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卷三百一十·神二十

作者:李昉、扈蒙、徐鉉等

張無頗 王錡 馬朝 郄元位 夏陽趙尉 盧嗣宗 三史王生 張生

張無頗

長慶中,進士張無頗,居南康,將赴舉,游丐番禺。值府帥改移,投詣無所。愁疾臥於逆旅,僕從皆逃。忽遇善易者袁大娘,來主人舍,瞪視無頗曰:子豈久窮悴耶?遂脫衣買酒而飲之,曰:君窘厄如是,能取某一計,不旬朔。自當富贍,兼獲延齡。無頗曰:某困餓如是,敢不受教。大娘曰:某有玉龍膏一合子。不惟還魂起死。因此永遇名姝。但立一表白,曰,能治業疾。若常人求醫,但言不可治;若遇異人請之,必須持此藥而一往,自能富貴耳。無頗拜謝受藥,以暖金合盛之。曰:寒時但出此盒,則一室暄熱,不假爐炭矣。無頗依其言,立表數日,果有黃衣若宦者,扣門甚急,曰:廣利王知君有膏,故使召見。無頗志大娘之言,遂從使者而往。江畔有畫舸,登之甚輕疾。食頃,忽睹城宇極峻,守衛甚嚴。宦者引無頗入十數重門,至殿庭。多列美女,服飾甚鮮,卓然侍立。宦者趨而言曰:召張無頗至。遂聞殿上使軸簾,見一丈夫。衣王者之衣,戴遠遊冠,二紫衣侍女,扶立而臨砌,招無頗曰:請不拜。王曰:知秀才非南越人,不相統攝,幸勿展禮。無頗強拜,王罄折而謝曰:寡人薄德,遠邀大賢,蓋緣愛女有疾,一心鍾念,知君有神膏。倘獲痊平,實所媿戴。遂令阿監二人,引入貴主院。無頗又經數重戶,至一小殿。廊宇皆綴明璣,翠楹楣,煥耀若布金鈿,異香氳郁,滿其庭戶。俄有二女褰簾,召無頗入。睹真珠繡帳中。有一女子,才及笄年,衣翠羅縷金之襦。無頗切其脈,良久曰:貴主所疾,是心之所苦。遂出龍膏,以酒吞之,立愈。貴主遂抽翠玉雙鸞篦而遺無頗,目成者久之。無頗不敢受,貴主曰:此不足酬君子。但表其情耳。然王當有獻遺。無頗媿謝。阿監遂引之見王。王出駭雞犀翡翠碗麗玉明瑰,而贈無頗。無頗拜謝。宦者復引送於畫舸,歸番禺。主人莫能覺,才貨其犀,已巨萬矣。無頗睹貴主華艷動人,頗思之。月余。忽有青衣,扣門而送紅箋。有詩二首,莫題姓字。無頗捧之。青衣倏忽不見。無頗曰:此必仙女所制也。詞曰:羞解明璫尋漢渚。但憑春夢訪天涯。紅樓日暮鶯飛去,愁殺深宮落砌花。又曰:燕語春泥墮錦筵,情愁無意整花鈿。寒閨欹枕夢不成,香炷金爐自裊煙。頃之,前時宦者又至,謂曰:王令復召,貴主有疾如初。無頗忻然復往。見貴主,復切脈次。左右云:王后至。無頗降階,聞環之響,宮人侍衛羅列。見一女子,可三十許,服飾如后妃。無頗拜之,後曰:再勞賢哲,實所懷慚。然女子所疾,又是何苦?無頗曰:前所疾耳,心有擊觸而復作焉。若再餌藥,當去根乾耳。後曰:藥何在?無頗進藥合,後睹之默然,色不樂,慰喻貴主而去。後遂白王曰:愛女非疾,私其無頗矣。不然者,何以宮中暖金合,得在斯人處耶?王愀然良久曰:復為賈充女耶?吾亦當繼其事而成之,無使久苦也。無頗出,王命延之別館,豐厚宴犒。後王召之曰:寡人竊慕君子之為人,輒欲以愛女奉托,如何?無頗再拜辭謝,心喜不自勝。(勝字原空缺。據明抄本補。)遂命有司,擇吉日,具禮待之。王與後敬仰愈於諸婿,遂止月余,歡宴俱極。王曰:張郎不同諸婿,須歸人間。昨夜(夜原作夢,據明抄本、陳校本改。)檢於幽府雲,當是冥數,即寡人之女,不至苦矣。番禺地近,恐為時人所怪。南康又遠,況別封疆,不如歸韶陽甚便。無頗曰:某意亦欲如此。遂具舟楫,服飾異珍,金珠寶玉。無頗曰:唯侍衛輩即須自置,無使陰人,此減算耳。遂與王別。曰:三年即一到彼,無言於人。無頗挈家居於韶陽。人罕知者。住月余,忽袁大娘扣門見無頗。無頗大驚,大娘曰:張郎今日賽口,及小娘子酬媒人可矣。二人各具珍寶賞之,然後告去。無頗詰妻,妻曰:此袁天綱女,程先生妻也,暖金合即某宮中寶也。後每三歲,廣利王必夜至張室。後無頗為人疑訝,於是去之,不知所適。(出《傳奇》)

王錡

天興丞王錡,寶曆中,嘗游隴州。道息於大樹下,解鞍籍地而寢。忽聞道騎傳呼自西來,見紫衣乘車,從數騎,敕左右曰:屈王丞來。引錡至,則帳幄陳設已具。與錡坐語良久,錡不知所呼,每承言,即徘徊鹵莽。紫衣覺之,乃曰:某潦倒一任二十年,足下要相呼,亦可謂為王耳。錡曰:未諭大王何所自?曰:恬昔為秦築長城,以此微功,屢蒙重任。洎始皇帝晏駕,某為群小所構,橫被誅夷。上帝仍以長城之役,勞功害民,配守吳岳。當時吳山有岳號,眾鹹謂某為王。其後岳職卻歸於華山,某罰配年月未滿,官曹移便,無所主管,但守空山。人跡所稀,寂寞頗甚。又緣已被虛名,不能下就小職,遂至今空竊假王之號。偶此相遇,思少從容。錡曰:某名跡幽沉,質性孱懦,幸蒙一顧之惠,不知何以奉教?恬曰:本緣奉慕,顧展風儀,何幸遽垂厚意。誠有事則又如何?錡曰:幸甚。恬曰:久閒(閒原作聞,據明鈔本改。)散,思有以效用。如今士馬處處有主,不可奪他權柄。此後三年,興元當有八百人無主健兒。若早圖謀,必可將領。所必奉托者,可致紙錢萬張,某以此藉手,方諧矣。錡許諾而寤,流汗霢霂,乃市紙萬張以焚之。乃太和四年。興元節度使李絳遇害,後節度使溫造,誅其凶黨八百人。(出《河東記》)

馬朝

馬朝者,天平軍步卒也。太和初,滄州李同捷叛,詔鄆師討之,朝在是行。至平原南,與賊相持累旬。朝之子士俊,自鄆饋食,適至軍中。會戰有期,朝年老,啟其將曰:長男士俊,年少有力,又善弓矢。來日之行,乞請自代。主將許之。乃戰,鄆師小北,而士俊連中重瘡,仆於闘場,夜久得蘇。忽有傳呼,語言頗類將吏十數人者。且無燭,士俊窺之不見。但聞按據簿書,稱點姓名。俄次士俊,則呼馬朝。傍有人曰:不是本身,速令追召。言鏇遂過,及遠,猶聞其檢閱未已。士俊惶惑,力起徐歸。四更方至營門,營吏納之,因扶持送至朝所。朝謂其已死,及見驚喜,即洗瘡傅藥。乃曰:汝可飲少酒粥,以求寢也。即出汲水。時營中士馬極眾,每三二百人,則同一井。井乃周圓百步,皆為隧道,漸以及泉,蓋使眾人得以環汲也。時朝以瓮汲水,引重之際,泥滑,顛仆於地。地中素有折刀,朝心正貫其刃。久而士俊懼其未回,告於同幕者。及到則已絕矣。士俊旬日乃愈。(出《河東記》)

郄元位

河東衙將郄元位者,太和初,常奉使京輦。行至沙苑,會日暮。見一人,長丈余,衣紫佩金,容狀豐偉。御白馬,其馬亦高丈余。導從近十輩,形狀非常,執弧矢,自南來。元位甚驚異,立馬避之。神人忽舉鞭西指,若有所見,其導從輩俱隨指而望。元位亦西望,寂然無睹。及回視之,皆不見矣。元位瘁然汗發,髀戰心驚,不覺墮馬。因病熱,肩輿以歸,旬余方愈。時河東連帥司空李願卒。(出《宣室志》)

夏陽趙尉

馮翊之屬縣夏陽,據大河。縣東有池館,當太華(華原作和,據明抄本改。)中條,煙靄嵐霏,昏旦在望。又有瀵泉穴其南,泉水清澈,毫縷無隱。太和中,有趙生者,尉於夏陽。嘗一夕雨霽,趙生與友數輩,聯步望月於瀵泉上。忽見一人,貌甚黑,被綠袍,自水中流,沿泳久之。吟曰:夜月明皎皎,綠波空悠悠。趙生方驚,其人忽回望水濱,若有所懼,遂入水,唯露其首,有頃亦沒。趙生明日又至泉所。是岸傍數十步,有神祠,表共門曰瀵水神。趙生因入廟,見神坐之左右,搏埴為偶人,被綠袍者,視其貌,若前時所見水中人也。趙生曰:此瀵壤也,尚能惑眾,非怪而何?將用劃其廟。有縣吏曰:此神廟,且能以風雨助生植。苟若毀其屋,適足為邑人之患。於是不果隳。(出《宣室志》)

盧嗣宗

蒲津有舜祠,又有娥皇、女英祠,在舜祠之側。土偶之容,頗盡巧麗。開成中,范陽盧嗣宗,假職於蒲津。一日,與其友數輩,同游舜廟。至娥皇女英祠,嗣宗戲曰:吾願為帝子之隸,可乎?再拜而祝者久之。眾皆謂曰:何侮易之言,瀆於神乎?嗣宗笑益酣。自是往往獨游娥皇祠,酒酣,多為褻瀆語。俄被疾,肩舁以歸。色悸而戰,身汗如瀝,其夕遂卒。家僮輩見十餘人,摔拽嗣宗出門,望舜祠而去。及視嗣宗屍,其背有赤文甚多,若為所撲。蒲之人鹹異其事。(出《宣室志》)

三史王生

有王生者,不記其名,業三史,博覽甚精。性好夸炫,語甚容易。每辯古昔,多以臆斷。旁有議者,必大言折之。嘗游沛,因醉入高祖廟,顧其神座,笑而言曰:提三尺劍,滅暴秦,剪強楚,而不能免其母烏老之稱。徒歌大風起兮雲飛揚,曷能威加四海哉!徘徊庭廡間,肆目久之,乃還所止。是夕才寐而卒。見十數騎,擒至廟庭。漢祖按劍大怒曰:史籍未覽數紙,而敢褻瀆尊神。'烏老'之言。出自何典?若無所據,爾罪難逃。王生頓首曰:臣常覽大王《本紀》見司馬遷及班固雲,'母(母字原缺,據陳校本補。)劉媼。'而注云烏老反。(反原作及。)釋雲,'老母之稱也'。見之於史,聞之於師,載之於籍,炳然明如白日。非臣下敢出於胸襟爾。漢祖益怒曰:朕中外泗水亭長碑,昭然具載矣。曷以外族溫氏而妄稱烏老乎?讀錯本書,且不見義,敢恃酒喧於殿庭。付所司劾犯上之罪。語未終,而西南有清道者,揚言太公來。方及階,顧王生曰:斯何人而見辱之甚也?漢祖降階對曰:此虛妄侮慢之人也,罪當斬之。王生逞目太公,遂厲聲而言曰:臣覽史籍,見侮慢其君親者,尚無所貶。而賤臣戲語於神廟,豈期肆於市朝哉!漢祖又怒曰:在典冊,豈載侮慢君親者?當試征之。王生曰:臣敢征大王可乎?漢祖曰:然。王生曰:王即位,會群臣,置酒前殿,獻太上皇壽。有之乎?漢祖曰:有之。既獻壽,乃曰。'大人常以臣無賴,不事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孰與仲多?'有之乎?漢祖曰:有之。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有之乎?曰:有之。王生曰:是侮慢其君親矣。太公曰:此人理不可屈,宜速逐之。不爾,必遭杯羹之讓也。漢祖默然良久曰:斬此物,污我三尺刃。令搦發者摑之。一摑惘然而蘇,東方明矣,以鏡視腮。有若指蹤,數日方滅。(出《篡異記》)

張生

進士張生,善鼓琴,好讀孟軻書。下第游浦關,入舜城。日將暮,乃排闥聳轡爭進,因而馬蹶。頃之馬死,生無所投足。遂詣廟吏,求止一夕。吏止檐廡下曰:舍此無所詣矣。遂止。初夜方寢,見降衣者二人,前言曰:帝召書生。生遽往,帝問曰:業何道藝之人?生對曰:臣儒家子,常習孔孟書。帝曰:孔聖人也,朕知久矣。孟是何人?得與孔同科而語?生曰:孟亦傳聖人意也。祖尚仁義,設禮樂而施教化。帝曰:著書乎?生曰:著書七千二百章,蓋與孔門之徒難疑答問,及魯論齊論。俱善言也。帝曰:記其文乎?曰:非獨曉其文,抑亦深其義。帝乃令生朗念,傾耳聽之。念《萬章問》:舜往于田,號位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萬章問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舜怨乎?'答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怨於父母,則吾不知也。'帝止生之詞,憮然嘆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亦此之謂矣。朕舍天下千八百二十載,暴秦竊位,毒痛四海,焚我典籍,泯我帝圖,蒙蔽群言,逞恣私慾。百代之後,經史差謬。辭意相及,鄰於詼諧。常聞贊唐堯之美曰:'垂衣裳而天下理,'蓋明無事也。然則平章百姓,協和萬邦,至於滔天懷山襄陵。下民其咨,夫如是則與垂衣之義乖矣。亦聞贊朕之美曰:'無為而治。'乃載於典則云:'賓四門,齊七政,類上帝,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流共工,放驍歡兜,殛鯀,竄三苗。'夫如是與無為之道遠矣。今又聞泣於旻天,怨慕也,非朕之所行。夫莫之為而為之者,天也;莫之致而致之者,命也。朕泣者,怨己之命,不合於父母,而訴於旻天也。何萬章之問,孟軻不知其對?傳聖人之意,豈宜如是乎?嗟不能已,久之謂生曰:學琴乎?曰:嗜之而不善。帝乃顧左右取琴,曰:不聞鼓五弦,歌《南風》,奚足以光其歸路?乃撫琴以歌之曰:南風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歸清弦。蕩蕩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薰薰兮思何傳。歌訖,鼓琴為《南鳳弄》。音歆清暢,爽朗心骨,生因發言曰:妙哉!乃遂驚悟。(出《篡異記》,明鈔本作出《原化記》)

譯文

張無頗 王錡 馬朝 郄元位 夏陽趙尉 盧嗣宗 三史王生 張生

張無頗

長慶年間,進士張無頗在南康住。在準備趕考之前,曾到廣東番禺縣去找一位認識的府帥求助。然而等他到了番禺後才知道府帥已換了個不認識的人。他投靠無門。憂愁得病倒在一個旅店裡,他的僕人也離他而去。這時忽然有一個會算命的袁大娘來到旅店,細看了看無頗後,說,您絕不會永遠這樣窮困下去的。無頗就賣了一件衣服請袁大娘喝酒。袁大娘說,你現在窮困在這裡,我告訴你一個辦法,你如果去作,不出十天半月,自然會富貴起來,而且還能延長你的壽數。無頗說,我如今又窮又餓,你怎么說我就怎么做。大娘說,我有一盒玉龍膏,是能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你可以因為這個藥得到一個貴族女子。你可以貼一個布告,說你是神醫。如果是普通人來求醫,你就不要給他治。如果有身份高貴的人來求醫,你就去給他治,給他用這個藥就行。說罷就給無頗一個暖金盒,裡面裝著玉龍膏。袁大娘又說,天冷時你拿出這個暖金盒來,屋裡就立刻會非常熱,連爐子都不用生了。無頗拜謝了袁大娘,並且貼出一個布告。過了幾天,果然有一個穿黃衣的人,象是宮中的太監,急急地敲無頗的門,對無頗說,我們廣利王知道你有仙丹靈藥,所以派我來召見你。無頗想起袁大娘的話,就隨太監去了。來到江邊,見停著一隻畫船,上船後,船走的又輕又快。走了有一頓飯功夫,來到一個城前,守衛十分森嚴。太監領無頗走過了十幾道大門,來到大殿。殿前列隊站著很多服飾華麗的美女。太監上殿報告說,大王召的張無頗已經到了。這時有人打開殿門的帘子,見殿上坐著一個人,穿著皇帝的衣服,頭戴遠遊冠,由兩個穿紫衣的侍女攙扶著走下殿階。兩個紫衣侍女對無頗說,不必跪拜了。大王說,我知道你不是南越人,不是我的臣民,不用行禮了。無頗一定要跪拜,大王立刻大大地彎下腰來答謝,說,我實在太冒昧了,把你這位賢人從遠方請來。我的一個最疼愛的女兒得了病,聽說你有神膏,如果能給我的愛女治好病,我真是太感激你了。說罷,叫兩個太監把無頗領到公主住的院子去。無頗跟著又過了好幾道大門,來到一個小殿。只見樓閣畫廊的簾上都裝著珍珠,門楣上鑲著寶石,整個宮殿都鑲金掛銀,到處都瀰漫著一種特殊的香氣。不一會兒,有兩個宮女打開珠簾,召無頗進了公主的寢宮。無頗見珍珠繡帳里有一個少女,看樣子剛剛十六七歲,穿著紅色綢緞鑲金邊的衣裙。無頗就給這位公主切脈。過了半天說,公主您的病是心火所苦。然後拿出玉龍膏,請公主就著酒吃下去,公主立刻就好了。這時公主就從頭上拔下一個翠玉作的雙鸞篦送給無頗。無頗不敢接受,公主說,我並不是付給你看病的報酬,只是表達我的心意罷了。我父王還會正式酬謝你的。無頗只好拜謝收下了。太監就領無頗去見大王。大王拿出了駭雞犀、悲翠碗等極貴重的金玉寶物贈送無頗。無頗拜謝接受了,太監又領無頗出宮送他上了那隻畫船。無頗回到番禺,光賣那隻駭雞犀就得了銀錢巨萬。那位公主美麗嬌艷楚楚動人,無頗也很想念她。一個多月後,忽然有個青衣使女,敲門送來一個紅信箋。上面題著兩首,沒寫姓名,無頗接過詩箋後,那青衣使女就忽然消失了。無頗說,這一定是仙女寫的詩。兩首詩是:羞解明璫尋漢渚,但憑春夢訪天涯。紅樓日暮鶯飛去,愁殺深宮落砌花。燕語春泥墮錦筵,情愁無意整花鈿。寒閨欹枕夢不成,香炷金爐自裊煙。不一會兒,以前的那個太監又來了,對無頗說,大王又召你去,我們公主又病了,病情和上次一樣。無頗很高興地又隨太監去了。見到公主後,又給她切了脈。這時侍女們說,王后到。無頗趕快到門外台階下相迎。這時聽到女人環珮的聲音傳來,見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在一大群宮女的簇擁下走來,看樣子就是王后了,無頗趕快跪拜。王后說,這次又勞動你到這兒來,實在慚愧。可是我女兒病了,不知道到底是什麼病。無頗說,這是以前的病根沒除掉,公主有心事,所以又犯了。我再給她服一次藥,定能去除病根。王后問,藥在那裡呢?無頗就把那個暖金藥呈給皇后、皇一見藥盒,半天沒說話,現出很不高興的樣子,安慰了幾句公主就走了。王后回去對大王說,咱們的女兒不是病了,而是和無頗有情了。不然的話,為什麼咱們宮裡的暖金盒會在無頗手裡呢?大王感嘆地說,既然我們的女兒象漢代賈充的女兒看上了韓公子,我們也只好儘快地成全他們,別使女兒再吃苦了。無頗出來後,大王請他到另一個房間住下,給了很豐富的禮品,並設宴慰賞。然後又召見無頗說,寡人很敬慕你的為人,想把我的愛女許配給你,你意下如可?無頗喜出望外,連忙多次拜謝大王。大王就命宮中管事的,選定了良辰吉日,為無頗和公主舉行了隆重的婚禮,大王和王后對無頗的尊重,超過了對其他的那些女婿。無頗在宮中住了一個多月。每日歡宴遊樂。大王說,張郎不同於別的女婿,必須回到人間。好在昨夜我到冥府去查了生死薄,你的陽壽還很多。這樣,我的女兒不至於長期守空房。你若回番禺去,離我們太近,來往會讓人們奇怪。如果讓你到南康去,又離我們太遠,況且南康也不是我管轄的範圍了。我看,你不如回韶陽去吧,這樣兩方面都很方便。無頗說,我也正是這個意思。於是大王開始給無頗準備了很多服裝珍寶,還備了船。無頗說,我的侍衛和僕從就由我來安排吧,不要用陰間的人了。一切準備好以後,無頗就離別了大王。臨別時大王說,以後我每隔三年去看你們一次,你千萬不要對別人說。無頗帶著公主在韶陽住下,人們都不知道他們的來歷。剛住了一個多月,一天袁大娘忽然敲門,無頗一見袁大娘大吃一驚。袁大娘說,張郎今天日子過得這么好,你和你小娘子該謝謝我這個媒人了吧!無頗和妻子趕快拿出很多貴重珍品答謝袁大娘,大娘就走了。無頗問妻子,妻子說,袁大娘就是袁天綱的女兒,穆先生的夫人。暖金盒就是我們宮中的寶物。後來每隔三年,廣利王一定夜晚到張無頗家來看望女兒女婿,後來這事引起了別人的懷疑,就搬走了。搬到那裡去了,誰也不知道。

王錡

寶曆年間,天興縣丞王錡曾到隴州去。半路上在一棵大樹下休息,解下馬鞍來放在地上靠著睡覺。忽然聽見一陣馬蹄聲從西邊傳達來,只見一個紫衣人坐在車裡,後面跟著幾個騎馬的隨從。紫衣人停車後對隨從說,請王錡縣丞到我這裡來。隨從領王錡來見紫衣人,看見紫衣人已坐在一個陳設齊備的帳篷里了。紫衣人和王錡坐著談了好半天了,王錡仍不知該怎么稱呼他的官銜,所以答話時常常吞吞吐吐覺得很失禮。紫衣人發覺了,就說,我已經潦倒二十年了,不過您要稱呼我,還是可以叫我大王的。王錡就問,不知大王從何處來?紫衣人說,我就是秦代的大將軍蒙恬。當年我為秦始皇修建長城,以這個功勞多次蒙受重任。後來秦始皇歸天了,我被一些小人陷害誣告,終於被殺了。我死後,天帝仍然認為修長城是勞民傷財害了百姓,發配我到吳岳當一個管山嶽的官。當時管山的官都有稱號,人們就也管我叫大王。可是後來吳山卻劃歸華山管轄,而我罰配的年限還沒滿。我管吳山的實權已交給華山君,我什麼可管的都沒有,整日守著一座空山,山里人煙稀少,十分寂寞。又因為我已虛有了大王的稱號,不能再放下架子當更小的官,所以現在只是個名義上的大王而已。這次和您相遇,想求您幫幫忙。王錡說,我只不過是個無名的小縣丞,既無能又懦弱,見到大王十分榮幸,但又能為大王做些什麼呢?蒙恬說,我是由於敬慕您才來和您見面,一看您果然是個很有風度十分正直的人。如果能得到您的關照,能否為我辦點事呢?王錡說,我一定遵命。蒙恬就說,我閒散了這么久了,很想再能有點作為。然而現在到處都沒有空缺,兵馬也都有主管,我不能去硬奪別人的官職。三年後,興元地方將會有八百名無人統領的士兵,我如果早點做好準備,就可以作這八百人的統領。我要托的事,是請你給我一萬張紙錢,我以這些錢做軍餉,就可以辦成了。王錡當即答應了,然後就驚醒了,嚇得出了一身汗。於是就買了一萬張紙燒了。到了太和四年,果然發生了興元節度使李絳被害的事,新上任的節度使溫造把反叛的八百名士兵全部殺了,這就是蒙恬託夢說的那八百名士兵。

馬朝

馬朝是天平軍中的一個士兵。太和初年,滄州發生了李同捷的叛亂,上面命令駐守鄆城的軍隊前去平叛,馬朝也在平叛的軍隊里。部隊到了平原南面,和叛軍對峙了十多天。馬朝的兒子馬士俊,從鄆城送飯到部隊來找父親。馬上就要和叛軍會戰了,馬朝年紀大了,就向主將報告說,我的大兒子士俊,年輕有力,又善於射箭,請允許他替代我參加會戰。主將同意了。戰鬥開始後,鄆城部隊受挫撤退,馬士俊身受重傷昏倒在戰場上。半夜裡他甦醒過來,忽然聽到傳呼點名的聲音,好象有十幾個大小軍官就在附近。當時沒有光亮,士俊看不清是些什麼人,只聽見有人按照本子上的記錄一個個的點名。點到馬士俊跟前,喊的卻是父親馬朝。旁邊有人說,這不是馬朝本人。於是點名者命令趕快去把馬朝捉來。說完這些人就走過去了,一直走了很遠,還能聽到他們點名的聲音。士俊很害怕,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就掙扎著爬起來慢慢往回走,到四更才到了軍營。營里的軍官收留了他,攙扶他找到了父親。馬朝原以為士俊已經陣亡,一見又驚又喜,趕快給他洗傷上藥,然後說,你喝一點兌了酒的粥,就能睡著了。然後就出去打水。當時軍營里人馬很多,每二三百人才有一個井。井周圍一百多步都挖了水溝,把井水引進溝里,讓士兵們能圍著打水。馬朝用水罐打水,剛要提起來時,腳下一滑,跌倒在地上。地上恰恰有一段折斷了的軍刀,一下子穿透了馬朝的胸口。馬士俊在營帳里等了半天不見父親回來,怕出什麼事情,告訴了同事後,到井邊一看,馬朝已經死去。而士俊十多天后就痊癒了。

郄元位

太和初年,河東衙將郄元位奉命護送使者京城。走到沙苑,天色將晚,看見一人,身材有一丈高,穿著紫袍,佩著金飾,儀表威嚴,騎著白馬,馬也有一丈多高。前面開路的侍衛近十名,也非同凡人,都帶著弓箭,從南面馳來。郄元位很驚異,停下馬來躲避。這時只見那神人舉起鞭子指著西方,那些侍從也隨著往西面張望。郄元位也往西面看,什麼也沒看見。等他一回頭,那群人已經消失了。元位嚇出了一身汗,雙腿哆嗦,不覺跌下馬來,生了熱病,只好被抬了回來。原來才知道,那天河東連帥司空李願死了。

夏陽趙尉

馮翊管轄下有個夏陽縣,靠著黃河,縣東有池塘在太華山的中部。山頭平時霧氣迷漫雲煙繚繞,白天晚上都能看見。城南有個瀵泉,泉水清澈見底,水裡一切都歷歷在目。太和年間,有位姓趙的到夏陽當縣尉。有次雨過天晴,他約了幾個朋友到瀵泉附近賞月。忽然看見一個人,臉很黑,穿著綠袍子,在水流中間游來游去,邊游邊唱道,夜月風皎皎,綠波空悠悠。趙生吃了一驚,那個人也忽然回頭向岸上望,好象也很吃驚,很快沉入水裡,只露個腦袋,過了一會就不見了。趙生第二天又到這裡來,見離岸傍十步,有一個廟,門上寫的是瀵水神廟。趙生進了廟,見神坐的兩旁排列著幾個泥作的偶像,其中有一個穿著綠袍,看他的長相,很象昨天看見的那個水裡的人。趙生說,這個瀵水神竟讓他管的人在自己眼皮底下做怪,怎么得了!就打算把廟拆毀。旁邊有個官員說,這個神廟能夠興風雨幫助莊稼生長,如果毀了廟,恐怕會給本地人民帶來災害。於是就作罷了。

盧嗣宗

蒲津縣有舜的祠廟。廟的旁邊,還有舜的二妃娥皇、女英祠。二位女神的偶像容貌塑得十分秀美。開成年間,范陽人盧嗣宗到蒲津當代理地方官。一天,他和幾位朋友一同游舜廟,又進了娥皇女英祠。盧嗣宗對著二女神的神象開玩笑說,我想跟二位女神去,作奴僕也行,怎么樣?說罷還不斷地拜禮祝禱。朋友們都說,你怎么能用這樣不敬的言詞來侮辱女神呢?盧嗣宗大笑起來毫不在乎。以後他還常常獨自游娥皇祠,酒醉後總是胡言亂語,調笑侮辱女神。於是嗣宗突然得了病,被人從廟裡抬了回來。只見他滿臉恐懼,渾身戰抖,汗如雨下,當天夜裡就死了。這天夜裡,家裡的僕人看見闖進來十幾個人,連打帶拖的把盧嗣宗拉出了家門,直奔舜祠而去。後來就發現他屍體後背上有很多紅道子,象是被鞭子抽的。蒲縣人都覺得這事太奇怪了。

三史王生

有個王生,不知道名字,專門攻讀三史,讀得很精。王生性情好誇耀學問,說話很隨便。每當讀書遇到講古代的事,常常憑主觀判斷。旁邊如果有人不同意,他就大肆攻擊。王生曾到沛縣遊玩,喝醉酒進了漢高祖的廟。他看著高祖的神像說,你能提著三尺寶劍,滅了殘暴的秦國,除了強大的楚國,卻不能免去你母親叫'烏老'這不雅的名字。你作歌說,'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你真能威加四海嗎?王生在廟堂里走來走去,長時間很放肆的盯著高祖神像。王生回到家後當天夜裡剛睡下就死了。死時他看見有十幾個騎士闖進來把他抓到漢高祖廟,高祖手按寶劍大怒說,你沒看過幾頁史書,就敢褻瀆我,你說我母親名叫烏老,這是那本書里說的?你要是找不出根據,你就有罪難逃!王生磕頭說,我曾讀過您的傳記,司馬遷和班固在您的傳記中說您母親是劉媼,在注釋中說'媼,烏老反'。可見烏老就是你母親的名字了。王生又說,這事史書上有記載,教師也這樣講過,象白日一樣的明白,不是我憑空編造的呀!漢高祖怒氣更盛地說,我的皇宮和泗水亭上都立有碑紀,明明白白地記著我母親的姓名,你怎敢以外族的什麼'媼氏',稱我的母親為'烏老'呢?讀錯了史書,不懂書中的真義,還敢借酒醉跑到我的大殿上胡言亂叫,就應該以犯上之罪處置你!高祖還沒說完,外面西南方就有喝道聲,說是太公來了。太公剛走上大殿,就看見王生,就問高祖,這是什麼人,你對他這樣辱罵是為什麼呀?高祖趕快下階迎接,說,這是一個狂妄無禮的人,犯了該斬的大罪!這時王生就緊緊盯著太公說,我讀遍了史書,見歷史上嘲笑君王的人都沒有因而獲罪,我只不過在廟裡說了幾句笑話,難道比在街上或在宮廷里說這笑話的罪還大嗎?漢高祖生氣地質問道,史書上難道還記載有嘲笑君王的事嗎?你舉例給我看看!王生說,我就舉大王你的例子行不行?高祖說,行。王生說,大王你登了帝位後,大宴群臣,給你的父親太上皇獻壽,有沒有這事?高祖說,有啊。王生說,獻壽時,你對太上皇說,'父親您過去常說我是無賴,沒有置下家業,不如我弟弟好。現在你看我的家業和我弟弟比,誰的多?'這事有沒有?高祖說,有。王生問,宮中的群臣聽了你的話都高呼萬歲,大笑起來,這事有沒有?高祖說,有。王生說,你這不是嘲笑侮慢你的太上皇父親嗎?太公聽後對高祖說,這人講的有理,你快放了他吧。不然,你就得把你的杯盤中的食物讓給他了。漢高祖默不作聲,半天才悻悻地說,殺了這傢伙,怕弄髒了我的寶劍哩!命人扯著王生的頭髮打耳光。一耳光把王生打醒了,一看,天已經亮了。用鏡子照臉,見臉上有紅紅的指印,過了好幾天才消失。

張生

進士張生善於彈琴。好讀孟子的書。赴考回鄉時游蒲關。進了舜帝城。這時天已經快黑了,進城的人搶著趕馬往城門裡涌。張生就打馬飛馳加快速度,這樣馬跌倒,不一會兒馬就死了。張生無處投宿,就找到一個廟裡,求管廟的小官留他住一宿。小廟吏指一指廟側的廂房說,除了這裡再也沒地方了。張生只好對付著住下來。夜裡剛剛睡下,張生就見兩個穿紅色衣服的人走來說,舜帝要召見你。張生就急忙跟著走。見到舜帝後,舜帝問道,你有什麼技藝?張生回答說,臣是個讀書的人,常讀孔、孟的著作。舜帝說,孔子是位聖人,朕早就知道。孟子是什麼人,你怎么把他和孔子相提並論?張生說,孟子也是能傳達聖人意志的人。他向來崇尚仁義,設禮樂對人民進行教育。舜帝問,孟子也寫書嗎?張生說,孟子著作有七千二百章,都是和孔子的弟子們辯論和回答問題的。他的《魯論》、《齊論》都講述了很好的道理。舜帝又問,你能記得孟子的文章嗎?張生說,我不但能背誦孟子的文章,而且懂得文章中深刻的含意。舜帝就讓張生大聲朗讀,他仔細聽著。當念到《萬章問》時,張生背誦原文:舜往于田,號泣於旻天。何為其號泣也?孟子曰,'怨慕也。'萬章問曰,'父母愛之,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然則怨乎'?答曰,'長息問於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則吾得聞命矣。號泣於旻天,怨於父母,則吾不得知也。'……背誦到這裡,舜帝讓張生停住,十分感慨地說,原來也有並不真懂道理就寫文章的人,這就是個例子啊。朕離開天下臣民一千八百二十年了,這當中,秦始皇竊取了天下,兇狠暴虐,殘害黎民,燒毀我的文獻典籍,毀滅了我的帝系,蒙蔽百姓的眼睛,獨斷專行,無限度地滿足他的私慾。而百代之後,經史的記載也是錯誤百出,有些記載和事實出入太大,簡直是笑話一樣。比如我聽說史書上讚頌唐堯盛世,說堯坐在皇帝的室座上連衣服都不動就把天下治理好了,意思說唐堯時天下太平無事。然而堯帝平撫百姓的騷亂,協調萬國之間的矛盾,這不都是說明有事而不是太平無事嗎?至於後來洪水大泛濫,淹沒了平原在山陵間洶湧,人民悲痛哀嘆失去生計,這些事實和'垂衣而治'的說法不就差得更遠了嗎?我也聽說史書上讚揚我的功績,說我'無為而治',意思說我對天下事聽之任之,天下就自然太平了。可史書上又偏偏記載了我'接待四方來的賓朋,把七種重大的政事都理順管好,像天帝一樣尊嚴。祭祀祖先,視察高山大河,為民祭告所有的神靈。流放了允兜和共工,殺了治水不利的鯨,趕跑了三苗。'我做了這么多事,這不和'無為而治'相去太遠了嗎?現在孟子又說我向著蒼天哭號是因為心中積怨太多,這更不是我幹的事了。我認為,不能做成的事做成了這是靠天的祐護,不能達到的目的達到了這是靠命運。我哭是怨我的命運,跟父母沒有關係,只能向蒼天哭訴了。在《萬章問》這篇文章里,孟子回答不出萬章的問題就信口胡說,這樣傳達聖人的意志,怎么能對頭呢。說罷又感嘆了好半天。過了一會兒舜帝又問張生學不學彈琴,張生說,喜歡彈,但彈得不好。舜帝就讓人取來琴,對張生說,你不聽一聽我彈五弦琴,唱《南風》曲,怎么能回去有所誇耀呢?說罷,就一面彈琴一面唱了起來:南風薰薰兮草芊芊,妙有之音兮歸清弦。蕩蕩之教兮由自然,熙熙之化兮吾道全,薰薰兮思何傳。歌唱完了,又彈了一曲《南風》,音律十分清新流暢,聽後令人心情清爽。張生忍不住大聲讚嘆說,太美妙了!然後就突然驚醒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