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李淵

李淵

唐高祖李淵(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隴西成紀人,祖籍邢州堯山,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出身於北周的貴族家庭,七歲襲封唐國公。義寧二年(618年)農曆五月,李淵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禪讓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並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貞觀九年(635年),李淵病逝。諡號太武皇帝,廟號高祖,葬在獻陵。上元元年(674年)農曆八月,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農曆二月,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1篇詩文

軼聞故事

唐公阿婆

竇氏是京兆平陵(今陝西興平)人,父親竇毅在北周是上柱國,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

竇毅認為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閒之輩,在選佳婿時想了一個辦法:讓人在門屏上畫了兩隻孔雀,凡是兩箭各射中一隻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前邊有幾十人都沒有射中,到李淵這兒兩箭都射中了。竇毅歡喜不已,便讓女兒嫁給了李淵。
竇氏的聰明超出了一般人。隋煬帝看到李淵的臉上皺紋多,便戲稱李淵是“阿婆”,李淵回了家很不高興,竇氏問清原因,馬上賀喜道:“這是吉兆啊,你繼承的是唐國公,‘唐’便是‘堂’,‘阿婆面’就是指‘堂主’啊!”竇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煬帝。

家庭成員

后妃

皇后

竇皇后

妃嬪

萬貴妃

尹德妃

宇文昭儀

莫嬪

孫嬪

崔嬪

楊嬪,楊素

小楊嬪

張婕妤

薛婕妤,薛道衡女,後封河東郡夫人,出家為尼。唐高宗年間麟德元年(664年)因與上官儀私下書信來往被削去婕妤和河東郡夫人邑號,幽禁於唐高祖別廟靜安宮。

郭婕妤

劉婕妤

張美人

楊美人

王才人

魯才人

張寶林

柳寶林

張氏

子女

隱太子李建成(母竇皇后)

太宗李世民(母竇皇后)

衛懷王李玄霸(母竇皇后)

巢刺王李元吉(母竇皇后)

楚哀王李智雲(母萬貴妃)

荊王李元景(母莫嬪)

漢王李元昌(母孫嬪)

酆悼王李元亨(母尹德妃)

周王李元方(母張婕妤)

徐康王李元禮(母郭婕妤)

韓王李元嘉(母宇文昭儀)

彭思王李元則(母王才人)

鄭惠王李元懿(母張寶林)

霍王李元軌(母張美人)

虢莊王李鳳(母楊美人)

道孝王李元慶(母劉婕妤)

鄧康王李元裕(母崔嬪)

舒王李元名(母小楊嬪)

魯王李靈夔(母宇文昭儀)

江安王李元祥(母楊嬪)

密貞王李元曉(母魯才人)

滕王李元嬰(母柳寶林)

李淵共有19位女兒

長沙公主(下嫁馮少師)

襄陽公主(下嫁竇誕)

平陽公主(諡號“昭”,稱平陽昭公主,母竇皇后,下嫁柴紹)

高密公主(下嫁長孫孝政,又嫁段綸)

長廣公主(先封為桂陽公主,下嫁趙慈景,又嫁楊師道

萬春公主(先封為萬春公主,後來改封長沙公主,下嫁豆盧懷讓)

房陵公主(先封為永嘉公主,下嫁竇奉節,又嫁賀蘭僧伽)

九江公主(下嫁執失思力)

廬陵公主(下嫁喬師望)

南昌公主(下嫁蘇勖)

安平公主(下嫁楊思敬)

淮南公主(李澄霞,下嫁封道言)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禮)

衡陽公主(下嫁阿史那社爾)

丹陽公主(下嫁薛萬徹)

臨海公主(下嫁裴律師)

館陶公主(下嫁崔宣慶)

安定公主(先封為千金公主,下嫁溫挺,又嫁鄭敬玄)

常樂公主(下嫁趙瑰)

生平

家世背景

李淵是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的後裔,世代顯貴。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西北),一說是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祖籍邢州堯山(今邢台市隆堯縣)。

李淵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時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國之一。李淵的父親李昞,北周時歷官御史大夫、安州總管、柱國大將軍,襲封唐國公。李淵的母親是隋文帝獨孤皇后的姐姐。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淵出生在長安。李淵七歲時,父親李昞去世,其襲封為唐國公。李淵長大後,為人灑脫,性格開朗,待人寬容。

隋朝刺史

開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淵為千牛備身(皇帝的禁衛武官)。由於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別親近器重李淵,累任譙州、隴州、岐州三州刺史。

有一個叫史世良的人,善於給人相面,他告訴高李淵說:“您的骨骼驚奇,必為一國之主,願您自愛,不要忘記鄙人說的話。”於是,李淵有了遠大的目標。

戎馬生涯

李淵在隋煬帝即位之初先後做了滎陽(今河南滎陽)、樓煩(今山西靜樂縣)兩個郡的太守,後來又被任命為殿內少監、衛尉少卿。

大業九年(613年)春,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時,李淵在懷遠鎮督運糧草。同年農曆六月,楊玄感利用民憤舉兵反隋,李淵奉隋煬帝之命鎮守弘化郡(今甘肅慶陽縣),兼知關右諸軍事。

在此期間,李淵廣交天下豪傑,遭到隋煬帝的猜疑。恰好有詔書命李淵去隋煬帝巡行所到之地,李淵因病沒有去。當時李淵的外甥女王氏在後宮,隋煬帝問王氏:“你的舅舅怎么遲遲不來?”王氏回答說李淵病了,隋煬帝又問:“病的要死了嗎?”李淵知道以後日益恐懼,因此無節制地飲酒、收受賄絡自污以自保。

大業十一年(615年),李淵調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到達龍門時,遇上了母端兒農民起義,李淵領兵擊敗了起義軍,收編萬餘人,實力大增。又擊絳州賊柴保昌,降其眾數萬人。

第二年(616年),他升為右驍衛將軍。突厥侵犯邊塞,隋煬帝便讓他和馬邑郡守王仁恭一同北擊突厥。但他們的兵馬很少。李淵便選出擅長騎射的兩千騎兵,吃住騎射仿效突厥兵,給突厥看他們閒暇時的射獵馳騁。李淵有另外挑選善於射箭的士兵作為埋伏。等和突厥兵遭遇時李淵便下令埋伏攻擊,結果打敗突厥。

鎮守太原

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正式任太原留守、晉陽宮監,成為這一地區最高軍政長官。李淵奉命率兵征討歷山飛賊甄翟兒,與甄翟兒遭遇在河西郡(今山西汾陽)的雀鼠谷,李淵大獲全勝。

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李淵招降納叛,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李淵之子李世民知隋必亡,暗中結交豪傑,招納逃亡之人,網羅各種人才。

太原起兵

大業十三年(617年),天下起兵反隋的隊伍蜂擁而起,隋煬帝所在的江都(今江蘇揚州)被孤立了。晉陽令劉文靜、晉陽宮監裴寂都是李世民的密友。李世民就和晉陽縣令劉文靜密謀起兵。

起兵造反的計策確定後,李淵還不知情。李世民想實情相告,又擔心李淵不聽。李世民私下找到裴寂商議,裴寂就選了晉陽宮的幾個美女,乘李淵喝醉酒之後,陪他過夜。然後,裴寂把李世民的謀劃告訴了李淵,李淵大驚。裴寂說:“安排宮女侍奉,事情暴露後是要殺頭的,我這么做就是為了要勸你下定決心起兵啊。”李世民乘機向李淵匯報了整個計畫。李淵開始時堅決不同意,還表示要把李世民送去報官。過一會兒李淵還是答應了起兵,對李世民說:“我愛護你,怎么忍心去告發你呢!”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二月,李淵治下駐馬邑(今山西朔州市)的鷹揚府校尉劉武周發動兵變,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據馬邑而自稱天子。農曆三月,劉武周攻破樓煩郡,進占汾陽宮,並與突厥勾結,圖謀南下爭奪天下。煬帝聞訊後大怒,要提李淵到江都治罪。在此危急情勢下,李世民說:“事情緊急,可以舉事了。”其周圍的心腹裴寂、許世緒、武士眜等也紛紛勸李淵起兵,李淵終於下定了反隋的決心。於是,李淵藉口防備劉武周和突厥南下,派李世民、劉文靜、長孫順德、劉弘基等人到各地募兵,在很短的時間裡便招到數千人。

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看到李淵招兵買馬,懷疑李淵要造反,便密謀騙李淵父子到晉祠祈雨,除掉李氏,向隋煬帝邀功請賞。不料,這一密謀被晉陽鄉長劉世龍獲悉,告知了李淵。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五月十五日,李淵、李世民先發制人,指使開陽府司馬劉政會告發王威、高君雅二人暗中勾結突厥,引突厥入寇中原,藉此將二人囚禁。農曆五月十七日,恰巧數萬突厥軍隊進攻晉陽,李淵立刻名正言順地命人將兩人推出斬首。六月,又遣二子李建成、李世民率軍攻殺拒命的西河郡丞高德儒。同時,李淵又設下空城計,嚇退了突厥的軍隊。接著,李淵開始作起兵反隋的準備工作。

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七月,李淵率軍三萬誓師,正式起兵。在發布的檄文里斥責隋煬帝聽信讒言,殺害忠良,窮兵黷武,致使民怨沸騰。

入定關中

誓師後,李淵與長子建成、次子世民揮師南下,先後破守霍邑(今山西霍縣)的隋鷹牙郎將宋老生、渡黃河,對守河東的隋將屈突通圍而不攻。迅速向西南挺進。當時,隋煬帝遠在江都(今江蘇揚州),關內隋軍力量薄弱;中原瓦崗軍與王世充激戰方酣,均無暇西顧。因此李氏父 子進軍神速,大業十三年(617年)農曆十一月間攻入長安。

李淵進入長安不久,就宣布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擁立煬帝孫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為唐王、大丞相、尚書令,以李建成為唐王世子;李世民為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為齊國公。

登基為帝

義寧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趙國公。同年農曆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禁軍將領兵變殺死。同年農曆五月,隋恭帝被迫禪位於李淵,李淵即皇帝位於長安,國號唐,建元武德,定都長安,是為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為尚書令。不久,又立李建成為皇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李元吉為齊王。

掃除群雄

唐朝建立之初,疆土只限於關中和河東一帶,尚未完全統治全國,因此,李淵經常派遣兒子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出征,逐步消滅各地割據勢力。

武德元年(618年)農曆六月,李世民攻打據有今甘肅蘭州等地的薛舉、薛仁果父子,農曆九月薛舉戰死,農曆十一月俘殺薛仁果,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

武德二年(619年),唐朝用反間計,使李軌集團內部矛盾激化,從而俘殺了李軌,平定了河西走廊。同年劉武周、宋金剛勾結突厥,攻入河東,占領太原。李元吉、裴寂等敗逃。後李世民出討河東,收復太原並消滅劉武周勢力。劉武周、宋金剛逃往突厥,不久被殺。當時黃河流域形成夏政權竇建德、鄭政權王世充與唐朝三足鼎立之勢。620年,李世民奉命率軍東征王世充,竇建德和王世充聯盟對抗李世民的軍隊。

武德四年(621年),在武牢關一戰中李世民俘獲竇建德。促使王世充投降。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俘斬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平定了河北地區。武德七年(624年),高開道為其部下張金樹所殺,張金樹降唐。唐軍又消滅了江南的輔公祏勢力,終於一統天下。

禪讓退位

晉陽起兵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天下平定後,李世民功名日盛,李建成隨即聯合李元吉,排擠李世民。李淵的優柔寡斷,也使朝中政令相互衝突,加速了諸子的兵戎相見。

武德九年(626年),突厥侵犯唐朝邊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由李元吉做統帥出征突厥。在太子的東宮中擔任率更丞(主管計時的官員)職位的王晊,已被秦王李世民收買,成為李世民在東宮的眼線,他悄悄告訴李世民:“李建成想藉此控制秦王的兵馬,並準備在昆明池設伏兵殺秦王。”於是李世民決定先發制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在帝都長安城宮城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李淵下詔說:“自今以後軍國事務,無論大小悉數委任太子處決,然後奏聞皇帝。”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甲子日(626年9月4日),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前殿,年七十一歲,廟號高祖。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內),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后祔葬。

因病去世

 李淵做太上皇以後,開始的幾年是在太極宮生活的。一直到貞觀三年(629)農曆四月,他才從太極宮遷出,搬到了大安宮。

在大安宮生活期間,李淵除了參加李世民舉行的一些宴會外,幾乎不曾離開過大安宮。李世民經常到九成宮(即隋朝的仁壽宮,位於今陝西麟遊)避暑,李淵也不願意出行。

貞觀八年(634)農曆十月,李世民決定在宮城的東北方向建設大明宮,作為太上皇的“清暑之所”。(由於第二年李淵病死,大明宮沒有建成,一直到高宗之世,大明宮才漸成規模。)

貞觀九年(635年)農曆五月,李淵因病駕崩於垂拱前殿,年七十一歲,廟號高祖。同年農曆十月,安葬於獻陵(今陝西三原縣內),其妻竇氏也加號太穆皇后祔葬。

為政舉措

李淵稱帝後,百廢待舉。他一面組織力量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一面注意加強政權建設。唐朝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制度,在李淵時期基本上初具規模。

政治

政治體制方面,李淵繼承了隋朝的制度,又有一些發展。唐朝中央建立政治制度概括地說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掌管全國政令,是命令的執行機關。下屬共有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選用、考核與獎懲;戶部掌戶籍和賦稅;吏部掌禮儀和科舉;兵部掌軍事;刑部掌刑獄;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來作為辦事機關。中書省負責皇帝詔書的起草,是決策機關。門下省則審核中書省起草的詔書,不合適的駁回修改。監察機關是御史台,職責是監督、彈劾文武百官。
地方的政權機構基本是兩級,即州和縣。長官分別是刺史和縣令。刺史每年要巡查各縣,考核官員政績,還負責舉薦人才。縣令要負責一縣的各種事務,官很小,卻是最繁忙的官員。

軍事

制度

唐朝軍事制度為府兵制,是一種職業兵制。這種制度創始於西魏的宇文泰時期,經過北周、隋朝,沿用至唐朝。在太原起兵進軍長安的途中,李淵就逐步將手下軍隊納入了府兵制度中。府兵制將練兵權和領兵權分離,以防止將領擁兵自重,對抗中央。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是兵農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時在家生產,戰時出征。農閒時由兵府負責操練,提高戰鬥力。在隋文帝時期,曾實行過這種制度。府兵的重要職責是輪流到京師或者邊塞服役,叫做“番上”,戰時則出征禦敵。在服役期間,士兵可以免除自身的租和調,但不論“番上”還是出征,所需的兵器和衣服糧食等都要由自己負責籌備。府兵制從根本上減輕了國家的負擔,它不但能擴大兵源,也能保證戰鬥力。而北方的遊牧民族如突厥,其騎兵來源和府兵制相似,但都是牧民組成,平時沒有什麼軍事訓練,所以,在和訓練有素的內地軍隊的較量中,雖然他們總在數量上占優勢,但戰鬥力卻很弱,經常打敗仗。

對外戰爭

唐朝開國後,許多地方還在分裂之中,農民起義軍和隋朝殘餘將領割據各地。李淵在長安安定之後便開始了長達10年的統一戰爭。

經濟

唐朝賦役制度主要是均田制和租庸調製。均田制:丁男授田一頃,包括口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對於貴族田地也有限制:從親王到公侯伯子男,授田數從一百頃到五頃不等。在職的官員從一品到九品,授田數從三十頃到二頃不等。此外,各級的官員還有職分田,用地租補充,作為俸祿的一部分。均田制對土地的買賣也做了限制,官僚和貴族的永業田和賜田可以買賣,百姓在貧窮無法辦理喪事時可以賣永業田,從人多地少的地方往人少地多的地方搬遷時也可以出賣永業田。

唐高祖李淵在實行均田制的基礎上,又實行了租庸調製:受田的農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這是租;每年交絹二丈、綿三兩,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這是調;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為每天絹三尺,這是庸。假如官府額外加了役期,加夠15天則免調,加30天免租調。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調製與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條件放寬了很多,更有利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

文化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

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淵推崇儒學,儒家的經書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如《周易》、《左傳》、《禮記》、《尚書》。

在文化貢獻方面,李淵下詔編撰了《藝文類聚》,這是一部類編圖書,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種,為後人保存了很有價值的歷史資料。李淵還下詔開始修訂各朝歷史。

宗教

李淵對佛教採取抑制政策。在唐朝初年,最早反佛的是相州鄴人傅奕。李淵在做隋朝地方太守時和傅奕結識,李淵建立唐朝後任命他為太史令。武德七年(624年),傅奕請求滅佛,認為佛教宣傳的是“不忠不孝”的思想,迷惑百姓。傅奕所提倡的儒家思想是用忠孝來達到鞏固政權的目的,而佛教卻與此背道而馳。但李淵最後沒有採取措施實施傅奕的滅佛思想。

相關爭議

反隋爭議

唐朝建立第一件事就是晉陽起兵。晉陽起兵誰是首功,歷史上有兩個答案,或者是李世民,或者是李淵

一、李世民首謀論

《舊唐書·高祖本紀》:“太宗與晉陽令劉文靜首謀,勸舉義兵。”

《新唐書·高祖本紀》:“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陰結豪傑,招納亡命,與晉陽令劉文靜謀舉大事。計已決,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懼不見聽。”

《新唐書·太宗本紀》:“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

《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時隋祚已終,太宗潛圖義舉,每折節下士,推財養客,群盜大俠莫不願效死力。”

《資治通鑑》記載:淵與裴寂有舊,每相與宴語,或連日夜。文靜欲因寂關說,乃引寂與世民交。世民出私錢數百萬,使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稍以輸之,寂大喜,由是日從世民游,情款益狎。世民乃以其謀告之,寂許諾。

《舊唐書·裴寂傳》是另外的一種記載:大業中,歷侍御史、駕部承務郎、晉陽宮副監。高祖留守太原,與寂有舊,時加親禮,每延之宴語,間以博弈,至於通宵連日,情忘厭倦。時太宗將舉義師而不敢發言,見寂為高祖所厚,乃出私錢數百萬,陰結龍山令高斌廉與寂博戲,漸以輸之。寂得錢既多,大喜,每日從太宗游。見其歡甚,遂以情告之,寂即許諾。寂又以晉陽宮人私侍高祖,高祖從寂飲,酒酣,寂白狀曰……高祖曰:“我兒誠有此計,既已定矣,可從之。”

二、李淵主謀論

有歷史學家根據當年的紀錄考證,提出反隋是李淵本人意思的說法。依據是李淵起兵時,李世民年紀尚幼。

生日爭議

據《冊府元龜》記載,李淵以北周天和元年(566年)十一月丁酉(儒略曆12月21日,格里曆12月23日)生於長安。

據《舊唐書》太宗在貞觀八年三月甲戌(初三)上壽,推其天和元年應為4月8日。

出生地爭議

據《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李淵出生在長安。

2003年12月,張振龍教授在論文《唐高祖李淵生地考》中提出李淵出生在陝西省高陵縣的說法。

陵墓

唐獻陵為唐高祖李淵的陵寢。李淵死後,唐太宗李世民依東漢光武帝原陵之規格修築獻陵。該陵座北朝南,封土為陵,呈覆斗型,平面呈長方形,陵園為夯築城恆,四面各壁一門,門外各置石虎一對。陵墓陪葬區位於陵園東北,現存有封土67座,除襄邑李神符在三原縣境內外,其餘均在渭南市富平縣境內。

李淵的詩文

嘲蘇世長

唐代李淵

名長意短,口正心邪。棄忠貞於鄭國,忘信義於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