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李邕

李邕

李邕(678~747),即李北海,也稱李括州,唐代書法家。字泰和,漢族,鄂州江夏(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人。其父李善,為《文選》(梁蕭統編選)作注。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曾任戶部員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職,人稱“李北海”。► 4篇詩文

野史逸聞

李邕自刺史入京聽候考核升遷。邕一向負有才名,卻屢遭貶斥。都認為他既能寫一手好漂亮的文章,又廣為交朋結友,是漢時賈誼、戰國時的信陵君。因此,朝內主事的達官貴人都忌恨李邕,使他被免去官職流落京師之外,一向有很大的名聲,朝中庸碌無識之輩卻不賞識他。李邕入京後每在路上行走,受到很多人的圍觀,以為他是前朝古人,或者認為他相貌不凡。一些士子爭相結納,登門拜訪,或者求人打探,索求李邕新寫的文章,暗中為科考試卷,竟然不能改動。天寶初年,李邕被升為北海太守。他性情豪放好侈華,不拘小節,喜歡騎馬狩獵,縱情享樂。稍後,柳績獲罪被關入牢獄,宰相吉溫令柳績誣陷李邕,朝內對他的功過爭議很大。吉溫用重金賄賂柳績,使其連續訴狀誣陷李邕,終於使皇帝頒發詔書賜李邕死。羅希奭攜帶詔書馳往北海郡,就地處死李邕。李邕很早就遠播才名,尤其擅長撰寫碑石記文。他一生為人撰寫碑石記文幾百篇,接受饋送達許多萬。自古以來靠賣文致富發財的,沒有人象李邕這樣的啊。

生平

李邕,唐代書法家,江夏(原屬鹹寧,今屬湖北武昌)人,唐朝人牛肅在其所著的筆記《紀聞》中,為我們披露了一件跟日本遣唐使團有關的秘聞:唐江夏李邕也,日本國使至海州,凡五百人,載國信。有十船,珍貨數百萬。邕見之,舍於館。厚給所須,禁其出入。夜中,盡取所載而沉其船。既明,諷所館人白云:“昨夜海潮大至,日本國船盡漂失,不知所在。”於是以其事奏之。敕下邕,令造船十艘,善水者五百人,送日本使至其國。邕既具舟具及水工。使者未發,水工辭邕。邕曰:“日本路遙,海中風浪,安能卻返?前路任汝便宜從事。”送人喜。行數日,知其無備,夜盡殺之,遂歸。邕又好客,養亡命數百人,所在攻劫,事露則殺之。後竟不得死,且坐其酷濫也。七十時,為宰相李林甫所忌,含冤杖殺。他工文,尤長碑頌。善行書,變王羲之法,筆法一新;並繼李世民《晉祠銘》後以行書書寫碑文,名重一時。其書風豪挺,結體茂密,筆畫雄勁。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等。唐竇蒙在《述書賦注》中說:時議云:“論則曰王維崔顥;論筆則王縉、李邕;祖詠張說不得預焉。”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其為文,長於碑頌,多自書。唐人說李邕前後撰碑八百首。杜甫詩曰:“乾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豐屋珊瑚鉤,麒麟織成罽。紫騮隨劍幾,義取無虛歲。”
李邕的書法從“二王”入手,能入乎內而出乎其外。

李後主說:“李邕得右將軍之氣而失於體格。”恰道出李邕善學之處。《宣和書譜》說:“邕精於翰墨,行草之名由著。初學右將軍行法,既得其妙,乃復擺脫舊習,筆力一新。”魏晉以來,碑銘刻石,都用正書撰寫,入唐以後,李邕改變用行書,寫碑。書法的個性非常明顯,字形左高右低,筆力舒展遒勁,給人以險峭爽朗的感覺,他提倡創新,繼承和發揚古代書藝。曾說:“似我者欲俗,學我者死。”蘇東坡,米元章都吸取了他的一些特點,元代的趙孟俯 fǔ也極力追求他的筆意,從中學到了“風度閒雅”的書法境界。他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08年7月,浙江省教育廳在國小高年級和國中的寫字課本就採用李邕的書法字型,作為浙江省義務教育教科書《寫字》課本。相信不遠的將來,李字也像王字一樣豐美全國。

李邕能詩善文,工書法,尤擅長行楷書。當時的中朝衣冠以及很多寺觀常以金銀財帛作酬謝,請他撰文書寫碑頌。他一生共為人寫了八百篇,得到的潤筆費竟達數萬之多。但他卻好尚義氣,愛惜英才,常用這些家資來拯救孤苦,周濟他人。李邕撰文書寫的碑文,常請伏靈芝,黃仙鶴和元省己鑴刻。據明代楊慎的《丹鉛錄》考證,這三人很可能也是李邕的化名。他的傳世作品有《葉有道先生碑》、《端州石室記》、《麓山寺碑》、《東林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雲麾將軍李秀碑》。傳世書跡以《嶽麓寺碑》、《李思訓碑》最為世人重視。
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李邕的書法藝術,在當時與後世獲得了很高的評價,他的為人和才情更為世人所敬重。他的父親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學的人,為官遭貶,後專心學術,所注蕭統(文選》六十卷,至今被視為《文選》最主要的注本之一。李邕天資聰慧,幼承家學,少年時以擅長辭章而聞名。但他在仕途上,卻因為人耿介磊落,不畏權貴,屢遭貶謫。晚年在北海太守任上,遭人暗算,被宰相李林甫定罪下獄,竟被酷吏活活打死。

“書如其人”,李邕的書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他的人格的寫照。他的書法初學右軍,又參以北碑及唐初諸家楷書及行書筆意,變法圖新,形成了他自己鮮明的風格特徵。《宣和書譜》云:

邕初學,變右軍行法,頓挫起伏,即得其妙,復乃擺脫舊習,筆力一新。李陽冰謂之“書中仙手”,裴休見其碑云:“觀北海書,想見其風采。”夫人之才多不兼稱:王羲之以書掩其文,李淳風以術映其學。文章書翰俱重於時,惟邕得之。當時奉金帛而求邕書,前後所受鉅萬餘,自古未有如此之盛者也。觀邕之墨跡,其源流實出於羲之。議者以謂骨氣洞達,奕奕如有神力,斯亦名不浮於實也。杜甫作歌以美之曰:“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為世之仰慕,率皆如是。

這可以說反映了李邕書法的創新風格和在當時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李邕的書法主要以碑版為多,高似孫《緯略》記載他所書碑版達八百通之多。而且,他所書碑版幾乎都是自己撰文,甚至還有說他親自鐫刻的說法(見何良俊《四友齋書論》)。杜甫有詩云:“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底。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制。風流散金石,追琢山嶽銳。情窮造化理,學貫天人際。乾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名滿深望還,森然起凡例。”(《八哀詩·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杜甫與李邕是同時代人,其詩決非過譽。

李邕之死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這一年,中國壇上的兩位巨星杜甫李白同在古齊州(即今濟南市),並且遊蹤齊魯,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杜甫到來的訊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到北海,即今山東的益都。時任北海太守的李邕坐不住了,連日趕往齊州與杜甫會面。這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盛事。時李邕68歲,早已名滿天下,杜甫此時才是個33歲的後生,名聲遠沒有達到詩聖的程度。但李邕慧眼識珠,他已經預見到了這顆新星的萬丈光焰。可惜他沒有看到。 會見的歡宴就安排在新建的歷下亭上。李邕、杜甫、李之芳在座,可能還有許多齊州的知名人士出來作陪。特別應該提到的是李白這時也在齊州。天寶三年,他與杜甫在洛陽相遇,結伴東遊。他信奉道教,正在紫極宮受道錄,不知是道規使然,還是沒有接到請帖,或許還有其他原因,這位極善飲的詩人沒有來喝這杯酒,否則歷下亭上一定會留下李白的詩作了。李邕與杜甫把酒長談,論詩論史,也談及了杜甫的祖父杜審言,這讓杜甫十分感激。就在這次歡宴中,杜甫留下了“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佳句。

李邕願意結交名士是出了名的。史載:“邕素負美名,頻被貶斥,皆以邕能文養士。”李邕鬻文獲金,可以用來支付他結友交遊的巨大開銷,可是鬻文的事也不是常有的,總有手頭拮据的時候。每逢這種時候,他就有挪用公錢之嫌。杜甫和李白在天寶四年分別見到李邕的時候,他身上剛剛發生了一段死裡逃生的故事。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泰山封禪回歸長安,車駕路過汴州。李邕從陳州趕過來謁見,並接連獻上幾篇辭賦,深得玄宗賞識。於是李邕就有點飄然,自我吹噓憑自己的才華“當居相位”。那時李邕只是陳州刺史,這話說得忒大了點。偏偏這話叫中書令張說聽見了,不久李邕在陳州任上挪用公錢事發,張說將舊賬端出。兩筆賬一塊算,下獄鞫訊:罪當死。這時候幸虧有個叫孔璋的許州人上書玄宗皇帝要救李邕,那封奏疏寫的真是好,打動了唐玄宗,免去李邕死罪,貶為欽州遵化縣尉。而孔璋流配嶺西(現今廣東)而死。這兩個以生死相交的人始終沒有見上一面。孔璋的奏疏基本概括了李邕的生平功過。這篇情真義切的文字更增加了李邕身上的傳奇色彩,尤其讓仕途失意、蔑視權貴的李白景仰。李白也深懷濟人之心,有著散盡千金的豪爽,來到齊魯之邦,他自然要去拜訪這個傳奇中人。就在天寶四年,他們相見於益都李邕任上。李白時年44歲。李白在益都聽到了另一個李邕見義而舍己相助的傳奇故事。這裡有一個女子,丈夫被人謀害。女子持刀復仇,刺殺真兇而獲獄,罪當極刑。這時候李邕奮不顧身上疏朝廷,救下女子,由此李白寫下了敘事樂府《東海有勇婦》:“學劍越處子,超騰若流星。捐軀報夫仇,萬死不顧生。白刃耀素雪,蒼天感精誠……豁此伉儷憤,粲然大義明。北海李使君,飛章奏天庭。舍罪警風俗,流芳播滄瀛。名在烈女籍,竹帛已榮光。”

送別杜甫和李白後兩年,李邕就遭到奸相李林甫的政治迫害。事情是這樣的,狂傲的李邕並沒有聽從孔璋“率德改行”的忠告,又一次把手伸向了公錢,“奸髒事發”,但這不足以斷送他的性命。真正的原因是,遠在長安京師的左驍衛兵曹柳績與他的岳父杜有鄰不睦,污衊杜有鄰妄稱有占驗之能,交構東宮,指責皇帝。這本是信口開河之談,無憑無據之辭,卻被李林甫抓住,嚴令審訊,查出柳績是禍首,卻莫名其妙地將柳績連同他的岳父杜有鄰一同杖死。審訊中查出李邕曾送給柳績一匹馬,便以“厚相賂遺”受到牽連,又因李邕與淄川太守裴敦復有私交,裴敦復曾薦李邕於北海。裴敦復亦遭到株連。心狠手毒的李林甫立刻責令他的兩個爪牙馳往山東,將李邕、裴敦復“就郡決殺”。李邕已有七十高齡。 這已是天寶六年的事了。時李唐王朝被李林甫搞得朝野一片白色恐怖。李邕不畏懼死亡,屢出諍諫之言,武則天時他拜左拾遺,在朝堂之上當著則天皇帝的面,就敢於和御史中丞宋景一同指責則天皇帝的心腹張昌宗兄弟以權謀私。武則天想發火,但是沒有發作,沉吟了半天,竟應允了宋景、李邕的批評。這就是孔璋所言,“往者張易之用權,人畏其口,而邕折其角”。可見李林甫為排除異己,絕殺李邕等有識之士的殘酷,甚於武則天之於來俊臣。 對於李邕的死,杜甫悲痛欲絕,他哭道:“坡陀青州血,羌沒汶陽瘞”。 李白憤怒之極,感嘆之極,他大呼:“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 俱往矣,我們講敘一千二百年前發生在齊魯大地上的故事,仍是一歌三嘆!

李邕的詩文

詠雲

唐代李邕

彩雲驚歲晚,繚繞孤山頭。散作五般色,凝為一段愁。
影雖沉澗底,形在天際游。風動必飛去,不應長此留。

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莊應制

唐代李邕

傳聞銀漢支機石,復見金輿出紫微。織女橋邊烏鵲起,
仙人樓上鳳凰飛。流風入座飄歌扇,瀑水侵階濺舞衣。
今日還同犯牛斗,乘槎共逐海潮歸。

登歷下古城員外孫新亭

唐代李邕

吾宗固神秀,體物寫謀長。形制開古蹟,曾冰延樂方。
太山雄地理,巨壑眇雲莊。高興汩煩促,永懷清典常。
含弘知四大,出入見三光。負郭喜粳稻,安時歌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