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李昉

李昉(925年-996年2月22日),字明遠,漢族,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縣)人,五代至北宋初年名相、文學家。後漢乾佑年間(948年)進士。累官至右拾遺、集賢殿修撰。後周時任集賢殿直學士、翰林學士。宋初為中書舍人。宋太宗時任參知政事、平章事。以特進、司空致仕,至道二年(996年)卒,年七十二,贈司徒,諡文正。李昉效法白居易詩風,為“白體詩”代表人物之一。典誥命共三十餘年,曾參與編寫宋代四大類書中的三部(《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有文集五十卷,今已佚。► 77篇詩文

人物評價

李昉為人寬厚溫和,不計舊惡,在相位時小心謹慎,沒有顯赫的名望。

生平

李昉生於後唐莊宗同光三年(925年)。其父李超,曾在後晉擔任工部郎中、集賢殿直學士,他的伯父右資善大夫李沼沒有兒子,就把李昉過繼到自己膝下。李昉早年以蔭補任太廟齋郎,選授為太子校書。

後漢乾佑(948年—950年)年間,李昉登進士第,授職秘書郎。經宰相馮道引薦,與呂端一同任直弘文館,後改任右拾遺、集賢修撰。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李昉隨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擔任記室。李昉掌管軍中章奏,世宗覽奏後,喜愛其文才,等到看了他寫的《相國寺文英院集》,更加喜歡李昉的,稱讚他說:“朕知道這個人已經很久了。”李昉因病請求先回朝,李谷看著他說:“你來日的官爵祿位應當像我一樣。” 世宗率軍回師後,擢升李昉為主客員外郎、知制誥、集賢殿直學士。

顯德四年(957年),加史館修撰、判館事。同年冬,世宗再次南征,李昉從徵到高郵,適逢陶谷出使南唐,李昉在軍中代理草擬詔書,被任命為屯田郎中、翰林學士。

顯德六年(959年)春,李昉遭逢母喪。同年,周恭帝繼位,賜李昉金紫官服。

北宋建立後,李昉加職中書舍人。

建隆三年(962年),李昉被罷職為給事中。

建隆四年(963年),朝廷平定荊湘地區,李昉受命祀祠南嶽,就近擔任衡州知州。

乾德二年(964年),李昉被調回朝廷任職。陶谷誣告李昉替親屬謀求京畿令一職,太祖大怒,召吏部尚書張昭當面質問此事。張昭是名儒,性格耿直,在朝堂摘下自己的官帽,上前厲聲說:“陶谷欺騙陛下。”太祖仍抱有疑意,將李昉外調任彰武軍行軍司馬,住在延州以謀生度日。在三年內本應遷徙至內地,李昉不願意。經宰相推薦,太祖在開寶二年(969年)將李昉召入朝,再次擔任中書舍人。不久,任直學士院。

開寶三年(970年),李昉奉命主持貢舉。

開寶五年(972年),李昉再次主持貢舉。秋季,在大明殿參加宴會,太祖看見李昉坐次在翰林學士盧多遜之下,向宰相詢問原因,宰相回答說:“盧多遜是學士,李昉只不過是個殿直罷了。”太祖於是任命李昉為翰林學士,讓他坐在盧多遜的上位。

李昉主持貢舉時,他的鄉人武濟川預選。不久後,武濟川在奏對太祖時失當,李昉受牽連被貶為太常少卿,不久改判國子監。

開寶六年(973年)五月,李昉復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同年冬,判吏部銓選。當時,宰相趙普被盧多遜排擠,盧多遜多次向太祖告發趙普的過錯,太祖在其後詢問李昉此事,李昉回答說:“臣的職責是草擬詔書,趙普的所作所為,不是臣能知道的。”

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加李昉為戶部侍郎,命他與扈蒙,李穆,宋白等同修《太祖實錄》。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李昉隨太宗出征北漢。宋軍回師後,李昉因功獲授工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承旨。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李昉改任文明殿學士。當時宰相趙普、宋琪任職已久,朝廷尋找能接替他們任職的人,李昉於宿舊大臣中最為突出,於是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同年十一月,趙普出鎮武勝軍,李昉與宋琪都被任命為平章事。不久,加監修國史,他建言恢復將時政記先進呈皇帝而後交付有關部門的慣例。

雍熙元年(984年),朝廷舉行郊祀,任命李昉為左僕射,李昉再三辭讓,便加任中書侍郎。宋軍北伐幽薊地區無法取勝,朝廷派使者分赴河南、河東,徵發百姓參軍,每八個壯丁中抽取一人為兵。李昉等相繼對太宗說:“近來分派使者徵發河南、河東四十多郡的百姓作為邊境守備,是不得已的舉措啊。但是河南的百姓一貫從事農業,不知戰事,一旦徵集起來,必然會導致動亂,如果百姓因此嘯聚山林作亂,朝廷還必須剪除消滅。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么河北的土地既被戎人(契丹)所困擾,河南百姓又作亂於民間,況且到了春季,此舉妨礙農業耕作。陛下如果認為詔令已頒布,難以反悔,就應當再派使臣,嚴加戒令,所到之處少徵發百姓,如果百姓情緒不安,就應該延緩此事,密令使者見機行事,才能免除後患。”太宗表示讚許,並採納了李昉的意見。

端拱元年(988年),百姓翟馬周擊登聞鼓上告,訟稱李昉官居宰相,在北方有戰爭的時候,不作邊備,只知賦詩宴樂。舉行籍田禮完畢後,太宗立即召賈黃中草擬詔令,貶李昉為右僕射,並嚴加譴責。賈黃中說:“僕射,是百官的表率和上級,實為宰相之任,現在李昉從工部尚書而遷任此職,不是黜貶斥責。如果說文昌政務簡少,以均勞逸為藉口,較為得體。”太宗認為這個意見很好。恰遇契丹犯邊,太宗令文武群臣各自進獻防禦策略,李昉援引漢、唐先例,堅持認為應委屈己方與敵修好,停止戰爭、休養百姓,此建議為當時輿論所稱許。
淳化二年(991年),李昉以右僕射之職兼任中書侍郎、平章事、監修國史,再次拜相。

淳化三年(992年)夏,天下發旱災、蝗災,又遇雨災。當時李昉與張齊賢、賈黃中、李沆同為宰相,他們都以執政無能為由,上表請罪,太宗未加以怪罪。

淳化四年(993年),李昉因為家中連遭不幸,請求解除宰相職任,太宗不允,並派張齊賢等宣諭聖旨,李昉才又上朝處理政事。數月後,李昉被罷為右僕射。之前,太宗召翰林學士張洎起草詔令,任命李昉為左僕射,將其罷相。張洎說:“李昉官居治理政務的重任,卻陰陽不調,不能決意引退,讓他位處百官師長之任,怎么能表示陛下勸勉之意呢?”太宗覽奏後,便下令貶斥李昉,讓他只任右僕射。

淳化五年(994年),李昉年屆七十,以特進、司空之職致仕歸居,如遇朝會宴飲,令他居宰相班次之中,太宗每年對他的賞賜愈發厚重。

至道元年(995年)正月十五,太宗在乾元樓觀燈,召來李昉,命他坐在身邊,把自己杯中的酒倒給李昉,並親自拿水果點心賜給李昉。太宗看見京師繁華,手指前面的街坊小巷及官府衙門,命近臣開拓為通衢長廊,於是談論道:“後晉、後漢君臣昏暗、相互猜疑,枉屈陷害善良,當時百姓民不聊生,即使想準備宴席,哪裡顧得上呢?”李昉說:“後晉、後漢的事情,臣都經歷過,哪裡能與聖朝同日而語呢?像現在這樣天下清平,人民富康,都是陛下恭勤政事所致啊。”太宗說:“勤政憂民,是帝王常事。朕不是因為繁華而高興,而是因為百姓安居樂業而高興啊。”於是對侍臣們說:“李昉奉事朕,兩次進入中書省,從未做過傷人害物之事,今日應當如此享受,可以算作是善人君子啊。”

至道二年(996年),李昉陪同太宗祭祀南郊,禮畢入賀,因為拜舞仆倒在地,被台吏扶著離開。李昉在臥疾數日後去世,享年七十二歲。獲贈司徒,諡號“文正”。葬於今河北省饒陽縣南12公里五公村東。

主要成就

李昉沿襲中晚唐風餘韻,效法白居易詩風,為“白體詩”代表人物之一。

李昉家聚書多漢唐故事,進《開寶通義》200卷。太宗即位,加戶部侍郎,參加修纂《太祖實錄》等書。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擢參知政事,兼修國史。一生多在三館就職,對圖籍藏儲和文獻掌故較為熟悉了解。利用三館豐富藏書,參與纂輯有大型類書《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冊府元龜》,稱宋代四大類書。因徵引材料宏富,多古籍佚文,自漢代到宋初,多有失傳之書,賴此得考見其原文。對保存古代文獻資料有貢獻。又開闢學館,以延學士大夫,閱書不必見館主,而下馬入直讀書。所居有園亭別墅之勝,書室墳籍環列四周,召故友名儒寓樂其中。他還曾參加編撰《舊五代史》,著有文集五十卷,已佚。《全宋文》輯有其文兩卷,《全宋詩》錄其有詩。《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2首,《全唐詩續拾》補1首。

逸聞趣事

宴飲故里

李昉隨宋太宗出征北漢時,太宗曾駐師常山,因常山是李昉的故鄉,太宗便賜他羊、酒,召群臣與李昉宴飲盡歡,鄉中百姓及曾與他相交的人都參與此宴。宴會持續七天才結束,時人以此為榮。

為相公正

李昉喜歡結交賓客,北宋滅南唐後,南唐士人歸附朝廷的人多與李昉交遊。李昉向來厚待張洎而薄待張佖,李昉被罷相時,由張洎起草詔令,他在詔書中刻骨地攻擊詆毀李昉,而張佖每到初一、十五卻一定去拜訪李昉。有人對張佖說:“李公素來待你不好,你為什麼還數次拜訪他呢?”張佖說:“我任廷尉時,李公剛剛執政,未曾有一事請託,這是我之所以敬重他的原因啊。”

李昉在中書省任職時,有人請求李昉選用自己,李昉雖然知道此人才能可取,但一定正色加以拒絕,之後再任用;如果此人才能不足,也一定和顏悅色地對待。李昉的子弟向他詢問原因,李昉說:“任用賢能之人,是皇上的事情;如果接受他的請求,是賣私人的恩惠,所以要堅拒他,使他感恩皇上。如果不加以任用,既讓他感到失望,又沒有好的言辭,這是結怨的做法啊。”

不疑故友

李昉向來與盧多遜交好,對他從不懷疑。盧多遜數次向太宗誣告李昉,有人將此事告訴李昉,李昉不相信。等到李昉為相時,與太宗談及盧多遜謀反案,李昉為他多作解脫。太宗說:“盧多遜經常毀謗你一錢不值。”李昉才開始相信,太宗因此越發看重李昉。

思勞成疾

李昉主管誥命三十餘年,因積勞思慮過度而患有心臟病,每隔數年便發作一次,每次發作後一定要過一年才痊癒。等到任宰相時,他愈是憂愁顧慮。

為叔辯冤

後晉的侍中李崧,是李昉的族叔,時人稱李崧為東李家、李昉為西李家。後漢隱帝時,李崧被冤殺。至宋太宗時,李崧的兒子李璨從蘇州常熟縣令之職赴朝待調,李昉代他為李崧辯冤,並且說:“周太祖已經替他昭雪贈官,追還他家的田宅,錄取李璨為官。然而李璨年近五十歲,還任州縣之職,臣從前與他同難,難道只有臣應該蒙聖明君主之恩。如果陛下能一視同仁施恩於衰微的人,那過去的冤屈就得以伸張,而繼絕之恩將永遠光耀史冊啊。”太宗下令任命李璨為著作佐郎,李璨後來官至右贊善大夫。

三世同命

李昉致仕後,在陪同祭祀南郊時撲倒,因傷寒病去世;他的兒子李宗諤任玉清昭應宮副使時,從齋戒場所得病去世;李宗諤的兒子尚書右丞李昭述,在祫祭奏告景靈宮時突然發病去世。祖孫三代都死於祭祀之事。

至道九老會

李昉的居宅有園亭別墅之美,他曾召來很多朋友親戚在家裡宴飲歡樂。李昉致仕後,想仿照洛中九老舊事,當時吏部尚書宋琪七十九歲、右諫議大夫楊徽之七十五歲、郢州刺史魏丕七十六歲、太常少卿(已致仕)李運八十歲、水部郎中朱昂七十一歲、廬州節度副使武允成七十九歲、太子中允(已致仕)張好問年八十五歲、吳地的僧人贊寧七十八歲,眾人商議準備集會,因遇到王小波、李順在成都起義而中止。

李昉的詩文

自思忝幸因動詠吟

宋代李昉

如蓬短髮不勝簪,筋力衰贏分所甘。
清職美官皆遍歷,物情時態盡深諳。
乘軒服冕身可用,嘯月吟風意尚躭。
安得故人頻會面,一罇相對共醺酣。

自過節辰又逢連假既閉關而不出但欹枕以閒眠

宋代李昉

自喜身無事,閒吟適性情。
欲依芳樹歇,更傍小欄行。
地僻疏還往,年高倦送迎。
臨軒瞑目坐,神思當時清。

輒歌盛美獻秘閣侍郎

宋代李昉

濟地才略本縱橫,翻向文章振大名。
政事堂中辭重位,圖書閣下養閒情。
高高節行將誰比。的的襟懷向我傾。
吟得新詩只相寄,心看軒冕一銖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