煮成一升,去掉藥渣,再加入芒硝,然後放在小火上煮一、二開即可。一次溫服,用來調和胃氣。
陽明病,脈象遲,汗出而不怕冷,身體沉重,短氣,腹部脹滿,喘息,如果發潮熱的,這是表證將要解除而里實已成,可以攻下里實;如果手足不斷汗出的,這是大便已經硬結的標誌,用大承氣湯主治。如果汗出較多,輕微發熱而怕冷的,這是表證未解,病人不發潮熱,不能用承氣湯攻下。如果腹部脹滿厲害、大便不通的,可用小承氣湯輕微瀉下來和暢胃氣,不可用峻瀉藥攻下。
大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用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以上四味藥,用水一斗,先加入厚朴、枳實煎煮至五升,去掉藥渣,再加入大黃,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加入芒硝,然後放在小火上煮一、二開,分兩次溫服。服藥後如果大便已通,停止再服剩餘的藥。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厚朴二兩,炙,去皮枳實大的三個,炙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煎煮成一升二合,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服第一次藥應當解大便,如果服藥後大便不解,可將剩下的藥服完,如果大便已通,不要再服剩下的藥。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微有硬結的,為燥屎內阻、里實已成,可以用大承氣湯攻下里實;如果大便不硬結的,是內無燥屎,不能用大承氣湯。如果六七天不解大便,恐有燥屎內阻,預測的方法,可給予少量小承氣湯。服藥後如果屎氣轉動而放屁的,這是有燥屎的症象,才能夠攻下;如果服藥後不放屁的,則是大便初出硬結、後部稀溏,不能攻下,如果攻下就會形成腹部脹滿,不能進食,甚至飲水就呃逆的變證。假如攻下後又出現發熱的,這一定是燥屎復結,大便再次變硬而量較少,此時,應當用小承氣湯和暢胃氣而攻下。總而言之,如果服小承氣湯不轉屎氣的,千萬不能攻下。
譫語一般屬實,鄭聲一般屬虛。所謂鄭聲,是指語言重複、聲低息微的症候。兩眼直視譫語,並見喘喝脹滿的,屬於死候,並見下利的,也是死候。
發汗太過,或重複發汗,陽氣大傷,出現譫語,脈象短的,屬於死候;如果脈與證相應的,不屬死候。
傷寒表證,誤用吐法或下法之後,病仍然不解除,出現五六天甚至十餘天不解大便,午後發潮熱,不怕冷,譫言妄語,如見鬼神一樣。病情嚴重的,就會出現神志昏糊、目不識人、兩手無意識地亂摸衣被床帳、驚惕不安、微微喘息、兩目直視,如果脈象弦的,尚有生機;如果脈象澀的,屬於死候。如果病情較輕,只見發潮熱、譫語等證,用大承氣湯主治。服藥後,如果大便已通的,應停止服剩下的藥。
陽明病,病人汗出太多,導致津液外泄,腸中乾燥,大便勢必硬結;大便硬結,府氣不通,濁邪上擾,則發生譫語,用小承氣湯主治。如果服一次藥譫語就停止的,就不要再服剩餘的藥。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象滑而疾的,用小承氣湯主治。於是給病人服小承氣湯一升,服藥後腹中轉矢氣而放屁的,可以再服一升;服藥後腹中不轉矢氣的,就不要再服。如果第二天又不解大便,脈象反見微弱而滯澀的,這是正氣虛弱而實邪阻滯,正虛邪實,攻補兩難,治療十分棘手,不能再用承氣湯了。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反而不能進食的,是腸中燥屎已成,宜用大承氣湯攻下燥屎;如果尚能進食的,只是大便硬結,宜用小承氣湯和暢胃氣。
陽明病,經行下血而譫語的,這是熱入血室,如果只見頭部出汗的,可以針刺期門,以瀉血室的實邪,使血熱得以宣洩,則周身暢汗而痊癒。
汗出譫語的,這是外有太陽中風,內有燥屎阻結。燥屎內結必須用瀉下法治療,但是須待太陽表證解除後才能攻下。如果攻下過早,就會導致表邪盡陷而里實益甚,出現神昏語言錯亂。如果表證已解而里實未去,用攻下法治療就會痊癒,可用大承氣湯。
外感病四五天,症見脈沉、氣喘、腹部脹滿。脈沉主里,可知其病在里,卻反而用發汗法治療,汗出津液外泄,津傷腸燥成實,所以大便硬結難以解出。津液外越而虛,津傷腸燥成實,時間一長,就會發生譫語。
太陽、陽明、少陽三經合病,腹部脹滿,身體沉重,轉側困難,口中麻木不仁,面部垢濁,譫語,小便失禁,如見身熱、自汗出的,是邪熱偏重於陽明,用白虎湯主治。如果用發汗法治療,就會使譫語更甚;如果妄行攻下,就會造成額上出汗,四肢冰冷的變證。
太陽陽明兩經並病,太陽表證已解,僅只見發潮熱,手足微微出汗,大便解出困難而譫語的,是屬陽明里實,攻下里實就可痊癒,適宜用大承氣湯。
陽明病,脈象浮而緊,咽喉乾燥,口中感覺苦,腹部脹滿,喘息,發熱,汗出,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沉重,是屬陽明里熱證。如果誤發其汗,就會出現心中煩亂不安、甚或神昏譫語的變證;如果誤用溫針,就會導致恐懼不安、煩躁失眠的變證;如果誤行攻下,就會損傷胃氣,致邪熱擾於胸膈,出現心中煩躁厲害,舌上生薄黃苔,用梔子豉湯主治。
如果誤下後熱盛津傷,出現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的,用白虎加人參湯主治。
如果誤下後出現脈浮、發熱、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通暢的,屬陰傷有熱、水熱互結於下焦,用豬苓湯主治。
豬苓湯方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打碎,各一兩以上五味藥,用水四升,先加入豬苓、茯苓、澤瀉、滑石四味藥煎煮至二升,去掉藥渣,再加入阿膠烊化溶解,每次溫服七合,一日服三次。
陽明病,汗出多而口渴的,屬汗多津傷、胃津不足的口渴,不能用豬苓湯治療。因為豬苓湯能夠通利病人小便,使津液進一步損傷。
脈象浮而遲,外有假熱內有真寒,腹瀉完谷不化的,用四逆湯主治。
如果胃中虛寒不能進食的,飲水後就會出現呃逆。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夠飲食的,
為陽明氣熱熾盛,氣病及血,迫血妄行,就會出現衄血。
陽明病,經用瀉下法治療,身熱未除,手足溫暖,沒有結胸的表現,心中煩躁異常,嘈雜似飢而不能進食,僅見頭部汗出的,用梔子豉湯主治。229、陽明病,發潮熱,大便稀溏,小便正常,胸脅脹悶不除的,為少陽之邪未盡,宜用小柴胡湯治療。
陽明病,脅下痞硬脹滿,不解大便,嘔吐,舌苔白的,為柴胡證未除,可給予小柴胡湯治療。用藥後,上焦經氣得以暢通,津液能夠下達,胃腸機能得以恢復,就會周身暢汗而病解。
陽明中風,脈象弦浮而大,全腹脹滿,兩脅及心下疼痛,按壓很久而氣仍不暢通,鼻中乾燥,無汗,嗜睡,全身肌膚及目都發黃,小便解出困難,發潮熱,呃逆不斷,耳前後部腫脹。證屬三陽合病,治療當先用針刺法以泄里熱。刺后里熱得泄,病情稍減,而太陽、少陽證未除,病經過了十天,脈象弦浮的,可給予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邪。
如果服小柴胡湯後少陽證已解,只見脈象浮等表證,無其他經見證的,可給予麻黃湯治療。如果病情惡化,出現無尿、腹部脹滿並且呃逆更甚的,屬不治之候。
陽明病,自汗出,津液已傷,如果再行發汗,而又小便通暢的,則更傷津液,導致腸中津液枯竭,引起大便硬結。此時大便雖硬結,也不能用瀉下藥攻下,必須待病人自己想解大便時,用蜜煎導引導通便,或土瓜根及大豬膽汁,均可作為導藥,以引導大便解出。
蜜煎方
食蜜七合上一味藥,倒進銅器里,用小火煎熬,待熬煉至能凝結得象飴糖一樣即成。煎熬時,要不斷攪拌,以免焦糊粘著,煎熬到可以作丸的程度時,用雙手捻蜜做成頭部尖銳、大小如指頭、長二寸左右的棒狀物,必須趁蜜熱時馬上做,冷卻後就會變硬。使用時,將所做的藥棒塞進肛門裡,用手急轉,待病人想要解大便時就拔出去掉。懷疑此方不是仲景的原意,已經試用效果很好。
豬膽汁方
用大豬膽汁一個,取汁,與少許米醋混合,灌進肛門裡,維持一頓飯左右的時間,用藥後,即可解除宿食及腐敗物等,十分有效。
陽明病,脈象遲,汗出很多,微微怕冷的,這是表證尚未解除,可以發汗,適宜用桂枝湯。
陽明病,脈象浮,無汗而氣喘的,是太陽表實證仍在,用發汗法就會痊癒,可用麻黃湯。
陽明病,發熱汗出的,這是熱邪能夠發越於外,不能形成發黃證。如果僅見頭部出汗,到頸部為止,身上無汗,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湯水,這是濕熱郁滯在里,勢必出現肌膚發黃,用茵陳蒿湯主治。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剖開大黃二兩,去皮以上三味藥,用水一斗二升,先加入茵陳煎煮,煮去水分六升,再加另二味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服藥後小便應當通暢,並見尿色紅,象皂莢汁一樣,經過一晚上後,腹脹應當減輕,這是因為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的緣故。
陽明病,病人健忘的,是體內一定有蓄血。由於瘀血久停,氣血阻滯,所以使人健忘。其大便雖然硬結,但容易解出,並且顏色一定是黑的,宜用抵當湯攻下瘀血。
陽明病,用瀉下藥攻下後,出現心中煩躁異常,如果是腸中燥屎阻結所致的,可以攻下,適宜用大承氣湯。如果腹部輕微脹滿,大便始出乾硬,後出稀溏的,則不能攻下。
病人不解大便五六天,臍腹部疼痛,煩躁不安,定時發作,這是腸中有燥屎阻結,所以導致大便秘結。
病人心煩、發熱,經過發汗,病已解除。現又出現午後發潮熱,好象發瘧疾一樣的,這是邪傳陽明。如果脈象實的,宜用攻下法治療;如果脈象浮虛的,宜用發汗法治療。攻下用大承氣湯,發汗用桂枝湯。
用峻瀉藥攻下後,病人又出現六七天不解大便,煩躁不解,腹部脹滿疼痛的,這是腸中有燥屎的緣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下後餘熱未盡,與腸內宿食相結合而成燥屎,適宜用大承氣湯治療。
病人小便不通暢,大便忽而困難,忽而容易,時而有輕度發熱,氣喘,頭昏目眩,不能平臥的,這是腸中有燥屎,宜用大承氣湯攻下燥屎。
進食後想嘔吐的,屬陽明胃寒證,可用吳茱萸湯主治。如果服吳茱萸湯後嘔吐反而增劇的,則不屬胃中虛寒,而是上焦有熱。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薑六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每天服三次。
太陽病,寸部脈緩,關部脈浮,尺部脈弱,病人發熱,汗出,怕冷,不嘔吐,心下痞滿不適的,這是醫生誤用攻下所致。假如沒有誤下,病人出現不怕冷而口渴的,這是邪傳陽明。如果小便次數多的,大便一定乾硬,其人雖然十餘天不解大便,也沒有什麼痛苦。如果是胃中津液不足所致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給予少量湯水,以補充津液,津液恢復,則病可愈。如果是水飲內蓄、氣不化津所致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陽化氣行水。如果是其它原因所致口渴的,可根據病情,依法施治。
脈象浮取微弱和緩、汗出少時,是正氣驅邪,津液未傷,邪去正安,病得痊癒。如果汗出多的,則是汗出太過,津液勢必損傷。脈象浮而充實有力,主表有實邪,當用發汗解表法治療,如果汗出多的,也是汗出太過。汗出太過,就會導致津液損傷,陽熱盛於里,大便因而硬結。
脈浮而芤,浮主陽氣盛,芤主陰血虛,浮脈與芤脈相合,胃氣偏亢則生熱,陽熱亢盛至極,陰液虧虛,因而形成大便硬結之證。
趺陽脈浮而澀,浮主胃熱亢盛,澀是小便頻數,陰液不足。胃熱津虧,腸中乾燥,大便因而硬結。這是脾不能為胃轉輸津液所致,用麻子仁丸主治。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外研成膏脂狀以上六味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十丸,每日服三次,並逐漸加量,直至病癒為度。
太陽病,經過三天,用發汗法治療而病不解除,高熱熾盛的,是轉屬陽明,用調胃承氣湯主治。
傷寒表證,使用吐法後,出現腹部脹滿硬痛的,用調胃承氣湯主治。
太陽表證,用催吐、攻下或發汗後,出現輕微心煩,小便頻數,大便硬結的,用小承氣湯和暢胃氣、攻下里實,就可痊癒。
患病二、三天,脈象弱,無太陽、少陽見證,煩躁不安,胃脘部痞脹硬結,到了四五天,雖見能夠飲食,也應先給予少量小承氣湯,以微微調暢胃氣,使病情稍挫,到了第六天,再給予小承氣湯一升。如果大便不解六七天,而小便短少的,則津液當還於腸中,雖然不能飲食,也不是燥屎內結,而是大便初出乾硬,後出稀溏,如果攻下必成溏泄。必須小便通利,大便始會堅硬,才可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外感病六七天,出現視物模糊不清,眼球轉動不靈活,既無頭痛畏寒等表證,又無譫語、腹滿痛等里證,大便難以解出,體表有輕微發熱的,這是燥熱內結成實,而又真陰欲涸,應急下急陰,適宜用大承氣湯。
陽明府實證,又見發熱、汗出多的,應急下存陰,宜用大承氣湯。
發汗以後,不僅病未解除,反而出現腹部脹滿疼痛,是發汗傷津,燥熱迅速內結成實,應急下存陰,宜用大承氣湯。
腹部脹滿持續不減輕,即使減輕,也微不足道的,是實邪內阻的徵象,應當攻下,可用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兩經合病,邪熱下迫大腸,勢必發生腹瀉。如果木不克土,而見實大滑數之脈,與陽明實熱相符的,是順證;如果木邪克土,純見少陽弦脈的,是逆證。現脈象滑而數,是陽明有宿食內停、宿滯內阻,應當攻下宿滯,可用大承氣湯。
病人發熱七、八天,既無頭痛、畏寒等太陽表證,又無腹滿譫語等陽明里證,雖然脈象浮數,也可用瀉下法泄熱。假如已經攻下,脈浮已除,而脈數不解,是氣分之熱已解而血分之熱未除,邪熱與瘀血相合,所以出現容易飢餓,能夠飲食,六七天不解大便。這是瘀血停蓄,宜用抵當湯攻下瘀血。
如果攻下後脈數不除,而又腹瀉不止的,是熱邪下迫,勢必會出現協熱下利、解膿血便的變證。
傷寒病,發汗以後,出現全身及兩目發黃,這是因為發汗太過,損傷中陽,寒濕郁滯在里不解的緣故,治療應當溫化寒濕,不可用攻下法。
外感病六七天,皮膚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通暢,腹部稍感脹滿的,用茵陳蒿湯主治。
外感病,症見皮膚發黃,發熱的,用梔子柏皮湯主治。
梔子柏皮湯方
肥梔子十五個,剖開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外感病,濕熱郁滯在里,身體必定發黃,如果兼有頭痛、畏寒、無汗、身癢等表證的,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治。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連軺二兩,即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剖開生梓白皮切細,一升生薑二兩,切片甘草二兩,炙以上八味藥,用雨水一斗,先加入麻黃煎煮一、二滾,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半天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