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順帝
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Toghon Temür,蒙古語意為“鐵鍋”,1320年—1370年),元朝第十一位皇帝,蒙古帝國第十五位大汗。也是元朝作為全國統一政權的最後一位皇帝,元明宗長子,元寧宗長兄。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即位於上都。至正十一年(1351年)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明軍進攻大都,妥懽帖睦爾出逃,蒙古退出中原,元朝對全國的統治結束。至正三十年(1370年)四月二十八日,妥懽帖睦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廟號惠宗 ,蒙古汗號為“烏哈噶圖汗”。明朝為其上尊號為“順帝”,民間又稱其為至正帝、庚申帝、庚申君等。► 1篇詩文
人物生平
少年時代
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十七日,妥懽帖睦爾出生於西北察合台汗國所屬的金山(阿爾泰山)一帶。他是元朝周王和世瓎(後來的元明宗)的長子,元世祖忽必烈的五世孫,其世系依次是真金(元裕宗)、答剌麻八剌(元順宗)、海山(元武宗)、和世瓎(元明宗),而妥懽帖睦爾的出生與成長也是伴隨著皇位之爭的腥風血雨。至大四年(1311年),元武宗海山(妥懽帖睦爾的祖父)駕崩,他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以皇太子身份繼位,是為元仁宗。按元武宗與元仁宗的約定,繼承仁宗皇位的是武宗長子和世瓎,但仁宗即位後卻反悔了,試圖立自己的兒子碩德八剌(後來的元英宗)為皇太子,而把和世瓎封為周王,命其出鎮雲南。延祐三年(1316年)十一月,和世瓎行至延安時,與武宗舊臣圖謀恢復皇儲地位,結果招來仁宗的追殺,和世瓎被迫奔往西北的金山(阿爾泰山),得到察合台汗國的庇護。在和世瓎避難金山期間,納了一名回回女子、郡王阿兒廝蘭的後裔罕祿魯邁來迪,並與她生了妥懽帖睦爾。邁來迪生下妥懽帖睦爾後便去世了,後來被追尊為貞裕徽聖皇后。
妥懽帖睦爾出生那年正值元仁宗駕崩之年。此後至天曆元年(1328年),元朝皇位更迭頻繁、內亂不斷,先後經歷了元英宗、泰定帝、天順帝三位皇帝,皇位又落入了武宗一系的手裡,這就是在兩都之戰中取勝的和世瓎之弟圖帖睦爾(元文宗,即妥懽帖睦爾的叔叔)。圖帖睦爾宣稱將皇位禪讓於自己的哥哥和世瓎,和世瓎在天曆二年(1329年)即位於漠北,是為元明宗,沒來得及去大都便被圖帖睦爾一夥毒死於王忽察都。圖帖睦爾再次登基,是為元文宗,元明宗留下的孤兒寡母的地位岌岌可危。天曆三年(1330年)四月,明宗皇后八不沙(妥懽帖睦爾的嫡母)被文宗皇后卜答失里殺害。至順元年(1330年)七月,元文宗將妥懽帖睦爾流放到高麗大青島加以監禁,不許與外界接觸。第二年,有人向文宗密告遼陽與高麗要奉妥懽帖睦爾造反,文宗乃昭告天下,聲稱妥懽帖睦爾不是元明宗的親生兒子,並在至順二年(1331年)十二月派遣樞密院使尹受困、中丞厥乾等從高麗接回了妥懽帖睦爾,轉而流放他到廣西靜江(今桂林)。
妥懽帖睦爾在靜江居住了一年左右,在這期間他寓居於大圓寺中,受該寺的秋江長老教導,學習了《論語》《孝經》,並每日練習寫字兩張。後來妥懽帖睦爾被召回大都時,還將他學習所用的書冊文具藏入小皮匣中,隨時翻看。妥懽帖睦爾性格亦活潑好動,常常掘地為穴,撒尿其中,然後活成泥,做成各種玩具。又喜歡養“八角禽”,有時鳥飛到池塘中的枯樹枝上,妥懽帖睦爾竟顧不得脫靴,下水捕捉,秋江長老多次加以制止。他還經常做孩子王,帶領二三十個小孩做紙旗桿,插在城上。秋江長老還注意培養妥懽帖睦爾的言行舉止,教導他:“太子乃國家金枝玉葉,不比凡民,見大官人來,切不可妄發言,亦不可不自重。”於是每當有官吏來寺里巡查時,妥懽帖睦爾就正襟危坐,官吏一旦離開,就嬉戲如初,所以是“一時勉強,素非涵養有之”。妥懽帖睦爾即位後,為報答秋江長老的恩德,不僅大加賞賜,還將大圓寺改為萬壽殿(現址為靖江王府)。
登基為帝
元文宗驅逐妥懽帖睦爾以後,便於至順元年(1330年)十二月立自己的兒子阿剌忒納答剌為皇太子,可是一個月後太子就死了。這對信仰藏傳佛教、相信因果報應的的元文宗夫婦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儘管他們還有兒子燕帖古思,但文宗在至順三年(1332年)八月駕崩時遺言:“當年在晃忽叉(王忽察都)弒殺明宗皇帝是我鑄成的大錯,後悔莫及。如今我有一子燕帖古思,雖然我愛他,但現在理應將皇位傳給明宗的長子妥懽帖睦爾。這樣我去世後也對明宗有個交代了。”
當時,把持朝政的權臣太平王燕帖木兒沒有立年長的妥懽帖睦爾,而是立了就在大都的明宗幼子懿璘質班(妥懽帖睦爾異母弟)繼位,是為元寧宗。不料當年十一月,元寧宗就駕崩了。燕帖木兒欲立燕帖古思繼位,但元文宗皇后卜答失里堅持立妥懽帖睦爾。於是派遣中書左丞闊里吉思前去靜江接妥懽帖睦爾回京。到了良鄉,燕帖木兒率人持鹵簿來迎接他。燕帖木兒與妥懽帖睦爾並馬徐行,說明了擁立他為皇帝的意思。妥懽帖睦爾還是個十三歲的孩子,一時嚇得不敢回答,所以燕帖木兒懷疑他,到大都後也沒有立他為帝,再加上司天監的太史也說妥懽帖睦爾不可立,立則天下亂,所以元朝皇位空缺了半年之久。
元代藏文史料對此有更詳細的記載,當時的占卜者說: “如果和世瓎的長子妥懽帖睦爾在雞年等待六個月然後再登上皇位,那么皇運將和薛禪汗(元世祖)一樣久長。”對此說法,眾位大臣們說: “這樣將皇位空置,國家的責任由誰來擔負?”這時燕帖木兒說:“你們對天神的預示再好好測算,如果真是如此,能使皇帝聖壽久長那就再好不過,皇位空懸時期國家重任由我來承擔。”
在這半年間,卜答失里臨朝稱制,燕帖木兒的弄權也登峰造極。至順四年(1333年)五月,燕帖木兒因縱慾過度而亡,卜答失里在內定自己的兒子燕帖古思為妥懽帖睦爾繼承人以後,決定正式奉妥懽帖睦爾為帝。
至順四年(1333年)六月初八日,妥懽帖睦爾即位於上都,是為元順帝(惠宗)。順帝即位後改年號為“元統”,並封燕帖木兒之女伯牙吾氏(答納失里)為皇后、卜答失里為太皇太后、燕帖古思為皇太子。
扳倒權相
妥懽帖睦爾登基後,是一個“深居宮中,每事無所專焉”的傀儡皇帝,繼燕帖木兒而興的權臣伯顏以右丞相的身份專擅朝政,但是燕帖木兒家族的勢力仍然很大,其弟撒敦為左丞相、兒子唐其勢為御史大夫,女兒答納失里還擁有皇后之尊。到元統三年(1335年)時,撒敦死去,唐其勢升為左丞相,欲與伯顏爭權,遂與撒敦弟答里密謀發動政變,殺伯顏,廢順帝,另立元文宗的義子塔剌海(燕帖木兒之子,唐其勢之弟)。同年六月,伯顏粉碎唐其勢的政變,消滅燕帖木兒餘黨,同時將答納失里皇后逐出宮中,並將她殺害。同年十一月,順帝以“祖述世祖”為名改年號為“至元”。
當時,伯顏被封為秦王,一手遮天,“勢焰薰灼,天下之人惟知有伯顏而已”。他大肆排斥異己,甚至殺了自己的老主人郯王徹徹禿一家,並貶謫宣讓王帖木兒不花和威順王寬徹普化。他聚斂財富,窮奢極欲,甚至出入太皇太后卜答失里宮中,與其私通,以致大都傳誦“上把君欺,下把民虐,太皇太后倚恃著”的諷刺伯顏的歌謠。伯顏最被人詬病的是排漢的民族壓迫政策,在他的主導下,蒙古、色目毆打漢人、南人不得還手,禁止漢人、南人學習蒙古、色目文字,重申漢人、南人不得執兵器之戒,嚴格控制漢人做官的限界,漢人、南人遭到前所未有的排斥,在伯顏當權下的中書省只有王懋德、許有壬、傅岩三人做過左丞和參知政事。地方上甚至還沒收漢人鐵制農具及禁止漢人文化活動。至元元年(1335年)十一月,伯顏取消了科舉考試,也是一大倒退。在面臨漢人反抗時,伯顏甚至提出了殺絕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的主張,所幸順帝沒有聽從。
伯顏的倒行逆施使社會矛盾原本就十分尖銳的元朝更加動盪不安,廣西、山東、四川、江西、福建、河北、河南等地爆發了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起義,元末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彭瑩玉就是在至元四年(1338年)發動袁州起義,失敗後廣泛傳播白蓮教,埋下了十多年後全國性動亂的火種。而至元五年(1339年)在河南更發生一起“假傳聖旨”的鬧劇,河南吏員范孟自稱有聖旨,殺了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月魯帖木兒以下一乾官僚,不久後范孟被殺。此事可以看出當時元朝綱紀鬆弛到了何等程度。
伯顏專權所導致的亂象都被元順帝看在眼裡,他與伯顏的侄兒脫脫早已圖謀除掉伯顏。而伯顏也蠢蠢欲動,與卜答失里合謀以燕帖古思取代順帝。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順帝與脫脫利用伯顏出獵之機,發動政變,罷黜伯顏,先貶為河南行省左丞相,再流放南恩州陽春縣(今屬廣東),至此伯顏時代落下帷幕,順帝得以親政在政變中,順帝坐鎮玉德殿,主符檄,發號令,其間楊瑀等文臣在御榻前起草貶斥伯顏的詔書時,有“以其各領所部,詔書到日,悉還本衛”的語句,順帝指示說:“自早至暮,皆一日也,可改作時。”充分顯示出他的果斷與精明。同年六月,順帝為報殺父之仇,下詔毀太廟文宗室,廢太皇太后卜答失里並將她賜死,流放燕帖古思,還繳銷了當年元文宗宣稱他不是元明宗兒子的詔敕。元順帝完成復仇之舉後,“被服袞冕,祼於太室”,祭告父親元明宗,並追上諡號。次年正月,順帝改元“至正”,任命脫脫為右丞相,宣布將“與天下更始”,準備大展宏圖、中興元朝。
銳意圖治
進入至正時代,元順帝“圖治之意甚切”,脫脫為挽回元朝統治危機,亦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史稱“脫脫更化”。脫脫恢復了科舉制度,頒行《農桑輯要》,整飭吏治,徵召隱逸,蠲免賦稅,開放馬禁,削減鹽額,編修遼、宋、金三史,實行儒治,包括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活動。在順帝的勵精圖治與脫脫的勤勉能幹之下,至正初年的元朝一度呈現迴光返照的局面,在伯顏時代受壓抑的漢族儒生也為之振奮,當時的歐陽玄寫道:“至正賓興郡國賢,威儀重見甲寅前。杏園花發當三月,桂苑香銷又七年。豹隱山中文澤霧,鵬搏海上翼垂天。明時禮樂須奇俊,莫道儒生自聖顛。”
就在“更化”如火如荼的至正四年(1344年),脫脫以多病而欲隱退,再加上薩滿說流年不利,所以連續十七次上表請辭,順帝終於同意。此後5年間,順帝又任用阿魯圖、別兒怯不花、朵兒只、賀惟一(太平)等人為相,他們雖然不是奸臣,但能力都不如脫脫。在此期間,順帝繼續推行了以廉政建設為中心的一些改革措施,如頒行《至正條格》、定薦舉守令法、派遣24名官員巡視宣撫全國各地等。順帝亦未喪失圖治之心,他十分重視地方守令的任用,必須親自過目,考察其賢愚,並諄諄告誡那些陛辭的地方官說:“汝守令之職,如牧羊然。飢也,與之草;渴也,與之水。饑渴勞逸,無失其時,則羊蕃息矣。汝為我牧此民,無使之失所,而有饑渴之患,則為良牧守矣。”在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遣官奉使宣撫時,又命其“布朕德意,詢民疾苦,疏滌冤滯,蠲除煩苛。體察官吏賢否,明加黜陟,有罪者,四品以上停職申請,五品以下就便處決。民間一切興利除害之事,悉聽舉行。”可是當時奉使宣撫的官員除了蘇天爵、王守誠等少數人較有政績以外,其餘反而加劇了官場的腐敗與民間的疾苦,特別是江西、福建一帶,更流傳著“九重丹語頒恩至,萬兩黃金奉使回”、“奉使來時,驚天動地;奉使去時,烏天黑地。官吏都歡天喜地,百姓卻啼天哭天”、“官吏黑漆皮燈籠,奉使來時添一重”等民謠。可見元朝的腐敗已是無可救藥了。
對元順帝打擊最大的要數當時罕見的天災。自至正四年(1344年)以後,中國進入了災害多發期,尤以腹里和河南行省最為嚴重。那時候,黃河決口、饑荒頻仍、瘟疫爆發,人民流離失所,大量死亡,就連大都也受到影響,當時客居大都的高麗人李谷寫道:“饑民雲集京師,都城內外,呼號丐乞,僵仆不起者相枕藉”。順帝命官府加以賑濟,並頒詔罪己,至正九年(1349年)又重新起用脫脫為中書右丞相,希冀挽回元朝的頹勢。
天下大亂
此時由天災引發的後遺症正困擾著元廷,首先是由河患引發的嚴重的財政危機,漕運、鹽稅銳減,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下跌,國庫漸虛;其次是河患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小規模農民起義頻繁發生,特別是至正八年(1348年)方國珍兄弟嘯聚海上,對元廷賴以生存的海道漕運構成威脅,元廷無法鎮壓,只得加以招撫;同時,吏治不僅沒有根本性的扭轉,反而在災荒時期變本加厲,史載“及元之將亂,上下諸司,其濫愈甚”。總之,元朝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大亂一觸即發。脫脫第二次拜相後,試圖力挽狂瀾,但他採取變鈔和起用賈魯治河兩大政策,卻為元朝掘好了墳墓。時人譏諷說:“丞相造假鈔,舍人做強盜。賈魯要開河,攪得天下鬧”。終於,在至正十一年(1351年),由劉福通等紅巾軍引爆元末農民起義,順帝派樞密院同知赫廝、禿赤率6000蒙古精銳阿速軍及各路漢軍前往鎮壓,但對陣時見紅巾軍聲勢浩大,急呼“阿卜!阿卜!”(跑),根本無力鎮壓。史載“至正十一年寇起淮南,凡浙西、江東南、湖南北,以閩、蜀之地,凡城所不完者皆陷”,元朝在許多地方的統治機構癱瘓,陷入土崩瓦解的絕境。
順帝也不再有至正之初的那種勤政朝氣,開始寵幸佞臣康里人哈麻,但仍然過問政事。順帝問責脫脫:“汝嘗言天下太平無事,今紅軍半宇內,丞相以何策待之?”脫脫汗流浹背。脫脫面臨元末農民起義的亂局,一方面加緊防漢措施,軍機一概不讓漢人與聞;一方面依賴地主富豪的捐獻及其組織的“義兵”來對抗紅巾軍,造成了元末軍閥混戰的惡果,同時,脫脫在至正十二年(1352年)八月親自南下督師,鎮壓徐州的芝麻李紅巾軍,九月破徐州,屠其城。到至正十三年(1353年)底,紅巾軍一度轉入低潮。以順帝為首的元朝統治者忘乎所以,為脫脫建生祠於徐州(當時已改名武定州),立平寇碑,又封賞各有功將領。此時元廷開始商議立高麗貢女奇皇后所生的愛猷識理達臘為皇太子,脫脫對此有微詞,哈麻趁機挑撥離間,為元宮廷的內亂埋下伏筆。
至正十四年(1354年)正月,張士誠崛起,在高郵建立大周政權,同年九月,順帝再命脫脫出師,不僅包括蒙古、漢軍,還囊括了西域、吐蕃、高麗等地的軍隊,號稱百萬之眾。張士誠無力支架,只能死守孤城高郵。哈麻利用脫脫不在朝,又進讒言誣陷脫脫及其弟也先帖木兒,順帝聽信了哈麻等人的話,下令削脫脫兵權,安置淮安路。脫脫深受忠君思想影響,接詔後便交出兵權,而他所統率的“大軍百萬,一時四散”,紅巾軍勢力大振,元朝官軍再也無力組織起來鎮壓起義了,只能依靠地主武裝。脫脫全家被流放,他本人先後被安置於淮安路、亦集乃路、雲南鎮西路,至正十五年(1355年)十二月在流放雲南的途中被哈麻矯旨殺害。
宮廷內斗
自脫脫被逐殺以後,順帝徹底墮落,他受哈麻蠱惑,聲色犬馬,沉溺密宗,修煉所謂“男女雙修之術”,還在宮中建清寧殿,繞殿一周建百花宮,每五日一移宮,朝政則交給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至正十六年(1356年),哈麻企圖讓順帝禪讓於皇太子,被其妹夫禿魯帖木兒捅給順帝,順帝大怒,說:“朕頭未白,齒未落,遽謂我為老耶?”遂貶斥哈麻。此後又有朴不花、搠思監等攪亂朝政。史載“是時天下多故日已甚,外則軍旅煩興,疆宇日蹙;內則帑藏空虛,用度不給;而帝方溺於娛樂,不恤政務”。當時元朝已喪失半壁江山,就連都城也處於危機之中。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蒙元陪都上都被破頭潘、關先生所率的紅巾軍攻破,宮闕被焚,此後元順帝停止了每年到上都避暑的傳統。至正十八、十九年,由於農民起義導致漕運斷絕,大都發生饑荒,餓死數十萬人。這一狀況直到張士誠降元運糧才有所好轉。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二月,漠北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起兵作亂,直逼上都,並遣使告訴順帝:“祖宗以天下付汝,汝何故失其太半?盍以國璽授我,我當自為之!”次年被鎮壓。
此時奇皇后與皇太子漸萌異心,企圖讓順帝禪位。他們害死了反對內禪陰謀的左丞相賀惟一,又以宦官朴不花、丞相搠思監為倚靠,趕走直言進諫的陳祖仁、李國鳳等大臣,逐漸控制了朝廷。外部則是元廷倚賴鎮壓紅巾軍的察罕帖木兒(後由擴廓帖木兒(即王保保)繼承)與孛羅帖木兒兩支軍閥相互爭搶地盤,中原大地民不聊生。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受皇太子一黨陷害的順帝母舅老的沙出奔大同的孛羅帖木兒大營,皇太子一黨追索不成,要求順帝討伐孛羅帖木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四月和七月,孛羅帖木兒兩度進攻大都,先迫使順帝交出朴不花與搠思監,將其殺死,後又使順帝拜他為右丞相,並趕走了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皇太子逃到太原的擴廓帖木兒大營中,元朝一度呈現兩個朝廷的局面。孛羅帖木兒當政之初,殺掉了禿魯帖木兒等教順帝淫樂的奸臣,趕走宮中的西番僧侶,裁汰宦官,減省錢糧,一度頗有作為,但後來穢亂後宮,酗酒殺人,而且在皇太子一方來攻時,吃了幾個敗仗,順帝也對孛羅帖木兒極其不滿,命威順王子和尚伺機暗殺孛羅帖木兒。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七月二十九日,孛羅帖木兒入宮時被殺手徐士等人刺殺於延春閣李樹之下。刺殺行動進行時,順帝躲在密室內,約定事成則放鴿鈴聲。聽到鴿鈴聲後,順帝走出密室,下令民間殺盡孛羅帖木兒的部下(即所謂“川軍”),同時命人將孛羅帖木兒的人頭裝進匣子裡,送到太原的皇太子處。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九月,擴廓帖木兒護送皇太子還京,順帝任命老臣伯撒里為右丞相,擴廓帖木兒為左丞相,宮廷內斗告一段落。
失國亡身
而後,順帝又封擴廓帖木兒為河南王,南下肅清江淮,不料卻引發了擴廓帖木兒與李思齊、張良弼等諸多軍閥在河南、山西、陝西等地混戰的局面。順帝懷疑擴廓帖木兒有異志,命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領天下兵馬,開大撫軍院,討伐擴廓帖木兒。這場軍閥混戰一直持續到大都失守前夕,極大損耗了元朝的有生力量。順帝雖昏庸,亦知國難當頭,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秘密在高麗濟州島建造宮殿,以備將來逃難之用。在元朝內亂的期間內,朱元璋坐大於南方,將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群雄次第削平,並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發動“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北伐戰爭。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自稱皇帝,國號大明,建元洪武。明軍高歌猛進,勢不可擋,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時,元順帝才與擴廓帖木兒和解,但為時已晚。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明軍抵達直沽,二十六日,知樞密院事卜顏帖木兒出大都迎戰明軍,被擒殺,太廟牌位也被收集好,在逃難時一起帶走。二十七日,順帝命淮王帖木兒不花監國,慶童為中書左丞相,自己則做好逃難的準備。二十八日,順帝駕臨大都清寧殿,召見眾臣及三宮后妃與皇太子,正式宣布將逃往上都。知樞密院事哈剌章(脫脫之子)力諫不可,順帝說:“也速已敗,擴廓帖木兒遠在太原,何援兵之可待也?”宦官趙伯顏不花跪地痛哭進諫說:“天下者,世祖之天下,陛下當以死守,奈何棄之!臣等願率軍民及諸怯薛歹出城拒戰,願陛下固守京城!”順帝嘆息說:“今日豈可復作徽、欽!”到了這天夜裡,大都健德門開,順帝與皇太子、后妃及一百多名大臣出奔上都。順帝一路上如驚弓之鳥,連山峰塌方都以為是明軍到來。八月十五日,順帝一行終於抵達上都,此前大都已經在八月二日被明軍攻占,監國淮王帖木兒不花等殉國。元朝在中原統治結束,北元開始。
順帝在北逃時感慨道:“朕不出京師,安知外事如此!”到上都後又“晝夜焦勞,召見省臣或至夜分”“召見群臣,詢恢復之計”,頗有重新振作的姿態。當時,哈剌章請求順帝命擴廓帖木兒入援,得到順帝同意。擴廓帖木兒不負順帝希望,於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十月初,在韓店與明軍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順帝被這一勝利沖昏頭腦,封擴廓帖木兒為齊王,並命令他揮師收復大都,明軍趁機偷襲,擴廓帖木兒大敗,僅以十八騎逃走。此後順帝再度消沉,身體每況愈下,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元旦朝賀時,他就託病不出,此後經常因病綴朝。當時元軍連戰連敗,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六月十三日,順帝又棄上都奔應昌,其間許多大臣進諫速奔和林,但由於阿魯輝帖木兒事件的陰影,順帝都沒採納。至正三十年(1370年),順帝病重,由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總軍國諸事。同年四月二十八日,順帝因痢疾駕崩於應昌,享年五十一歲,太尉完者、院使觀音奴奉梓宮北葬。死後廟號惠宗,明太祖朱元璋以其“知順天命,退避而去”,給予了“順帝”的尊號。蒙古汗號“烏哈篤汗”(Uqahatu,一作烏哈噶圖汗,意為明智的)。
為政舉措
政治
至正更化
至正元年(1341年),元順帝起用脫脫當政,改元“至正”,宣布“更化”,歷史上稱為“脫脫更化”。脫脫的改革主要措施有:
1.恢復伯顏廢黜的科舉制度;科舉制起於隋朝,但元朝建立後直到元仁宗的時候才實行科舉制度。伯顏掌權後,為防止漢人做官,下令廢止科舉。
2.設定宣文閣,恢復太廟四時祭;
3.平反昭雪一批冤獄;
4.開馬禁、為農民減負,放寬政策;脫脫上台後,下令免除百姓拖欠的各種稅收,放寬了對漢人、南人的政策。此前民間禁止養馬,脫脫上台廢除了這一禁令。
5.主持編寫宋、金、遼三史。
纂編法典
至元二年(1336年),在增訂元仁宗年間的監察法規《風憲宏綱》的基礎上,將有關御史台的典章制度彙編為《憲台通紀》。
元順帝時期,還編纂了《至正條格》,《至正條格》是元代法規之一。至元四年(1338年)三月,妥懽帖睦爾命中書平章政事阿吉剌根據《大元通制》編定條格,於至正六年(1340年)四月頒行。其中包括詔制150條、條格1700條、斷例1059條。但原書卷數已不可考究,根據《永樂大典》記載,共23卷,分祭祀、戶令、學令、選舉、倉庫、捕亡、賦役、獄官等27目。2002年在韓國慶州發現元刊殘本《至正條格》,包括條格12卷、斷例近13卷,以及斷例全部30卷的目錄。其中,條格存374條,斷例存426條,總數總計為800條。
文化
元順帝親政後,採取儒治的文化政策,包括恢復科舉、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編修三史。中國歷來有修前朝歷史的傳統,元朝建立以後,由於正統之爭,遼、宋、金三朝的歷史一直沒有正式編寫過。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妥懽帖睦爾詔修遼、宋、金三史,脫脫擔任總裁官。脫脫決定遼、宋、金皆為正統,並組織了漢族史學家揭傒斯、歐陽玄,畏兀兒族史學家廉惠山海牙,党項族的余闕,沙剌班(漢名劉伯溫),蒙古族的史學家泰不華等人一起參加修史,開創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至正四年(1344年)三月,《遼史》修成,脫脫命掾史鼓吹導從,前後輝光,自史館進至宣文閣,元順帝穿著禮服迎接,“觀者以為近代無之”。不久後脫脫去職,修史的工作由宰相阿魯圖領銜,到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全部完成,順帝召見阿魯圖等人於宣文閣,阿魯圖說:“臣素不讀漢人文書,未解其義。今者進呈,萬機之暇,乞以備乙覽。”順帝對他說:“此事卿誠未解,史書所系甚重,非儒士泛作文字也,彼一國人君行善則國興,朕為君者宜取以為法。彼一朝行惡則國廢,朕當取以為戒。然豈止儆勸人君,其間亦有為宰相事,善則卿等宜仿效,惡則宜監戒。朕與卿等皆當取前代善惡為勉。朕或思有未至,卿等其言之。”由此可見,順帝非常重視三史的編修。
經濟
順帝親政之初,任用脫脫進行“更化”,其經濟政策主要是蠲免賦稅、削減鹽額、立常平倉等。但當時元朝統治已十分腐敗,加之天災連年,因此國家財政收入不斷減少,經濟狀況依然不容樂觀。
至正九年(1349年),脫脫第二次拜相,為了挽救經濟危機,脫脫採取了變鈔與治河兩大政策。對於變鈔之法,遭到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呂思誠的強烈反對,經過一番爭論後,脫脫仍決意變鈔,設寶泉提舉司來掌管。所謂變鈔一是印造“至正交鈔”,實際上就是在舊的中統交鈔上加蓋“至正交鈔”的印,新鈔一貫合銅錢一千文或至元寶鈔兩貫,兩鈔並行使用,而至正交鈔的價值是至元寶鈔的兩倍;二是發行至正通寶錢,形成錢鈔並用的局面,並以鈔為母,錢為子,以錢來實鈔法。這種做法的實質就是“鈔買鈔”,即用新鈔來搜刮民間的至元寶鈔,用銅錢“以實鈔法”也是一句空話,因為沒有白銀作為準備金,是不可兌現的。變鈔之法實行以後,很快就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史載“行之未久,物價騰踴,價逾十倍”,其後元末農民起義爆發,寶泉提舉司為了軍需而大量印鈔,使至正寶鈔的價值更加貶低,“京師料鈔十錠,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縣,皆以物貨相貿易,公私所積之鈔,遂俱不行,人視之若弊楮,而國用由是遂乏矣”。
至正年間,黃河決口,脫脫不顧眾臣反對,起用賈魯治河,使黃河恢復故道。順帝乃於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下詔治河,由賈魯指揮15萬民夫和2萬戍軍展開浩大工程。這次治河用了半年多時間,大功告成,賈魯獻《河平圖》。但就在治河期間,韓山童、劉福通等白蓮教勢力製造獨眼石人、發動元末農民起義,為元朝挖好墳墓,因此後世將元亡歸因於治河。事實上賈魯治河本身是成功的,而且沒有民夫回響起義,只是白蓮教勢力利用了治河來發動起義而已。正如《元史》所評論的那樣:“議者往往以謂天下之亂,皆由賈魯治河之役,勞民動眾之所致。殊不知元之所以亡者,實基於上下因循,狃於宴安之習,紀綱廢弛,風俗偷薄,其致亂之階,非一朝一夕之故,所由來久矣。不此之察,乃獨歸咎於是役,是徒以成敗論事,非通論也。設使賈魯不興是役,天下之亂,詎無從而起乎?”
外交
西方
羅馬天主教廷所派遣的汗八里總主教孟高維諾於致和元年(1328年)逝世,隨後元朝的阿蘭人在至元二年(1336年)寫信給本篤十二世要求派遣新的大主教。同年,妥懽帖睦爾也派遣留住在中國的拂郎國人安德烈等十五人回訪歐洲,並致書聖座。羅馬教皇應約於至元四年(1338年)派以馬黎諾里為首的數十人的使團來到中國,將近三年後,於至正二年(1342年)七月抵達元上都,七月十八日在上都慈仁殿覲見順帝。馬黎諾里向妥懽帖睦爾進呈教皇信件和一匹佛郎國馬,這匹馬“長一丈一尺三寸,高六尺四寸,身純黑,後二蹄皆白”,引起滿朝驚嘆。後妥懽帖睦爾命令文學侍從之臣賦詩作畫,以記其盛況,如揭奚斯的《天馬贊》、歐陽玄的《天馬賦》、周伯琦的《天馬行應製作並序》、陸仁的《天馬歌》等等。畫家周朗則奉旨作《佛郎國獻馬圖》,流傳至今。
德里蘇丹國
至元四年(1338年),德里蘇丹國蘇丹穆罕默德·賓·圖格魯克派摩洛哥旅行者伊本·白圖泰作使者訪問元朝。禮物包括200名印度教徒奴隸,在河間沖積地平原遭到了印度教信徒的襲擊,德里蘇丹國4000騎兵全部遇難,失蹤78人。他們被分割、捕捉、有的被殺害。伊本·白圖泰幸運抵達中國。然而他說,他到中國時,可汗死了,他繼續向北行走,和他的夥伴經過京杭大運河到北京,謁見妥懽帖睦爾。
日本
元順帝時期高麗抓獲一日本漁船,認為該漁船是間諜船,並將該船送往宗主國元朝,妥懽帖睦爾命令釋放回國,足利幕府派遣由一名和尚帶領的使團訪問表示感謝。
倭寇在這一時期頻繁騷擾中國沿海,據泉州地方志記載,至元二年(1336年)和至正七年(1347年)惠安縣衙兩次被倭寇燒毀;至正年間(1341—1368年),一股倭寇在金門登入,於馬坪附近各鄉村大肆焚掠,因颱風沉船,被當地民眾全部殲滅。至正十八年(1358年)以來,倭人連寇瀕海郡縣,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初一,倭寇騷擾蓬州,被守將劉暹擊敗。
軼事典故
宋帝之子
據權衡《庚申外史》記載,宋恭帝趙顯降元後受封瀛國公,後又奉忽必烈命令赴吐蕃為僧。當趙顯駐錫甘州的一個寺廟時,趙王前來遊玩,憐惜趙顯年老又孤獨,贈了一名回回女子(即邁來迪),延祐七年(1320年)四月生了一個兒子,正巧當時還是周王的和世瓎途經此地,見寺上有龍紋五彩氣,便將該母子收為己有,這就是元順帝的出身。後來明代的袁徹又記載明成祖朱棣曾覽歷代皇帝畫像,發現元順帝長得像極像宋朝皇帝,驗證了元順帝是宋帝之子的說法。 這一故事在明代廣為流傳,被認為是宋朝德澤綿延、天道報復元滅宋室,才讓宋恭帝生了元朝的亡國之君。出現這種傳聞的原因,大概與元文宗曾昭告天下、稱妥懽帖睦爾非元明宗之子有關,現代學者多認為這一說法僅系野史記載,荒誕不經。
迷戀密宗
至正中葉以後,順帝逐漸怠政,並寵信佞臣哈麻。宣政院使哈麻及其妹夫禿魯帖木兒引進藏傳佛教密宗於順帝,他們推薦了印度和尚及吐蕃喇嘛僧伽璘真等人,又引入了老的沙(順帝母舅)、八郎(順帝之弟)等10人,稱為“十倚納”,教順帝“演揲兒法”。所謂演揲兒即漢語“大喜樂”之意,“大喜樂”又名雙修法,即男女雙修氣功。這些人倚高麗姬妾為耳目,專門刺探貴族家的命婦,或民間良家婦女,帶到宮中,供順帝修煉“大喜樂”時享用。順帝等人在一間名為“些郎兀該”(漢語“事事無礙”,據記載該“秘密法堂”就建在宣文閣旁)的室內“男女裸居,或君臣共被”,在上都更是建穆清閣,數百間房屋裡充斥著女人,都用來修“大喜樂”的。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原本對此深惡痛絕,但在順帝的影響下也沉湎此道了。史載:“君臣宣淫,而群僧出入禁中,無所禁止,醜聲穢行,著聞於外,雖市井之人亦惡聞”。時任宣政院判官的張昱作詩譏諷道:“似將慧日破愚昏,白日如常下釣軒。男女傾城求受戒,法中秘密不能言”。
順帝與“十倚納”在修煉“大喜樂”時,帽帶金玉佛,手執數珠,讓宮女十六人首垂髮數辮,戴象牙冠,身披纓絡大紅綃金長短裙襖,雲裙合袖,天衣綬帶鞋襪,唱“金字經”,舞“燕兒舞”,稱之為“十六天魔舞”。又有美女百人,亦皆纓絡,各執樂器,其中一人執鈴奏樂,又宮女十一人練捶髻勒帕常服,或用唐巾窄衫,所奏樂器用龍笛、頭管、小管、箏、琵琶、笙、胡琴、響板、拍板,讓宦官長安不花作為領班。每遇宮中贊佛,則按舞奏樂。奇皇后曾勸順帝遠離十六天魔,順帝生氣地說:“古今只我一人耶?”竟然兩個月不理奇皇后。順帝所酷愛的十六天魔舞甚至傳入宮外,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也是“天魔舞”的愛好者。
魯班天子
元順帝在建築工藝、機械工程等方面是一個天才,建造宮殿時,順帝自畫屋樣,又親自削木構宮,讓工匠按他的圖紙來搭建。建龍船時,也是親自出馬,繪製其樣本,船首尾長一百二十尺,廣二十尺,前瓦簾棚、穿廊、兩暖閣 ,後吾殿樓子,龍身與殿宇用五彩金妝,前有兩爪。上用水手二十四人,身衣紫衫、金荔枝帶、四帶頭巾,於船兩旁下各執篙一。龍船建好後,順帝坐著船自後宮至前宮山下海子內往來遊戲,船行駛時,其龍首眼口爪尾皆動。又自製宮漏,高約六七尺,寬大約是其一半,造木為匱,藏在諸壺其中,運水上下。匱上設西方三聖殿,匱腰立玉女捧時刻籌,時間到了以後,就浮水而上。左右列二金甲神人,一懸鐘,一懸鉦,到了夜晚則神人自動按更而擊,無分毫差。當鍾鉦鳴叫時,在側的獅鳳皆翔舞。 匱之西東有日月宮,飛仙六人立宮前,遇子午時,飛仙自能耦進,度仙橋達三聖殿,隨後又退立如前,“其精巧絕出,人謂前代所鮮有”。順帝還自製五雲車,也是精巧絕倫。因此,大都人都管順帝叫“魯班天子”。
明軍攻入大都時,曾繳獲元順帝自製的宮漏,作為戰利品獻給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看了後說:“廢萬幾之務,而用心於此,所謂作無益、害有益也。使移此心以治天下,豈至亡滅?”命左右將其搗毀。
好觀天象
元順帝“善觀天象”,並篤信“天命”。據說順帝對脫脫從信任到懷疑的原因是司天監觀測到“連夕相星犯帝座”。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紅巾軍攻破上都,大臣勸順帝避難,順帝知天象無傷,鎮定地說:“毋多言,有福者任其自來,朕何避之有?”至正二十年(1360年)十二月,陽翟王阿魯輝帖木兒謀反的訊息傳來時,順帝神情自若,說:“天命有在,汝欲為則為之。”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有白氣如索,長五百餘尺,起危宿,掃太微垣,司天監太史奏山東將有大水,順帝卻說:“不然,山東必失一良將。”於是派人急往山東的察罕帖木兒處警告他勿輕舉,不料使者還沒到,察罕帖木兒就遇刺身亡了。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明軍北伐逼近大都時,左右又勸順帝固守大都,等待援兵,但順帝夜觀天象之後,堅定了出逃的決心,任誰勸說都無效。他逃到上都以後,有幾隻狐狸竄入御座下,御史大夫阿剌不沙對順帝極言亡國之兆,順帝也說:“天意如此,朕將奈何?”可見順帝是非常相信“天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