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許南英

許南英

現代著名作家許地山的父親許南英,是台灣近代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是台灣安平人,號蘊白,別號“窺園主人”和“留髮頭陀”。台灣安平,也就是今天的台南市。許南英作為台灣歷史上第二十五位進士,他的一生濃縮了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的種種際遇。他遭遇國土淪喪之痛,切身體會清朝官場的腐朽,也親身經歷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 他的命運與時代緊緊相連,手中的筆也時時捕捉時代的脈搏。他留下的詩集《窺園留草》記錄了時代的方方面面。► 0篇詩文

人物生平

許南英號蘊白或允白,又號窺園主人、留髮頭陀、龍馬書生、昆舍耶客、春江冷宦。

許南英是台灣著名人,與當時丘逢甲齊名,清光緒五年(1879)中秀才,光緒十一年(1885)中舉人,十

六年(1890)中恩科進士,分簽兵部主事。

1855年10月5日生於台南西定坊武館街。祖籍廣東揭陽,明朝嘉靖中其七世祖許超因避重賦移居台灣赤嵌(即台南)。到詩人的時代,許氏在台灣居住已有四百年。其父許廷璋以教書為業,叔伯或務農或經商。幼年的詩人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普通的小康之家。詩人六歲時搬遷至台南延平郡王祠(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的廟宇)旁的馬公商住宅。青年時代的詩人讀書刻苦、學業大進,品格優異,因此受到昊樵山等台灣著名’鄉紳的推許和器重。二十四歲時他作了塾師,並在窺園(其宅後家園名,取董仲舒專心讀書三年不窺園之.意)建聞擇學舍,開館授徒,並廣為交遊,經常與吳樵山、丘逢甲、陳卜五、王永翔、施雲舫等名士和學人往來。

詩人對於當時內憂外困、危機叢生的政治局面深有感觸。1886年和1889年兩次到北京會試,均因在試卷中陳述國家危機、評論政治得失而未被錄取。一年以後,中恩科會魁,授兵部車駕清吏司主事,詩人不願作官,未就任,於年底回台灣,願為家鄉做些事情,便參加墾土“化番”的事務。詩人祖上世代生活於台灣,他又在台灣成長,所以對於台灣的歷史變遷、風土人JIk和地理沿革都了如指掌。1894年春天,甲午戰爭前夕,台灣巡撫唐景裕聘詩人為台灣通志局協修,負責編撰台灣通志中的台南部分。

1895年日本帝國主義進犯台灣時,詩人任台南籌防局統領,帶領兩營兵,在“台灣民主國”幫辦軍務劉永福指揮下積極發展抗日活動。5月基隆失陷,台北告急,詩人率兵前往支援,行至阿里時,聽到台北已失守,於是中途折回,固守台南。在“民主國”名存實亡、大勢已去,日寇直逼城下的情勢下,詩人一直堅持到九早二日(日寇占領台南的前一天)才由部下護送出城。臨行前考慮到晌金被劉永福提去,便將個人私蓄現金散發部下。對於產台灣民主國”的領導不能堅持抗戰,而他個人又無力挽救危局,致使國土喪失、父老淪為奴隸,詩人是抱有終生的憤恨與遺憾的。

日本侵略軍占領台南以後,鑒於詩人在地方上的威望和辦事能力,曾致信要詩人為其效勞。敵人的拉攏未能得逞,便動用武力懸像搜捕詩人。九月五日詩人在鄉人的幫助下在安平港乘竹筏上船出離台灣。

詩人被迫離台以後,先在廈門小住,後轉到廣東汕頭投奔宗人子榮、子明,住在魷浦附近的桃都。國破家亡,詩人十分悲憤鬱悶。子榮兄弟便勸詩人到南洋去換一換心境。。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許南英臨危受命,擔任台灣籌防局統領。他率眾奮起反抗日軍的入侵,日寇占領台灣後,遂將全家遷回大陸,落戶福建龍溪。

1895年至1897年詩人在新加坡、泰國等地漫遊,受到那裡的同宗和親友的盛情款待。在新加坡期間,詩人與新加坡著名的文化人、華僑邱寂園往來密切,並相互唱和。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他被委任為廣東徐聞縣知縣。據《雷州府志》中徐聞縣城地形圖記載,清代徐聞縣的考棚(考試場)的遺址剛好就在今天署前街的徐聞縣法院宿舍後巷。這一年,許地山剛好八歲,便隨父親許南英前往徐聞生活,也因此留下了生活遺址,為後人研究他的事跡留下了寶貴的物證。

歸國後到辛亥革命以前,詩人先後在廣州、佛山、汾水、徐聞、陽春、陽江、三水諸縣任稅關總辦、鄉試閱卷官、知縣等職。詩人在任上嚴於克己,作風清廉,頗有作為。在徐聞時他將貴生書院改為徐聞國小堂,並於每旬.三、六、九日到校講課。他對學生多所鼓勵,教育他們樹立理想,努力成才,有所作為。在陽江任上,他不顧封建勢力的反對和阻攔,敢於接受新事物和新J恩想,推行新政、派學生到東洋留學,培養專門人才,同時改舊式書院為新式學校,並將鐮溪書院改為陽江師範傳習所,專門為各鄉培養國小教師,為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三水的官僚地蘭世世代代蓄養奴隸、買賣人口,從中漁利,詩人到任後宣布解放奴隸,禁止買賣人只。廣東人民拍手稱快,詩人因此得罪了那些官紳,他們處處與他為難。那裡的豪族大姓常常聚眾械鬥,規模很大,死傷很多,詩人不避邪惡勢力,秉公處理。械鬥雙方都向他行賄,要求偏袒自己,他不但拒絕受賄,而且嚴辦了行賄者。這件事給地方上很大震動。

辛亥革命爆發,詩人積極擁護,贊成廢除帝制,實行共和。經友人推薦到福建龍溪縣任知事。那裡的舊勢力根深蒂固,土豪劣紳肆意橫行,他們挑動私鬥,並種植鴉片販毒。詩人到任後不久,即嚴令禁止私鬥和勒令拔除鴉片煙苗。土豪劣紳的利益受到觸犯,便尋機報復。他們誣告詩人侵吞公款。詩人請上司調查,結果證明純系誣告。土豪劣紳犯了誣告罪,紛紛請求詩人免予追究。詩人沒有訴訟,事情就此平息。通過這件事詩人深感政界的險惡和黑暗,’決心不再從政。

許南英離開徐聞後,曾遺有詩集《窺園留草》和詞集《窺園詞》,其間文辭皆為清末徐聞社會的生動寫照,還抒發了自己眷戀徐聞的幽幽之情。其中《徐聞雜詠》中寫有:訟庭春草萌層層,官長真如退陀僧。十吏三班都肅靜,清時便是一條冰。還作有《留別徐聞諸父老鄉親》詩四首。其中“別後還期書附鶴,尊前不覺淚沾衣”一句尤其被後人所推崇。

在這個時期,詩人於1912年和1916年分別兩次到台灣省親訪友。在台灣他拒絕了為日本當局供職的建議,還有人勸他或他的子女回台定居入日籍,這樣可以領回他在台灣的土地和財產。詩人也沒有同意。就這樣,他放棄了部分財產,其餘的分給台灣族人。自己分文未取,以此表示他絕不向日本占領者妥協的決心。

辭職以後,詩人沒有經濟收入,生活相當拮据。1915年林叔藏為組織詩社,聘詩人為社友,生活上有些津貼,但家境仍很困難,無奈,詩人經林叔藏推薦,應蘇門答拉棉蘭市華僑市長張鴻南之聘,到那裡為他編輯生平事略。於是,詩人以六十二歲高齡,孤身一人飄洋就任。詩人在那裡舉目無親,時常思念鄉里,心情愁悶,常以詩酒自遣。這樣過了一年,詩人扶病急將《張君事略》編就,希望帶些酬金早些百回國。這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航船無定期;詩人候船,寂寞無聊,精神大為沮喪。後因患痢疾於1917年農曆11月11日深夜去世,年六十三歲。逝世時身邊無親人,由林健人等友人將詩入遺骸安葬於棉蘭市外。

自甲午戰爭詩人四十一歲起,詩人即被迫離鄉,長期以來,故鄉已非己有,有家不得回歸,四處飄泊,行蹤無定,詩人的處境是十分淒涼和悲慘的。後於者老之年,為生活所迫,流落海外。孑然一身,形影相弔,滿懷著對祖國和故鄉的熱愛之情和羈旅鄉思之恨,客死於異國他鄉。這個海外赤子的遭遇,實在催人淚下。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詩詞秀

許南英的詩文

高漸離

清代許南英

朔風易水涯,不與荊卿偕。豈是君無勇?明知事不諧。

椎飛人不作,築破恨長埋。忍聽「蕭蕭」曲,難消俠士懷!

滬上除夕

清代許南英

撥火圍爐坐,今宵漏倍長;耐寒因守歲,拚醉復添漿。

且喜燈花艷,鏇聽爆竹忙。疊箋呵凍筆,春帖寫雙行。

鏖詩

清代許南英

刻燭夜鏖詩,鈎心鬥角時。登壇誰主將,制勝有偏師。

爭韻無妨險,成功獨賞奇。若逢唐李杜,我願作偏裨。

詩詞秀
關注教你賞詩詞